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唯一本質主義文藝學認定文藝的本質特征、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是恒定不變的,當代反唯一本?質主義文藝學則認為一切文藝活動及其成果都是歷史的、具體的,文藝生產及文藝學知識生?產具有鮮明的歷史性、地方性、語境性、個體性。該書中對種種論題的討論,是作者作為特?定個體在特定語境、出于特定目的提出并思考、探索的文藝領域的具體問題,按照福柯的說?法,是一個個“事件”,打破了唯一本質主義文藝學研究的慣例,所以名之曰“當代意義的?文藝學研究”。
李啟軍 ·文化研究 ·19.6萬字
精彩的生活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厚重的文化點綴了平淡的生活。比起復雜、深奧的文化知識,作者著眼于普及通俗易懂、接地氣、進人心的生活文化,有流水線上的打工文學、旅游要下車看廟等生活常態,也有世態百味、我買故我在、惟吾德馨求心適的生活文化。本書將那些司空見慣的生活狀態和市井文化,從生活和文化兩個角度加以闡述,細致入微,貼近讀者,煙火氣十足,與你一同走進文化的生活,品讀生活的文化。
陳慧 ·文化研究 ·9.5萬字
絲綢之路作為東方文明史中最具魅力的文化資源而久負盛名,它是古代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第一個門戶,也是古代中國得以與西方文明融匯的必要通道。是為此,《絲綢之路》雜志社自2012年以來,組織了多項考察活動,以弘揚絲綢之路優秀文化。
楊文遠 ·文化研究 ·9.3萬字
佛教誕生自遙遠的西域異邦,這種帶有深刻異文化印記的信仰來到中土之后,在諸多方面與中土文化進行整合,最終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本書選取現存最為完整、體例亦頗精湛的佛教類書《法苑珠林》為切入點,透過靜態知識所展現的文化切面,探討佛教文化與中土文化沖突、轉化、立足過程中幾個核心的問題,包括:佛教與祭祀,佛教與中土巫術傳統,佛教與儒治社會倫理,佛教因果論對中土善惡報應觀的轉化等,從而展現一個動態的文化發展歷程。
李華偉 ·文化研究 ·17.6萬字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梯姆·奧布萊恩因其越戰老兵身份在美國文壇發出了獨特的聲音。他在記錄越戰經歷的同時,也展現了一種歷史的關懷和文化的深度,被批評界譽為“美國的康拉德”。本著作以大量的原文文獻為依據,基于國外新近的相關研究,將修辭敘事批評與創傷理論相結合,在兼顧其前期作品的情況下,著重對奧布萊恩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小說創作進行重新闡釋與解讀,揭示出這些作品在性別、種族、暴力和愛情婚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作家本人創傷化的內在矛盾,以及由此體現的作家深切的道德和現實關懷。對我國讀者了解美國越戰后文化和社會精神狀態很有幫助,具有較強的認識作用和社會意義。
柳曉 ·文化研究 ·17.3萬字
本書是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書稿選取了能夠代表陜西近代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陜籍政治人物典型,論述了他們不僅能夠引領某一歷史時期內陜西的社會發展,同時也在全國范圍產生的重大影響。本書不是對歷史人物生平進行的簡述,而是重點研究他們一生中最具社會影響的時期,旨在通過陜籍政治人物的史事,反映陜西社會近代發展。本書關注的陜籍人物包括戊戌維新時期的劉古愚、宋伯魯,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辛亥革命元勛張鈁,革命領袖劉志丹、謝子長,抗戰時期的楊虎城、孫蔚如等。
張華騰 ·文化研究 ·18.9萬字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文化變遷研究》是西北政法大學岳國芳的一部研究著作。作者認為,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文化深受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所帶來的現代文化的雙重影響,其社會文化變遷過程呈現出傳統與現代融合、民族文化與民主文化滲透、知識精英與農民大眾互動的特點。研究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文化變遷歷程,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關于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鄉村社會文化變遷問題的研究、從社會文化變遷層面充實關于陜甘寧邊區社會的研究,還可以為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岳國芳 ·文化研究 ·16.4萬字
本書是研究日本文化和了解日本人的經典著作,在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發行。作者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把戰時在美國拘禁的日本人作為調查對象,同時大量參閱書刊和日本文學及電影,寫成報告。1946年,作者將研究報告整理出版成書,即《菊與刀》。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因為日本跟德國不同,不能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戰爭結束,美國的決策者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事實發展同她的預料和建議一樣。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文化研究 ·14.7萬字
《灞橋折柳:中國古代行旅生活》是一本介紹中國古代行旅生活的歷史與文化的書籍。作者通過對大量古代文獻、詩歌、史書的細致分析,全面展現了古代中國人在行旅中的各個方面,包括行前的心理準備、行裝與旅費的籌備、送別時的禮俗、行旅的方式、旅途中的食宿問題、行程與速度的安排、行李與行具的準備、行旅安全以及行旅者的精神世界等。書中不僅關注了行旅的物理層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飲食,還深入挖掘了行旅的文化和心理層面,揭示了行旅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者通過對古代行旅生活的詳細描述,讓讀者能夠體會到古人在旅途中的艱辛與快樂,以及他們對于行旅的不同感受和態度。
王子今 ·文化研究 ·8.5萬字
現如今愛貓人士很多,為了家中可愛的小貓咪沒少投入。那么,古代“鏟屎官”的日常是什么樣子的呢?《中國擼貓簡史》從先秦兩漢一直梳理到明清,您能深刻感受到,古今貓奴們對于貓咪的喜愛,以及對于養貓的執著,是一樣的。書中詳細梳理了貓是怎樣從野外進入到人類社會,進而成為受人喜愛的寵物的歷程,以及貓對民間信仰、中國文化產生的深刻影響。您能從中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關于貓神、貓妖、貓精怪等撲朔迷離的傳說故事;還有現在習以為常的寵物美容,古代也有,當時被稱為“改貓犬”;再比如,逗貓棒,這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創造,唐宋時期就有了,其中有一種高端的被稱為“紅絲標杖”。《中國擼貓簡史》內容趣味十足,作者又有著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專業背景,這本書可謂是既好玩兒又靠譜。
