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張靈芝編著 ·民俗文化 ·6.2萬字
民俗文化因為經濟、政治、地域及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多元性、復合性、階級性、地域性、穩定性和變異性等特點,它在民間世代傳承,有著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
楊豐源 ·民俗文化 ·16.8萬字
五岳祭祀是中國古代山川崇拜的最高形式,深入研究五岳祭祀演變,是研究古代山川信仰的重要突破口。本書通過對秦漢以來歷朝五岳祭祀做出通代考察,總結歸納出五岳祭祀史上的主要環節,揭示五岳祭祀變遷的思想動力以及五岳在歷朝的政治地理意義。書中提出了若干新論點,指出東漢“五岳”融入了朝廷的禮制體系,這與受儒家影響的西漢神爵之制是一脈相承的;提出隋代在五岳祭祀制度上的創新頗多,其建樹不亞于兩漢等。
牛敬飛 ·民俗文化 ·27.1萬字
本書收錄的文章,包含國家級課題階段性成果、博物館同仁的研究力作、國外學者的譯作、學界新人的處女作等。書中欄目分為:各地民俗研究、非遺保護研究、文物文獻研究、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節俗專題研究等。
北京民俗博物館 ·民俗文化 ·21.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傣歷新年——潑水節、潑水節的起源和傳說故事、象征新年的傣族潑水節、德昂族規模宏大的節日、阿昌族青年戀愛的節日、歌圩之日——三月三、壯族歌圩節傳說和節日習俗、侗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瑤族干巴節的傳說和民俗、畬族烏飯節的傳說和民俗、各地布依族的不同節俗、黎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4萬字
紙馬,是一種民間木刻紙印神像畫,主要流傳于河北、山西、云南、江蘇等地。“神碼”正是河北內丘縣本土的紙馬、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民間信仰的媒介。本書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神碼”這一民間造物進行再現,一是分析其圖像,考證其神祇原型和發展歷史;二是考察其田野原境,展現內丘地區的民間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心理。本書既論述了民間信仰,又展示了神碼版畫藝術,配有插圖200余幅,亦是珍貴的神碼圖像資料。
耿涵 ·民俗文化 ·19.1萬字
海洋文化是與內陸文化相對應的一種文化體系,是人們由于海洋環境而產生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在這一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基礎之上形成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其中精神文明的部分主要是與海洋相關的各種信仰與民俗文化。本書試圖從原始水崇拜和中國傳統宗教信仰的角度說起,分析海洋環境是如何影響了海洋信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分析了海洋信仰文化是如何在原始水崇拜的基礎上繼承、吸收、充實、擴展了原有的水神信仰,并新造了許多的海洋神靈和儀式,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王巧玲 ·民俗文化 ·20.3萬字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從不同側面論述日本社會婚姻與家庭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論文《入贅考》,論述了日本的婚姻形態由入贅到迎娶的歷史變化過程及關聯要素,是日本婚姻史研究的開創性成果!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16萬字
本書以武安固義儺戲為主要研究對象,介紹了固義儺戲的基本樣貌,對固義儺戲劇目進行了初步考證,把固義儺戲置于儺文化的時間空間中予以觀照,分析了其類型特征。通過跨地域的研究視角,將固義儺戲與武安社火、邯鄲社火、上黨賽社綜合考察,探究了多種儺文化因子間的關聯。結合田野資料和理論視野,分析了固義儺戲的特點,引出了社火儺俗的個案思考。本書適合儺戲、賽戲研究者參考,亦可為對儺戲、賽戲有興趣的讀者提供素材。
賈利濤 ·民俗文化 ·23.4萬字
《紅樓夢》既是古典小說的集大成,又是傳統民俗的大展匯。本書嘗試從民俗學的角度,運用文藝民俗學的理論對《紅樓夢》進行關照與透視。側重于探尋《紅樓夢》中涉及的一系列民俗意象,民俗基因和民俗原型。探索其內部民俗意象生成的機制與規律,分析民俗基因與民俗原型在《紅樓夢》中的表現形態。力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用交叉學科的理念,對《紅樓夢》和民俗文化的關系進行更全面深入的學理研究,從而認清文化多元化語境下《紅樓夢》的民族屬性及本色。
趙云芳 ·民俗文化 ·16.4萬字
本書通過對固原地域特色文化的整體梳理,用文本還原原生態的民間文化。全書分為源遠流長、草木匠心、民淳俗厚、珍饈美味、鄉土情懷五大篇章,多維度講述了固原異彩紛呈的民間民俗文化。
固原市委宣傳部 ·民俗文化 ·5.2萬字
該書作者從事民藝研究三十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漢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壇一罐都有詳細的追蹤和民俗學考察。全書按四季分類,將鄉土中國常見或不常見的農具、布料、瓶罐、窗戶等加以描摹和記錄,結合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繪制了一幅包含著民俗、民風、民情的民間文化畫卷,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民間社會的多姿多彩,以及鄉土中國的文化形態、藝術形態和生活形態,為弘揚傳統文化、記住中國人共同的鄉愁保存了一份充滿了美感的田野調查實錄。
潘魯生 ·民俗文化 ·14.8萬字
