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固原市位于黃土高原中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東、南、西分別與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定西市毗鄰,北與自治區中衛市和吳忠市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5°14′~36°38′、東經105°20′~106°58′。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固原一直處于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結合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要塞,有“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腰膂”的“中華襟帶”之譽,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葉長青 ·地域文化 ·4.6萬字
湖南省湘學研究院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提議、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周強親自關心、支持下,于2012年6月4日揭牌成立的湘學研究機構、組織機構。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以弘揚湘學研究、推進文化強省為宗旨。通過整合省內外、國內外的研究力量開展湘學研究,從而達到宣傳湖南形象、擴大湖南影響、培養一代湖南新人的目的。作為湖南省湘學研究院院刊,《湘學研究》希望成為研究湖南的新平臺和宣傳湖南的新名片。既有代表湘學最高水平的前沿學術成果,也有激勵人心的湖南歷史文化的知識普及。
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 ·地域文化 ·23.1萬字
順德有大量與龍有關的故事流傳,城鎮與村莊中與龍有關的地名仍在使用中。但似乎“飛龍已乘黃鶴去”,如今卻不見龍跡龍影。尋龍之旅是從順德出發的,卻并不局限于順德,而是將視野延伸到整個珠三角地區。然而作者所想要尋找的“龍”,卻不是傳說中已消隱不見的神奇生物,而是當地社會常見的對龍的模擬——龍舟。圍繞著龍舟,有許多故事和內容可以展開,作者對其進行一番全方位的掃描與透視,從各個方面呈現它的魅力。
陳東主編 ·地域文化 ·8.6萬字
本書論述了推動寧夏文化建設的方向和措施、科學方法以及如何促進寧夏文化建設跨越性的發展,體現了寧夏文化建設方面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對寧夏文化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楊春光編著 ·地域文化 ·26.4萬字
《品讀大連(第2季):韻味·大連方言》選取最有代表性的大連方言若干,以隨筆的形式,剖析方言背后的市井生活、民俗風情與文化特質,帶你領略聲音里的別樣大連。大連話有一股沖勁兒,每一句都蘸著點辣根說出口;大連話上口快,有一股熱辣味兒和勁道感;大連話直白親切,不矯揉造作、轉彎抹角,具有奔騰的張力和豪氣;大連話充滿趣味性與幽默感,更有一種說不出的蕩氣回腸;大連話很解饞,“血干凈”,“真姿勢”,“不來玄”……就在這濃濃的海蠣子味兒里找到了大連人的精氣神!大連人熱愛自己的方言,因為在鄉音里赤身打個滾兒,便找到了家,找到了歸宿。
董曉奎 李皓 ·地域文化 ·14.9萬字
適逢石嘴山市建市60周年,根據市委的統一部署,市委宣傳部計劃出版一部反映農村發展變化的故事書,許多干部群眾踴躍參與,在不到一年時間里,收集到百十篇這樣的故事,講身邊人和身邊事,原汁原味,不夸張、不粉飾,看得見、摸得著,零距離、接地氣。這些故事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由于篇幅所限,《黃河岸邊是我家(農水卷)》擷取精華,有代表性地選擇了其中的50余篇,記錄了農村不同歷史階段發生的人和事,形成了農村歷史變遷和改革開放的一個較完整故事鏈,起到了窺斑見豹的作用。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地域文化 ·19.3萬字
《走進壽鄉——溧陽》系統介紹了溧陽作為“中國長壽之鄉”的長壽成因、風土人情、地域地貌、山川綠野、人文歷史、物產資源,彰顯了溧陽長壽文化和現代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的自身的和諧發展。
夏國浩主編 ·地域文化 ·10.9萬字
本書通過梳理寧夏地方志中的全域旅游資源,分析了地方志資源與寧夏全域旅游的契合之處,對寧夏地方志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了建議。地方志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其與全域旅游開發相結合,能為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全域旅游事業提供優秀文化支撐,能為書寫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旅游成果提供資料源泉,要進一步加大對地方志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地方志在全域旅游發展、旅游規劃、旅游產品開發和學術研究等方面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
霍麗娜 ·地域文化 ·15.1萬字
在當前這個處處充滿浮躁氣息的社會,國學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我們應該堅持對國學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國學智慧的澆灌下做一個更出色的中國人。國學本身所涵蓋的內容是復雜而又多樣的,它不僅包括了在古代中國長期占據正統地位的儒家學說,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相關的學說派系,對于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國學就是這個古老的民族永遠都不會割舍的文化之魂,是了解這個民族的正面與側面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們需要這么一本書———《國學在臺灣》。
王鵬華 ·地域文化 ·8.9萬字
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農村,傳統村落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由于保護體系不完善,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壞,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仙居傳統村落的數量、種類、分布、價值及其生存狀態,包括村落基本信息、村落傳統建筑、村落選址和格局、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村落人居環境現狀等是認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重要基礎,為構建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提供重要的依據。
龐乾奎 申志峰 周志勇 ·地域文化 ·9.6萬字
本書按照黃河上、中、下游分為三輯,對黃河全流域重要城市、關鍵節點進行了掃描,多點和多側面展現了黃河流域的歷史性變化,文章旁征博引,有歷史性的探討,也有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方面的思考。
馮并 ·地域文化 ·18.7萬字
《不妨長作嶺南人(城事百年)》集許地山、邵潭秋等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人士,以不同眼光、不同角度、不同語言風格的多層次、體驗式講述,圍繞廣州近現代以來歷史變遷、社會變革的線索,呈現在歷史風煙中廣州人的生活狀態、民風民俗、文化態度,以及永遠在發展變化中的廣州城市形象。
周松芳 ·地域文化 ·13.7萬字
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 ·地域文化 ·22萬字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是由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本輯共有邊疆學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文化研究、民族關系研究、民族社會研究、旅游人類學研究、民族理論研究、研究評述八個欄目,內容涉滇南游記中的瘴癘研究、清代中越邊疆的“禁防”與“通市”、中緬邊境的哈尼人橡膠種植研究、傣族“梅”的研究、花腰傣村寨儀式研究、湘西土家族“偷梁”習俗研究、滇西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研究、歷史人類學“他者”的思考等多個領域。
李志農 何明 朱凌飛 ·地域文化 ·28萬字
在《讀城記》中,易中天記錄了在不同城市的經歷與所見所聞。通過閱讀這些故事,我們也閱讀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城市和人一樣也是有個性的。有的粗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溫情。北京"大氣醇和",上海"開闊雅致",廣州"生猛鮮活",廈門"美麗溫馨",成都"悠閑灑脫",武漢"豪爽硬朗"。就像喜歡品評人物一樣,人們也喜歡議論城市。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一個誰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話題,就像看完一部電視連續劇后誰都可以發表一番議論一樣。中國的城市非常可讀,中國可讀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易中天 ·地域文化 ·2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