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書稿修改的意見[183]

(二零零三年四月—五月)

一、“二卷”征求意見稿的主要成就和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地方

經過大家多年努力,“二卷”形成了“征求意見稿”這樣一個本子。應當說,這是我們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一個重大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第一,這個本子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央領導同志的有關講話精神為基本遵循,以胡繩同志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為藍本,認真吸取了中央審讀小組和許多老同志的修改意見,比較詳細地敘寫了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歷程;從新中國成立后二十九年的黨史專著的角度而言,是做了開創性工作的,可以說是開拓之作。第二,這個本子吸收了多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黨史學界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對這一段歷史的研究水平,可以說是集成之作。第三,這個本子對二十九年黨史中一系列重大問題做了研究和探索,并廣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可以說是探索之作。第四,這個本子脈絡清晰,結構合理,歷史分期比較恰當,謀篇布局比較合適,各編、章、節的篇幅、分量大致相當。總體感覺是經過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凝結了許多同志的心血和智慧,應當說是傾心之作。

形成這樣一個本子,是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同志們特別是第二研究部的同志長期奮斗、潛心研究的結果。這是必須肯定的。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在這個本子研究、撰寫和修改中,胡繩同志和龔育之、陳威、石仲泉同志[184]做了大量的領導、指導工作,甚至親自起草、修改部分文字,功不可沒。

正因為這個本子具有開拓性和探索性,也就難以避免存在一些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提高的地方。這是我們啟動第四輪修改的主要原因。對照中央和中央領導同志對“二卷”編寫工作的要求,對照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根據有關方面和老同志、老專家的審讀意見,從“二卷”書稿的實際出發,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提高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書稿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不夠深入,敘述多,分析少,對歷史的本質和規律的探索比較少。總的感覺是比較平,有些部分寫得一般化,理論的深度和歷史的厚重感有待加強。二是書稿中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對黨在工作中正確的一面和成績的方面寫得還不夠充分,對錯誤和曲折的闡述不盡如人意,在闡明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必然性、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歷史必然性這三個方面還要再下功夫。三是各編、章、節的結構和寫法也還存在一些需要調整和完善的問題。希望經過這次修改,這本黨史著作能夠成為一本政治上把握得當、史料上豐富準確、學術上充滿客觀求實精神、經驗教訓總結上令人信服、文字上生動好讀的黨史著作;能夠成為一本反映我們黨對這一時期黨史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論斷的權威的黨史著作;能夠成為一本在功能上貼近現實、服務大局的黨史著作。所以,對這個本子,僅文字上的修改是不夠的,要在現有基礎上,再次深入研究這一段歷史,實事求是地做好修改工作。總體說來不是小改,也不是中改,而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修改、深入修改、整體提高。

二、關于這一輪修改的指導思想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黨史,是黨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一個時期的歷史。這一段歷史,承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發展到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是一段承前啟后、十分重要的歷史。在這個歷史時期,我們黨的工作有輝煌,有失誤,也有錯誤;事業有突飛猛進,有艱難曲折,也有深刻教訓。這是一段十分復雜的歷史。寫好這一段歷史很不容易。我們現有的征求意見稿雖幾經寒暑,數易其稿,但仍然需要進一步修改,就反映了這個工作的難度。

剛才說過,這一輪修改,總的要求是全面修改、深入修改、整體提高,基本定位是一次大修改。為什么要做大修改?因為黨的十六大已經召開,我們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簡稱“七一”講話)。我們黨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時代高度,對黨的歷史進行了新的總結,對歷史上的重大問題和重要歷史人物作出了若干新表述、新評價、新結論、新論斷,對修改“二卷”提出了新要求。我們新一輪修改工作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進行的,小修改、中修改都不能適應這個形勢的要求。所以,這一次修改“二卷”,應當是站在時代高度,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審視這段歷史,研究這段歷史,說明和總結這段歷史。這個總結和說明必須體現中央對這一段歷史的基本闡述、基本觀點和基本論斷。所以,我們必須十分明確地提出,黨的十六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是我們修改工作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

