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劉干才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別具一格的蹴鞠與馬球》中講述的馬球,古稱擊鞠,即騎馬打球,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在我國唐朝時期,馬球運動非常流行,從宮廷到民間都有廣泛的開展。唐以后,馬球運動不斷發展演變,走向衰落,卻同時向周邊地區不斷傳播,甚至傳向海外,成為今天的馬球運動。
張志編著 ·民俗文化 ·2.8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地方的對聯。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4.4萬字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張人仁 秦瑩 ·民俗文化 ·11.7萬字
東海道五十三次,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從江戶到京都的驛道──東海道──途中所經過的53個宿場。東海道是當時日本最繁華的驛路,沿途風景名勝、名店特產眾多,歷來是浮世繪的經典畫題,著名的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葛飾北齋都曾進行過系列創作。本書以廣重經典版《東海道五十三次》為主,附以北齋、國貞等大師創作的東海道浮世繪,并一一對比,講解其中的風景故事、地方風俗及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廣重以安閑的筆調再現了東海道隨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呈現的種種景致,將各種人物活動融入自然風景,體現了日本和歌中特有的含蓄典雅的意境,洋溢著淡定悠遠的抒情氣氛。
(日)歌川廣重等繪 王紫著 ·民俗文化 ·6.6萬字
祭詞是佤族祭師“巴猜”們代代口傳的祭祀文本,是一種“活形態”押韻口頭傳統,是佤族口頭傳統的典型代表。內容涉及佤族生產勞作、賀生送葬、男婚女嫁、建造新居等,語言方面秉承了佤族古歌的特點,在韻律、語義與結構、語用與修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通過祭詞,可以了解佤族的民俗、歷史,也可以深入分析佤語的特點。
葉黑龍 ·民俗文化 ·8.2萬字
本書通過節慶民俗、二十四節氣、生活禮儀、食在有福、技藝傳承、人生禮儀五個章節分別詮釋中國人世代積累的生活智慧,并以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鐘馗為原型創造了詼諧幽默的形象“鐘小馗”,以一種輕松好玩的方式講述中國民俗之趣。書中插圖均由手繪水墨畫完成,以創新的手法編排整理了我國的文化遺產,表達了作者宣揚傳統文化價值并愿加以傳承的誠摯之心。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輕松有趣,又不失文化內涵的民俗小詞典;也可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宗帥 趙伯衡編著 ·民俗文化 ·2.8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百變源流——端午起源、源于百越族的圖騰祭祀、愛國詩人屈原悲憤投江、紀念千古孝女曹娥娘娘、迎濤而上迎接濤神伍子胥、避諱惡日與勾踐練水軍、一脈相承——習俗流布、粽子相關食材的歷代變遷、粽子不同風味和多種樣式、風格迥異的節日飲食習俗、經驗衍化而成的基本風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瞿天鳳 ·民俗文化 ·14.3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篇。上篇為理論篇,介紹關于特色小鎮和全城旅游的內涵、特征及發展模式,為案例研究提供理論提導;下篇是實證篇,選擇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作為案例,在對寧城縣旅游資源進行詳實調研的基礎上,以皇家溫泉和寧城老窖作為切入點,結合寧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提出寧城全城旅游發展戰略。
倪維秋 ·民俗文化 ·14.8萬字
吳瑛 蘇醒 ·民俗文化 ·17.6萬字
本書以夢龍—尋龍—舞龍—戀龍—話龍為線索,從金州龍舞的歷史淵源到幼兒園的孩子們學舞龍,延伸到幼兒園龍舞游戲的設計、龍舞環境的設計、直至教師的龍舞教學實踐體會,講述了金州龍舞融入到幼兒園活動中,成為幼兒園園本課程的一部分的發展歷程。詮釋了將優秀的民族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的堅定信念。
徐凌霞 ·民俗文化 ·4.2萬字
本書是慶祝鐘敬文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召開的民俗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持,收集了國內外著名的民俗學者近年來的民俗學論文,探討了新時期下民俗學如何發展,如何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本書的出版對國家文化政策的制訂會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朝戈金 董曉萍 蕭放主編 ·民俗文化 ·19.2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名人寫的對聯,以及處世格言。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3.1萬字
“對聯”,就是對句,也稱聯語,由上下兩句相對相連的話語所組成。上句稱作上聯,也叫出句;下句稱作下聯,也叫對句。對聯以其上下兩聯字數相等,句式相同,詞性相照,結構相應,平仄相對,意義相連而得名。
張允杰編著 ·民俗文化 ·13.1萬字
東漢明帝劉莊登基后,各地水災情況嚴重,下決心要治理黃河與汴渠。王景得到推舉并得明帝欣賞,明帝排除眾異任命王景主持治理水患事宜。王景整整歷時一年,筑堤千余里,終于平息了肆虐數十載的黃河水患,實現了黃河歷史上800年安流局面。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16字
《中國匾額保護與文化傳承論文集》,是北京民俗博物館組織編寫的匾額主題的論文集。論文集研究范圍廣泛,涉及匾額字義本源研究,匾額文化的美學價值,匾額的地域性及藝術風格分析等,論文中還有匾額個案分析,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孔廟、先農壇、東岳廟等建筑的匾額研究。匾額,是中華文脈的重要標識之一,是傳統文化可以依托的重要載體。目前,中國文史學界諸多學科幾乎無人研究匾額,這是文史學界在學術上的一個重大疏漏。民俗博物館倡導《匾額學》的研究,對弘揚、繼承和復興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
曹彥生 ·民俗文化 ·19.7萬字
北宋治平元年,錢四娘變賣家宅攜來巨金動員莆田當地百姓動工截流筑堰,失敗后投河以身殉陂。后李宏在智日和尚的幫助下,經數載實終于在錢四娘的基礎上修筑成木蘭陂。木蘭陂是當時福建最大的引水工程,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老陂壩工程之一。木蘭陂至今仍然橫臥中流,造福世人。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79字
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會去山西農村老家,等到假期結束后,他們便回到北京上學。農村和城市的過節氣氛不同,有的風俗習慣也不同。爺爺奶奶帶月月和亮亮參加節日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吃節日的美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手繪中國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卷,共16個節日,每卷介紹四個節日。以山西農村和北京為例,故事講述了以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如何過節的,每個節日都設置了幾個版塊介紹民俗活動、美食、傳說、物候等小知識。每個節日還甄選出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童謠。這套書將我們的節日編織成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實操,讓他們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并引以為豪。
邵鳳麗 肖婷 ·民俗文化 ·5904字
妖怪文化在日本民俗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對日本宗教、民俗習慣、文學及藝術創作都有深遠的影響。《妖怪來襲》以“浮世妖怪顯形記”“浮世間的繪妖人”“浮世名妖錄”和“浮世之外信仰之間”四個章節梳理妖怪在日本文化中的由來和發展,書中的妖怪千姿百態,有石燕的青行燈、北齋的鐘馗、國芳的大骷髏、芳年的清姬、曉齋的肉筆九尾狐,還有現代藝術家筆下的DJ阿巖……將具有代表性和在別處不多見的浮世繪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現給讀者。《妖怪來襲》由一本圖文書和一本立體書組成,配以200余幅浮世繪作品,并將妖怪形象立于紙上,給讀者提供多樣的欣賞體驗。
王逸杰 ·民俗文化 ·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