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毛詩故訓(xùn)傳
免費

注釋書。西漢毛公撰。《詩經(jīng)》傳至西漢,分為四家,齊魯韓三家為今文,毛詩為古文,《漢書·藝文志》著錄《毛詩》29卷,《毛詩故訓(xùn)傳》30卷,然但稱“毛公之學(xué)”,不著其名,今人一般認(rèn)為作《故訓(xùn)傳》者為魯人毛亨(稱“大毛公”),毛亨授趙人毛萇(稱“小毛公”)。四家詩中,毛詩最為晚出,勢力也最小,自東漢末鄭玄為之作箋,始大行于世,以后三家詩漸次亡佚,毛詩遂成為《詩經(jīng)》之唯一傳本。《毛詩故訓(xùn)傳》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傳注體訓(xùn)詁書,““詁訓(xùn)”第就經(jīng)文所言者而詮釋文,“傳”則并經(jīng)文所未言而引申之,此“詁訓(xùn)”與“傳”之別也”(清毛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毛詩訓(xùn)詁傳名義考》),“詁訓(xùn)”亦即“故訓(xùn)”,用來釋字詞,“傳”則用來通詩義。全書以“故訓(xùn)”即解釋字義為主,行文簡約,大量采用直訓(xùn)即“某,某也”的形式,然而多是隨文立訓(xùn),所注均為句中使用義,或以大類名釋小類名,或以小類名釋大類名,或以今字釋古字,或以通行字釋非通行字,等等。故同一個字可能用不同的字來解釋,而不同的字也可能用相同的字來解釋。其他術(shù)語,有“某猶某也”、“某亦某也”、“某謂之某”、“某某為某”、“某某曰某”、“某言某某”、“某,某屬”、“某,某貌”、“某,辭也”、“某,嘆辭”、“某,某也,一曰某也”等,訓(xùn)釋詞與被訓(xùn)釋詞在詞義上通常并不是完全的對等關(guān)系,而只限于本篇本句中的使用義。在“傳”的方面,毛公不但解釋句義、章旨、篇旨,也解釋創(chuàng)作手法,標(biāo)明“興”體,還常介紹詩之背景材料。毛公的訓(xùn)詁體例和術(shù)語并非都是自己獨創(chuàng),而是淵源有自,繼承發(fā)展了前代學(xué)者的成就(今人可以從《國語》、《左傳》、《禮記》等書中考見其承襲之軌跡),把前人分散的詁訓(xùn)體例和術(shù)語匯于一書中,形成了完整嚴(yán)密的體系,奠定了傳注體訓(xùn)詁學(xué)的基礎(chǔ)。今通行者為《十三經(jīng)注疏》本,又有宋刻單行本二部,藏北京圖書館。清段玉裁有《毛詩故訓(xùn)傳定本》30卷,亦可參看。

段玉裁 ·國學(xué) ·19.4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47章 豳風(fēng)(27) 2015-12-21 10:49:39
大乘百法明門論
免費

梵名Maha^ya^na-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全一卷。屬印度大乘宗經(jīng)論部。又稱大乘百法明門論略錄、百法明門論、百法論、略陳名數(shù)論。天親菩薩造,唐代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系摘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數(shù),為法相宗所依據(jù)重要論書之一。全書系就諸法而略分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識等八種。(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種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種。(2)別境,為有欲等五種。(3)善,有信等十一種。(4)煩惱,有貪等六種。(5)隨煩惱,有忿等二十種。(6)不定,有睡眠等四種。(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種。(四)心不相應(yīng)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種。(五)無為法,有虛空無為等六種。本論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之語,乃說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舉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而闡述一切法無我之理,以為本論之主要旨趣。蓋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說,而僅論及補特伽羅無我之理,是猶妄計心外有實法;唯識則闡明百法皆不離識、實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實法,是為唯識證理之門。有關(guān)本書之著者,至元法寶勘同錄卷九,謂系提婆菩薩,西藏譯本則舉出護(hù)法(藏Dpal-ldan-chos-skyon%)之名。本書之注疏極多,較重要者有:百法明門論解二卷(窺基)、百法明門論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門開宗義記一卷(曇曠)、百法明門論義一卷(德清)、百法明門直解一卷(智旭)等。

(唐)玄奘 ·國學(xué) ·642字

最新章節(jié) 第1章 2015-11-12 17:53:15
丹溪治法心要
免費

綜合類著作。元朱震亨撰,明高賓校。八卷。震亨有《格致余論》已著錄。此書原為朱氏門人整理而成,嘉靖二十二年(1543)高氏校正重刊。約十六萬四千字。卷一至卷六第九十,為內(nèi)科諸疾。卷六第九十一至第百二十一,為目眼、口齒、癰疽、瘡瘍等諸疾。卷七,為婦人科。自經(jīng)病至婦人雜病共十一條。卷八,為小兒科,自初生至雜方共二十四條。另附醫(yī)案拾遺。共載內(nèi)、外、婦、兒各科常見病證百五十六種。每一病證皆標(biāo)以序號,一條一病或一證,對每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要點,理論根據(jù),診治大法,立方遣藥等,均指明要點,要言不繁。在病因病機方面,認(rèn)為多種病證與氣、血、痰、郁有關(guān)。選方用藥則先確立主方,而后視病因不同,分別予以加減。在治法上,提出很多帶有規(guī)律性的方法及獨特見解。病證后多附有驗案以證之。書中所論體現(xiàn)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xué)術(shù)觀點,對臨床頗有實用價值。高氏云:“《心法》言心而不言要,《醫(yī)要》言要而不言心。此則曰心又曰要焉,雖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書之視二書,則尤精備焉”。故宜與《丹溪心法》、《脈因證治》等書互參。有宣統(tǒng)元年(1909)武林肖氏依明版鉛印本,一九八五年山東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鉛印本。

朱震亨 ·國學(xué) ·17.3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154章 2015-12-19 11:25:57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安西县| 介休市| 雷州市| 绩溪县| 搜索| 疏附县| 惠州市| 兴义市| 罗平县| 阳谷县| 星座| 阜康市| 永兴县| 山西省| 庆安县| 阿尔山市| 客服| 上饶县| 哈巴河县| 麻栗坡县| 东源县| 高邮市| 罗定市| 土默特左旗| 孝昌县| 夹江县| 体育| 额济纳旗| 安阳县| 昌吉市| 宽甸| 遂平县| 彭阳县| 江川县| 青冈县| 石台县| 定日县| 星座| 贡觉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