堅持用黨的十六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精神指導“二卷”的編寫和修改,就是要從中國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內在要求和高度統一上,從黨中央對我們黨成立八十年來歷史的總體認識和論斷上,對這段歷史給予富有時代特點的深刻總結。也就是分清歷史的大是大非,總結好歷史的經驗教訓,揭示出歷史的本來面目和內在本質,體現出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把“二卷”的真實性、豐富性、思想性整體地推向一個新高度。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必須達到的政治要求和學術高度,也是我們黨史工作者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

三、“二卷”修改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

全面深入地修改好這個本子,應當遵循四條原則。

第一,突出本質、主流、探索、奮斗的原則。黨史是什么?或者說黨史的基本內涵和主體框架是什么?我認為應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領導人民浴血奮戰、艱苦奮斗的光輝歷史;二是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探索,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飛躍的歷史;三是黨不斷加強和完善自身建設,始終成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堅強領導核心的歷史。黨史的這三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體現了我們黨的本質,體現了黨史的主流。關于黨史的基本內涵和主體框架主要包括這三個方面的觀點,是我們在修訂出版《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時提出來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是比較準確的。我們要堅持和貫徹這個基本認識。

如何堅持和貫徹這個基本認識?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二卷”,就是要著重揭示黨史的本質和主流,著重反映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奮斗的歷程和成就。這既是我們黨的歷史的本質,也是我們編寫黨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我們要把黨在新中國成立后二十九年的歷史寫成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斷艱苦奮斗并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寫成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發展毛澤東思想和進行理論創新的歷史,寫成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歷史。要充分體現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這樣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歷史結論;充分反映我們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深刻闡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樣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歷史結論;絕不能把黨的歷史寫成錯誤史、運動史、問題史。

第二,全面、客觀、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這一段黨的復雜歷史,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有著特別的重要性。尤其對我們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出現的失誤和曲折,要全面客觀深入地研究當時的國內外環境和主客觀原因,不要簡單化。比如:認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不會太長,這是列寧就有的思想,斯大林和后來的蘇共領導人都有類似看法,這不能不對我們黨產生影響;由于我國民主革命的迅速勝利、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實現、抗美援朝戰爭的巨大勝利等,社會上滋生了無所不能的盲目樂觀情緒;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缺乏足夠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缺乏領導大規?,F代化建設的經驗;帝國主義的封鎖以及來自外部的強大壓力、我國長期貧困落后而導致迫切要求改變現狀,以至于急于求成。再比如,黨對國家安全環境的判斷,由于南有美國侵略越南,北有蘇聯大兵壓境,東南有蔣介石再度叫囂反攻大陸,百年反侵略和長期的戰爭歷史又使我們黨的高層領導人對國家安全問題特別敏感,不能不使黨準備對付“帝修反”一起來。這些因素都對我們黨產生了重要影響??傊?,歷史是錯綜復雜的,不能簡單地對待,簡單化就會膚淺,就會誤解歷史,妨礙我們進行科學的研究和總結。因此,我們的書稿必須充分地表達這樣一個認識,即我們黨在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失誤和挫折幾乎是難以避免的。盡管歷經坎坷,我們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定了現代化建設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為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準備了經濟、政治、文化和干部條件。這個時期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是應當肯定的。同時,要寫好我們黨是如何糾正自己的失誤和錯誤的。這既是歷史事實,又是體現黨的偉大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總結經驗、探索規律的原則。新中國成立后,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工作的主導方面是好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比如: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獨立的和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展了社會主義文化,全國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實現了國家的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等等。再比如,這二十九年中,不管是我們黨正確的時候還是出現失誤或犯錯誤的時候,無論是國家經濟發展還是經濟困難時期,人民始終是跟黨走的,是真心實意地擁護黨的領導的。這一段歷史既有深刻教訓,也積累了寶貴經驗;既有探索的失誤,也取得了很多積極的正確認識。這其中一定有本質性的東西存在著,有我們黨執政的規律、社會發展的規律隱含著,需要我們很好地去研究和總結。

第四,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的原則。與時俱進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與時俱進地研究黨史,就是要站在時代的新高度,強調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更宏觀地把握歷史,更深刻地總結經驗,更準確地探求規律,力求對歷史的認識達到時代的高度。當然也包括充分利用吸收近幾年來的新史料和新成果,對“二卷”的內容進行修改、充實和增補,反映對這一段歷史的總體研究水平。

