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生產率、實際工資和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

圖2.5所示的制造業生產率指數(單位勞動時間的產出)與雇員實際所得指數的變化路徑引發了新的問題。生產率的增長,本質上是對技術變革的一種衡量,生產率在短期內可以通過加強工作日勞動強度(即提速)及延長日工作時長實現。但這兩種方法都受到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約束,有增長的極限。因此,從長期來看,是生產組織方式(即技術)的變革帶來了大部分的生產率增長。其長期的穩定增長表明了技術進步在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們將在本書第7章中看到,對資本主義企業而言,技術變革勢在必行,這根植于競爭由利潤驅動的本質特征。因為企業處于由利潤驅動的競爭中,采用先進技術就可能生存下去,不采用先進技術就會被無情淘汰。因此,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不采用先進技術就成為一種外在的強制力量,使企業不得不遵從。——譯者注

發達資本主義的一個優勢在于實際工資從長期來看通常也會增長。的確,實際工資看上去經常與生產率同步變動。這造成一個錯覺,讓人以為這二者是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的。這個錯覺體現在許多經濟模型賴以建立的“典型事實”。然而,資本主義的歷史粉碎了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圖2.5清楚地表明,在20世紀80年代初,因里根政府對勞動力實施打擊政策,加之來自外國企業的競爭不斷加劇,美國制造業工人遭受了引人注目、一直持續至今的實際工資增長停滯。實際情況是,自1974年以來,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一直在下降,至今都沒有恢復到1974年的水平。具體數據可見歷年的美國《總統經濟報告》,http://www.presidency.ucsb.edu/economic_reports.php或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blog/2016/02/22/2016-economic-report-president。——譯者注生產率的增長為實際工資的潛在增長、因而每個工人實際消費的潛在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會自動帶來實際工資的增長。二者之間的聯系需要通過某些社會機制和制度機制建立(這往往來之不易),而這些關聯又總是存在被打破的可能。

圖2.5 美國制造業生產率和生產工人實際工資指數(1889—2010年,1889=100)

來源:美國經濟分析局和MeasuringWorth.com(1889=100)。

此外,這樣的聯系即便可以良好地維持下去,也會受到嚴格的限制。這是因為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即實際工資與生產率的比率,對企業而言極其重要。實際工資可以用兩種方式來定義。從工人的角度來看,重要的是貨幣工資與生活成本間的關系(即消費者價格指數)。這是圖2.5中實際工資的量度方法。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重要的是實際工資與產品價格間的關系。這是圖2.6中量度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定義的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也是名義工資支出在產出的總貨幣價值中所占的比重。在個體層面,勞動力成本是總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單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便一定不能允許其總成本相對于其競爭對手上升,因此競爭不斷驅使企業降低其實際單位成本。在總體層面,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增加降低了實際利潤率。考慮到后者,圖2.6描繪了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況:1889—1909年,由于生產率的增長快于實際工資的增長,因此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在這20年間下降;1909—1929年,由于實際工資的增長追趕上了生產率的增長,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在這20年間相對穩定;在大蕭條時期,由于生產和價格(因而名義價值增加值)的崩潰快于工資支出的崩潰,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呈現異常增長;1947—1963年,在所謂的美國勞動者的黃金時代,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又一次保持相對穩定;1963—2010年,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又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持續半個世紀之久的長期下滑趨勢。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在黃金時代保持了穩定,這讓人們覺得工資會自動隨著生產力的增長而增長。隨后半個世紀中實際單位勞動力成本的下降則終結了這一錯覺。現實情況是,實際工資和生產率之間的關系總是沖突性的,同時勞資之間的力量平衡也總是不斷變化的(見第4章和第14章)。

圖2.6 美國制造業實際單位生產勞動力成本指數(1889—2010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滨州市| 百色市| 温泉县| 苍山县| 大姚县| 上栗县| 顺平县| 监利县| 多伦县| 贡觉县| 昔阳县| 鹰潭市| 池州市| 四会市| 鄂州市| 新密市| 神木县| 项城市| 杭锦后旗| 西昌市| 明溪县| 宾阳县| 淮安市| 新源县| 清新县| 诸城市| 宁都县| 宁陕县| 璧山县| 双辽市| 吐鲁番市| 洛川县| 木兰县| 伊宁县| 高淳县| 潞西市| 漠河县| 增城市| 天祝| 姜堰市|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