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今天的人們無論身處地球的哪一個角落,都能切身感受到全世界正處于一個千年未有的大變局時代。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迅猛發展,正以始料未及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改變我們的生活、交往觀念和習慣,影響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文明的進程——歷經技術、制度到價值層面的影響升級,和自發、自覺到自為的狀態演變,經由網絡社交到網絡社區,最終形成了與現實社會并存的網絡社會。

網絡時代的巨大變遷和網絡社會的巨大魅惑,給個人、家庭、企業、學校、政府乃至全社會都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使得社會各階層、各領域、各系統都必須積極地融入和適應這種變化,并與時俱進地興利除弊、革故鼎新。對于承擔著青年教育使命的高校而言,面對著社會網絡化和網絡社會化以及青年網絡化和網絡青年化這一基本局面,不斷增進對網絡社會的研究認識、提高網絡時代的育人能力和水平,既意義非凡又任重道遠。本書重點討論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網絡社會”這個概念的提出、論證和闡釋,并從歷史、現實、未來的時間維度及其與現實社會各個領域的復雜關系和多重影響的多維角度,論述了網絡社會的崛起對傳統社會的深刻影響;尤其從高校和教育者的立場出發,探討了青年網絡化和網絡青年化的問題,提出了教育在網絡時代的深層憂患和普世責任。我們認為,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網絡強國的建設固然離不開技術、資本、制度等關鍵性因素,但全民素養尤其是青年網絡素養的提升則更為基礎、長久和艱巨,這也是教育系統無可推卸的義務,是當代大學的基本使命之一。

其次是“網絡社交”驅動所帶來的當前社交網絡平臺急速發展的現狀分析和成因描述。站在互聯網技術應用發展和現代公民交往交流需求變遷的雙重視角來審視網絡社交平臺的演化、分化及其流變,我們對當前發展異常火熱的各類自媒體、全媒體平臺和產品,采取了較為冷靜的觀察態度,得出了較為審慎的評價。尤其是在信息生產過剩、部分主體表達需求過強以及非信息因素在信息環境中的利益訴求導致的信息市場虛假旺盛的情況下,對于網絡輿論在多大程度上逼近或反映了社會輿論與客觀民意的問題,我們也保持了客觀理性的立場。

再次是對“網絡社區”的特殊觀察和個案分析,這個環節是聯系網絡社會與大學使命的橋梁。我們重點以北京大學的校園網絡社區未名BBS站為考察對象,全面剖析了在網絡社會背景中,在社交網絡空前強大的情況下,作為社區網絡的高校BBS的發展歷程、功能作用、當前困境及未來轉型道路。我們認為,高校網絡社區在發揮信息交流、生活交往的基礎功能之外,還有其獨特的文化教育功能,它是青年大學生學習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的基礎環境,是大學開展服務、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在當前及今后的網絡化、信息化校園環境中,應當妥善保護并大力支持校園網絡的建設,使其成為高校師生權威的信息平臺、文化社區和精神家園。

第四部分進一步描述和介紹了校園網絡這個特殊文化教育社區的復雜輿情特征及特殊管理方式。我們還是重點以北大未名BBS近幾年出現的各類網絡事件和現象為例,指出在全球網絡社會一體化的形勢下,在社交網絡應用和全媒體傳播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在高校這個觀念傳播原本就較為豐富多元的現實社區中,高校網絡社區的傳播生態變得更為紛繁復雜。在校園網絡中,各種觀念、思想甚至意識形態的影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社會觀點、教師觀點和學生觀點平行交織,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東西方文化、青年亞文化、網絡新文化等的價值輻射影響同時并存,這對大學生網民的成長會產生各種影響,這也在考驗網絡管理者的智慧。我們認為,在網絡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對校園網站的功能作用和指導思想必須以客觀的、歷史的眼光加以分析,必須堅持疏堵結合、重在引導,建設師生可信、學校可控的校園社區網絡文化信息平臺。

第五部分作為全書的總結,重點論述了網絡社會環境中,在社交平臺和社會網站的夾縫中,高校在辦好社區網站的基礎上,如何整合網絡輿情管理、文化建設和素養教育,在技術、制度和理念層面不斷創新突破,通過實施全面的網絡育人工程,創造性地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事業。我們以北京大學的具體實踐和成功經驗為基礎,通過梳理分析網絡信息的傳播規律、特定網絡文化形式和載體的育人功能并對比分析大學生網絡信息文化生活的特點及特性,較為系統地提出了高校網絡育人的目標理念、實踐途徑和效果評估等問題;同時立足長遠,提出了基于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環境育人理念之上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和網絡思政教育的制度建設規劃和學科建設規劃,并以此作為網絡社會時代大學延續、傳承育人基礎使命的一種有效途徑選擇。

需要進行說明的是,如本書副標題所揭示的那樣,本書的創作是基于實踐探索之上的思考和探索,是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四年多來的網絡育人實踐工作的理論總結,因此理論寫作與實踐推進的歷程貼合緊密,從2011年夏季開始到2014年春季才基本完稿,歷時四個年頭。本書既充滿實踐特點,又頗具豐富的北大特色,大量采用了北大的鮮活素材和實例,以期對讀者理解相關論述有所幫助。我們堅持認為,網絡社會的發展變遷是生動的社會歷史實踐的表現和結果,高校的網絡育人事業應該也是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網絡文化建設和網絡素養教育的生動實踐中展開,在嘗試、反思、總結、提升的基礎上加以理論化、體系化并進一步學科化、科學化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

本書是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全體師生集體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全書由我本人負責創作統籌、理念論證和文字審核,周航、徐鵬、張勇等同志及我本人負責文章撰寫,李婷婷、蔣佩雯、周宇詩、黃昳婧等老師和同學也付出了大量勞動。尤其要說明的是,在本書的寫作過程包括育人工作推進的實踐過程中,我們自始至終得到了學校相關領導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特別是張彥、葉靜漪兩位領導和老師,對我們給予了直接的指導和具體的幫助;我們的工作與研究也得到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悉心關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以委托課題研究的方式給予了經費資助并對我們的相關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肯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將我們實施開展的“北京大學網絡育人系統工程”列為全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精品項目”,并委托我們完成“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等課題任務。這些都是對我們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的巨大鼓舞和重要鞭策。

全書36個小節均可獨立成篇,是中心各位老師和同學四年來在繁重的實際工作之余,根據既定工作目標和研究規劃方向進行的分階段、有步驟的寫作。所有文章均以每兩周一次的“網絡推薦閱讀”的形式在北京大學內部推送,部分文章還刊載在《北大青年研究》以及其他理論研究刊物上。此次正式梳理成書,意在展現工作的系統性和探索的全局性,希望能引起領導、同仁及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共同破解認識上的困惑和實踐上的困難。且行且思過程中,能力不夠、目力不及在所難免,不足之處、舛誤之處也請各位大方之家見諒。

蔣廣學
2014.6.16
于北京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石渠县| 榆中县| 黎城县| 台湾省| 湘阴县| 朝阳县| 佛坪县| 厦门市| 香港 | 肃宁县| 枞阳县| 遵化市| 商城县| 大名县| 万盛区| 阳泉市| 东山县| 白银市| 名山县| 丹东市| 砀山县| 新余市| 屏山县| 伊春市| 南充市| 海兴县| 奈曼旗| 根河市| 甘德县| 昌平区| 辽源市| 宁安市| 彭水| 花莲市| 梓潼县| 永川市| 淳化县| 玛多县| 确山县|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