四、“二卷”要寫好三個“歷史必然性”

全面深入地修改好這個本子,要全面揭示三個“歷史必然性”。一是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必然性;二是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三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歷史必然性。

“二卷”的開頭,要揭示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必然性。這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這一段歷史展開的基礎,是歷史規律性地發展和歷史大趨勢的體現,標志著我們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向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的歷史性轉變。第一卷的開頭我們回答了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第二卷的開頭就要回答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必然性,將來第三卷的開頭要考慮如何寫好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

“二卷”要揭示的第二個歷史必然性,是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之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其實,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歷史就預示中國將來會走社會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更是必然選擇。“二卷”要把這種必然性寫充分,寫深刻。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國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根本性的巨大飛躍,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里程碑性的重大事件。這里需要一種大歷史的視野,需要一種國際視野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的大視野。

“二卷”要揭示的第三個歷史必然性,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歷史必然性。其中心是揭示我們黨作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領導核心是歷史形成的,是歷史客觀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的選擇與人民的選擇的內在統一;證明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這可以從黨的性質、宗旨、黨的奮斗犧牲、黨的勝利成果去敘寫,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任務、民族的偉大夢想和實現去敘寫。當然這里應當說明,黨長期執政具有歷史必然性,但又不是一勞永逸的,這是一種辯證關系;黨要長期執政,還必須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永遠保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黨的優良傳統,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永葆黨的青春和活力。

揭示三個“歷史必然性”,是“二卷”修改的重大課題,是其題中應有之義,是判斷這次修改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

五、“二卷”修改應當貫徹充實、豐富、深化、完善的基本要求

為了全面提高書稿質量,我們在修改中需要下功夫的重點和要求是:充實內容,豐富思想,深化認識,完善結構。

第一,充實內容。主要是充實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和黨在工作中正確方面的內容。比如,新中國成立后的前七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要大大充實,“文化大革命”時期及“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兩年也要適當充實。

第二,豐富思想。主要是進一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講話精神,進一步研究總結這一時期黨在有關方面的探索、成就和經驗教訓。比如,“七一”講話提出的九大業績、三條基本經驗、兩個轉變、兩大歷史性課題、三大規律、兩個先鋒隊、永遠堅持黨的先進性等等,十六大報告提出的三個文明、十條寶貴經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等。當然這絕不是要用今天的論斷去套歷史,按圖索驥,而是從時代的認識高度去研究總結歷史,以期使歷史研究與現實相呼應,進一步豐富黨史著作的思想內涵。

第三,深化認識。主要是深化對三個“歷史必然性”(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必然性、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和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歷史必然性)和四個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黨自身建設規律)的認識,提高書稿的思想性、理論性和科學性。

第四,完善結構。主要是通過調整、充實和提高,使全書結構更加嚴謹合理,在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上更臻完善。比如全書的導言和總結性的文字,一定要有而且要寫好。

六、“二卷”修改要更好地體現黨史的特點

我們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應當有鮮明的黨史特點。提出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黨史第二卷與第一卷不同,肯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在內容上有重復或者交叉。比如,“二卷”開篇是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國史也是如此。同是寫新中國成立,黨史特色如何體現,需要做深入研究。新中國成立后的黨史,是我們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很多東西和國史相同或者相通。但國史是國史,黨史是黨史。這一點必須明確。我們一定要把黨史特有的東西更加鮮明地反映出來。

