第3章 容貌鑒附錄(3)
- 曾國藩冰鑒(第五卷)
- 宋天天
- 5631字
- 2014-09-11 16:54:03
人們常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知心,就是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溝通,最基本的是思想通暢。有詩曰應須一曲千回首,西去論心有幾人?”古人講的“論心”,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交心,肝膽相照,開誠布公。倘若只有交友之心,而無“論心”之意,對人“只說三分話”,不愿“全拋一片心”,那就無法獲得思想的溝通與了解。
思想溝通,須以情為基礎。心靈的共鳴,離不開感情去撞擊;思想的溝通,又需借助友愛作媒介。人情人情,凡人皆有情。雙方有了感情,思想溝通就如同施放了“催化劑”,能加速共識的形成。
思想溝通,又離不開人與人的理解。
理解是走向思想深處的活動。倘若在交際中要得到思想的溝通,就應竭力使自己在情感上去“感覺”對方的心態、情感、苦衷。否則,沒有理解就缺乏和諧,就缺乏融洽。
人生在世,誰不渴盼友誼,而友誼的建立則要靠心靈的豁達。人應該開辟那通往我、通往你、通往他的心渠,讓心田的清泉涓涓流淌,源遠流長。
知人知面要知心,這是識人學上的一個基本定律。只有在不僅知人知面而且知心的情況下,才能決定是否啟用或重用其人。歸結古今中外識人用人的經驗和教訓,具有下列心態的有才者,應當得到重用。
(1)具備一個積極的心理狀態。有一個小男孩,因為是三代單傳,所以父親對他非常的驕慣,十來歲了,頭的后邊仍扎著小發辮。好奇的同輩總是取樂于這個“小發辮”,摸摸拽拽,出其不意地向他襲擊。與其說是取樂于他,還不如說是在羞辱他。甚至還有用小石塊之類的東西投擲他,有時竟將其頭部打起了血疤。小對手,開始是一個、二個,接著是三、四個,后來竟發展到八、九個,弄得“小發辮”很傷腦筋,但也毫無辦法,只好逆來順受。在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小發辮”又一次遭到了七個小對手的襲擊。“小發辮”不像以前那樣見到此景拔腿就跑,而是站立不動,待第一個挑釁者到達他跟前時,他鼓足勇氣,上去就是一拳,將對手打翻在地,其余六個見勢不妙,便一個個溜走了。從此,再沒有人取樂、羞辱他了。他站起來了。“小發辮”由被動變為主動,是他的心理狀態由消極轉向積極的直接結果。由此可以看出,對于一個人來說,具備一個積極的心理狀態是多么的必要!
人有一個積極的心理狀態,遇到同事進步,會覺得自己又多一個學習的榜樣;遇到同事失誤,會產生同情、自責和幫助的心理;面對平凡的工作,總能產生極大的樂趣,覺得天地廣闊,大有作為,如此等等。這種人腳下的路往往是寬敞的,辦事的成功率是很高的,同時,這種人的人緣關系也是很好的,同其上司也最能保持一致。
(2)對工作盡心盡力。領導者工作上的高效率,是以部屬工作上的盡心盡力為基礎的,離開了這個基礎,任何天才都不可能成功。當然,看其部屬是否盡心盡力也是有尺度的。經驗證明:凡為盡心盡力的部屬,工作上首先都會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和實施計劃的具體方案;知道應該讓上司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問題上出面支持自己,而不是事無巨細地陷上司于事務圈子;提到上司面前的困難,不僅進行了中肯的分析,而且還有克服困難的可供選擇的實施方案;敢于在上司即將出現失誤的時候,據理力爭,做事有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狠勁;從不隨大流,更不做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會無條件地去服從集體的利益…種人是螺絲釘,擰在哪里就會在哪里發揮作用;是老黃牛,只知奉獻,不講索取;是大海岸上的巖石,能經受住巨浪的襲擊;是高山巖石之松,能夠經得起風寒;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0(3)具有適度的自尊心。自尊心人皆有之,但在不同的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度”則各不相同。過弱則表現為自卑,老是覺得不如別人,這也辦不到,那也不可能,消極悲觀,事無所成。過強則表現為高傲,總覺得高人一等,缺乏自知之明。這種人的虛榮心,權力欲極強,固執己見爭強好勝是其重要特點。實際上,他們是大事辦不來,小事不愿作,人際關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處理,到一處亂一處,是不受歡迎的人。自尊心過弱但里邊內含著謙虛,只是謙虛過了頭,達到了自卑。同樣,過強的自尊心也內含著自信,只是自信過了頭,達到了高傲。適度的自尊心,表現出了謙虛和自信的有機結合,是對上述二者的揚棄。有才的部屬,加上有個適度的自尊心,他們干起事來必定是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成功是把握之中的事。
