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1]

(一九九五年八月)

深入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用這一科學理論統一思想、武裝頭腦,是全黨當前和今后長時期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深刻理解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必要對社會主義的歷史,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制度實踐、道路實踐和建設實踐的發展歷程,有一個系統而深入的認識。

一、歐洲空想社會主義,世界社會主義的先聲

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從《烏托邦》一書問世算起,到現在已經四百八十年了。作為一種思潮,社會主義最早是以空想社會主義的形態,出現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當時,歐洲主要是西歐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一種以追逐資本利潤最大化和占有財富為目的、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世界觀和物質主義為核心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歐洲主要是西歐的封建主義母體中誕生并迅速發展起來。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成長,近代無產階級也隨之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導致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以及社會上層建筑發生劇烈變動,既有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又有貧富急劇分化,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加重,社會矛盾普遍加劇。這是一個發生深刻社會裂變的歐洲。在此情況下,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資本主義的丑惡,以各種方式對其進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夢想。空想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意識形態,一種批判、否定資本主義的思潮,就是在這種社會歷史條件下出現的。

公元一五一六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出版了著名的《烏托邦》一書,標志著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從那時到十九世紀上半葉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空想社會主義經歷了三百多年時間,涌現出一個又一個代表人物。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既是資本主義的無情批判者,又是未來理想社會熱情的歌頌者。空想社會主義思潮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又隨之發展而發展。到十九世紀初,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洗禮,世界特別是歐洲進入了資本主義統治時期,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更加激烈,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斗爭更加發展。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更加深刻,反映無產階級和廣大群眾的要求更加具體,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也更加系統。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英國的歐文,他們是取得最高成就和最有影響力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的思想理論達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的高峰。他們的成就突出地表現為兩點:一是對資本主義進行深刻的批判,二是對未來的美好社會作天才的猜想。這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

不過,空想社會主義有著明顯的歷史局限性。

首要的歷史局限是空想社會主義受到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階段的局限。空想社會主義作為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社會意識形態,其思想歷程直接與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相對應。正像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中所闡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空想社會主義作為一種“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2]。當時,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水平還處于社會化大生產的前夜或者開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表現,而這個矛盾運動的發展是最終導致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勝利的根本動因。因此,空想社會主義雖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控訴是深刻的,卻不可能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及其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正是由于當時資本主義發展還不夠成熟,無產階級的力量還不夠強大,空想社會主義的認識受到歷史的局限,因而帶有空想性質。這是早期無產階級不夠成熟的一種理論表現。

與此相關聯,空想社會主義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不可能是科學的預見,而只能是從資本主義現存弊端的反向思維所作的主觀猜想。恩格斯深刻指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還隱藏在不發達的經濟關系中,所以只有從頭腦中產生出來。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只是弊病,消除這些弊病是思維著的理性的任務。”[3]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正是因為其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不是從隱藏的經濟關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從頭腦中產生出來”。

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局限還表現在:它的社會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它否定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否定階級和階級斗爭,特別是無視人民群眾的力量,始終找不到實現理想的道路和推動社會前進的現實力量。

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世界社會主義的指南

由于歷史的局限,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空想社會主義逐步為科學社會主義所代替。特別是十八世紀七十年代第一次產業革命,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普遍使用,機器大工業代替了手工生產,使生產力上了一個歷史性的臺階。發展到十九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已成主流,資產階級占有了統治地位。這時,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越來越尖銳,弊端越來越嚴重,無產階級越來越成熟,開始獨立地走上政治舞臺。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應運而生了。

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從空想發展為科學,實現偉大的飛躍,絕不只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智慧的體現,而是由于具備了特定的、成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思想條件,具有深厚的主客觀基礎,是歷史必然性的客觀表現。

第一,資本主義社會化機器大生產的形成提供了經濟條件。由于生產是社會化的大生產,生產資料卻是私人占有,這種矛盾表現為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這種矛盾表現在階級關系上就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表現在經濟上就是逐漸積累和重復發生的經濟危機。一八二五年,英國首先爆發了全國性經濟危機,此后大約十年爆發一次。一八四七年的經濟危機席卷歐洲,進一步形成世界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經濟困局,加劇了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和社會危機,工人失業,民不聊生。這種矛盾要求打破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實行公有制,以便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

第二,無產階級發展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產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充分暴露,日趨激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也趨于尖銳,作為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國、英國、德國都爆發了工人運動,特別是法國里昂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獨立地走上了政治歷史舞臺。這就要求有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求得無產階級的解放。這種理論就是科學社會主義。

