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傣歷新年——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和德昂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
潑水節又叫宋干節或者浴佛節,它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我國云南傣族和德昂族地區。隨著佛教在這些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除傣族和德昂族之外,居住在云南地區的阿昌族、布朗族和佤族也有過潑水節的習慣。
潑水節的起源和傳說故事
潑水節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我國云南傣族地區。
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關于潑水節的來歷,傣族和德昂族民間有著許多感人的傳說故事。
故事一: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消滅他。
魔王已有6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7個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姑娘們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著與魔王十分要好。
一天夜里,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仆,她們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發可勒死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靜,在魔王睡著的時候,姑娘們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發,勒住魔王的脖子。
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在地下,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里,哪里便發生災難,拋到河里,河水泛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著才平安無事。
為免除災難禍害百姓,姑娘們便輪流抱著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所以傣族人民懷著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抱頭的姑娘潑一次清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一年的疲憊,作為洗污凈身的一種祝福。
后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7位機智勇敢的姑娘,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故事二: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族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
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于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干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99擔水也解不了渴。后來,李良索性一頭撲到江水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
傣族人民為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把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并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
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于棚間,相互用青松蘸水灑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潑灑,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
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那就是潑水節。
故事三: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
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禾苗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4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王英達提拉訴說人間的災難。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天王變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7個女兒談情。
7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7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
她們想盡辦法探明了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發,制作一張心弦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污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旁注]
傣族最早也被稱作擺夷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傣族歷史悠久,與屬壯洞語族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都是“百越”、“駱越”民族的后裔。
德昂族又名崩龍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布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族、景頗族、傈僳族、佤族、漢族等民族交錯而居。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
金沙江是我國長江上游的河段名,因江中含有沙金而得名,發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長江江源水系匯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樹縣境進入橫斷山區,開始稱為金沙江。金沙江流經迪慶、麗江、大理、楚雄、曲靖、昭通等6個地州。全長2316千米,流域面積34萬平方千米。
松針指松樹的葉。因葉子的形狀似針,故稱。通過現代技術對松針的測試發現:松針提取物富含糖類、粗蛋白、粗脂肪、多種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生物黃酮類物質、精油、葉綠素、不飽和脂肪酸、酶與輔酶等活性物質。
農時指適宜于從事耕種、收獲的時節。在農業生產中,每種農作物都有一定的農耕季節和一定的耕作時間。這個時節是二期水稻插秧的好時機,所以田區所需要的水量會增加,如果在這時候發生干旱缺水的情形,就會迫使農夫們休耕。相反的,如果這時候發生過多的雨水,也會毀掉農夫們辛苦栽種的作物。
[閱讀鏈接]
據說,德昂族的潑水節來歷還有另外一則故事:
在很久以前,德昂族人中有一個忤逆的兒子,他經常打罵自己的母親,因此他的母親很害怕他。
有一年的清明節后第七天,這個兒子上山干活時看到一處雛鳥反哺的情景,兒子被這對鳥母子所感動,決定從此后善待母親。這時,他的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母親卻以為兒子又要來打她,便一頭撞死在樹上。