關于如何體現黨史的特點,胡喬木、胡繩同志都說過一些重要意見,如黨的歷史要反映黨的決策過程,反映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等。這些都是正確的。另外,新中國成立后的黨史也要寫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也要寫特別重大的一些建設成就和科技發展的內容,使我們的黨史內涵更加豐富,讀起來更加真切生動、有血有肉、豐富多彩。如何表現這個意思?可以選一些典型的事例穿插其中,不要都是概括性的敘述。我曾建議寫黨史的同志出去走一走,有重點地看一些地方,以豐富我們的感性認識,也深化我們的理性認識。今年三月,我看了三門峽水電站,很有感慨。從技術角度看,三門峽水電站不是一個成功的范例。當年蘇聯專家按一百二十萬千瓦設計,由于沒有解決好泥沙淤積等問題,實際發電只有四十萬千瓦,后來蘇聯專家撤走了,我們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造,應當說是成功的,但和原來的設計大相徑庭了。就這件事來說,是一種教訓。但從中國水電發展史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角度看,三門峽水電站意義重大。沒有三門峽,就不會有劉家峽、青銅峽等黃河上游一系列大的水電站。我們把教訓變成了財富。我再舉一個例子——大慶。大慶油田是在我們國家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要搞經濟建設,能源、動力既是基礎,又是一個關鍵問題。但當時我們是貧油國,帝國主義又對我們實施封鎖,所以發現大慶真是一個天大的事情,年產五千萬噸油,真的是把貧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一下解決了缺油問題。像這些具體但又重大的事情,黨史就應該給它寫上一筆。總之,黨史首先要寫黨決策的歷史,對重大實踐的歷史也要寫。在寫的過程中,有的是概括性的敘述,有的是典型描寫。就體現黨史著作的特點而言,這算一條。第二條,既然是黨史,就要體現黨的指導思想,體現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過程,因為這是黨史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內容。第三條,作為執政黨的領導,不只是個決策問題,黨的領導是全面的,包括思想領導、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還涉及執政的方式方法。這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們也應當寫到國防、外交,但和國史的寫法不同,要從黨的領導的角度來談外交,更多的是強調黨的指導思想、總的政策,重大的國防、外交事件的處理。第四條,黨的自身建設。這是一個我們今天應當給予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們研究新中國成立以后黨的歷史,必須深入地研究執政黨自身建設的成就、特點、經驗和規律。

七、“二卷”修改要全面準確地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史的新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的工作領域大大擴展了,工作內容也大大豐富了。從黨的十六大報告的內容看,把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歸納為六個重要方面,這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和軍隊建設、對外工作、黨的建設。所以,“二卷”各編都要注意歸納和總結各個大的歷史階段中黨在這六個方面的重要成就和經驗教訓。這個要求的要點:一是各編都要注意照應到這六個方面,不要有重大缺漏;二是也不要處處對應,造成條塊分割。要以每一編為單位,以歷史的過程為軸線,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對這六個方面或多或少地進行敘述和總結,注意前后照應、繁簡得當。目前書稿中,有的重要方面有疏漏,比如第一編中沒有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內容,在第二編中做了補敘,建議做些調整。

八、“二卷”修改要貫穿深遠的歷史視野和廣闊的世界眼光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成為執政黨,社會管理和對外交往的范圍大大擴展了,國際社會的風云變幻直接影響著國內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變化。這就使我們在研究新中國成立后二十九年歷史時,必須具有歷史視野和世界眼光。否則我們對一些問題的發展變化就說不清道不明。我們黨這二十九年的歷史,是在國際上兩大陣營對立、蘇美兩國爭霸、中蘇論戰和分裂、世界處于冷戰時代的大背景下的歷史,是在國內經濟落后、強敵環伺、革命和戰爭迅速勝利、階級斗爭時疾時伏的大背景下的歷史,也是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識深刻影響下的歷史。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是一種客觀的制約,會對我們黨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產生重大影響,有時逼迫我們作出一種必須要作的選擇。因此,我們要把黨的歷史放在國際國內大環境中去研究,不要忘記這個宏觀背景的影響作用。我們不但應在研究撰寫每一編的時候深入研究這個問題,在全書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時也應從這一方面進行深刻總結,只有把國際國內背景說清楚,人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當時的歷史。

另外,我們要從歷史的連續性中尋找脈絡和規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一段歷史,有許多重大事件,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我們研究這一段歷史,要特別注意歷史的連續性,要努力從許多重大事件的內在聯系和一系列變化中,看到發展的脈絡,深刻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也只有在歷史的連續性中才能得出一些真正具有規律性的認識。