第三,任何一個思想理論體系的出現,都要依靠以前的思想材料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英國、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材料,是直接的思想來源。此外,歐洲自古希臘、古羅馬以來的優秀思想成果和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也都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時所吸收的思想營養。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

第四,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理論條件,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發現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資本剝削勞動產生剩余價值的秘密,從而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堅固的理論基石,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作出的根本性的重大理論貢獻。正因為有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兩個理論基石,社會主義才從空想變成科學。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的標志,是一八四八年二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共產黨宣言》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為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受苦受難的人民群眾爭得民主、自由和解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來不是經院式的學理,而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理論;不是封閉的、僵化的理論,而是開放的、立足革命實踐、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科學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以后,并沒有止步,而是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實踐,不斷總結新鮮經驗,進行理論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思考,以新的科學認識不斷完善、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

三、列寧和十月革命,世界社會主義的里程碑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以電力廣泛應用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產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歷了三十余年的和平發展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帶動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

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發展,對階級斗爭和工人運動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首先,資本主義的暫時繁榮和壟斷組織的出現,使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覺,似乎資本主義經濟的無政府狀態已經“消除”,馬克思主義理論似乎已經“過時”。其次,資本主義和平發展時期,資產階級調整統治的策略和手段,施行有限的政治民主,允許“合法斗爭”“議會道路”存在,淡化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模糊了人們的思想認識。最后,資產階級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政策,從壟斷剝削獲得的超額利潤,特別是從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奪的財富中,拿出一部分收買無產階級中的上層分子,對無產階級進行分化。所有這一切,使階級矛盾暫時地得到緩解,成為滋生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溫床。這時,作為修正主義主要代表的伯恩施坦主義乘勢泛濫起來,大肆攻擊和“修正”馬克思主義,宣揚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詆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宣稱共產主義目標沒有意義,其“名言”是:“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4]伯恩施坦主義一時間成為一股逆流,引發了第二國際的混亂和分化。第二國際的左派盧森堡、倍倍爾、蔡特金、拉法格以及普列漢諾夫等先后與之進行了堅決斗爭,對捍衛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不徹底性,沒有能夠對當時的時代特征和經濟社會狀況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分析,也沒有能夠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作出正確的回答。這項歷史任務是由列寧完成的。

列寧作為二十世紀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創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推向了新的歷史階段。

列寧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他首先面臨的任務是深入批判伯恩施坦主義及其俄國變種,捍衛馬克思主義真理。他的《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等重要著作,深刻剖析了修正主義產生的社會原因、階級根源、實質和危害,科學地闡明了事關馬克思主義命運的重大理論問題。他先后批判了修正主義的俄國變種——自由主義民粹派、“合法馬克思主義”、經濟主義、孟什維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等錯誤思潮,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科學分析了俄國社會經濟狀況,論證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俄國社會主義運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列寧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既面對資本主義的重大政治經濟變化,又面對帝國主義之間的世界大戰,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俄國革命實際出發,在革命的實踐中,對時代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做了科學回答,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性飛躍。

列寧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研究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情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領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需要,他于一九一六年出版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分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指出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新的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剖析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實質和基本特征,揭示了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指明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創立了關于帝國主義的科學理論。

列寧從無產階級革命的世界視角出發,密切關注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闡述了解決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基本原則,把奮起斗爭的東方被壓迫人民看成是西方無產階級的同盟軍,是革命總路線上的不同地段,共同的歷史使命是反對共同的敵人——國際帝國主義,從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解放運動的理論。

列寧根據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在一九一五年發表的《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思想。此后,列寧進一步回答了在經濟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能不能和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提出了國家與革命的科學理論,論證了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必然性,為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奠定了直接的理論基礎。

一九一四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西方列強在全世界爭奪勢力范圍的帝國主義戰爭。戰爭引發革命,推進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其中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一九一七年俄國的十月革命。它在俄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由此科學社會主義走向制度實踐和建設實踐。

十月革命以后,列寧在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和人民建立、鞏固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同時,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實際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敢于在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中開拓前進,在總結俄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新經濟政策。

