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接納并享受平凡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
- 厲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
- MISS薔薇
- 3347字
- 2020-12-10 09:48:30
辯論類綜藝節目《奇葩說》第六季收官之時,終極辯題“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人,你后悔嗎”直擊心靈,引發熱議。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其實有些困惑:平凡人的定義究竟是什么?為此我專門去查了下詞典,詞典對此給出的釋義是:平常的人、普通的人、不出眾的平民百姓。也就是指個人能力、貢獻和特點都很平凡的人。
與之相反的是偉人、英雄、名人或者成功人士,總之,是在社會上或者某一范圍內脫穎而出、卓爾不群、引人注目和引發贊譽的人物。一旦打上這個社會烙印,人生似乎就被盛裝加冕,變得隆重、璀璨、可圈可點起來。
相比之下,平凡的人生是多么無聊又黯淡啊。
所以,該辯題討論的其實是兩層意思:你能接受自己是個相貌平平、資質平平、運道平平,最終也不能成大器的普通人嗎?這平平無奇的人生,你是否感覺值得一過?
01 我們有多害怕平凡
去年年底的時候,和一位很久不見的朋友吃飯。
她是我的大學同學,有一些寫作功底,非常喜歡寫小說,也拿過一些獎,堅信自己有一天能寫出暢銷全球的小說,成為知名作家。
畢業之后,她換了好幾家單位,后來結婚了,索性把工作辭了,在家專心搞創作。這期間她寫了幾部作品,卻多次被出版社婉拒,婆家催著生孩子,她也一拖再拖,加上自己沒有經濟來源,很快家里就爭吵不斷,亂成一團。老公提出離婚,她不愿意。她很委屈:“我只是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做錯了什么?”
我點點頭:“有夢想沒錯,可生活也要繼續呀。可不可以一邊工作、生子,一邊寫作呢?”她嘆了口氣:“工作和孩子會分走我大部分的精力,就沒法兒寫作了,我不想變成一個平凡又普通的女人。”在她眼里,這比離婚更讓她痛苦。
平凡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是幼兒園時,害羞、膽小、沒才藝的“不出眾”;
是讀書時,中不溜秋的成績和默默無聞的個性;
是高考時,拼盡了全力也只考上的普通學校;
是大學時,掛科、失戀、虛度的光陰和未來的迷茫;
是工作時,渾渾噩噩卻又不得不養家糊口的無奈;
是結婚后,柴米油鹽、房貸車貸、奶娃哄娃的一地雞毛;
……
總之,“平凡”這個詞在我們的語境中是帶有貶義色彩的。
不妨回憶一下王安石在《傷仲永》里的那句:“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細細品一品,是不是有一股子遺憾、可惜、恨鐵不成鋼的味道?
平凡一詞就像一致的分母,沒意義、沒價值、沒出息。而為了擺脫“平凡”,大家也可謂不遺余力,隨手翻翻各網站,隨處可見:
“怎樣能在高三迅速提高成績,考上985高校或211高校?”
“怎樣創業,能讓自己成功?”
“怎樣成為所在領域的精英?”
“怎樣養出優秀的孩子?”
……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毛不易在歌里唱道:“像我這樣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不允許自己平凡的背后,是恐懼和焦慮:害怕自己淹沒在人群之中,喪失了存在感,就像死亡一樣。
02 天選之子的執念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日本版),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14個7歲孩子的人生軌跡,每隔7年采訪一次。
7歲那年接受采訪時,孩子們的夢想都很華麗:“我想當明星。”“我想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當然是著名的鋼琴家。”……他們笑容天真,眼里閃著光。
小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最特別的。因為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嬰兒時期保留下來的全能自戀讓理想可以毫無疆界地馳騁,此外,父母不得要領的夸贊,也鞏固了孩子的原始自戀,而對于“立大志”的鼓勵,又進一步引導理想自我的膨脹。這個階段,孩子不分理想和現實,就如看了仙俠片后就深信自己也會擁有同款法術一樣,一種意識深深埋在他們心底:我怎么可能是平凡人呢?我可是天選之子!