九、“二卷”和《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和《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簡稱“七十年”),都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重要黨史著作?!岸怼本帉懼酰_定以“七十年”為“藍本”,二者是綱和目的關系,因為“七十年”是一本成功的黨史著作,得到了廣泛肯定。但是,“七十年”和“二卷”的定位畢竟是不同的,“七十年”涉及的是黨七十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歷史只占其中的一部分,關于這段歷史“七十年”不可能闡述得那么詳盡。“二卷”是專門書寫這段歷史的,需要的內容要多得多,增加、補充很多東西是必然的。這就是“綱”和“目”的不同。

此外,“七十年”已經出版十幾年了,現在是否需要一些變化?我看是需要的。理由有三點。

一是我們黨已經召開了十六大,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同志發表了“七一”講話和一系列有關黨史的重要論述,這是“二卷”編寫之初所沒有的。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條件下,完全按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成書的“七十年”來寫黨史,首先是與時代要求有了距離,至少是在“提高”上不能滿足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要求?!捌呤辍敝泻芏鄸|西還可以繼續使用,但有一些恐怕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做適當充實、提高。

二是這些年來黨史研究有了一些新的成果,《中國共產黨簡史》就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步,要注意把這些新成果吸收到“二卷”中來。

三是“二卷”作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多年努力的重要成果,是一本獨立性較強的黨史著作,應該有它獨特的風格、規范和內涵。講獨立性不等于不利用“七十年”已有的成果,其成果是完全可以并應當利用的。我們可以吸收黨史研究的各方面成果,更何況我們自己的“七十年”了。但其中的含義應該和原來有所不同。比方說“七十年”中一些重要觀點,哪怕很重要,我們是不是也重新審視一下比較好,看看現在要不要還這么說,應盡可能地按照“二卷”的特點來表述。一些地方原文照搬就更不好了。因此,我們這本書不能停留在“七十年”上。對“七十年”,我們要借鑒它,但要融會貫通,使我們的書稿成為一本全新的、有分量的、權威的黨史專著。我們提出“二卷”要創新、要與時俱進,都是在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講的,“二卷”不但要政治上符合中央的精神,而且要有很高的學術水平,是政治性、科學性、學術性的高度統一。

十、正確對待“兩個發展趨向”觀點問題

關于“兩個發展趨向”觀點的問題,是我們在討論中涉及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這是一些負責起草書稿的同志提出來的,感到用“兩個發展趨向”的觀點編寫新中國成立后二十九年的歷史,困難重重,難以下手,要求我們對這個問題再做考慮。進入這一輪修改工作后,我就這個問題看了一些材料,聽取了室內外一些同志的意見,自己也做了一點思考。現在看來,對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基本的說法,下一步的修改工作就會遇到實際困難。

我們之所以重視“兩個發展趨向”的提法,是因為它被確定為“二卷”編寫的指導思想。不僅要求編寫人員用它來說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十年的歷史,而且要求編寫人員用它說明新中國成立后整個二十九年的歷史,它成了引導人們看待新中國成立后二十九年歷史的一把“鑰匙”。對黨史編寫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要問題。既然這個問題重要,那么我們當然要采取十分嚴肅和慎重的態度。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討論不涉及對《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的評價問題?!捌呤辍边@本書是在胡喬木、胡繩同志直接指導下寫出來的標志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是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都高度評價的一本黨史著作?!皟蓚€發展趨向”是“七十年”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力圖以此來說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十年的歷史,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我們今天討論“兩個發展趨向”問題,是因為“二卷”編寫工作初始時就確定了一條原則:必須用“兩個發展趨向”的觀點來指導說明新中國成立后二十九年的歷史。對這個重大問題,參與寫作的同志們在編寫中遇到了實際困難,產生了不同認識,這就迫使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否則,我們的修改工作難以進行。這是我必須要說明的,希望大家對這次討論有一個正確的、全面的理解。

對“二卷”書稿使用“兩個發展趨向”的問題,我談兩點認識,與大家交流探討。

一是時限的延伸。在談及“兩個發展趨向”的時限問題時,《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表述為:“十年探索中,黨的指導思想有兩個發展趨向。”我們的“二卷”書稿將“十年”延伸、拓展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整個二十九年。用“兩個發展趨向”的觀點來說明新中國成立后二十九年的歷史,這不是“七十年”的本意,而是我們后來的一些同志確定的一種編寫“二卷”的指導思想。這種時限的延伸,既缺乏歷史事實本身的支持,又給編寫工作帶來了困難。