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久而久之,德昂族全村的人都學著這樣做,并在后來形成了一種習俗。
象征新年的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歷新年,傣語稱“桑罕比邁”、“棱賀比邁”,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
傣歷把一年分為12個月,擬6月為首。規定太陽進入金牛宮的那一天為潑水節。由于傣歷6月中旬相當于公歷4月,所以潑水節即在4月中旬開始舉行,為期3至5天。
傣歷的新年,是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的傳統節日。因潑水是這個節日中獨具特點的活動,故名。
傣族潑水節第一天稱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日期間的各種活動。
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也不屬后一年,因此為“空日”。
第三天稱為“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節日來臨之前,家家要縫新衣,買新傘,備辦節日盛裝。每個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禮花、裝飾龍舟,開展劃船訓練,青年人還要排練節目,作歌舞表演。節日來臨,要殺豬宰牛做年糕,準備豐盛的年飯,宴請親朋好友。
傣族潑水節的第一天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族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
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高漲。
在潑水節上,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斗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在這一天,也是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節日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
每當潑水節即將來臨,姑娘們就精心制作一種菱形的花布包。節日一到,姑娘和小伙子便穿著漂亮的衣服到約定的廣場或者比較開闊的平地參加活動。
姑娘與小伙子各站一邊,男女雙方相隔二三十米。首先由姑娘們將花包投擲過去,小伙子接住以后就與姑娘們對擲。
起初,大家都漫無目的地亂丟,當是一種娛樂活動,對方若是沒有接住花包,須向丟包的人贈送鮮花或其他禮物。
當丟包活動進行了一段時間以后,姑娘們便開始有目的地選擇自己的意中人了。當她們看到自己喜愛的小伙子時,就把心愛的花包丟擲給他,對方接住了便意味著這個小伙子對她也有情意,于是互相對擲。
你來我往,花包不斷地在空中拋來拋去,表示把心交給對方。然后雙雙相約退出丟包場所,到幽靜的樹林或小河邊去傾吐彼此的愛慕之情。
劃龍舟也是傣族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舉行。
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和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紅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健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高潮。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
高升是傣族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他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和贊美聲不絕于耳。
此外,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氣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旁注]
傣歷指傣族的傳統歷法。傣語稱祖臘薩哈,意即小歷。傣歷創于公元前96年,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際。現行傣歷始于明代以前,是傣族先民吸收漢族農歷優點并結合本民族特點制定的一種陰陽合歷。現行傣歷以639年為紀元元年。一年的回歸長度為365天6小時12分36秒。
傣語是傣族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西南和南部的一些縣。主要有四種:德宏傣語、西雙版納傣語、紅金傣語和金平傣語。
浴佛又稱灌佛,在古印度原始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傳說之中。是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凈地設灌佛盤,在盤中的蓮臺上安置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釋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慶祝和供。主旨是提醒人們要保有一顆清凈心,觀照自己的心是否清凈。
趕擺遠比集市貿易要寬泛得多,它不僅僅是集祭祀、集會、百藝、商貿于一體的廟會,因為廟會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種,而傣族的節日,盡管名目繁多,卻大都叫做“擺”,如潑水節、擺干朵、擺帕拉、擺拉羅、擺汗尚、擺奘、擺齋等,而參加這些活動,則都叫做趕擺。
瀾滄江是湄公河上游在我國境內河段的名稱,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九長河,亞洲第四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瀾滄江河源在扎曲,發源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雜多縣吉富山,源頭海拔5200米,主干流總長度2139千米,瀾滄江流經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
象腳舞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特色的一種群眾性男子舞蹈。因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起舞,又名象腳鼓舞。它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當工余、節日或賽鼓盛會,身背象腳鼓的小伙子從各村寨趕來,跳起矯健、渾厚的舞蹈。象腳舞又分長象腳鼓、中象腳鼓、小象腳鼓三種。
[閱讀鏈接]
云南傣族的潑水節,每年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接到達。1961年4月13日,周恩來曾參加過西雙版納的潑水節。從此以后,潑水節的規模越來越大,每年都有數以萬千的中外游客視為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
此外,在潑水節第一天的時候,不但要劃龍舟、放孔明燈、水燈、吃燒烤,還有一樣更重要的就是——邊交會。邊交會是由泰國那邊的小商人過來買賣當地特色、小吃,以此增加兩國的友誼,意義重大。邊交會一般持續3天,潑水節的前3天都有。
德昂族規模宏大的節日
德昂族人也過潑水節的習俗,時間在清明節后的第七天,多在4月中旬舉行,節日慶祝時間共有3天。這也是云南省德宏州德昂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
潑水節日來臨之前,德昂族家家要縫新衣,買新傘,備辦節日盛裝。每個村寨都要制作禮花裝飾龍舟,舉辦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
節日來臨,青年人還要排練節目,進行歌舞表演。
潑水節的慶祝活動長達3天至7天。
第一天叫“網霉”,是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這天,所有的人都不洗頭、不理發、不干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舟、放高升。
