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刑法教義學的面向:經驗、反思與建構
會員

當代中國刑法教義學經歷了政治化工具的教義學、作為解釋學工具的教義學及作為學科精致化工具的教義學三個發展節點。開展教義學研究需要警惕對德、日刑法教義學的過度路徑依賴,突破“移植教義學”研究瓶頸,自覺立足中國法律實踐觀照中國法律問題,在承繼與反思德國刑法教義學理論基礎上努力嘗試本土教義學理論建構。《中國刑法教義學的面向:經驗、反思與建構》即是一本嘗試建構中國本土刑法教義學理論的體系化的學術專著,也是一本致力于引入德國理論解析中國刑法中的爭議問題的創新之作。《中國刑法教義學的面向:經驗、反思與建構》將德國刑法教義學的基本理論與中國本土刑法教義學研究方法有機融合,充分應用于中國刑法總論的方向性、基礎性基本命題和刑法分論的多發、熱點、新型問題的研究中,為中國刑法情節犯、不作為犯、財產犯罪、網絡犯罪等問題困境尋找教義學上能夠證成的答案,為我國司法實務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工具,也嘗試以中國刑法命題為試金石對德國相關刑法教義學理論進行科學性、適用性檢驗,并以此為基礎致力于探索建構中國刑法教義學的路徑與方案,不僅有鮮明的實踐意義,也有突出的學術價值。

王瑩 ·理論法學 ·25.9萬字

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
會員

《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有自然資源使用權配置研究”的終成果,共計十章。自然資源特許權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經特許取得的持續排他使用國有自然資源的權利。在范圍上,國有自然資源范圍的開放性決定了自然資源特許權是一個開放的權利概念,現行資源法上設定的自然資源特許權包括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以及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無線電頻率使用權等。在市場條件下,自然資源特許權是國有自然資源有償出讓和市場配置的對象。實現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市場化配置,是我國國有自然資源配置體制改革的方向。但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市場化配置涉及的問題有很多:哪些資源可以進行開發利用,哪些資源應以保護、修復為主;在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中,哪些資源可以設定為排他的特許使用和有償使用,哪些資源應由公眾共同使用、無償使用;在有償使用中,哪些特許權應當實行市場化的競爭出讓,哪些特許權宜以行政配置為主,政府與市場在特許權出讓中各自作用的邊界如何進行劃分和界定;我國國有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和市場配置面臨哪些體制與機制性障礙;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如何平衡資源使用的效率與公平,如何兼顧自然資源的經濟性、生態性、社會性、公共性等多元屬性,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理論上的深入研究,需要通過改革不斷積累經驗,并終通過法律的立改廢釋落實。《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將圍繞市場條件下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及其法律制度構建展開研究。《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主要是為自然資源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廢止和解釋提供理論依據和理論指導,為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提供對策或建議,推動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制度化、法治化。同時,《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可以填補我國理論研究在這一領域的不足。自然資源特許權的有償出讓是一個跨越行政法學、民法學、資源與環境法學等部門法學的課題,又都不是各學科關注的重點和主要的研究對象。行政法學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自然資源特許權不是傳統民法物權,也不是民法學關注和研究的重點,環境與資源法學研究的重點是環境保護而非自然資源特許權的配置,因此,《自然資源特許權有償出讓研究》填補了部門法學研究在這一領域的不足。

王克穩 ·理論法學 ·33.1萬字

聚訟紛紜:清代的“健訟之風”話語及其表達性現實
會員

在清代的地方志、官箴書、官府文書等許多不同類型的文獻當中,常可看到聲稱某地區存在“健訟之風”的記載。上述現象,與學術界以往慣于強調的“無訟”乃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典型特征的說法形成了某種反差。本書結合文本向度、話語實踐向度和社會實踐向度的不同視角,對歷史文獻中那些關于“健訟之風”的書寫展開分析,將其視作一類充斥著權力關系的話語,認為此種話語所展現的更多是一種表達性現實,而不能被直接當作對其時歷史社會現狀的完全如實反映,追問主要是哪些主體基于何種目的對“健訟之風”進行書寫,并對此種話語加以傳播,以及為了強化“健訟之風”話語的某些預期功能,這些主體又運用了其他哪些話語來加以配合,采取了哪些在其看來有針對性的實踐行動。本書勉力追隨瞿同祖所開創的那種研究范式的學術旨趣,在方法上踐行法律和社會研究的歷史進路,并不以單純回到中國古代的歷史現場去復原有關“健訟之風”的史實作為最終目的,而是重在帶著社會科學意義上的理論關懷,去剖析關于“健訟之風”的史料記載背后所潛藏著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希望從歷史的維度,推進我們對于傳統中國的法律、社會與國家的深入認識。

