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資本主義:競爭、沖突與危機
在《資本主義》一書中,安瓦爾·謝克沒有拘囿于上述任何一種觀點,而是立足于一個全新的研究起點和視角——真實競爭。在他看來,“真實競爭是資本主義的核心調節機制,它與所謂的完全競爭之間的差異,就像戰爭和芭蕾之間的差異一樣巨大”。他證明了,即使不借助超理性,最優化,完全競爭,完全信息,代表性行為人或所謂的理性預期等理想化假設,也能夠推導出被實踐和理論證實的經濟學結論。這一視角使得他可以用幾乎嶄新的眼光看待經濟學分析的所有要素:供求規律,工資和利潤率的決定,技術變革,相對價格,利率,貿易條件及平衡,增長,失業,通貨膨脹,以及以周期性復現的普遍性危機收尾的長期繁榮。謝克試圖構建一個“現代經濟學替代性框架”,并將每一個理論都與新古典主義,凱恩斯主義和后凱恩斯主義的對應觀點進行對比,通過大量的模型,圖表進行經驗檢驗,還成功預測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謝克分析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經濟,并用擴展的視角探究這一主題。這正是古典經濟學以及凱恩斯和卡萊茨基處理這一問題時采用的方法。任何對資本主義和一般經濟學感興趣的人都能從這部獨創性著作中獲得豐富的知識。
目錄(161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中文版序言
- 致謝
- 第1部分 分析的基礎
- 1 引言
- 1.1 本書的方法
- 1.2 各章內容簡介
- 2 動蕩中的趨勢與被掩蓋的結構
- 2.1 動蕩中的增長
- 2.2 生產率、實際工資和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
- 2.3 失業率
- 2.4 價格、通貨膨脹和黃金價格長波
- 2.5 一般利潤率
- 2.6 動蕩的套利
- 2.7 相對價格
- 2.8 世界范圍內的收斂和離散趨勢
- 2.9 概括與結論
- 3 微觀基礎和宏觀模式
- 3.1 引言
- 3.2 微觀過程與宏觀模式
- 3.3 塑形結構、經濟變化率和總體涌現特質
- 3.4 經濟分析方法論
- 3.5 動蕩的引力中心
- 3.6 總結和主要啟示
- 4 生產和成本
- 4.1 引言
- 4.2 不同經濟理論中的生產
- 4.3 生產關系與生產函數
- 4.4 企業層面的生產
- 4.5 成本、價格和利潤
- 4.6 成本曲線的經驗證據
- 5 交換、貨幣和價格
- 5.1 引言
- 5.2 現代貨幣的起源
- 5.3 貨幣的古典理論和國內價格水平
- 5.4 邁向現代貨幣下的古典價格水平理論
- 6 資本與利潤
- 6.1 引言
- 6.2 總利潤的兩個來源
- 6.3 生產、勞動時間和利潤
- 6.4 總利潤和價值轉移:普遍存在的“轉形問題”的一般性解決方案
- 6.5 金融利潤和利潤轉移
- 6.6 各種不同學派的總利潤理論
- 6.7 對相對價格影響總利潤相關文獻的批判性綜述
- 6.8 利潤和資本的量度
- 第2部分 真實競爭
- 7 真實競爭理論
- 7.1 引言
- 7.2 行業內的真實競爭
- 7.3 行業間的真實競爭
- 7.4 真實競爭和調節資本概念
- 7.5 真實競爭導致的普遍現象
- 7.6 真實競爭理論的經驗證據
- 7.7 關于競爭、技術選擇和利潤率的爭論
- 8 關于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的爭論
- 8.1 理論觀點
- 8.2 關于競爭與壟斷的經驗證據
- 9 競爭和行業間的相對價格
- 9.1 引言
- 9.2 簡單商品生產
- 9.3 價格基本方程:亞當·斯密的推導
- 9.4 量度相對價格與其調節水平之間的距離
- 9.5 關于市場價格與直接價格之間關系的證據
- 9.6 生產價格、直接價格和市場價格
- 9.7 作為利潤率函數的生產價格與直接價格、市場價格之間關系的證據
- 9.8 經驗性距離量度
- 9.9 觀測到的利潤率水平下生產價格與直接價格、市場價格之間關系的經驗證據
- 9.10 工資-利潤曲線(1947—1998年)
- 9.11 古典相對價格理論的起源和發展
- 9.12 古典相對價格理論的總結與啟示
- 10 競爭、金融和利率
- 10.1 引言
- 10.2 競爭與利率
- 10.3 競爭與股票市場
- 10.4 競爭與債券市場
- 10.5 古典金融理論總結
- 10.6 經驗證據
- 10.7 對利率理論的批判性研究
- 10.8 股票市場理論
- 11 國際競爭和匯率理論
- 11.1 引言
- 11.2 傳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
- 11.3 對標準貿易理論存在問題的回應
- 11.4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原則
- 11.5 真實競爭意味著絕對成本優勢
- 11.6 經驗證據
- 資本主義:競爭、沖突與危機(下冊)
- 第3部分 動蕩的宏觀動力學
- 12 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興衰
- 12.1 引言