(4)不搞陰謀活動。陰謀活動之所以冠以“陰”字,就在于它明暗不一,表里不一,現象和本質不一。一般來說,搞陰謀活動的人對自己所要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考慮再三的,并且是經過偽裝的。盡管搞陰謀的人狡猾,但也不是不可將其識別的。就因為他們有幾個“不一”,況且他們的活動還是在一定的人群中進行的,這就給人們提供了識別他們的條件。搞陰謀的人之所以要去搞陰謀,是因為他們對他們個人或小團體利益有著較強的追求欲望。可以說,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發展與膨脹是陰謀活動的根源。搞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一旦目的達不到,就有可能產生搞陰謀的動機。開始可能是搞些小陰謀,偶爾搞陰謀,繼而是大陰謀、經常搞陰謀。陰謀敗露,就可能會跳將出來,搞公開對抗。所以,他們是埋在團體中或領導者身邊的定時炸彈,一旦發作,就要造成很大的危害。身處領導崗位的人,對此應保持高度的警惕才是,決不能重用那些搞陰謀活動的人。
(5)有一個寬廣的胸懷。一般來說,凡是心胸寬廣的人,與家人相處。則家人和睦,老少歡樂;與同事相處,則能將心比心,友好如兄弟;與下屬相處、則愛人之心厚之,上下一致;與上司相處,則善于理解上司苦衷,能夠忍辱負重。一句話,人際關系可以保持最佳狀態。這種人不會被“好話”所迷,也不會被“壞話”所怒,能夠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這種人自身新陳代謝的節拍能與大自然的運行規律相吻合,很少會被疾病所困擾,可以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可以這樣說,寬廣的胸懷是萬福之源。
辨別一個人的胸懷是否寬廣,內容也很廣泛,主要地是看他們是否具有嫉妒心,是否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是否經常地誤會別人。一個人如果他和別人相處時,很能理解別人、常能為別人著想,也能抱吃虧態度,那就可斷定這個人的胸懷是寬廣的。否則,是狹隘的。
心公則平,其心如稱,不偏輕重,則能公平衡德量才,實事求是地評估人,為用人提供正確的根據。如此則能用得其人,有利于事業。如心私則偏,就會顛倒賢佞,以賢為侫,以佞為賢,不可能正確評估人,將為用人提供錯誤的根據,結黨營私者往往如此,故用不得其人,有害于事業。
李淵代隋創建唐王朝后,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泰王,李元古為齊王,各設王府可任官,擁有將兵,“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殺,李世民被封為太子,同年受父李淵禪位即帝位,是為唐太宗。這時,如何對待有功之臣和原來的敵對勢力,尤其是前東宮及齊王府的文臣武將,這是唐太宗面臨的重要問題。
當然,在李世民南征北戰以及“玄武門之變”,追隨他的原秦府官兵功勞最大,如私于黨,只提拔任用原秦府的人員,排擠一切敵對勢力的人員,則必將樹敵而不能更好地鞏固新的政權,這當然不為英明之主唐太宗所采納,而是“至公”,即“平恕無私”對待三府人員,如他所說用人但問堪否,豈以新故異情?”唐太宗除了重用秦府舊人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宇文士及、程知節、秦叔寶、屈突通等人外,對于原東宮的魏征、王桂等人也不究既往而用之。總之,對于原有人員,不論親疏、恩仇,凡有才能的都量才任用。而原秦府沒有升官或還未安排的人員,則紛紛有怨言,有的甚至主張原秦府的士兵也要一律升為武官。“以天下為家”的唐太宗,對這種“用人唯親”而不視其才能的觀點,當然反對,他說:“惟有才能是任,豈以新舊為差?”唐太宗跟古代一般皇帝不同的是,因他有“至公”思想,即“以天下為家”,這個家不是說天上下是他一家的,而是說這個“家”包括天下的百姓,他和百官的衣食出于百姓,靠百姓來供給的。所以,唐太宗知人善任的原則是“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能是任,豈以新舊為差?”