尤陳俊 ·理論法學 ·33.8萬字

法社會學新探:一個學科框架與知識體系的構建
會員

從20世紀20年代譯介、引入西方具有法社會學思想的理論著作和法社會學名著至今,法社會學在中國也已走過近百年的歷史。但將法社會學真正作為一門學科或專業課來建設、研究,則是新近二十年的事。雖然有了這些發展與成績,但有兩個關鍵問題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與追問,就是法社會學究竟研究什么,即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問題;怎樣研究,即研究方法問題,這兩個問題不僅困惑著中國的學者,在國際社會也是一個仍在不斷探索與存在諸多爭論的問題。本書筆者抱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追問,在長達八年潛心研究與教學的基礎上,閱讀了近百本法社會學經典及相關著作,研究了大量的中西文獻和國際社會著名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具體考察和分析了當下中國社會的諸多法律現實問題,通過對理論與現實的不斷雙向反思與體悟,做出了自己的解釋與探索。本書在全景式掃描當代法社會學前沿研究動態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法社會學學科的這兩個關鍵問題,勾勒了法社會學學科領域的基本框架和知識體系,內容囊括了當前國際社會在法社會學研究中最經典和最矚目的研究重點和熱點,比如,法律與社會的基本關系,法律的社會基礎,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法社會學的未來走向,法律規范,法律角色等等。

何珊君 ·理論法學 ·26.7萬字

共犯從屬性研究
會員

共犯從屬性問題并非孤立的具體問題,而是牽涉整個共同犯罪的基礎理論。毫不夸張地說,從理論研究層面,借由共犯從屬性問題這一視角,可以揭開共同犯罪本質的面紗;在司法實務層面,共犯從屬性問題更是直接決定著共同犯罪參與人的處罰范圍以及處罰形態。但是,目前我國學界對共犯從屬性問題的研究尚存在以下突出的問題。問題之一,對共犯從屬性的內涵理解不一,理論立場之間的對立往往缺乏統一的語境。除了對于共犯從屬性體系結構上的爭議之外,對于公認的共犯從屬性內容,特別是共犯的實行從屬性問題,并沒有形成一致的理論定位。區分制陣營和單一制陣營的學者,經常是結合自己的研究需要,構建共犯從屬性論的基本立場,再以此為對象提供支持或展開批駁。這也導致共犯從屬性問題的學術印象逐漸褪色,甚至出現了立足于單一制的從屬性問題。因而,作為對共犯從屬性研究的前提,應首先就共犯從屬性的理論內涵建立溝通機制。問題之二,對共犯從屬性的研究視野局限,缺乏相關基礎理論的體系性構建。無論在何種程度上接受共犯的從屬性,均是以采納區分制犯罪參與體系為前提。此外,共犯從屬性的有無以及從屬程度并不是能夠自證的問題,而是作為共犯處罰根據這一基礎理論的具體歸結而存在。而共犯的處罰根據與共同正犯的本質問題,又存在能否對整個共同犯罪的實質進行統一解釋的內在關聯。因此,對共犯從屬性的研究,是串聯共犯的基礎理論并實現理論自洽的系統性工程。然而,面對近年來單一制陣營直擊理論根基的批評,區分制體系岌岌可危。而區分制陣營直接跳過區分制體系自身面臨的難題,自顧自地探討共犯從屬性問題,或者在共犯從屬性特別是要素從屬性問題上,直接得出缺乏共犯處罰根據或違背已采納的共犯處罰根據的結論,均是欠缺體系性構建的表現。問題之三,在共犯從屬性以及相關理論問題上的觀點因循守舊。作為經常被獨立探討的問題,無論是區分制陣營對區分制體系基本立場的傳達,還是共犯處罰根據論上幾種有限立場的爭議,抑或對共犯的實行從屬性、要素從屬性的通說定性,或多或少都是傳統而守舊的。這些碎片式的研究在制式思維、通說立場的裹挾下,使得共犯論缺少了新意和活力,氣氛古板而沉悶。與理論界存在的問題不同,司法實務對共犯從屬性問題的把握,則呈現出共犯的實行從屬性尚未建立、在要素從屬性的處理上又過于嚴格的“兩極化矛盾”。綜上,共犯從屬性的研究大有作為。本書希望通過對共犯從屬性問題及相關共犯基礎理論的體系性研究,為共同犯罪的理論發展注入活力,為司法實務中共犯的定罪處罰,以及社會發展變化下共犯呈現出的新特點,提供刑法教義上的指引和支持。

秦雪娜 ·理論法學 ·23.7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韶山市| 彰武县| 麦盖提县| 贡嘎县| 桃园市| 滕州市| 巩留县| 开原市| 德格县| 肥西县| 隆子县| 陵水| 泸溪县| 金沙县| 新兴县| 民丰县| 潼关县| 永州市| 积石山| 长泰县| 浮山县| 迁西县| 桦甸市| 博湖县| 自治县| 永吉县| 错那县| 新晃| 临高县| 南召县| 兴隆县| 大新县| 桃江县| 甘德县| 南澳县| 西城区| 蒙山县| 潼关县| 宝山区|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