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5評論

第1章 我國姓氏習俗趣話(1)

平時我們碰到一個陌生人,要想與之溝通,總要問“您貴姓?”“您尊姓大名?”我們國家舉行重大會議,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擔任同樣職務,或其他場合如書的編者、作者為多人時,排順序往往是“以姓氏筆劃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么回事?

姓氏由女性而來還是圖騰崇拜。

姓氏與圖騰。

《左傳·隱公八年》載“天子建德,醫生以賜姓。”這表明“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其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征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圣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后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已、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或與女性有關。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謄者又從《說文解字》、《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多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絕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

現代社會,我們通常把姓又稱作姓氏,但是在遠古時代,姓和氏是兩個概念,它們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后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氏的產生應該是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后人即以封國名為氏。

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鐘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后,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于貴族婦女,則無論怎么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干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姓氏合流之后,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對想象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于“胙土為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后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并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里面隱含了樸素的優生學。如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又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綴、后綴。如前綴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以夫家的采邑、謚號為前綴:如晉姬、武姜、文贏;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后綴,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復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得姓受氏是有緣由的。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容。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后,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最明顯的標志是《史記》,根據現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或者說最初確定它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氏成姓是中國姓氏最重要的來源,現代中國人絕大多數姓都是由周代的氏而來的。宋代大史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中對氏的來歷與種類作過系統考察,將其細分為33類,即,以國、以郡國、以邑、以鄉、以亭、以地、以姓、以字、以名、以序、以族、以官、以爵與譜系、以官與名、以邑與謚、以謚與氏、以爵與謚等人28類,此外還有代北、關西、諸方復姓及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等五類。這里將受氏的方法擇要歸其為十五大類,即:

(1)前面提到過,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國為姓氏。即以古封國為氏。天子大封諸侯,各諸侯國子孫便以國為氏。如齊、魯、衛、晉、蔡、霍、曹、陳、楚、鄭、韓、魏、呂、項、于、韋、鄧、申、邢、成、阮、朱、紀、牟、江、安、畢、杜、楊、蘇、宋、吳、羅、趙、婁、夏、賈、秦、徐、蕭、黃、梁、彭、葛、蔣、程、舒、焦、曾、謝、賴、翟、譚、黎、薛、倪、唐、沈、廖、毛、章、聶、雷、殷等均為以此為氏者。

(3)以居地為姓氏。以居地為氏有以下幾種類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為氏;無封土者以所居地為氏;有以所生之地為氏者;也有以山水名稱為氏者。如神農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為姚。再如東郭、西郭、北郭、東門、西門、北門、歐陽以及林、艾、鞏、華、伊、池、佟、狄、邱、苗、封、郝、費、鐘、姬、周、濮、解、傅、莫、叢等均為以此為氏者。

(4)以封邑為姓氏。自周代實行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諸侯國可在自己的封地內對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賞賜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稱“封邑”,作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稱“食邑”、“采邑”,后人因以為氏。如方、丘、晏、常、溫、元、盧、崔、管、邵、葉、甘、梅、樊、詹、祭、鄒、郭、馮、欒、田、裴、龐、易、查、鮑、裘、榮、陸、汪、范、閻、辛、祝、谷、夏侯等均為以此為氏者。

(5)以部族為姓氏。以此為氏者可分為以下兩類: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以分支為氏。二是古代少數民族,以部落、部族為氏。如尉遲、宇文等均為以此為氏者。

(6)以官職為姓氏。即以其所任官職之職能、性質為氏。如帝堯時,皋陶擔任執掌刑獄的大理職務(司法官),子孫世襲此職,稱“理氏”,后又改為“李”氏。再如張、卜、尹、烏、左、史、司、師、官、岳、和、弓、宮、錢、庾、祿以及司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功等均為以此為氏者。

(7)以爵號為姓氏。多為王侯公室等貴族后裔,并以其始祖爵位封號為氏。如王、馬、顧、侯、王孫、公孫等均為以此為氏者。

(8)以字名為姓氏。此類姓氏的來源,大都來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春秋時,秦大夫蹇叔有個兒子名丙字白乙,為秦名將,白乙丙的后代則以他的字為氏,稱白氏;再如劉、刁、萬、牛、毋、石、邊、伍、祁、連、湯、時、尚、豐、許、禹、武、祖、慶、駱、胥、袁、員、柴、熊、桑、余、佘、游、童、路、施、暴、潘、顏、穆、向、高、孔、段等均為以此為氏者。

(9)以謚為姓氏。多為帝王、名臣死后追封加贈的褒獎之詞,后世子孫引以為榮,遂以此為氏。如周文王庶出子孫以謚為氏,稱文氏;陳胡公的后人以謚為氏,稱胡氏。另外以此為氏者還有丁、平、莊、閔、柳、宣、惠、簡、繆、戴、康等。

(10)以技藝為姓氏。古代百工技藝多子承父業,世代相傳,相沿既久,遂以為氏。如以陶冶為業者為陶氏;再如鈕氏、工氏、農氏、藥氏等均為以此為氏者。

(11)以順序為姓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以始祖排行順序為姓。如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季來表示長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仲、叔、季等姓氏。二是以表示事物的先后次第為姓氏。三是以表示時間先后、歲時順序的序號為姓。如甲、乙、丙、戊、己、庚、辛、壬、癸、及子、丑、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原為天干、地支的專用名詞,后演變為姓氏。

