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 第17章 臺灣國文課本——與大陸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和編寫程序
- 第16章 人生必須要有信仰——當你失去信仰的時候,你的世界正在坍塌
- 第15章 修身治學——人性善的光輝會將自家的惡跡掩埋
- 第14章 領略法家思想——倉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
- 第13章 體味道家的風骨——道法自然必能功成名就,知足惜福方能逍遙自在
- 第12章 國學里的那片禪意——胸襟寬大條條都是大路,心意清凈處處都是凈土
第1章 前言
現如今,我們行走在臺灣的大街小巷,都會被那些帶著濃濃中華傳統氣息的地名所感染,長冶、琉球、壽豐、龜山、龍?zhí)兜纫灾袊鴤鹘y文化精粹命名的一個個地名就像一盞盞古色古香的竹篾細紗燈籠,依稀映照出國學繁衍發(fā)展的歷程,也在不經意間就用那無聲的光影觸動了我們胸膛中的那顆“中華心”。當然,臺灣也有不少類似于大陸絕大多數城市都有的“北京路”“云南路”那樣的以中國重要城市或省份命名的街路,比如說“青海路”“廈門路”。但是,臺灣更多的大街小巷卻是以“仁愛”“八德”“忠孝”“信義”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命名的,原來的草山現在被稱為“陽明山”,是以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字來命名的。由原來的荒山變成現在的佛教圣地的佛光山,它的路牌上則寫著“對感情不執(zhí)不舍,對五欲不貪不拒。對世間不厭不求,對生死不懼不離”的佛教箴言。
就這樣,中華傳統文化精粹就這樣點綴在了臺灣的大街小巷上,讓每一位路過的人都感受到了國學的熏陶,其厚度與魅力也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心上。實際上,之所以會讓很多大陸人產生“國學在臺灣”的深刻印象,并不僅僅是因為那些印著厚厚國學痕跡的地名與路名,而是因為臺灣人留給他們的談吐印象。相比于習慣于用簡體字書寫的大陸人,至今還在使用繁體字的臺灣人受到國學的影響則更為深刻,他們的語言風格處處透露出“古色古香”的韻味,他們身上的那股子謙和禮讓也時時閃現著國學的修養(yǎng)與熏陶,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方式迄今為止也還保留著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那份遵從……
過去的數十年里,國學在臺灣教育中一直占很大的比重。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國學的比重占到整個臺灣國文教材的4/5。之后,隨著臺灣越來越開放,國學在教育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著一個遠遠比大陸高很多的水準,而一般的家庭也會從小就開始傳授他們國學知識,幾歲的臺灣幼童能夠背誦《三字經》《百家姓》等國學入門讀物是很常見的事情,隨著孩子的年紀不斷增長,他們又會逐漸接觸《論語》《孟子》《中庸》《詩經》等國學經典典籍,在臺灣大學,就連十分冷門的音韻、訓詁之類的課程也有很多的學生選修——國學對臺灣人的影響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享有“國學大師”美譽的臺灣知名學者傅佩榮在談到臺灣國學教育知識,曾自豪地說道:“臺灣的國學教育一直在持續(xù)。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的學校都在逐步教授各種國學著作,現已形成良好的氛圍,并且將其滲入個人生活態(tài)度和習慣。”著名政治家、臺灣新黨前主席謝啟大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在我們讀高中的時候,所有的高中生必須要背《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是我們的必讀書。”
曾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在競選之時就用《論語》中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的他從少年時期就在父親的指導下熟讀唐詩三百首以及《古文觀止》《左傳》《論語》等經史百家,古文功底可謂是十分深厚。而被稱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更是深受中華傳統經商哲學的影響,他始終把節(jié)儉、務實等精神作為賺錢的法寶,他的“節(jié)省一元錢等于凈賺一元錢”不但被臺塑集團的員工們奉為經典,也被無數的企業(yè)管理者稱為“王永慶法則”。
在當前這個處處充滿浮躁氣息的社會,國學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我們應該堅持對國學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國學智慧的澆灌下做一個更出色的中國人。國學本身所涵蓋的內容是復雜而又多樣的,它不僅包括了在古代中國長期占據正統地位的儒家學說,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相關的學說派系,對于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國學就是這個古老的民族永遠都不會割舍的文化之魂,是了解這個民族的正面與側面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們需要這么一本書——《國學在臺灣》。
本書第十六課摘選了臺灣國民中學國文第六冊課本中的四篇課文(南一書局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對其南一書局和幾位老師一并表示感激,并預留稿酬,以表誠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