趕擺是參加一種是集祭祀、集會、百藝、商貿于一體的廟會活動。
賽龍舟是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鐺!鐺!鐺!”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號子聲中,劈波斬浪,勇往直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高升是一種用火藥、竹筒、竹竿等制成的土火箭。大的重數十千克、長7米至8米;小的重數十克,長一米多。放時,將高升縛在發射架上,點燃導火線,就飛上高空。高升上裝有竹笛,飛升時能發出鳴響。
寨子與寨子之間常常是各制高升,相互比賽,看哪個寨子放得高,放得好,勝者更是狂呼猛舞,歡樂異常。人們都希望高升把人間的災難、疾病全部都送走,讓大地上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
第二天叫“網腦”,是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干凈,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臟東西統統送掉,干干凈凈進入新的一年。
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思是神靈,也是歲首之意。德昂族人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潑水節的高潮。人們在這一天要進行堆沙、賧佛、潑水、放高升、丟包、跳“依拉賀”舞、拜年等活動。
堆沙活動,原是一種祭祀活動,主要來源于祖先崇拜,它祭奠的對象是創世神。堆沙的目的是對祖先和遠古英雄的敬仰和崇拜,并祈求神靈護佑。
賧佛又叫待佛,是一種宗教儀式,就是祭祀、給佛燒香奉獻祭品祈求佛祖保佑的一種佛教活動。
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青年男女交往,主要有丟包和贈竹籃兩種活動。
丟包游戲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種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5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
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伙子接不著,輸了以后,小伙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然后兩個人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活動,是小伙子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
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鐘情于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只竹籃了。
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致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伙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只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后,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這天,德昂族的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琢而成,長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
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
這時候,便是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一項習俗,為長輩洗手洗腳。
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然后,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些儀式結束后,青年男女便相互潑水,特別是向新婚的夫婦潑水道喜,祝愿他們和睦相處,一輩子幸福。
[旁注]
祭祀指祭神、祭祖,根據宗教或者社會習俗的要求進行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一系列行動或儀式。也被稱為吉禮。祭祀典禮則是按著一定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膜拜它,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愿望。
賧佛西雙版納的傣族和德昂族的佛門弟子,把佛事活動統稱為“賧”。一年12個月,多個月份都有“賧”。主要的“賧”有賧毫瓦薩、賧臥瓦薩、賧薩拉、賧坦、賧帕、賧打永等。賧佛時既有大型香信廟會期間集體賧佛的“廟賧”,也有在一家一戶內部賧佛的“家賧”。
串姑娘我國部分少數民族戀愛和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開始談情說愛的形式是“串姑娘”。吃了晚飯,姑娘們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們到來。小伙們也三兩成群到姑娘家串門。串姑娘時,男女青年結下情誼,再經過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便可以求婚。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成佛后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之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我佛如來或釋迦佛等。釋迦牟尼佛是后人對他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為寂靜、寂默。
[閱讀鏈接]
在節日里,德昂族人潑水的方式有一定的規范。給老人潑水時,只能用盛著清泉水的小竹水筒,而且要插上花,讓水順著花束滴到老人伸出的手心上,不能潑到身上。
男女青年之間相互潑水時,也必須用竹筒,輕輕地從肩膀往下潑,不能潑在頭上。未婚男女青年在給新婚夫婦潑水時,相互間都不準出現不禮貌的粗野行為。不然,輕則受到眾人斥責,重則被剝奪參加潑水節的權利。
阿昌族青年戀愛的節日
阿昌族的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日期相同,但慶祝的方法不一樣。時間為每年清明節后的第七天開始,為期一周。阿昌族潑水節分為上山采花、賧佛、獻佛、沐佛和相互潑水祝福等幾個過程。
每年清明節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潑水節的開端。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采來鮮花,女的插在頭上,男的別在胸前。
16時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匯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著戶臘撒刀,后面幾個人跳著象腳鼓舞,浩浩蕩蕩,一路鳴槍,向山里進發。
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大家手拿鮮花,在山上盡情歡跳。跳夠了,大家又敲著象腳鼓回村。村里的婦女早已準備好了蘇子粑粑。當聽到采花隊伍鳴銅炮槍報信時,立刻挑選10多個姑娘端著蘇子粑粑往村外迎接。
采花的男子向姑娘們獻花,姑娘們請他們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里,他們把采來的鮮花扎成花塔、花轎,圍著花塔和花轎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澆花水。男子敲著象腳鼓、蘆鑼、鈸镲,扛著彩旗在前面開路,姑娘們在后面排成一條龍到河里挑水澆花塔和花轎。并用清水噴灑花轎里的“佛”。
第四天青年男女敲著象腳鼓到井邊互相潑水祝福。潑水非常講究文明禮貌:
男:“今天澆花水?”
