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告別死亡焦慮,你會活得更盡興

一名網絡歌手在微博上公開了自己患癌癥的消息。他在博文中回顧了自己確診的經歷,言辭樸實懇切,同時也流露出太多不舍,希望能夠獲得網友的支持、專家的幫助。他這封情真意切的“求助信”很快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強烈共鳴,網友們紛紛獻計獻策,為他加油鼓勁。

他的博文中有這么一段話:“我自問善良務實,勤奮認真,從未做過壞事,為何會遭遇這些?我沒有癌癥家族史,作息健康,每日健身又注意養(yǎng)生,癌癥為何還會選擇我?”

是啊,這么年輕、自律的人,怎么會得癌癥?

這一刻,大家驚覺:原來癌癥是不挑人的,死亡可能是隨機的,活著是要靠一定運氣的。

下一個會是我嗎?這么一想,后背不由得一陣發(fā)涼,恐懼和焦慮彌漫開來。

01 避而不談的“死亡”

施琪嘉老師曾說:“我們活下來是基于一系列虛幻的信念,可稱之為神話,比如壞的、不幸的事情不會發(fā)生在我們身上,我們離死亡還遠著呢,等等。這些‘神話’其實是一種防御機制,防住的是我們的死亡焦慮。”

死亡這個話題歷來諱莫如深,但死亡焦慮卻像四溢的毒氣一樣,令人防不勝防,無所遁形。表現較明顯的,是對死亡的避諱。

比如在中國,光是“死”這個字,就能引起人的劇烈不適,還波及無辜的阿拉伯數字“4”,這些不吉利的代表被無情地驅逐出日常生活。買保險,不敢買以“死亡”為標志的人壽保險,總覺得買了壽險,就等于預訂了死亡,受到了詛咒……

有段時間,“90后開始懷疑自己得絕癥”的話題上了熱搜:體檢完出結果的時候,年輕人慫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像在接受一場審判——我的肝功能指標怎么都偏高了?這是要得肝癌了嗎?胸這么小,怎么還會乳腺增生?白細胞這么高,怕不是得白血病了吧……憂心忡忡地在搜索引擎上一頓操作之后,頓感自己身患絕癥,行將就木,內心開始上演生死離別的大戲。這也太煎熬了,于是暗暗發(fā)誓,下次不看體檢報告了。

我們把內心無力接納的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一股腦兒地投射給了文字、數字、保險、體檢報告,仿佛屏蔽它們,就能屏蔽死亡。

還有一些更隱晦的表現。

一個在體制內工作的朋友,常常抱怨人生無趣,稱自己有時候會被噩夢驚醒,覺得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了。如他這種深度的工作倦怠,其實也是一種死亡焦慮:生命被波瀾不驚地浪費著,而死亡的盡頭逐漸逼近,潛意識嗅到了恐慌、焦慮和無助,開始頻頻表現。

與此類似的還有七年之癢、欲罷不能的熬夜習慣等。前者是出現親密關系的倦怠,開始蠢蠢欲動;后者是害怕睡眠耽誤了生命。其本質都是想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做出點兒花樣來,以此來對抗死亡。我們畏懼、逃避死亡,反手卻又被死亡焦慮扼住脖頸,掙不脫、逃不掉,直至死亡真正來臨。

多別扭啊,是時候好好來聊聊這件事了。

02 當提及死亡時,我們在害怕什么?

首先,害怕個體的消亡。

聽過一個臨終關懷的案例,一位肝癌晚期病人,32歲,癌細胞擴散至全身,生命垂危,后來,他和咨詢師有這樣一番對話:

病人:“我時間不多了,但是心態(tài)也平和了很多,能夠接受身體的迅速衰落。”

咨詢師:“嗯,身體確實是無常的。”

病人:“我以前不這么認為,當身體不受控制地變差,一點點地腐壞時,我內心很恐懼,還很憤怒。”

咨詢師:“我能理解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

病人:“現在我偶爾還會有這些情緒,但是轉瞬即逝,我覺得身體像一個熟透的香蕉,每天都在變黑,這也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

一周后,病人安靜地去世了,可這個“香蕉比喻”,卻給咨詢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死亡,直面著一場巨大的喪失,包括肉身的衰敗、腐爛,以及所有財富、聲名、成就、關系、情感的歸零。這與人的自我保存機制是沖突的,生本能企圖對抗更為深刻的死本能,孕育出永生不死的渴望,人人都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在精神分析里,這叫以自戀對抗死亡實相。若不能主動接納和順應規(guī)律,終會產生被規(guī)律支配的恐懼。

其次,害怕失去聯結。

告別時刻,我們將與熟悉的世界、親愛的人們訣別。內心的不舍、牽掛,獨自面對死亡的孤獨、痛苦,以及對未知旅途的猜測、恐懼,一股腦兒卷成濃稠的分離焦慮,黏在心頭,無計可消。于是,我們渴望抓住點兒什么,不讓自己與這個世界徹底失去聯結。

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傳遞了這么一個觀念:死亡并不是終點,被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比如,被家族除名的已故樂手埃克托,由于不允許被在世的家人提及,亡靈世界中的他成了一個即將徹底消失的亡魂。只有年近古稀、神志模糊的太奶奶(埃克托的女兒)若有若無的思念,讓他得以存在于亡靈世界。而這一絲游離的惦記,也算是一種聯結。