二是內涵的擴大?!捌呤辍碧岬健皟蓚€發展趨向”時,指的是“黨的指導思想”。現在“二卷”書稿把“兩個發展趨向”的內涵擴大,把十年探索中黨的指導思想的“兩個發展趨向”擴展到二十九年歷史中,不僅黨的指導思想有“兩個發展趨向”,而且黨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和實踐都有“兩個發展趨向”。這和“七十年”關于“兩個發展趨向”的本意是相悖的,不僅難于編寫,而且容易產生表述方面的混亂。

用“兩個發展趨向”這樣一個概念來闡述一段復雜的歷史,把原來限定十年的時限、內涵加以擴大至二十九年,確實難為了“兩個發展趨向”本身。我的意見是同意在“二卷”編寫和修改過程中用寫實的方法,歷史是怎樣的就怎樣去寫。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十一、關于結構調整問題

一是全書開篇應有一個導言,放在第一編前。主要介紹本卷黨史主要內容、主要特點、階段分期和基本評價,給讀者一個總括性印象,使讀者在對全書的總體性把握中進行閱讀和思考。

二是全書結尾要有一個總結性的篇章,比如,叫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基本經驗。由于我們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是用結束語的方式來表達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基本經驗的,因而也可沿用此種方式。

三是全書五編,每一編的開頭,是否應有一段編前文字。目前書稿中第四編有編前文字,其他編沒有,應當統一和規范。這個編前文字的寫法與全書的導言相似,總的要求是總攬全編、理清脈絡。

四是每一編結束時應有一篇總結性的文字,對本編進行小結。從總結經驗教訓角度提出和回答問題,并為全書最后的總結做階段性準備。目前書稿中第三編、第四編最后已單獨列章,總結經驗或作出評價,為統一起見,其他各編的結束都列一章為好,以作出評價和總結經驗教訓。

五是第一編的第一章,應當寫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內外形勢和黨的任務??梢钥紤]“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這樣一個章名,主要寫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必然性,與第一卷相銜接;寫新中國成立時的國際形勢和戰略格局以及發展趨勢,闡明世界大勢和新中國歷史的基本走向;寫新中國成立前后黨面臨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文化狀況,為黨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活動進行鋪墊。第二編開頭要用一章寫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這里有國際國內的許多新情況,要從時代背景、國內國際環境等方面闡明這一重要問題。第三編內容比較復雜,要把這一段黨史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情況和大背景下去展開。第四編、第五編開頭都應當首先列一章敘述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甚至還需要向前做必要的追溯,以便給“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和歷史性轉折的實現做重要的鋪墊,給經驗教訓的總結以必要的條件。

還有一些重要問題可以再談,但主要是這些問題。我講的上述意見,特別是某些具體意見,不一定正確,很多問題都還要深入研究,這里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深入討論的線索。

修改“二卷”是一項重要任務,怎樣才算比較成功?可以有多種標準。我強調三條:一是有利于統一全黨認識,凝聚全國人心,使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堅定不移地跟黨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二是我們總結的經驗教訓和規律性認識,對黨在現階段的工作和實現今后的奮斗目標有一定借鑒意義,有利于改革發展穩定;三是有利于加強黨的建設,推動黨的建設健康發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寫史責任重大。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心,全力以赴,抓緊時間,推進工作;一定要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改好“二卷”,使之有一個大提高;一定要努力創造新經驗,開辟新思路,把“二卷”改成精品??傊袥Q心,有信心,有創新,以精品要求,向精品提高,為精品奮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偏关县| 阿勒泰市| 进贤县| 内乡县| 车致| 石台县| 固原市| 宣城市| 龙游县| 高安市| 阳朔县| 思茅市| 米脂县| 思茅市| 上思县| 德令哈市| 吴忠市| 大新县| 大渡口区| 武穴市| 永新县| 永丰县| 收藏| 玉环县| 鄂托克前旗| 兴文县| 五指山市| 永城市| 宜兰县| 龙陵县| 新田县| 上虞市| 旅游| 衡东县| 保德县| 通城县| 扶余县| 旬邑县| 璧山县| 澜沧|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