女:“澆上點兒。”
男:“你的衣服像鮮花,我怕給澆臟了?”
女:“你一澆,我的爛衣服就更好了。”
共同協商好后,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后衣領上澆一點清水,女的照樣澆一點還禮。從不勉強,更不互相追逐,隨心所欲的亂潑。
潑水節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他們互相潑過水后,就邀約到山坡上對唱。歌詞內容豐富,天上地下,花鳥蟲魚,無所不及。比較有特色的情歌,如《澆》:
女唱:
這么多的人,
你為何緊緊追著我?
若讓人家知道了秘密,
叫我怎樣對別人說?
男唱:
既然人這么多,
你為何偏偏盯著我?
你用驚鹿般的眼光引逗我,我的心也像小鹿狂跳著。
女唱:
我本來也不想看著你,
你的身影老是黏住我的眼睛。
當你像泡在水里的公雞,
我也想捧一捧清水澆花心。
男唱:
今天不潑你,
我的葫蘆笙就會走調,
我唱的歌兒會卡住喉嚨,
蹬窩羅也不會動人……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對到夕陽西下才回家。若是小伙子看中哪個姑娘,到了深夜12時,又到她家門口吹葫蘆蕭,姑娘若對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門打開,讓小伙子進屋坐在火塘的上方,一起用餐。
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肴招待來串親的小伙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伙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菜肴里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
酒后,小伙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飯后,小伙子要跟姑娘對歌,如果歌曲對得好,兩個人會越對越熱烈,用詞也會越大膽,然后兩個人就會出去單獨幽會。如果要是彼此感覺不對,對歌也會變得越來越平淡,兩人牽手就算失敗。
[旁注]
采花相傳椎栗樹神桑建為民除害消災,帶給人們幸福、安寧。于是每年阿昌人都以椎栗花相互祝福。進山采花時,隊伍最前邊的男子要揮舞阿昌人的“戶撒刀”開路,以后放槍、放鞭炮、載歌載舞。鮮花采回后,扎成花塔、花轎,置于廣場上。第二三天,開始“澆花”。
鈸镲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镲。打擊樂器。碰奏體鳴樂器的一種。中國、外國樂隊都使用。我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镲等,統稱為鐃鈸。鐃和鈸是兩種樂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二者皆銅制,圓形金屬板,中間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每副兩片,相擊發聲。
葫蘆蕭又稱葫蘆絲,是云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常用的調為降B、C、D等調。葫蘆絲發源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火塘就是室內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壘上磚石,中間生火取暖、做飯。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稱“火鋪”。以前,火塘里立有三塊石頭,以備燒火煮飯之用。后來,都改用鐵三腳架。主火塘里終年煙火繚繞,白天煮飯,晚上烤火取暖。
[閱讀鏈接]
除了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有潑水節之外,佤族和布朗族也有這個節日。
其中,布朗族的潑水節在每年清明節后七天舉行。節日第一天,全村寨青少年男女拿著竹盒、小竹籃前往河中撈沙,背回緬寺,在緬寺廣場前堆沙祭佛。
第二天中午,全村老幼皆著新裝,手持錐栗花、椿木樹枝,齊集村頭,青年擊鼓列隊前往緬寺,并把花朵、樹條插于沙堆上,每天插花三至五次,夜間青年男女盡情歡唱,熱鬧非凡。
佤族潑水節的當日早晨,先是寨子帶頭人先打一槍清脆的火藥槍,告知佤族潑水節開始。早餐后,佤族的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盛裝,各自拿著工具去山澗舀山泉水,然后人們一邊唱歌一邊潑水。
除潑水外,這一天,佤族人還要舉行打秋千、丟包、耍長刀、射弩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