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網絡社會的崛起與大學使命的傳承:北京大學網絡育人工作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考
本書在解析了網絡社會的基本現象、起源發展和規律本質的基礎上,重點專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和網絡素養教育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通過對社交平臺的分化現狀與社會網站的發展趨勢、校園網站的轉型跨越與校園網民的成長發展兩個問題進行詳細考察,基于社交網絡、社區網絡和社會網絡的區別認識前提下,在北京大學所開展的學生教育、引導、管理、服務等具體工作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網絡育人系統工程的實踐方案和理論思考,并展開了較為嚴謹、全面的論述和論證,嘗試回答了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方法、途徑和模式問題。贈送1000冊,無稿酬。
目錄(44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網絡社會的崛起與傳統社會的變局
- 第一節 網絡社會的起源、發展及其本質初探
- 第二節 網絡社會的青年社會化與社會青年化
- 第三節 網絡時代的普世憂患與責任體系
- 第二章 社交平臺的分化現狀與社會網站的發展趨勢
- 第一節 國內社交性網絡平臺的分化及其輿情影響
- 第二節 微信公共平臺的產品特點及自媒體特性
- 第三節 社交網絡傳播中的信任機制和異化危機
- 第四節 社會轉型時期的網絡輿論與社會輿論(上)
- 第五節 社會轉型時期的網絡輿論與社會輿論(下)
- 第三章 校園網站的轉型跨越與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
- 第一節 當前主要高校BBS的發展困境和曲折道路
- 第二節 高校BBS的功能定位蛻變與校園議題的網絡平臺分化
- 第三節 社交網絡平臺分化背景中的校園網站內斂化
- 第四節 校園話題空間中多重角色的形成與轉變
- 第五節 社交網絡發達蛻變背景下的校園網絡文化境遇
- 第六節 高校網絡陣地建設與校園網絡文化發展
- 第七節 立足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探索思政教育和網絡育人有效途徑
- 第四章 校園網絡的復雜特征與特殊社區的輿情管理
- 第一節 校園網民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的習得特性
- 第二節 網絡輿論空間中的網民政治“對峙”
- 第三節 校園網民的政治參與及其意識形態背景分析
- 第四節 網絡輿論空間中的群體心理與民意聚集
- 第五節 網絡意見領袖現狀及其校園影響
- 第六節 網絡輿論空間中意見表達、消息傳播、政治討論的三種傾向
- 第七節 校園網絡輿情日常熱點的幾種類型
- 第八節 校園網絡涉穩信息的類型及傳播狀態
- 第九節 校園網絡輿情中的學生思想動態
- 第十節 校園負面輿情中的學生從眾心態
- 第十一節 校園話題中行政處理與輿論訴求的隔閡
- 第十二節 校園網絡中的青年普遍焦慮:以“屌絲”文化為例
- 第五章 網絡育人系統工程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
- 第一節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特性與大學生發展特點的互動分析
- 第二節 網絡化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的新挑戰
- 第三節 網絡素養教育形勢分析與思考
- 第四節 網絡素養教育的核心內涵、重要意義、現實困境與突圍途徑
- 第五節 高校開展網絡素養教育的目標理念及其實現路徑
- 第六節 社會轉型時期高校青年自組織的概念厘定、發展現狀與時代特征
- 第七節 高校網絡育人系統工程的“四個統一”
- 第八節 高校網絡育人工作的系統思考與實踐探索[1]
- 第九節 網絡時代背景下,如何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 更新時間:2020-09-25 15:41:10
推薦閱讀
- 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實踐訓練
- 性別平等的全面性教育案例手冊
- 粉筆生涯三十載
- 語文教學的趣味之謎設計(下)
- 學為主體教育思想的踐行
- 校長引導中層和教師思考的50個問題
- 教育經濟學
- 第五次浪潮:迎接教育的變革
- 與馬修·李普曼的對話:論兒童哲學與智慧教育
- 教育發展新水平
- 在“設計—實施—反思”行動中成長
- 當代美育的重要形態:觀賞文明研究
-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學研究
- 本色·綻放·幸福
- 堅守本色與彰顯特色:武體新聞傳播教育20年的改革與創新
- 左手文學右手教學
- 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通往卓越教育的路徑
- 共和國教育學70年:教育社會學卷
- 從課堂開始的創客教育: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創造能力
-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有效運用的困境及其消解
- 重塑教育:顛覆式創新如何改變課堂
- 全球通史:殺戮中的文明
- “頭雁”高飛 青春領航:廣西大學“青馬工程”實踐與探索
- 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績效評估及應對策略
- 大學生創業教育本土化的探索與實踐
- 法官職業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 讀懂孩子的世界:父母和網絡少年的27堂成長溝通課
- 松林書院及其文化傳承
- 學前教育專業英語
-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