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代序
夏目漱石(1867—1916),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盛名,被稱作“國民作家”,本名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取自《晉書》孫楚語“漱石枕流”。金之助是家中幺子(排行第八),出生前家境沒落,出生后一度寄養在外,兩歲時過繼到父親朋友鹽原家做養子,九歲時鹽原夫婦離婚,又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然而因生父與養父的對立,戶籍遲至二十一歲才回到本家。
家庭環境的混亂,使漱石在小學、中學時代頻頻轉學。十二歲時入東京府第一中學,后因喜歡漢學,退學轉到了二松學舍。兩個月后又中退,為學習英語進入神田駿和臺英學塾成立學舍,嶄露頭角。明治二十一(1888)年二十一歲時考入東京第一高等中學,在這里結識了文友正岡子規,對漱石的做人和文學都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夏目漱石的英語出類拔萃,明治二十三(1890)年二十三歲時,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學科。明治三十三(1900)年漱石三十三歲時,受命日本文部省留學英國,專修英國文學。初期因為過度努力,神經衰弱開始厭倦了英國文學研究。后多次遷居,結識從事化學研究的學者池田菊苗,精神受到了新的刺激,便一直蝸居公寓專念于研究。文部省了解到這般情況,命漱石即刻回國。漱石于明治三十六(1903)年返回日本。回國后,漱石作為小泉八云的后任,成為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講師,后又因這樣那樣的事情再度神經衰弱。在校期間繼承子規遺志經營《杜鵑》雜志的高濱虛子勸漱石創作小說。明治三十八(1905)年,漱石執筆發表了《我是貓》,后又發表《倫敦塔》《哥兒》等,確立了作家地位。
明治四十(1907)年,漱石辭去教職入朝日新聞社,開始職業作家生涯。入社后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便是此次翻譯的《虞美人草》。此期漱石搬到早稻田南町居住,這里被稱作“漱石山房”。每周四都有見面會所謂“木曜會”,許多年輕的文學愛好者參會,日后出了許多著名作家。
漱石在這里陸續完成了《坑夫》《夢十夜》和前期三部曲《三四郎》《后來》和《門》的創作,但在明治四十三年四十三歲正值《門》的創作時,漱石罹患胃潰瘍并開始了療養生活。后赴修善寺溫泉轉地療養,卻在此大量吐血,陷于生死彷徨的危篤狀態中,此乃所謂的“修善寺大患”事件。此時諸多友人和弟子聚集到漱石身邊,后來稍有好轉,他便返回了東京。漱石多次遭受胃潰瘍病痛的折磨。
明治四十四(1911)年四十四歲時,文部省通知授予他博士稱號,漱石卻要辭退。辭退事件表達了漱石對極權主義政府的強烈憤慨與反抗,漱石更加重視的是自己的作家身份。療養后漱石又開始了新的創作,大正元(1912)年四十五歲時著《彼岸》,隨后著《行人》和《心》,完成了后期三部曲。大正四(1915)年四十八歲時發表自傳要素強烈的《道草》(被稱作漱石唯一的“私小說”)。
然而在這部作品創作期間,漱石病情惡化,除胃潰瘍外增加了痔瘡和神經衰弱的煩惱,還得了糖尿病。他在大正五(1916)年四十九歲創作《明暗》時,胃潰瘍復發內出血,結束了短暫的生命。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現代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大作家。重要作品除處女作《我是貓》(1905—1906)、此次翻譯出版的《虞美人草》(1907)和前面提及的諸多名作,還有他類的理論作品《文學論》(1907)、《文學評論》(1907)以及游記作品《滿韓處處》(1909)和詩集《漱石俳句集》(1917)等。漱石關注社會現實,思索人生,特別關注知識分子的形象與生活,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風格樸實幽默,結構巧妙多樣,描寫生動感人,語言精到細膩。因當時的日本文壇自然主義處于隆盛期,漱石的處女作《我是貓》問世后,也受到自然主義作家的攻擊,被斥為庸俗無聊的作品。有人將他的文學稱作“余裕派”或“高蹈派”。自然,這種批評一定意義上是準確的。早期的漱石確是正岡子規“寫生文”的崇拜者,提倡“寫生文”,將自然與人生作為一幅寫生畫來描繪,逐漸發展為“有余裕的文學”或“低徊趣味”小說。
夏目漱石的小說經常運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如《我是貓》中的主人公貓一出場,也是第一人稱的“我”。另一部重要作品《哥兒》,同樣選用直接、率直的第一人稱敘事,小說從頭至尾沒有說明哥兒的真實姓名。有論者歸納說,漱石小說常常呈現出兩個基本的特征:一是小說中的人物常常代表漱石自身(想必大部分作家都是如此);二是漱石的作品統統是虛構。可見漱石文學的第二特征與當時占主流的自然主義文學理念,有著根本的差異。夏目漱石臨終半年前,關于文學的定義是:“先有倫理性而后有藝術性,真正的藝術必具倫理性。”這種文學理念時至今日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以現實主義的文學標準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正確的,但與當時日本文壇的近代主義文學趨向似乎有著相悖之處。夏目漱石同期出現的日本自然主義文學,首先強調的是“客觀性”“紀實性”或“實證性”,而不是漱石所謂的“倫理性”。在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作家眼中,夏目漱石的文學理念時過境遷。
漱石晚年,一直努力追求所謂東方式的理想境界——“則天去私”。他要忘卻現實的、利己主義的那個“自我”,而順應更加博大、無限的天道——“自然規律”。他主張盡量剔除人類的主觀抑或客觀本性,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求得自然之和諧。此類追求具有理想主義的文學特征,但在去除主觀的意義上,漱石的文學理念似乎與自然主義也有某種切點。
簡單描述了夏目漱石的基本情況后,說說《虞美人草》這部長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以優異成績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的詩人兼學者小野清三,他有一個內心的煩惱無解,這煩惱與他未來的婚姻相關。他面臨抉擇,該何去何從?他無從選擇。一方面是他五年相守的未婚妻、貧窮恩師的女兒井上小夜子,另一方面是資本家的千斤、懂詩的才女甲野藤尾。選擇了后者,他就有可能在地位和名聲上獲得更大的好處。后在小野的朋友宗近一的反復勸導下,小野選擇了小夜子。藤尾卻因受不了這樣的打擊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然在小野的心中,他早就對兩個女孩有了準確的判斷。他其實并不喜歡藤野,藤野雖然相貌美麗卻傲慢、虛榮、過分好強;相反,恩師的女兒小夜子卻古樸典雅靜謐。那么,極端重視文學倫理性的夏目漱石,必然會使人物做出拋棄藤野的選擇。有觀點認為,夏目漱石的這部長篇小說表現的是利己與道義的相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第一部連載于朝日新聞的長篇小說。從1907年6月23日連載至當年的10月29日,共127回。有觀點認為這部作品有別于之前發表的作品《三四郎》,《虞美人草》是華麗語句裝飾的美文調文體。
魏大海
2019年5月17日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