侯印國 李嘉宇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訪談與文獻研究,對冀中音樂會(廊坊地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較為系統地反映了廊坊地區冀中音樂會的生存樣態。冀中音樂會歷史悠久,是絲路文化交流的典型;是宮廷音樂、寺廟音樂與鄉間音樂融合的典范。本書對其歷史、現狀、發展困境有實事求是的記錄,對音樂會發展前景提出了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應走藝術化、殿堂化、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的設想,以期音樂會能進入課堂、走入千家萬戶。
陳新海等 ·文化研究 ·18.5萬字
本書是一部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教材。編者積十余年田野教學實踐之經驗,撰成本書。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方法,解答了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目的、意義等問題,闡述了田野實踐教學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如何在歷史場景中解讀族譜、契約、碑刻等民間文獻,以及在田野中閱讀信仰儀式、開展口述訪談的辦法;下編為教學案例,以編者在國家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的教學實踐為例,從問題導向出發,細致地模擬了教學中的指導、提示、提問、討論等情景,展示了學生從進入基地到課程結束將會得到的完整訓練過程,充分展現了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田野與文獻結合、扎根鄉土與宏大關懷結合的特色。
黃國信 溫春來 ·文化研究 ·14.4萬字
《穆旦詩編年匯校》到目前為止穆旦詩歌完備可靠的一部全集。它是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詩人穆旦的全部詩歌作品進行編年和匯校,編年是體例,匯校則是從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角度對穆旦作品所進行的文獻整理。現存穆旦詩歌共約154首,但至少有120首以上存在著版本歧異現象,修改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可見一斑。結合所能找到的穆旦詩歌的全部版本展開匯校整理,即是本研究主要的工作內容。本書認為,穆旦對于詩歌的修改是一種典型的詩人修改,匯校其詩歌版本,將為穆旦研究提供一種更為切實可靠的研究基點。同時,對穆旦這樣一位重要作家的全部詩歌作品展開匯校,能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于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做出有效的探索。
易彬 ·文化研究 ·14.4萬字
絲綢之路是一條交通貿易之路,與中國關系密切,也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相關,絲路貿易的興盛是各國共同經營的結果。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地理和政治環境并不甚佳,但從來也沒有完全斷絕。《絲綢之路研究》是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研究主題的首部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經濟學院、國學院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辦。本刊以溝通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為支點,秉承“一帶一路”倡議,挖掘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探索“一帶一路”的內在動力,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多領域、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文化研究 ·17.3萬字
漳州地區西南部的南靖、平和、云霄、詔安四縣與龍巖永定、潮州饒平、梅州大埔交界地帶,大約有20萬人所說的客家話,學界稱為“閩南客家話”。本書選取了南片詔安官陂和北片南靖梅林進行調查,主要通過聲學分析,研究了官陂和梅林客家話元音的時間結構、韻尾對元音的影響、元音的共時變異三個方面的內容。本書首次用實驗語音學方法對福建地區的客家話元音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用SS-ANOVA方法對元音共振峰的軌跡進行擬合,揭示了共振峰的動態特性,還對介音進行了聲學分析,構建了介音的音變鏈條。
邱春安 ·文化研究 ·11.3萬字
本書為學術研究論文集,收錄論文十余篇,論題集中于中國古代俗文化研究領域,具體包括俗文學及文獻研究、俗語言研究、俗文化田野考察、域外俗文化研究介紹等內容,體現了當前國內及世界俗文化研究的前沿和高水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項楚主編 ·文化研究 ·13.2萬字
本書主要從寧波草編發展的生態環境、人文因素、發展歷史、工藝特色,在國內外的影響,以及草編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等方面對寧波草編文化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馮盈之 余贈振 ·文化研究 ·9.7萬字
本書涉及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音樂類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包括涼山彝族尼木措畢祭祀、彝族毛紡織及搟制技藝、藏族趕馬調。本書首次全面詳實地介紹了各種文化遺產的形成衍變、發展脈絡、基本內容、表現形態、基本特征、價值與功能、代表性傳承人存續狀況,以及傳播與影響,并輔以曲譜、照片等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大大增強了全書的資料性、學術性和可讀性。
王顯暉 阿牛木支 安圖主編 ·文化研究 ·13.9萬字
本書分為五篇,依次為黃河之蘊、運河之韻、沂泗諸河之潤、泉水之淳和海水之魂,基本涵蓋山東省各類水文化資源,涉及歷史、考古、地理、建筑、軍事、文學、哲學、宗教、民俗等諸多領域。全書以通順流暢、風趣生動的語言,對山東省博大精深的水文化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繪。
宋立杰編著 ·文化研究 ·18.8萬字
《中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教材,在中國文化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對中外文化進行比較。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交際進行設置,以直接影響中國人交際的幾個方面為主,例如:人情與關系、面子、禮貌與禮儀等。本教材同時設計了與交際不直接相關但在中國人的交際生活中有重要意義的內容,例如:家庭與夫妻關系、餐飲文化與飯局、民間傳統游戲等。希望幫助學習者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影響中國人交際的諸多文化特點。
王暉 ·文化研究 ·1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