《國語·晉語五》記載:趙宣子向晉國國君靈公推薦韓厥為司馬。河曲之役,趙孟使人用他乘的車子沖犯軍陣的行列,韓厥逮捕駕車的車夫,按軍法將之殺了。眾人議論說韓厥必不沒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車,其誰安之!”趙孟召見韓厥,以禮相待,表示對他的敬意,說:“吾聞事君者比而不黨。夫周以舉義,比也;舉以其私,黨也。夫軍事無犯,犯而不隱,義也。吾言女(汝)于君,懼女不能也。舉而不能,黨孰不焉!事君而黨,吾何以從政?故吾以是觀女。女勉之。茍從是行也,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趙孟告知晉國各大夫說:“二三子可以賀我矣,吾舉厥也而中吾乃知免于罪矣。
趙宣子,即趙盾,任晉國正卿,晉靈公時執掌朝政。
秦伐晉,兩軍在河曲列陣對峙。趙宣子推舉韓厥任掌管軍官的司馬。趙宣子為考驗趙厥能否公正地執行軍法,便指使車夫駕他坐的車沖犯軍陣的行列,韓厥雖明知是趙宣子的車,也按照軍法將車夫殺了。這引起眾人議論紛紛,認為早上韓厥被趙宣推薦而韓厥晚間卻殺其車夫,誰能放心用這樣的人,韓厥一定不得好死。
可是,趙宣子卻與眾人的看法不同,他認為軍陣是不能沖犯的,他的車夫沖犯而韓厥不為他隱瞞,按照軍法處理,這樣做是很對的。所以他召見韓厥對他表示敬意,勉勵他如以后都能這樣行事,統帥晉國三軍的長官非他莫屬了。事實說明:趙宣子推薦韓厥是出于公心,韓厥也不是趙宣子的私黨,即“比而不黨”。趙宣子推薦韓厥后,老是怕推薦錯人,那將是一種罪過,現在他放心了,慶幸自己推薦得人,要各大夫向他祝賀。后來,果如他所料,韓厥升任晉國的統帥。
識人莫私心,就是在識人問題上必須根除個人主義。
不過,個人主義盡管同每個人都可能有緣,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社會環境和不同身份的人的身上其表現是不盡相同的。封建王朝的皇帝“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視為當然,這是個人主義表現。資產階級敲骨吸髓地剝削,慘無人道地掠奪也是個人主義的表現。革命戰爭年代,個人主義者貪生怕死,悲觀頹唐,而和平建設年代,個人主義者則卻突出表現在爭名逐利,甚至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身居高位的個人主義者一般是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謀取一己私利,而位居下層的個人主義者往往直言不諱,絕不扭怩作態吞吞吐吐。
單就領導集體而論,其中的個人主義表現不僅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而且較之普通的人也有其特殊性。歸納現階段領導集體中的個人主義的特殊表現,大致可有以下幾種:
在一些人事問題決定之后,失意者常常會向有關人員詢問內幕情況,想知道個所以然。面對詢問者,個人主義者常常會這樣回答這是定的事。”“你的情況我可以再反映反映。”“我沒有盡到責任呀!”“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主要領導不了解你呀!”“你不能太老實了呀!”同情憐憫之色溢于言表,雖于事無補,但卻收一箭雙雕之效;既贏得了失意者的好感,又將其怨恨引向了他人,制造了他人之間的矛盾。對得意者,個人主義者卻又是一種姿態,什么“我祝賀你呀”,“你得請客呀”,“我了解你呀”,“我已盡了我的義務呀”等等,等等。儼然一副賜福于人的模樣,旨在喚起得意者對自己的好感,使其感激涕零結草以報。這是第一種。
