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主義:競爭、沖突與危機
- (美)安瓦爾·謝克
- 773字
- 2021-02-04 10:22:50
2.1 動蕩中的增長
我們首先來觀察一幅長期圖景。圖2.1~圖2.3分別描繪了美國約150年來工業生產、實際投資以及實際人均GDP的變化路徑。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增長趨勢勢不可當。像這樣呈現很強的變化趨勢的變量通常以其對數值作圖,這意味著曲線的斜率代表了變量的增長率。從圖中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出,增長率從長期來看并不是恒定的。例如,工業產出與投資均在較早時期擁有更高的平均增長率(斜率)。可以從圖中得出的最后一點結論是:增長顯然總是動蕩不定的,而且投資的變化路徑遠比產出的要動蕩。任何合格的增長理論都必須對諸如此類的模式做出解釋。

圖2.1 美國工業生產指數(1860—2010年)

圖2.2 美國實際投資指數(1832—2010年)

圖2.3 美國實際人均GDP(1889—2010年)
接下來的三幅圖顯示出增長的另一面:定期發生動蕩,即其動蕩性的一面。這些圖描述了自1831年到現在產出圍繞其增長趨勢的波動狀況。圖2.4A~圖2.4C由克利夫蘭信托公司編制(Ayres 1939,table 9,appendix A,col.1),它們顯示了工商業活動中有周期性特點的構成要素的月度指標。第一個顯著特征是波動的循環再現:繁榮與蕭條、過度與不足反復出現且永不停止。這些波動是不規則的,但它們的不規則性是有界限的。第二個顯著特征是戰爭開始與經濟上行以及戰爭結束與經濟下滑之間的關聯,例如墨西哥戰爭、一戰、二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但在這些圖中,最為突出的要素恐怕是那些在當時被確認為是“大蕭條”的經濟創傷時期的反復出現:19世紀40年代、19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30年代。以上在經濟史學家之中是眾所周知的。我之前論證過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另一場波及整個發達世界的蕭條(大滯脹),我還將在第16章中說明,我們至今仍未走出始于2007年年底的又一場蕭條的陰影。任何有關資本主義增長的合格理論都必須對這些事件做出解釋,并將其作為自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2.4A 商業周期(1831—1866年)

圖2.4B 商業周期(1867—1902年)

圖2.4C 商業周期(1903—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