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源于百越族的圖騰祭祀

百變源流——端午起源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古老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到這個節日,舉國同慶,民俗盛行,蘊含了深厚的民俗文化。

端午節還稱為五月節、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等,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起源傳說很多,充滿神秘色彩。

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主流地位。

相傳早在四五千年前,水鄉澤國有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他們每年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龍圖騰祭祀。在祭祀儀式中,有個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娛節目,就是舉行龍舟競渡。他們還往水里投粽子,這是獻給圖騰神的祭品。

在祭祀過程中,鄉民們斷發紋身,以顯示自己是龍子的身份。原來這里也有在五月初五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也成為了“像龍子”紋身習俗的遺跡。

后來,人們在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發現了一些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這些遺存的族屬,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百越族的生產工具,大量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族群標志之一。那么,百越族為什么在五月初五進行龍圖騰的祭祀呢?

在古時候,夏歷每月初五皆可稱端五。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的著名百科全書類叢書《太平御覽》的《風土記》中記述:

仲夏端五,端,初也。

也就是說,“端”的意思和“初”相同,初五就稱“端五”。端五的“五”與“午”相通,亦稱“端午”。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端五”也叫“端陽”。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作為民間的節日,五月初五這個“重五”的數字有著特殊的意義。古代許多先人認為,在以“十”為足數的系統中,“五”是半數。在天干地支中,“午”、“戊”也都居中。金木水火土五行,成為人們最基本的自然概念。

在春秋時期,縱橫家鼻祖鬼谷子著述的我國最早的軍事理論策略《鬼谷子陰符篇》有“盛德法五龍”的說法。南朝梁時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注曰:

五龍,五行之龍。

古老神話傳說的五龍中,四條子龍各治東南西北一方,即金木水火四行,父龍居中央而為共主,“五”也就被賦予了帝王的神圣尊榮涵義。這樣,初五就成了敬畏龍的日子,而“重五”日就是祭龍的盛大節日,也稱為龍節。百越人創立祭祖的龍節,后來人們就稱為“端午節。”

在那久遠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了,其余部分演變為了南方少數民族,端午節就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了。

那么,龍圖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的文化內涵是什么呢?在神話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的動物。它的長相相當奇特,很像各種動物的大集合。

它的身體像蛇一樣有麟片且修長,但它的角像鹿一樣,耳朵像牛,嘴上有兩條像蝦一樣的須,也有又大又凸的圓眼睛,還擁有長得像老鷹的爪子,老虎一般的腳掌,背上有魚鰭,嘴里含有一顆珠子。

因此,龍在人們心中非常厲害,它能在天空中飛行,能在地上爬走,也可以悠游海中,它住在深海里,簡直相當難得一見。

先秦重要古籍,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山海經》記載:

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有人認為,龍是遠古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后,糅合各氏族的圖騰而形成的統一形象。傳說龍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

后來,龍成為了皇權的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華民族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我國人們也經常將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

中華民族普遍認為,龍代表著吉祥和神圣尊貴。在我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帝王們都稱自己為“真龍天子”,這樣就使龍也具有了權力的象征。

古代的帝王們和龍是脫離不了關系的,普遍認為皇帝是真龍轉世,說他們的長相叫“龍顏”,身體是“龍體”,衣服叫“龍袍”等。凡是皇帝用的東西,都要冠上一個“龍”字。其實,皇帝之所以會跟龍扯上關系,還要從遠古說起。

傳說堯是赤龍族的后代,他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常有赤龍伏在身上,由此人們推斷,赤龍族是龍的子孫,與龍有血緣關系。大禹的父親死后三年變成黃龍,背著大禹治水患,都與龍有關系。

到了漢代,漢高祖劉邦雖然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但因為他的家庭背景不太好,于是他編了一個故事,說是他的母親是因蛟龍纏身才生下了他,所以他是由龍轉世的真命天子。以后的皇帝也照葫蘆畫瓢地學劉邦這一招,所以龍的地位又上升了不少。

不過龍只有皇帝能用,那對百姓就太不公平了,所以五爪的龍給皇帝用,四爪的龍給大臣或貴族用,三爪的百姓就能用了。

在我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龍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并稱“四瑞獸”。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我國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8個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龍八部,八部中第二的龍部。佛教中的天龍,是佛教的護法神,龍部眾生都是以護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人的說法,這就是護法。

天龍,就是指天上的龍,或升天的龍。龍能夠騰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對象和他的神性決定的。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龍的集合對象中的雷電、云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于“飛”。

遠古的人們由于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于水中的魚、鱷、蛇,或奔跑于陸地上的馬、牛、鹿,還有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云霧、虹霓,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龍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

“好飛”就可以“通天”。龍“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從遠古以來,人們總是讓神龍常常出現在浩渺無垠的云氣中。

浙江余姚河姆渡發現的黑陶雙耳盆上,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畫在一起的圖案,陜西寶雞北首嶺發現的“鳥魚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龍的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

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異常艱辛的環境里,自然界災害頻發,氏族間你爭我斗,自身面臨生老病死諸多苦痛。進入階級社會后,又增加了來自專制皇權的壓力,這種壓力又同道德倫理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形式灌進人們的血脈中,不容分說、無可拒絕地捆綁住人們的手腳。