(12)以任所為姓氏。以擔任某地職守而為氏者,在春秋戰國時較為盛行,是以封邑為氏的一種變相衍生。

(13)以物事為姓氏。以物為氏,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為姓氏。如古劍有名辟閭者,善鑄此劍者,稱為辟閭氏。以事為氏者多含有紀念意義。如漢武帝時,丞相田干秋因年老,每奉旨入朝議事,特詔乘小車出入宮中,以出尊老之意,時人稱之為“車丞相”,其子孫遂以車為氏,以此為氏的還有俞、喬等。

(14)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云、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15)賜姓、冒姓和改姓。秦漢以后封建大統一的專制國家形成后,歷代帝王為褒獎籠絡臣屬的一種政治手段。賞賜對象多為有功之臣。例如,漢高祖劉邦為表彰婁敬、項伯的功績,賜婁、項二氏為劉姓;唐朝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朱明王朝賜以朱姓;以此為氏的還有任、董、金、孫、龍、欽等姓氏。

冒姓、改姓多為避諱、避繁、避仇、避難等,改稱他姓。如避諱,漢文帝名劉恒,凡恒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如避繁,古代少數民族大多為多字姓,如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與漢族大融合,譯成漢語后嫌字太長就簡化,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愛新覺羅改姓羅、金。等。

如避仇、避難,伍子胥在吳被殺后,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后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端木子貢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情趣盎然的奇僻姓氏。

中國姓氏文化歷經數千年演繹、發展,內涵豐富,異彩紛呈。隨著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不少姓氏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一些新的姓氏則在時代的進程中產生,在從古到今的數千個姓氏中,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奇僻姓氏,若稍加收集,分門別類,則情趣盎然,回味無窮。現擇其要者簡述如下:

(1)表示各個歷史朝代的姓氏有:夏、商、周、秦、漢、晉、魏、蜀、吳、梁、齊、陳、隋、唐、宋、元、明、金、清等。

(2)表示時令、節氣、氣象的姓氏有:春、夏、秋、冬、陰、陽、日、月、年、歲、季、時、分、秒、風、云、雷、電、雨、雪、冰等。

(3)表示方向、方位的姓氏有: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東方、西門、北宮、南郭等。

(4)表示數字的姓氏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零、百、千、萬等。

(5)表示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地名簡稱的姓氏有:京、津、滬、冀、魯、豫、蘇、皖、晉、桂、湘、鄂、閩、川、浙、甘、寧、陜、吉、遼、黑、臺等。

(6)表示中國各民族稱謂的姓氏有:漢、滿、蒙、回、藏、苗、彝、侗、瑤、白、黎、土、羌、怒、壯等。

(7)表示各種顏色的姓氏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紅、黑、白、灰、烏、丹、朱等。

(8)表示各行業的姓氏有:工、農、商、學、兵、藝、師、陶、鐵、醫、干、戰、藥、屠等。

(9)表示天干地支的姓氏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

(10)表示五岳、江河的姓氏有:泰、華、恒、衡、嵩、江、河、湖、海等。

(11)表示五音、五金的姓氏有:宮、商、角、徵、羽、金、銀、銅、鐵、鋁等。

(12)表示五谷、百果的姓氏有:麻、黍、稷、麥、豆、桃、李、杏、梨、果等。

(13)表示五行、五常的姓氏有:金、木、水、火、土、仁、義、禮、智、信等。

(14)表示六畜、四獸的姓氏有:牛、馬、豬、羊、狗、雞、龍、鳳、鶴、麟等。

(15)表示“歲寒三友”及花草四君子的姓氏有:松、竹、梅、蘭、菊等。

(16)表示人倫、親屬的姓氏有:祖、宗、父、子、公、孫、叔、伯、姥、娘、姑、姐等。

(17)表示人體部位的姓氏有:頭、骨、耳、目、口、舌、齒、膽、足、皮、毛等。

(18)表示因罪受貶或地位卑微的姓氏有:殺、死、丑、打、罵、不、黥、虺、蟒等。

除上述各種字意奇異古怪的姓氏外,有相當一部分姓氏文字生僻,筆畫繁雜,難寫,難讀,甚至連字典上都難以查找。

此外,還有姓氏為多字姓(三字以上)的,如剎利耶加氏、唐兀鳥密氏、矢黎婆羅氏、胡右口引氏、自死獨膊氏、禿魯八歹氏、拙兒察歹氏、乞失迷兒氏、主兒赤臺烏祜氏、卜顏勒多伯臺氏等,這主要是少數民族的姓氏。

品牌:金石海納
上架時間:2014-03-14 15:25:40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金石海納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维西| 汽车| 文昌市| 松阳县| 许昌县| 习水县| 马山县| 营山县| 玉树县| 米泉市| 广河县| 凤城市| 邯郸市| 万源市| 滁州市| 牟定县| 右玉县| 江津市| 镇原县| 闵行区| 六安市| 凤凰县| 永和县| 南和县| 邹平县| 瑞安市| 长岛县| 漳浦县| 新巴尔虎右旗| 虞城县| 辽中县| 九寨沟县| 大关县| 龙泉市| 喜德县| 胶州市| 株洲市| 工布江达县| 紫金县|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