活著通過建立各種關系,發(fā)生著聯結;死后通過不被遺忘,保持著聯結。聯結的本質依然是渴望存在,與肉身不同的是,精神確實可以永垂不朽。但是,怕就怕沒有什么值得永垂不朽。

這就關聯出最后一點:害怕沒有真正活過。

日本一位臨終關懷護士大津秀一,在親身見聞了1000例患者的臨終遺憾后,寫了一本《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排在前列的是:

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沒有實現夢想;

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而沒及時懺悔;

沒有盡力幫助過別人;

沒有表明自己的真實意愿。

這些,都是人們沒有活出自己的證明。

在生命的盡頭,回望渾渾噩噩的一生,違心地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中,從未熱烈而充分地展現本真的自我。貌似功成名就、人生圓滿,卻終究是白活一場、愧對自己,而眼下再沒有機會重來一次。深刻的遺憾和后悔,與恐懼一同泥沙俱下,令人不得安樂。

03 死,能指導生

既然死亡是必然的終點,那么為何不能放下恐懼,更優(yōu)雅體面地靠近它?來看看存在—人本主義視角的建議。

①關注覺醒體驗

我有一個很久沒聯系的大學同學,再次見到她時,她已經成了豆瓣紅人、暢銷書作者,運營著自己的新媒體工作室。剛生完孩子的她尚有些圓潤,可爽朗的笑聲和明亮的眼眸,透著“老娘天下最美”的自信,渾身上下散發(fā)著強大的氣場。從前她也愛笑,但靦腆、黏人,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一不小心就紅了臉,成績一般,也從未展露過過人的天賦,畢業(yè)后循規(guī)蹈矩地生活、工作。

提及人生轉折,她似乎完全忘記了病痛帶來的折磨和痛苦,而是流露出滿滿的感恩:“若不是當年乳腺癌的一記重錘,我還在過著別人期待的生活。在與死亡親密接觸之時,我才明白只有內在的真實體驗能讓人感覺不虛此行。”

這是多么寶貴的覺醒體驗啊,生命的意義開始重新被定義。

她變得熱愛生活,尤其喜歡烹飪美食;變得大膽樂觀,積極探索一切,且不懼犯錯;待人更加親和友好,建立了很多高質量的關系;她還決心將自己的經歷和生活分享出來,以幫到更多人,沒想到潛能爆發(fā),一寫成名,順路還收獲了一枚志同道合的親密愛人,以及一個美滿的家庭。

什么是覺醒體驗?

從關注日常瑣碎、轉瞬即逝的身外之物,回歸到內在真實的自我,即從非本真存在狀態(tài)切換至本真存在狀態(tài)。本真狀態(tài)能讓人遵從內心,活出真實的意愿,充分燃燒過的生命就不再那么懼怕死亡。

②受到波動影響

歐文·亞隆認為,人雖死亡,但激起的漣漪還在一圈一圈蕩漾,對周圍產生影響:給他人留下的如沐春風的感覺;為他人在黑暗中點亮的燈;一些言行、觀念、智慧的傳遞;等等。

比如李文亮醫(yī)生,他的離開讓無數人心痛不已,大家回憶起他,依然會被他的英雄事跡所打動。他的微博下面,每天都有網友留言,成了一面“緬懷墻”。網友們紛紛表達:李醫(yī)生是吹哨人,為生命吹響了口哨。

傳遞給他人的美好和意義將被銘記,并持續(xù)發(fā)生著“聯結”。這樣的存在令人欣慰、心安,讓人對死亡的恐懼又少了幾分。

③接納自然規(guī)律

花開花落都有時,人也不例外,和熟透的香蕉一樣,人終將衰敗、腐爛。

在承認人生的限制性之后,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利用有限的能力,在局限中挖掘更多的可能性,瀟灑走上一回。并且,更專注親密關系的經營、高質量的陪伴會驅散孤獨,在臨近終點時才不那么凄涼、落寞。如同我那位得過癌癥的朋友所說:“死過一次,我知道怎么更好地活著了。”

理解死,方可生。

來自死亡的訊息,帶來了最貴重的加持,助我們打通任督二脈,以全新的自我重生。如此,關于死亡的思考未必是件壞事,它讓人保持清醒和敬畏,有機會一日三省吾身:今天,我活得可還盡興?

向死而生的態(tài)度,將帶來最終的圓滿,令我們不再畏懼,勇敢地抬頭,直視驕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永胜县| 天台县| 怀宁县| 二手房| 潮州市| 隆化县| 龙岩市| 泸州市| 类乌齐县| 滁州市| 乳山市| 杂多县| 无锡市| 怀柔区| 濉溪县| 鸡东县| 曲阳县| 仪征市| 山东省| 淮滨县| 莲花县| 泰宁县| 九江市| 郯城县| 濉溪县| 乌拉特前旗| 耒阳市| 保康县| 柘城县| 绥中县| 河西区| 仁寿县| 独山县| 威海市| 北海市| 莱州市| 塔城市| 西华县| 洛浦县|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