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神話學領域開山之作。茅盾先生通過列舉中國古籍里的各家學說,同時與西方的北歐神話、希臘神話等做比較研究,引人類學之精華入中國神話之研究,其中不乏嚴謹獨到的分析考證與風格鮮明的批判精神,前無古人地開拓了中國神話研究的新天地,可謂獨步學壇。本書的問世不僅拉開了中國神話學的序幕,更是茅盾先生向世界文學發展腳步看齊的一個創舉,讓世界發現中國神話的同時,也鑄牢了民族文化認同的根基。
茅盾 ·文化研究 ·9.2萬字
百年前,中國神話零碎飄散,不成體系。是茅盾先生率先做出了大膽探索,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梳理了整個神話的脈絡,關于中國神話的研究,才踏出了真正的一步!茅盾從不認為中國神話是孤立的,他將之與北歐和希臘的神話對比,研究出了真正屬于中國的宇宙觀和神話史!自此,華夏大地孕育而出的偉大神話,正式走向全世界,被更多的人發覺發現!這部《中國神話》是茅盾先生研究中國神話成果的結晶,對中國神話作了緒論性的評述,論述了中國神話中的幾個基本問題,并從中國原始神話古籍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神話研究的各種思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書中作者以自己獨特的神話觀闡述了中國神話的本質、起源及發展,其中不乏西方神話學的觀點和強烈的批判精神,稱得上是一部我國近代神話研究的奠基之作。
茅盾著 王浣繪 ·文化研究 ·9.2萬字
古希臘人崇拜神,但并不賦予神明過分的崇高性,也不把神明作為道德衡量的標準,而是將其作為人生的折射。希臘神話正是以這種人本精神,以動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內涵,長久以來令人百讀不厭,成為后代文學藝術創作豐富的源泉。本書以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主神為線索,介紹經典希臘神話故事的主要情節,多角度生層次解讀以希臘神話為主題的經典西方美術杰作,伸展展現有關主題在美術領域的發展與演變,以及探尋希臘文化的起源和影響。
江逐浪 ·文化研究 ·9萬字
這本小書將介紹那些暴躁易怒又爭吵不休的北歐諸神——以奧丁為首的阿薩神族、神秘的華納神族,以及他們所在的神話世界。文中有大量自古諾斯語翻譯而來的篇章,它們更真切地呈現出這一神話世界的樣貌,為我們描繪自創世至諸神的黃昏之間發生的那些事跡,其中包括諸神與巨人之間持久的矛盾沖突,男性和女性英雄所經歷的傳奇或不幸,發生在他們家族之間的爭端、復仇、聯姻和謀殺,以及諸神與凡人之間的交往,等等。
(英)卡羅琳·拉靈頓 ·文化研究 ·8.9萬字
本書收錄了社會各界有關浙江工商大學休閑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丹溪草老師個人著作《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的相關評論文章,同時配有60位小學生手繪的精美圖片,反映了小朋友眼中的人類社會變化和變遷,以及對人類文化的思考。本書收錄的評論性文章多出自知名專家,如:中國休閑學開拓者馬惠娣的《人類命運挑戰中的“省”與“思”——讀有感》,王景新的《:跨學界新視野的反思》,等等。本評論集對《人類命運》一書內容、特色進行分析和研究,還對世界文明歷史、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等議題進行思考和評論。
浙江工商大學休閑研究中心 ·文化研究 ·8.8萬字
本書從文化的角度來論述費正清新漢學的要義和貢獻,特別是他對中國儒學和大一統思想的文化思考;梳理了西方漢學研究模式從東方主義到中國中心觀的演變,揭示費正清新漢學開創性的區域研究特征,論述了費正清的沖擊——回應模式與柯文提出的中國中心觀中國研究模式的區別與聯系;另外,本書從語言翻譯角度厘清了一些常見的對費正清漢學的誤讀。
張凌 ·文化研究 ·8.7萬字
本書是《文化經濟研究(第四輯)》以“學術前沿性、思想先進性、平臺公共性、論文原創性”為指導原則,每年3月、6月、9月、12月出刊的學術型季刊。主張以深厚的理論研究、前瞻的戰略視野、社會關懷,深入探討文化經濟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包括:國際文化經濟理論與實踐動態、中國文化產業實踐、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文化立法進程、文化改革與發展態勢、文化安全與文化治理等。
范周 ·文化研究 ·8.7萬字
本書通過把埃萊娜·西蘇和朱迪斯·巴特勒置入整個社會大背景以及其思想演進的框架內,對其以女性主體性為核心的理論從“身體、語言和性別差異”三個維度進行“互照互對互比互識”,在對二者的觀念、理論、方法的相互印證和相互闡釋中發現其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當代性別理論的倫理式推進”。
郭乙瑤 ·文化研究 ·8.6萬字