《傳統節日的由來》是一本深入探究中國傳統節日起源與發展的書籍。書中詳細闡述了眾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寒食節以及上巳節等。對于每個節日,它從起源傳說展開,像端午節中屈原投江、伍子胥的淵源、孝女曹娥傳說與端午的聯系;中秋節古代祭月習俗的發展和嫦娥奔月神話與中秋的關聯等。同時,也對各節日的傳統習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解讀。如七夕節乞巧、拜織女等習俗體現的女性成長與社交文化內涵;重陽節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習俗的意義以及敬老愛老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體現等。不僅如此,還涉及到部分節日之間的關系演變,如寒食節與清明節從早期區別到逐漸融合的過程等內容。整本書內容豐富全面,是一本幫助讀者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佳作。
李清明編著 ·民俗文化 ·3.6萬字
孫叔敖少年即有智慧膽略,后遇狐丘丈人學習治水。治理期思洪水后,孫叔敖被虞秋子推薦給楚莊王,受命接手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建成后為楚國富強奠定堅實基礎。芍陂,是中國最古老而又著名的水利工程,曾被譽為“水利之冠”。自古至今,它對淮河以南地區的灌溉、航運、水產養殖、屯田濟軍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322字
本書所收錄的論文涉及的時代從南北朝至唐宋,內容可分兩大類,第一類為考古學和藝術史研究,第二類為墓志和歷史研究。這些論文分別通過對墓葬形制、喪葬器物、壁畫,出土墓志等資料的考察,探討了中古時期喪葬制度和喪葬禮俗的變化,以及士族政治、城市空間等問題。
崔世平 ·民俗文化 ·16.9萬字
本書內容大多建立在作者多年的田野調查案例基礎上,從時空維度選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類型進行具體、深入地分析,以傳統民俗文化急劇變遷的現狀作為基本的思考對象,關注傳統文化在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命運,關注在遺產保護語境之下究竟應該如何評估傳統民俗文化及其被遺產的過程等。前六章論述作為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在民眾生活中的功能,后六章主要分析和討論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幾種基本模式。作者致力于對當代中國社會的遺產保護運動給傳統民俗文化帶來的影響及變遷進行討論,尤其是對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中國被建構為文化遺產的現象做出深入的剖析,力圖通過文化遺產這一當代中國社會重大問題,拓展民俗學的學術領域,增強民俗學的活力。
徐贛麗 ·民俗文化 ·21.5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源流演化——起源稱謂、源于古老浪漫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并傳桂子于人間、對月崇拜及拜土地的說法、玄宗游月宮并大力推廣、中秋被正式定名為節日、祭月在明清時期的演變、兔兒爺的出現和文化傳承、饕餮盛宴——飲食文化、月餅在我國的緩慢發展、北方地區的獨特飲食風俗、南方地區的誘人中秋美食、臺灣地區的別樣飲食習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1萬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華民俗知識全知道(超值金版)》從中華民族的姓名生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傳統建筑、傳統節日、婚慶禮儀、信仰禁忌以及民間藝術等諸多層面,以生動的語言、精美的圖片、豐富的人文內涵,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精彩生動的民俗畫卷。
雅瑟 陳艷軍 ·民俗文化 ·44.2萬字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有:一是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研究,主要有對民族學和民間文學性質的研究,以及廣西壯族的民間文學總體風貌、民族文學史觀的變革等進行了調查研究。二是審美人類學研究,主要內容是關于審美人類學的價值取向與方法抉擇、學理基礎與實踐精神、審美人類學:研究方法與學科意義、審美人類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發展、審美理論研究研究,同時,也對藝術人類學的審美認知、人觀表征以及藝術與人類學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三是民間信仰與民族文化研究,本部分內容除了對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現狀與改革進行研究之外,主要還對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信仰和民族文化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包括壯族師公教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度戒儀式、壯族民間師公教與巫儺道釋儒的整合等,同時,也對紅瑤身體裝飾的文化表達、紅瑤身體裝飾中的剪發易服的身體政治以及紅瑤身體裝飾與身體與家屋空間的構建、身體與南嶺瑤族村落空間的構建等進行了調查研究。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主要對廣西傳統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等體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并對廣西民族民間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楊樹喆 海力波主編 ·民俗文化 ·2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