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全黨工作提出的整體性要求,也是黨史研究應當遵循的重要指導原則。黨史研究如何做到與時俱進,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
黨史研究要與時俱進,必須堅持為現實服務
黨史科學具有現實性品格,服務現實是它的基本屬性。黨史研究的對象是黨的歷史,如果黨史研究不能從現實出發,不能為現實服務,就違背了自身的品格和屬性,從而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現實是變化的、發展的,這就對黨史研究提出了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因此,為現實服務是黨史研究實現與時俱進的根本所在。
黨史研究為現實服務,是中國傳統史學優良作風的體現。中國史學歷來具有“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司馬遷著《史記》,是為了“述往事,思來者”“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司馬光撰《資治通鑒》,是為了“鑒前世之盛衰,考當今之得失”。這都不是“為歷史而歷史”,都不是純粹的史實考證和簡單的歷史過程描述,其為現實服務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總是從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及革命斗爭的需要出發,強調歷史學的現實性品格,提出歷史學的任務。他們有關歷史的經典之作,都是在革命運動的歷史進程中,為總結歷史經驗、指導現實斗爭而撰寫的。這方面的例證不勝枚舉。
歐洲一八四八年革命之后,根據理論研究、歷史總結特別是現實斗爭的需要,馬克思集中精力總結法國革命的經驗,寫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著作。面對世界歷史處于“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134]的現狀,馬克思從人類解放的世界歷史視角,對東方被壓迫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十分關注,聯系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發展的前景,考察研究民族與殖民地問題,撰寫了《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等一批關于印度與中國的論著。恩格斯、列寧根據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需要,也撰寫了很多關于歷史問題的經典性論著。
早在一九四二年三月,毛澤東同志就對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明確指出:“我們是用整個黨的發展過程做我們研究的對象,進行客觀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個別細節,而是研究路線和政策。我們要用這樣的研究來使我們對今天的路線和政策有更好的認識,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進步。”[135]鄧小平同志也多次深刻指出,研究黨的歷史是為了把握現實和開辟未來。江澤民同志在論述黨史研究的重大現實意義時指出:“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必須始終注重總結歷史,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從對歷史規律的不斷認識和把握中找到指導我們前進的正確方向、道路與經驗,不斷開辟未來發展的新境界。”[136]這為黨史研究與時俱進地服務現實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在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新世紀,怎樣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實施改革開放,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使人民殷實富裕;怎樣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進一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是黨和國家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因此,黨史研究要與時俱進地為現實服務,就要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服務,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服務,為培育“四有”新人服務,在解決重大現實課題中發揮應有作用。
黨史研究要為現實服務,就要把資政育人作為根本任務。要把黨史研究與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結合起來,為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的新問題提供歷史借鑒;要把黨史研究與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結合起來,幫助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一步加深對黨的認識,牢固樹立跟黨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要把黨史研究與探索世界政黨興衰成敗的規律結合起來,為我們黨鞏固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供歷史經驗與智慧。
黨史研究要為現實服務,絕不是搞實用主義,用唯心史觀編造歷史。恰恰相反,只有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在占有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堅持全面客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剖析歷史的本質,探求歷史的規律,正確區分歷史的主流和支流,正確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才能為解決重大現實課題提供歷史的借鑒。為此,我們要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客觀主義和歷史實用主義。
黨史研究要與時俱進,必須努力站在時代的高度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歷史高度,即不同于過往的思想高度、認知高度和科學高度。站在時代的高度回望歷史,充分利用社會進步提供的新的認識水平、研究能力和新條件、新方法,對歷史進行再研究,是史學常新的重要原因。黨史研究也是如此,而且也只有這樣,黨史研究才能與時俱進,保持生命的華彩和活力。
我們黨的三代中央領導核心都是站在時代高度研究黨史的光輝典范。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對黨的歷史上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的深刻論述,都是以時代眼光總結經驗的經典文獻,為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研究黨史樹立了榜樣。他們的實踐表明:黨史研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才能把握時代脈搏,揭示歷史與現實的內在聯系,提出新思想、新理論,解決新矛盾、新問題,做到與時俱進。
黨史研究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必須用具有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作指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黨史研究,就能從中國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內在要求和高度統一上,認識歷史的深層本質,把握歷史的時代內涵,總結出富有時代氣息的歷史經驗。
黨史研究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必須對我們所處的時代有科學的認識。要認清時代的基本特征,了解時代的發展方向,把握時代的主要矛盾,使黨史研究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跟上時代的步伐,體現時代的精神,使黨史研究成果因時代而生,又為時代所用。
黨史研究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必須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深遠的歷史眼光。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諸多矛盾和斗爭縱橫交織的世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就是在這樣一個內外環境中向前發展的。所以,黨史研究必須把我們黨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放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中去考察;把我們的經驗與其他政黨和國家的經驗教訓,結合起來進行對比研究;把產生不同經驗教訓的條件、因素結合起來進行深化研究,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復雜的歷史本質和曲折的發展道路,得出我們黨在全面開放中領導現代化建設和加強自身建設所需的重要經驗,進一步提高駕馭全局和處理國內外復雜事務的能力。
黨史研究要與時俱進,必須努力揭示歷史的本質和規律
揭示本質和規律,是歷史研究的內在要求,也是黨史研究的根本目的。只有不斷揭示歷史的本質和發展的規律,黨史研究才能為黨的事業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才能從歷史深處為現實提供前進的動力。否則,黨史研究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迷失在歷史的殘篇斷簡中。因此,揭示歷史的本質和規律,是黨史研究實現與時俱進的關鍵。
我們黨歷來重視在研究黨史中發現規律,并成功運用規律于革命實踐。所以,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才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是一場深刻持久的社會變革,需要不斷深化對已知規律的認識并積極探索新規律。當前,黨史研究特別需要在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上下功夫,努力作出無愧于時代的重要貢獻。
黨史研究要不斷深化對歷史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就要深刻地進行歷史的思考、理論的思考和現實的思考,并使三者有機結合。毫無疑問,研究黨的歷史,首先要進行歷史的思考,就是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在它發生、發展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放到歷史過程縱橫交錯的諸多聯系中去,放到各種復雜多樣的矛盾運動中去,切實弄清歷史發生的原因和變化的條件,弄清偶然性中的歷史必然性,實事求是地研究黨的歷史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真正把握歷史的廣博、豐富、深邃的內涵。進行理論的思考,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黨史研究,對黨的歷史進行理性考察,并把研究結論升華到理論高度,在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一上認識歷史。進行現實的思考,就是要密切關注現實,把現實提出的重大問題放到黨史中去認識,弄清它的來龍去脈,研究它的發展變化,在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上把握現實,開辟未來。
歷史的思考、理論的思考和現實的思考,是一個統一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推進黨史研究認識的飛躍和理性的升華。只有把諸多思考統一起來,才能開掘歷史豐富的內涵,認識歷史深刻的本質,把握歷史隱秘的規律,得到更多的智慧、力量和啟迪。
黨史研究與時俱進,必將繁榮學術,創新理論,開拓黨史研究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