人們對不平凡的執念,還有一層原因。
一位創業失敗、有自殺傾向的來訪者,這樣告訴咨詢師:“我有個哥哥從小就比我優秀。我活在他的光環之下,從來得不到青睞的目光,沒有絲毫存在感。我只有變得成功、不凡,才能解脫。這是我唯一的機會,可是我失敗了,我覺得我活著沒有意義了。”
很多父母無意識中會選擇性地對待孩子:當孩子表現得杰出、優秀時,滿眼都是愛和溫柔;反之,則是掩飾不住的失望,以及情感的大門緊閉。孩子能夠敏銳地察覺到這種“偏見”,為了能被父母看見,為了獲得肯定和資源,他只有一個選擇:順從父母的心意,讓自己變得不平凡。
原生家庭里的這種邏輯,事實上也會在社會中復刻。有一種價值觀是:世界只會記住第一名,第二名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只有不平凡,才會被看見和銘記。因為被看見,精英階層能夠獲得更豐厚的回報、更豐沛的資源、更豐富的關系;而無名之輩們,只能默默爭取、默默放棄,最終默默地被遺忘在角落。
“我是天選之子啊,怎么能夠被忽略和遺忘?”于是,在這樣大、中、小系統的精密運作之下,我們開始無法忍受平凡的恥辱,走上了不平凡的征途。
“35歲以前,如果我還不能脫離平凡,那我就自殺。”這是梁曉聲在《郁悶的中國人》中提到的一名大學生的心聲。
03 夢醒時分的痛苦
如果在理想化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人生會走向病態。好在世界憑借著各種客觀規律,發明了一套“矯正機制”。于是,當膨脹的理想觸及現實的邊界,就會屢屢碰壁,反彈回來一些信息,迫使我們認清真實的自己。
電影《無名之輩》里的胡廣生,從小的理想就是成為悍匪里的佼佼者,做大、做強,成為他心目中不平凡的大人物。但是,現實卻頻頻予以他痛擊:搶劫只敢搶手機店,一番操作猛如虎,到手一堆模型機;怕疼怕得要命,上個藥膏都能夸張得渾身抽搐戰栗;被人質一次次地挑戰底線、故意激怒,槍都抵在腦門了,最后卻慫了;甚至連“眼鏡”這個行走江湖的綽號的來歷,也是吹牛杜撰——撿了條死眼鏡蛇,糊弄群眾得來的。
胡廣生有兩次崩潰的瞬間:第一次是看到電視里的報道,被人嘲諷為搶模型機的“憨匪”時;第二次是在救護車里和別人對峙,受煙花鳴放的影響,一哆嗦扣下扳機,誤傷了槍里沒子彈的馬先勇。胡廣生懊悔、內疚、不可置信,怒吼著被耍了。被警察按倒在地上,痛哭流涕的那一刻,他終于徹底接受了自己的無勇、無謀、膽小和懦弱。不平凡的“悍匪之夢”,徹底碎了。
再來看看《人生七年》中的那幾個小朋友。
好強的學霸由美沒去成出版社,只成了一名自助餐廳的營養師;接受精英教育的貴子沒考上滿意的學校,費了很大功夫才當上空姐;只有想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的三重,憑著天賦和汗水的加持、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在棒球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朝著理想步步靠近,可最終卻在幾年后意外退出,進入了父親的印刷廠工作,只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有些事是沒有定數的。”
夢醒的過程是痛苦的,足以令人哀命運之坎坷,嘆人生之不幸;也充滿了戲謔和諷刺,那是高度自戀破滅時的味道。我們在痛苦中看見了自己的局限,身體、資質、運氣、階級,全都布滿著無法逾越的溝壑。
于是,有些人開始接納現實,調整自戀,規規矩矩地在邊界內奔走;有些人憤憤不甘地死磕,繼續碰得頭破血流;還有些人被迫收斂了自戀,卻把對不平凡的期待投射給了孩子。
04 一個真相
從標準正態分布來看,99.7%的數值分布在距離平均值3個標準差之內,也就是說,真正的天選之子不足0.3%。所以,事實的真相就是:如無意外,我們終將是平凡的絕大多數。
但是,誰說平凡就意味著平庸和無聊呢?
有人渾渾噩噩,也有人其樂無窮。即便是常規的人生模板,也依然可以在局限之內自由揮灑,創造出一些不同。比如,曾經被大家嘲笑理想是家庭主婦的女同學,活成了讓很多人羨慕的樣子:不僅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讓家人幸福感爆棚,對她寵愛無限,還憑借多年練就的一手好廚藝,在老公的幫助之下成了一名美食博主,小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你看,那些樂于享受平凡的人,反倒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充滿愛和詩意,以及種種小驚喜。這是因為他們擁有了整合理想與現實的能力,能夠靈活地調整預期和目標。他們的心態更加平和、穩定,因而也更容易獲得幸福和滿足。
就如《奇葩說》中邱晨所說:“人的一生很短,有些高山我們永遠無法企及,那就遠遠看看也行。以及看看自己周圍,有哪些值得爬爬的小山。”
當然,非凡也好,平凡也罷,其實都是充滿未知的終極狀態。大器晚成的人有很多,不到最后一刻,誰知道我是不是那個“意外”呢?其關鍵就在于,在通向結果的旅程之中,你有沒有縱情馳騁人生:投入喜歡的事情,充分釋放攻擊性,適時、適當地調適邊界和方向;享受愛與被愛,在體驗中不斷得到滋養;追尋飽滿的人格,看見和接納真實的自己。
這樣,即使最后沒達成目標,也將人生過得有滋有味。還有什么可后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