十月革命以后,俄國處于極端復雜嚴酷的戰爭環境,根據“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集中力量打敗國內外敵人的指導原則,布爾什維克黨被迫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對于戰勝國內外敵人武裝干涉、捍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這是在特殊條件下實行的特殊政策,一旦內戰和帝國主義武裝干渉結束,它的局限和弊端就凸顯出來。戰后國家滿目瘡痍,農民不再接受戰時實行的余糧收集制,農業生產狀況嚴重惡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工廠停工,經濟遭到破壞,人民不滿,蘇維埃政權處境十分危險。列寧指出:“我們在1921年春天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5]。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列寧逐漸認識到情況已經有了根本變化,必須改變經濟政策特別是對農民的政策,以鞏固蘇維埃政權。

列寧適時提出了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第一,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迅速恢復。第二,允許私人貿易,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的作用,實現城鄉經濟結合,改善供應,活躍經濟,穩定城鄉關系、工農關系。第三,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即對外國資本實行租讓制,利用國外資金和技術,使大型工業企業盡快恢復生產;實行中小工廠和商店對公民的租借制,促使經濟恢復,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迫切需要。此外還有合作社、代購代銷制等形式。第四,對國有企業和合作社的管理制度進行改革,政府解散大多數企業管理部門,給企業自主權,進行獨立經濟核算,廢除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實行按技術高低和貢獻大小分配的辦法,多勞多得。

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是蘇維埃國家發展的重大轉折,具有重大意義。一是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二是使國家渡過了嚴重危機,生產穩步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滿足了勞動人民的經濟要求,受到農民工人的擁護,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三是找到了一條在黨的領導下,國家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發展市場經濟,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道路,為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列寧晚年,對蘇維埃政權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做了深刻總結和思考,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了持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用合作社的形式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要把主要力量轉到經濟建設,建立現代大工業,努力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物質技術基礎的思想;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有益成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和改造舊的國家機關為新型的適應和服務于社會主義的國家機關的思想等,對社會主義具有了全新的認識。這對后人有重要啟示。

四、斯大林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世界社會主義的輝煌和挫折

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領導黨和人民繼承列寧的事業,進行了艱苦曲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國內外環境異常復雜、艱苦和嚴峻的條件下,斯大林領導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長期探索,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運行機制,形成了社會主義的蘇聯模式。這是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時期。盡管斯大林在領導工作中犯有嚴重的錯誤,但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仍然發揮了很大的優越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這一時期,蘇聯實現了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把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有力地支持了世界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事業。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蘇聯模式逐漸暴露出嚴重的歷史局限性和僵化的弊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將這種模式硬性地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推行,更是脫離了各國的實際。斯大林逝世后,蘇聯和東歐各國都試圖通過改革克服蘇聯模式的弊端,但未能達到目的。戈爾巴喬夫當政時期,改革的政治方向發生了根本性錯誤,最終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五、毛澤東思想和中國革命,世界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史上極其復雜的嶄新課題,沒有也不可能有現成的答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對一系列獨創性的經驗進行正確的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創造性地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先河。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不失時機地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形成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黨領導人民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新中國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創造性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我國是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史無前例,我們只能在“以蘇為鑒”的同時,獨立自主,走自己的探索之路。因此,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之后,如何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運用于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實踐,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黨和國家面臨的嶄新課題。

毛澤東同志在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從《論十大關系》發端,開啟了我們黨關于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持續而艱辛的探索。黨在探索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積累了寶貴經驗,吸取了重要教訓,在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教育、科學、文化和執政黨的建設等諸多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正確的認識成果和政策思想。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為以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思想、物質、制度等方面的基礎性條件。

六、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世界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期待而產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在中國共產黨人長期探索建設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科學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新鮮經驗,創造性地提出符合時代要求和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現代的杰出表現。

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上明確宣告:“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6]由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部奮斗的主題,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創新意義。

我們追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四百八十年的歷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合乎歷史邏輯的發展,是符合時代邏輯的創建,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創新,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必須深入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用鄧小平同志的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指導工作。

品牌:人大數字
上架時間:2019-11-19 15:01:07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人大數字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津市市| 通化县| 安平县| 军事| 彭泽县| 山西省| 江陵县| 高雄市| 郯城县| 那曲县| 高台县| 容城县| 英德市| 苍梧县| 巴南区| 井陉县| 任丘市| 怀集县| 阳春市| 慈利县| 吉安县| 隆安县| 东阳市| 乌拉特前旗| 安宁市| 宁津县| 崇仁县| 绥化市| 涞水县| 盐源县| 新沂市| 维西| 类乌齐县| 醴陵市| 五台县| 临高县| 朝阳市| 仁化县| 图木舒克市|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