《灞橋折柳:中國古代行旅生活》是一本介紹中國古代行旅生活的歷史與文化的書籍。作者通過對大量古代文獻、詩歌、史書的細致分析,全面展現了古代中國人在行旅中的各個方面,包括行前的心理準備、行裝與旅費的籌備、送別時的禮俗、行旅的方式、旅途中的食宿問題、行程與速度的安排、行李與行具的準備、行旅安全以及行旅者的精神世界等。書中不僅關注了行旅的物理層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飲食,還深入挖掘了行旅的文化和心理層面,揭示了行旅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者通過對古代行旅生活的詳細描述,讓讀者能夠體會到古人在旅途中的艱辛與快樂,以及他們對于行旅的不同感受和態度。
王子今 ·文化研究 ·8.5萬字
通濟堰是公元前141年開創于岷江中游的大型水利工程,她的悠久歷史和厚積文化為研究其發展過程提供了素材。本書收集了戴建君先生近年來16篇專題研討通濟堰歷史文化的論文。本書適用于歷史、文化、農業、水利等技術研究,并為大專院校的師生提供借鑒。
戴建君 ·文化研究 ·8.4萬字
該書是李巖同志的一部學術論文精選集,25萬字,收錄作者自1987年工作以來所撰寫的一系列以唐代文化研究為主的重要學術論文,其中代表作有《盛唐氣象——漫議唐代文化的發展與表征》《盛唐學術文化的社會學解釋》《唐代知識階層群體的特征及其局限》等,充分反映了作者扎實的文史知識功底和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附錄《唐代各類參考表》,廣引文獻,數據扎實,對治唐史者非常有參考價值。
李巖 ·文化研究 ·8.1萬字
這是一本基于田野調查的隨筆集。也是難得的一本拋開市場和價格的和田玉讀物,作者有比較濃厚的人文情懷,以和田玉相關的各種人物為引子,描述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石頭和市井櫥窗里的和田玉,實際上講的是石頭上映照出的不同的價值觀。可以說在這本書里,在作者眼中,石頭的品質無關價格、無關結構,關乎看石頭的人,看石頭的心境。
張允 ·文化研究 ·8萬字
財婚作為一種扭曲的、特殊的婚姻現象,在中國古代婚姻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當時乃至后世的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書稿結合前人的相關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對宋代財婚問題進行了探討。第一,厘清財婚和婚姻論財的區別和聯系,避免將財婚和婚姻論財等同化。財婚是在婚姻論財的大環境中日益流行起來的,是婚姻論財的一個重要內容,但它又有別于婚姻論財,財婚是以獲取對方資財為目的而締結的婚姻現象,即因財而婚,而婚姻論財是婚姻中的重財現象。第二,考察了宋代財婚的兩種基本形式:一般形態的財婚和特定形態的財婚。一般形態的財婚是指有正常的聘娶程序的因財而婚的現象,包括了士與商、官與民、宗室貴族與富民以及民與民的財婚。而特定形態的財婚是指買賣婚姻,同樣屬于因財而婚的范疇,它突破正常的聘娶形式,是一種赤裸裸的錢與人的交換。因此買賣婚姻是財婚的一種特定形態,具體又可以分為賣妻、典雇妻妾、妾的買賣等。第三,探討了宋代不同社會群體對財婚的因應。具體包括宋代官方的態度和應對措施、士大夫階層的態度和應對、民間的態度和應對以及女性自身的態度。第四,分析了宋代財婚的特點和影響。財婚作為一種特殊的婚姻形式,必然對宋代婚姻造成了重要影響,并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不僅對當時乃至后世社會影響深遠。書稿圍繞上述四部分內容展開論述,主體分為五章節,從宋代社會環境的變化與財婚現象的流行著手,探討了財婚現象發生的具體形態和過程,以及宋代不同社會群體對其的反映,來說明宋代財婚的特點和影響,進而得出宋代財婚不僅是一場婚姻領域的變革,它對當時和后世帶來的深遠影響也能折射出宋代社會變革的內容,甚至對今天婚姻中的唯財是娶等不正確的擇偶觀仍然有現實警示意義的結論。
游君彥 ·文化研究 ·7.9萬字
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教授于2018年11月11日19時54分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為了紀念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我們特推出了曾仕強經典語錄及系列國學經典珍藏版圖書。曾仕強教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孝經》有著深刻的研讀和理解。本書中,曾教授以建立良好家庭關系為要義,從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導引出孝治的觀念,更是將孝道擴大到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曾仕強教授認為:天地是我們的根,父母是我們的本。做人不能忘本,飲水才會思源。相信大家的煩惱、痛苦、恐懼和困惑,或多或少都和家庭關系有關,希望你能從本書中有所收獲,探索中國式家庭倫理關系,建立更加和諧、友愛的家庭。
