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諸子視野與先秦儒家政治哲學
最新章節:
作者簡介
本書以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為研究對象,從先秦諸子的宏闊視野對于儒家在先秦時期對天人關系、道體與道用、政治與道德,以及傳統與現代、因襲與變革等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以期通過這種綜合性研究來獲得對于先秦儒家在政治理念、政治行為及政治理想諸多方面于哲學意義上的理解與把握。本書自覺運用比較研究的學術方法,從諸子的宏闊視野來研究先秦儒家政治哲學,既有利于在諸子之間的互動關系中來彰顯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性質、特點與價值意義,科學還原傳統政治理論樣態在先秦時期的復雜性與豐富多彩性,對于先秦儒家政治理論何以具有恒久生命力進行深入挖掘與理論闡述,也可以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新時代,為今日之中國如何在合理汲取西方文明智慧的同時更好地挺立起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目錄(64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簡介
- 總序
- 前言
- 第一章 《周易》變易思想與周人新型天命觀的確立——以《革》卦為討論中心
- 第一節 殷周劇變與“天命不易”觀念的失效
- 第二節 《周易》變易思想與新型天命觀的確立
- 第三節 周人新型天命觀與《易傳》的詮釋特色
- 第四節 畏命、知命與務德
- 小結
- 第二章 周人的王道政治與儒家的王道理想
- 第一節 王道與王道政治
- 第二節 儒家視野下的王道政治及其理想化
- 第三節 理想化的王道政治及其現實困境
- 第四節 困境下的應對與期待
- 小結
- 第三章 《論語》文本與孔子尊王立場
- 第一節 道、有道與無道問題
- 第二節 人道視野下的尊王
- 第三節 尊王的方式及可能性
- 第四節 關于《論語》升經問題
- 小結
- 第四章 孔子論“仁”及其對歷史人物的評判——以“令尹子文三仕”章為例兼及孔子政治哲學
- 第一節 “令尹子文三仕”章之“知”通解
- 第二節 “令尹子文三仕”章之忠、清與仁的關系
- 第三節 “仁”的標準及對歷史人物的評判問題
- 小結
- 第五章 從重道體到重道用:子學思想在戰國時期的轉向——基于《管子》四篇的考察兼及孟子政治哲學
- 第一節 《管子》四篇精氣說與道的具象化處理
- 第二節 《管子》四篇“心”說與識道
- 第三節 《管子》四篇“名”與禮法思想及孟子政治哲學
- 第四節 《管子》的學派屬性及道用的影響
- 小結
- 第六章 性樸欲趨惡論:荀子人性論新說及其政治哲學
- 第一節 性惡論及性趨惡論和性危說
- 第二節 關于性樸論
- 第三節 關于性惡心善說
- 第四節 性樸欲趨惡論:荀子人性論新說
- 第五節 性樸欲趨惡論與荀子政治哲學
- 小結
- 第七章 政治的去道德化努力——韓非對政治的思考兼及儒家政治哲學
- 第一節 法家如何看待道德
- 第二節 何為最好的政治
- 第三節 超道德化與去道德化:道、法兩家比較的一個向度
- 第四節 排除道德,政治是否可能
- 第五節 關于道德、習慣與法律
- 小結
- 第八章 先秦儒家政治哲學論要
- 第一節 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所持的立場及界定
- 第二節 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構成及特點
- 第三節 先秦儒家政治哲學要解決的問題與理想政治
- 第四節 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不足與未來發展
- 小結
- 結語 德性與政治之間:先秦儒家立場、特征及影響
- 第一節 身與心
- 第二節 個人與社會
- 第三節 德性與知識
- 第四節 人性與政治
- 第五節 對漢儒的影響
- 附錄一 先秦儒道兩家圣人觀比較研究
- 附錄二 消解與建構:《韓非子》文本中的孔子形象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 更新時間:2025-04-28 17:23:47
推薦閱讀
- 劉一明丹道哲學思想研究
- 論語
- 孟子(中華國學經典)
- 價值理性與美好生活:陜西省價值哲學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
- 得到:極簡老子
- 信仰的詩意及存在的復歸
- 儒家哲學家智慧
- 韓非子全鑒
- 彩圖全解四書(彩圖精裝)
- 孟子七講
- 禮法重構:荀子行政倫理思想探索
- 切磋四集:四川大學哲學系儒家哲學合集
- 易學今昔
- 周易
- 《孟子》通識(中華經典通識)
- 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輯)
-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十一輯)
- 論語簡釋
- 了凡四訓(詳解版)
- 中國哲學史·全二冊(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二卷)
- 原本大學微言(下)
- 中國哲學通史:秦漢卷
- 道德經全智慧(國學智慧全書)
- 求索真文明
- 老子學集刊(第一輯)
- 《論語》與近代日本
- 大眾儒學語錄
- “今文學”與晚清詩學的演變:以晚清“今文學”家詩學理論為中心
- 先秦邏輯范疇研究
- 論語導讀(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