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64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提要
- 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探尋他們的內心世界
- “哇哇”,媽媽要懂寶寶的“心”
- 仔細分辨寶寶的哭聲,回應才更有針對性
- 周圍的環境會讓寶寶呈現出不同的哭聲
- 抑揚頓挫,時間很短的啼哭——寶寶生理性啼哭
- 傍晚時的尖叫式啼哭——新生兒腸絞痛
- 白天安靜入睡,夜晚哭鬧不安——小兒夜啼
- 睡眠中的突然大哭并伴有身體抽搐——驚嚇性啼哭
- 寶寶病理性啼哭
- 媽媽離開時的號啕大哭——分離焦慮癥的表現
- 寶寶跌倒后,越哄哭得越厲害——緊張害怕性啼哭
- 喜怒無常,這是寶寶的本性
- 眉頭緊皺,咬牙切齒——憤怒的表現
- 目不轉睛,盯著一個地方——對世界產生好奇
- 臉憋得通紅,皺起眉頭——要大便的表現
- 無精打采,眼神空洞——身體不適的表現
- 噘起嘴巴看似委屈——有所需求的表現
- 先自己笑再把臉轉向別人——想要分享喜悅的心情
- 背著人偷偷笑——寶寶害羞了
- 舉手投足,展現寶寶的大智慧
- 吃手指——對外界積極探索的表現
- 緊握拳頭——緊張害怕的表現
- 喜歡抓東西——敏感性的表現
- 看見熟人,張開雙臂——表示歡迎
- 在陌生人懷里向媽媽伸手——寶寶認生了
- 喜歡不停地倒東西——鍛煉手腕靈活性
- 身體挺直——表示反抗
- 雙手張開,手指向前伸——表示想要和你一起玩游戲
- 喜歡拍拍打打——尋找探索世界的方式
- 喜歡走高低不同的地方——行走敏感期的表現
- “童言妙語”中蘊含著大世界
- “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疑惑的開始
- 十萬個為什么——對世界進一步的探索
- 自言自語——外在語言向內心語言的延伸
- 正確看待寶寶的“說謊”行為
- 總是說“不”——反抗期的開始
- 愛告狀——依賴心理的表現
- 讓好習慣營造一個健康的內心世界
- 讓寶寶愛上吃飯
- 尿床并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 拒絕做一個“電視狂”
- 拒絕拖延,從娃娃抓起
- 培養獨立的個性,從收拾自己的物品做起
- 不要將“喜歡”和“偷”混為一談
- 舉止古怪,那是寶寶成長的信號
- 張口咬人——口腔敏感期的表現
- 反復扔東西——求關注的表現
- 噗噗吐氣泡——寶寶想吃輔食了
- 愛咬衣服——不安感正在增加
- 對某種物品的依賴——獨立的一種表現方式
- 交換東西——良好人際交往的開始
- 喜歡插話——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
- 模仿——智力發展的關鍵一步
- 搶東西——占有欲的萌芽
- “搞破壞”是寶寶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
- 胡亂涂鴉——寶寶創造力的萌芽
- “人來瘋”——通過表現自己求得表揚
- 打架——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 好動并非是“多動癥”
- “破壞大王”應該成為一種好的稱呼
- 有一點不滿意就大哭大鬧——心理需求希望得到滿足 更新時間:2019-08-23 18:44:47
推薦閱讀
- 心理學入門2:匪夷所思的心理學實驗(暢銷2版)
- 25分之1秒的智慧:瞬間的心靈穿越
- 心理學其實很有趣:超有用超好看的心理學故事
- 心靈晴雨圖:河合隼雄談自我認知
- 修復情緒的100項藝術練習
- 破譯心靈密碼:實用心理學一本通
- 每天要學的職場心理學
- 夢的真相:釋夢的理論與實踐
- 反常心理學3:簡單有趣的心理學知識
- FBI心理分析術
- 每天學點自控力:別讓失控毀了你
- 警惕異常心理
- 數字心理學:57秒揭開生命的密碼
- 九型人格(現象級暢銷書)
- 心理學與情緒控制
- 成年孤兒
- 阿德勒談家庭對個人的影響
- 內心強大 淡定優雅
- 青春期:青少年的教育、養成和健康
- 微表情與心理學(第2版)
- 夢的真相
- FBI心理分析術:美國聯邦警察教你無敵心理分析戰術
- 催眠術:一種奇妙的心理療法(第3版)
- 創造性成長:將渴望變成現實
-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 心理學與社交技巧
- 阿德勒的情緒整理術:和emo說再見
- 安住當下
- 內心強大方能淡定優雅
- 非暴力溝通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