在成績面前看不到合力因素的效力,卻片面夸大個人的作用。什么上級的領導,同事的支持,部屬的努力,友人的協助等等,全都成了子虛烏有,唯獨剩下“我”字一個。倘若分管的工作出現了失誤,則對不起,一怨上級決策失誤,二怨同事不給合作,三怨部屬素質太低,四怨環境惡劣,上推下卸,怨天恨地。總之全是別人的不是,自己沒有半點責任,貪功倭過文過飾非。
這是第二種。
同事的工作取得了成績,不以為喜,反而求全責備,雞毛蒜皮一二三四,雞蛋里也要挑出骨頭來。倘實在無懈可擊,則冷嘲熱諷,翻白眼,總想給人以難堪。
當同事的工作出現波折,受到外來責難時,或隔岸觀火,幸災樂禍;或看風轉舵,充事后諸葛。更有甚者,推波助瀾,落井下石,把同事推向孤立無援的懸崖。至于同事究竟做得正確與否,自己從來不愿認真考慮,這是第三種。
在領導班子會議上,總是片面強調自己意見的正確和重要。一旦被采納,就會飄飄然而不可一世,或洋洋自得而將尾巴翹起;一旦被否決,就消極應付集體通過的決議,或明或暗地搞非組織活動,甚至將自己的意見向外界滲透,以期尋找支持者,制造領導集體的分裂。這是第四種。
缺乏公仆意識,權力欲極強,總想操縱別人,左右形勢,為此搞宗派拉山頭,招降納叛,結黨營私,作為支撐自己統治,與同事分庭抗禮的一己力量,和向組織討價還價的資本,在使用干部的問題上,往往以感情代替政策,凡順我者,不論阿貓阿狗,統統予以重用;凡與自己意見相左,或竟然敢于揭斥自己缺點錯誤者,則行排擠、打擊、百般刁難之能事。這是第五種。
群眾要求前進時,自己前怕狼后怕虎,畏縮不前;群眾要求立即剎車時,自己反而一意孤行。搞形式、圖排場,為了騙取上級信任,不惜弄虛作假,做表面文章。他們從來不考慮群眾的實際需要,切身利益,而是個人面于第一,保個人烏紗第一,忘記了自己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忘記了自己應該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這是第六種。
居正職者,是權皆攬,即使芝麻小事,也必須自己表態方可算數二三副職形同虛設,事前不開會研究,事后不通報告知。副職稍有微詞,便以“配合不好,無法工作”為由,要挾上級,將其趕走。任副職者,擅權越位,處處同正職為難,需要請示的事情不請示,需要匯報的東西不匯報,視正職為傀儡;或事無巨細統統稟報正職而后行,表面溫馴恭順,實則陷正職于被動。這是第七種。
中游思想,得過且過,無意改革開拓,只求隨上大流,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原則面前不敢理直氣壯地堅持;錯誤面前不敢旗幟鮮明地抵制;維持人的好事爭先恐后,得罪人的事能溜則溜。主持一個單位,腳踩西瓜皮,兩手兩把泥,能滑則滑,能泥則泥。只要單位表面一團和氣,哪管有無政績?這是第八種。
情緒極不穩定,當個人的欲望得到暫時滿足時,則工作積極,干勁十足,真的能頂上一陣子;當個人利益受到損傷或所謀取的私利受挫時,則消極怠工,牢騷滿腹,甚至泄私憤,撂挑子,要挾組織。這是第九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