曾仕強 ·文化研究 ·7.8萬字
白如編著的'古都雅韻:北京名園楹聯匾額賞析'介紹了北京名園中的匾額楹聯將數量眾多的名聯佳句分為江山篇、寫景篇、修身篇、佛教篇以此四種類型為主線條以字詞解讀為切入點對北京名園中的匾額楹聯進行了分類賞析。它能幫助我們準確把握匾額楹聯中的字句意義深入理解字句背后的歷史典故和思想淵源從而進一步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古圣先賢的睿智哲思。
王立軍 白如 ·文化研究 ·7.8萬字
本書按照四種元素劃分成相應的章節:水、空氣、土和火,而第五章則專門講述包含一些無法分類的生靈在內的鬼怪世界。人類自誕生之日起,由于從祖先那里繼承的恐懼,一直被這些鬼怪所困擾。書中包含神話中的怪物,如美杜莎、彌諾陶洛斯或九頭蛇勒拿;被賦予象征意義和隱藏力量的真實動物,如鱷魚、貓或蠑螈:雜交和不可能存在的生物,如蛇怪;在所有文化都中普遍存在的生靈,如龍;或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使我們恐懼的由人類想象出來的生靈,如狼人。這些怪物、動物和生靈構成了一個野獸世界。它們很少能做出任何善事,其中最好的怪物、動物和生靈也會構成令人不安的因素。其力量、殘酷性和象征性作用,無非是向我們展示我們自己的內心:一個既吸引我們又讓我們恐懼的魔幻和陰影世界。
(西班牙)康塞普西翁·佩雷阿 ·文化研究 ·7萬字
《關公為什么這樣紅——修崍榮談關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小偉的研究成果,重點解讀了關公“惟正是忠為正而義”的正義觀,辨正了“大意失荊州”傳統說法,闡釋了弘揚關公文化的當代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作者認為,關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終成為“武圣”,這是人民的最終選擇,也是關羽踐行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結果。關公信仰作為全世界華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圓融儒釋道,覆蓋多民族,連通港澳臺,護佑全華人”的力量,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揚。
修崍榮 ·文化研究 ·6.5萬字
本書主要講的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課目:一是“茶是如何制成的”?如果連茶是如何制成的都不知道,喝起茶來就會像瞎子摸象?二是“各種茶的認識”。對市面上的各種茶有一些理論性的理解,才能更好地進入欣賞的領域。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沖泡和飲用。只有從喝茶中才能獲得茶的益處,才能體會到以茶為載體的思想、美學境界。
蔡榮章 ·文化研究 ·6.4萬字
本書為榮格對道家經典《太乙金華宗旨》的長篇評述,為東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經典著作。20世紀20年代,德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將《太乙金華宗旨》譯成德文,榮格讀后大為贊嘆,聲稱此書幫他解決了研究集體無意識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如榮格所說,中國用樸素的語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帶來了金花的優雅芬芳,使西方人對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瑞士)榮格 (德)衛禮賢 ·文化研究 ·6.3萬字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基礎教育更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的基礎教育被稱為蒙學,而義學是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君王出于穩定政權的需要,大多熱心教育事業。但由于條件所限,官辦的學校教育并不能滿足大多數群眾的需求,特別是那些貧寒子弟幾乎沒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但是,由于中國人的宗族和鄉里觀念及積德行善的傳統美德,一種面向貧寒子弟提供免費基礎教育的具有慈善性質的學校——義學(或稱義塾)便產生了。早在宋代,范仲淹為本族設立義學,據《范氏義塾記》記載:“范文正公曾建義宅,置義田義莊,以收其宗族,又設義學以教,教養咸備。”此后,義學緩慢發展,至清代達到頂峰。
管世獻 ·文化研究 ·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