- 12.2 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
- 12.3 凱恩斯的突破
- 12.4 新瓦爾拉斯經濟學的回歸
- 12.5 卡萊茨基
- 12.6 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 13 古典宏觀動力學
- 13.1 引言
- 13.2 對有效需求理論的再思考
- 13.3 利潤中心的現代古典經濟學
- 14 工資和失業理論
- 14.1 引言
- 14.2 經濟學理論中的工資和失業
- 14.3 工資份額、失業率和哈羅德“自然增長率”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
- 14.4 正常失業率與“自然”失業率
- 14.5 古典工資曲線與菲利普斯曲線的關系
- 14.6 關于經濟增長、失業和工資的經驗證據
- 14.7 古典宏觀動力學的總結和含義
- 15 現代貨幣與通貨膨脹
- 15.1 貨幣、市場與政府
- 15.2 國家貨幣理論和新國家貨幣理論中關于貨幣的觀點
- 15.3 現代政府的財政融資
- 15.4 經濟增長、利潤率與價格水平
- 15.5 需求拉動
- 15.6 供給反應
- 15.7 法定貨幣下的通貨膨脹理論
- 15.8 經驗證據
- 15.9 總結及與非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的比較
- 16 增長、利潤率與周期性危機
- 16.1 引言
- 16.2 戰后的利潤率
- 16.3 當前危機的全球性影響
- 16.4 政策教訓與可能性:緊縮還是刺激
- 16.5 經濟學理論的作用
- 17 總結和結論
- 17.1 引言
- 17.2 古典競爭理論的含義與應用
- 17.3 工資、稅收和社會凈工資
- 17.4 托馬斯·皮凱蒂
- 17.5 發達與不發達
- 附錄
- 附錄2.1 第2章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 附錄4.1 國民賬戶中的生產流量與存量
- 附錄4.2 圖4.1~圖4.18的數值計算
- 附錄5.1 馬克思貨幣理論要點集錦
- 附錄5.2 第5章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 附錄6.1 關于利潤和剩余勞動的代數
- 附錄6.2 作為實際比率的利潤率
- 附錄6.3 總資本存量和凈資本存量
- 附錄6.4 馬克思和斯拉法將固定資本視為聯合產品
- 附錄6.5 量度資本存量
- 附錄6.6 量度產能利用率
- 附錄6.7 經驗方法和來源
- 附錄7.1 第7章的數據來源和計算方法
- 附錄9.1 古典價格理論的矩陣代數表達
- 附錄9.2 第9章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 附錄10.1 第10章的資料來源與計算方法
- 附錄11.1 第11章的數據來源和計算方法
- 附錄12.1 第12章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 附錄13.1 乘數過程的穩定性
- 附錄14.1 古典模型和古德溫模型的動態
- 附錄14.2 數據來源、計算方法和回歸
- 附錄15.1 第15章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 附錄16.1 第16章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 附錄17.1 第17章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 縮略詞索引
- 參考文獻
- 《資本主義》翻譯緣起與謝克其人其書
- 圖片
- 在無序中并通過無序產生的有序:“看不見的手”是動蕩的調節者 更新時間:2021-02-04 10:23:44
推薦閱讀
- 信用碼頭:寧波錢莊與近代金融業文化研究
- 互利:經濟的邏輯
- 經濟動態與評論(2018年第2期/總第6期)
- 復雜思維八部曲
- 中國與世界合作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數據挖掘理論與方法
- 益陽紅色文化資源的調查、開發與利用研究
- 袁文平學術思想精粹與傳承
- 國企數字化轉型
- 時尚買手實戰技巧
- 邏輯場經濟學
- 直面沖擊,面向未來
- 互聯網經濟
- 國際經濟學
- 全球化與國家競爭:新興七國比較研究
- 分享經濟的爆發
- 數字經濟發展與治理(第1輯)
- 危機的邏輯
- 趙國慶自選集
- 巴斯夏經濟學
- 大數字時代
- 消費主導經濟轉型初探
- 無為而治:設計自動運行的企業制度
- 萬物互聯:物聯網創新創業啟示錄
- 信譽經濟:大數據時代的個人信息價值與商業變革
- 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國如何邁入高收入國家(2013卷/總第14卷)
- 經濟學經典著作選讀
- 平臺經濟與競爭性商品價格規制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念形態的歷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