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主義:競爭、沖突與危機
- (美)安瓦爾·謝克
- 1111字
- 2021-02-04 10:22:50
2.2 生產率、實際工資和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
圖2.5所示的制造業生產率指數(單位勞動時間的產出)與雇員實際所得指數的變化路徑引發了新的問題。生產率的增長,本質上是對技術變革的一種衡量,其長期的穩定增長表明了技術進步在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們將在本書第7章中看到,對資本主義企業而言,技術變革勢在必行,這根植于競爭由利潤驅動的本質特征。
發達資本主義的一個優勢在于實際工資從長期來看通常也會增長。的確,實際工資看上去經常與生產率同步變動。這造成一個錯覺,讓人以為這二者是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的。這個錯覺體現在許多經濟模型賴以建立的“典型事實”。然而,資本主義的歷史粉碎了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圖2.5清楚地表明,在20世紀80年代初,因里根政府對勞動力實施打擊政策,加之來自外國企業的競爭不斷加劇,美國制造業工人遭受了引人注目、一直持續至今的實際工資增長停滯。生產率的增長為實際工資的潛在增長、因而每個工人實際消費的潛在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會自動帶來實際工資的增長。二者之間的聯系需要通過某些社會機制和制度機制建立(這往往來之不易),而這些關聯又總是存在被打破的可能。

圖2.5 美國制造業生產率和生產工人實際工資指數(1889—2010年,1889=100)
來源:美國經濟分析局和MeasuringWorth.com(1889=100)。
此外,這樣的聯系即便可以良好地維持下去,也會受到嚴格的限制。這是因為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即實際工資與生產率的比率,對企業而言極其重要。在個體層面,勞動力成本是總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單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便一定不能允許其總成本相對于其競爭對手上升,因此競爭不斷驅使企業降低其實際單位成本。在總體層面,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實際利潤率。考慮到后者,圖2.6描繪了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況:1889—1909年,由于生產率的增長快于實際工資的增長,因此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在這20年間下降;1909—1929年,由于實際工資的增長追趕上了生產率的增長,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在這20年間相對穩定;在大蕭條時期,由于生產和價格(因而名義價值增加值)的崩潰快于工資支出的崩潰,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呈現異常增長;1947—1963年,在所謂的美國勞動者的黃金時代,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又一次保持相對穩定;1963—2010年,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又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持續半個世紀之久的長期下滑趨勢。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在黃金時代保持了穩定,這讓人們覺得工資會自動隨著生產力的增長而增長。隨后半個世紀中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的下降則終結了這一錯覺。現實情況是,實際工資和生產率之間的關系總是沖突性的,同時勞資之間的力量平衡也總是不斷變化的(見第4章和第14章)。

圖2.6 美國制造業實際單位生產勞動力成本指數(1889—2010年)
- “一帶一路”金融大戰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世界巔峰的經濟學教室:來自著名經濟學家的12堂課
- 綜合素質知識點精講梳理(小學)
- 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哲學的貧困》與《貧困的哲學》比較研究
- 面板數據分位數回歸及其經濟應用
- 反脆弱:從無序和不確定中獲益
- 美國金融體系:起源、轉型與創新
-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研究
- 藝術品價值發現論
- 中國經典經濟學:對中國本土經濟學關于自然、人生和財富的本質及其關系的貫通式總結
- 配第經濟著作選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金融資本異化與還原研究
- 皮凱蒂之后:不平等研究的新議程
- 中國式現代化:會計變革探索
- 中國企業的全球戰略:新興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與效應(谷臻小簡·AI導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