人們有追求自由的天性,可是天性自由卻無時不在羈絆之中,于是,人們期冀著、希求著、幻想著掙開繩索,超脫塵世,過一種能使天性充分展開的無拘無束的生活。龍為滿足人們這樣的心理提供了可能。

遠古時期的百越族崇拜龍,認為他們是圖騰龍的后代,就將龍尊奉為本氏族的標志、象征和保護神。圖騰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化一直都在流傳著。

有關龍圖騰起源的傳說也特別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蛇為原型的綜合圖騰。

在《伏羲考》和《端午考》等有關神話學研究的重要論著中認為:

龍是一種圖騰,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他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眾圖騰單體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最為強大,眾圖騰的合并與融化,便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體的結果。

在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龍圖騰還有很多說法,有的認為龍源于馬,有的認為龍源于恐龍,還有的認為龍源于蜥蜴、鱷魚等。但是,這些都不可信。

那么,龍圖騰到底是由何而生的呢?還得從最早的祭祀說起。

根據相關記載,祭祀的最初形成是,原始社會的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便把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用竹木或泥土塑造成神靈偶像,或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后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他禮物,并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對著神靈唱歌、跳舞。

我國的祭祀文化起源較早,大約至少已經有8000多年了,甚至更加久遠。由于我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黃色人種特有的思維模式,我國在祭祀文化的起源和形式上,與其他民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就好比龍圖騰的另類一樣,不可避免地會留下民族的特征和烙印。

人們都知道,我們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中下游。當原始人面對著肆虐的黃河,產生了無比的敬畏!認為黃河是由神來主宰,于是祭河神開始漸漸興起,成為我國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傳說人們祭河神都要獻上很多祭品,一開始是用牲畜作為祭品,諸如蛇、鹿、牛、馬、虎、熊等。祭祀的過程中,人們驚異的發現,如果把這些作為祭品的動物組合起來,正好是一條完整的中國龍形象!

就這樣,形成了龍的最初形象,也可以說,龍的形象起源于祭祀,祭祀文化的興起略早于龍圖騰的崇拜。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龍的形象不斷演化,這是由于祭祀文化多元發展造成的。

祭祀初始是祭河神,后來又逐步發展到祭天、祭海等。人們用來做祭品的動物種類越來越多,被不斷的添加到龍的形象中去,龍也不斷被神話為上天入海無所不能的吉祥物,逐漸形成了對龍圖騰的崇拜。

龍的形象雖然有很多種變化,但是蛇身卻作為龍的主體形象一直存在,也是中國龍形象構成的基礎。

龍的傳說歷史悠久,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結構完備的“龍”字,龍的圖案和傳說更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人們推測,以蛇為圖騰的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部落,逐漸形成了華夏大民族。

在我國傳統的習俗中,龍是吉祥的象征。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以龍為名的山川城池不計其數,以龍為號的亭臺樓閣舉不勝舉,與龍有關的民俗比比皆是。

古老的中華民族先人,尊奉龍是神靈、權威的象征。龍的崇拜由來已久,已成為中華民族先民心中神圣的圖騰,人們普遍認為,在遠古時代,人們崇拜龍,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祭祀龍圖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俗風情,這便是端午節的起源。

[旁注]

百越族是居于我國南方和古代越人有關的各個不同族群的總稱。文獻上稱之為百粵。粵,越族,內部各有種姓,分布甚廣。

天干地支 在我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60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在古代主要用于紀日,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山海經》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產、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的礦物記錄,是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人,故都彭城,他是我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楚漢戰爭兵敗烏江邊自刎。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麒麟 我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外形像鹿,頭上獨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麟鳳龜龍共稱為“四靈”。麒麟性仁慈,四靈獸中地位最高,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做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常用來比喻杰出的人。成為民間祥瑞的獨特代表。

三綱五常是我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三綱”即“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

祭祀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我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刻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閱讀鏈接]

在遠古圖騰時代最早的傳說,堯生在伊祈山,堯母慶都出生時,常有黃云覆在她的身上,成年常有龍跟著她。既而陰風四合,懷有身孕,14個月生堯于丹陵。

端午節祭祀龍圖騰,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一條中華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以龍為圖騰,稱為中華民族是“龍的子民,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其鮮活的文化內涵無與倫比。對中華民族的復興發展意義深遠重大。

品牌:中版數媒
上架時間:2021-05-24 19:30:07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版數媒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临猗县| 红安县| 宽城| 辉南县| 肇州县| 宿州市| 五大连池市| 云霄县| 贡山| 东丽区| 城步| 米脂县| 商南县| 维西| 汕尾市| 博爱县| 泰宁县| 郎溪县| 包头市| 甘泉县| 钟祥市| 沽源县| 江门市| 江都市| 洛隆县| 南昌县| 高雄市| 苍溪县| 赤峰市| 郁南县| 兰考县| 阿坝| 黔江区| 博客| 万全县| 盱眙县| 四川省| 祁连县| 资源县|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