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劉君祖完全破解易經密碼》系列書是海內外公認的易學大家劉君祖先生歷時四年多,對《易經》六十四卦作透徹詳盡的解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洞悉決策模式,把《易經》智慧延伸在現代生活中,更進一步通過依經解經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學術相印證,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醫養生與企業管理等,圓融無礙,使得我們對《易經》六十四卦爻符號的無字天書不再陌生,進而欲罷不能、意猶未盡。
劉君祖 ·中國文化 ·28.1萬字
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諧、語意相關的漢字序列組成的獨立文體。對聯多用來懸掛或粘貼在墻壁和楹柱上,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對聯扎根于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詩經》的對偶規范、諸子百家的學說、辭賦的修辭文采、駢文的對仗聲律、唐詩的風范格韻以及民間的桃符形式為一體,題材豐富、風格多樣,集情意韻形之美,收雅俗共賞之效。對聯歷經千余年不衰,深受社會各界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成為文藝百花園中的奇葩。
雅瑟 培培 ·中國文化 ·29.5萬字
本書以明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刊本為底本,校以龔斌先生《世說新語校釋》(增訂本)、余嘉錫先生《世說新語箋疏》、徐震堮先生《世說新語校箋》諸本。底本分卷上、卷中、卷下,每卷復分上下,本版依36門次序排列、不另分卷,各門條目按底本次序排列并加序號。書中人物眾多,常以名號爵里相稱,各種稱謂總合逾千,為方便閱讀,本書于人物名號稱謂之上直接標注人物姓名。同濟大學教授、《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劉強老師全本解注+白話全文翻譯+特制《世說新語·閱讀指南》+精美插圖四色彩印+全書膠版紙印刷!
(南朝宋)劉義慶著 劉強解注 ·中國文化 ·33.7萬字
茶,從喝到品,始于陸羽《茶經》。《茶經》是關于歷代制茶、飲茶、茶道演變的百科全書,后世茶書的開源之作;共十篇,全面記述了唐及唐以前的茶葉歷史與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方法等。知名茶文化作家周重林,精研茶學15年,功底深厚,詳細參考古今中外版本40余種,勘校精良,帶來原汁原味而又通俗易懂的《茶經》讀本。除對原文的精心譯注之外,還有對每個章節主題的深入延伸探討,從茶的古今演變到茶人的基本修養,從歷代茶事到茶席茶禮,溯本求源,見解獨到,全方位揭秘《茶經》的思想密碼。搭配古代茶具、茶畫圖,幫助讀者更為直觀了解古代茶具的特點和構造,感受茶雅傳統,汲取古人飲茶智慧。
周重林 ·中國文化 ·6.5萬字
本書除了可以欣賞到綠茶、紅茶、青茶、花茶和普洱茶等各種精心擺設好的茶席之作外,還能欣賞到雅致的茶室、卓越的器物和豐富的茶藝,并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進行劃分,收錄了100多個方案的茶室設計,每個方案里面均含括茶類、茶器以及設計特點等文字,方便讀者在進行茶室裝點、品嘗茶水的同時,選擇合適的茶器和茶花,并由此美化我們的生活空間,提升我們的藝術品位。
素茗堂編著 ·中國文化 ·0字
這是一套介紹中國民間剪紙的叢書,通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透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蟲獸類經典剪紙并加以闡釋其美學價值和內在含義。
沈泓 舒惠芳 ·中國文化 ·3.3萬字
本叢書是為海外華裔及大陸的少年兒童編寫的漢語學習讀物,它可使讀者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每本書包括故事若干篇,每篇故事的語言都是典范的現代漢語,并加注了漢語拼音,篇后附故事梗概的英文介紹,全書語言流暢生動,圖文并茂。
趙昀暉 ·中國文化 ·6.1萬字
中國人把人類與十二種動物聯系起來,將自我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投射于它們,便產生了生肖文化。生肖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李世化 ·中國文化 ·16.8萬字
本書為“中華傳統價值觀叢書”之一,全書精選先秦至近代詩文詞曲體現浩然正大之氣的作品近二百篇(首),大體為正氣歌、正氣說、正氣譜三部分。正氣歌,是歷代先賢所寫天地正氣的詠歌;正氣說,是前賢有關天地正氣的傳說;正氣譜,是歷代體現天地正氣先賢的傳記?;蚩犊半y,或從容就義,或孤介自守,或時窮節現,或孤弱抗爭,或守正不阿,或挫中奮起……三類作品將呈獻給讀者不同風貌的勃勃正氣。
查洪德 徐姍編注 ·中國文化 ·20.1萬字
古來諫術知多少,以畫諫君,以指諫君,以馬諫君。話說明主聞過則喜,昏君拒諫招禍患。以畫諫君,或附言辭,或題詩句,或呈奏章,或寓嘲隱,勾勒出一幅別開生面的諫諍畫卷。畫諫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形象性,帝王們正是從視覺觀賞中領悟其畫意,得以警醒,改正過錯。畫諫,往往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那些卑污的靈魂以極大的震撼力。
石地 ·中國文化 ·11.4萬字
《年畫上的中華經典故事·誠信篇》分為以誠感人、信守承諾、舍生取義、知錯能改、愛要真誠、以誠待人和知恩圖報七個章節。每章包括來龍去脈、知識廣角、佳作賞析和點悟?絮語四個部分。從多個角度講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故事,并對原有核心內容進行豐富擴展,讓讀者感受到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誠信正能量。
沈泓 王本華主編 ·中國文化 ·5.7萬字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的原作者是誰,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原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韓震主編 ·中國文化 ·7.3萬字
《我們時代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旨在全面反映中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圖景。通過調查數據的定量分析以及個案文本的深度詮釋,深入剖析現階段中國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文化樣式、信息傳播、家國觀念、民族國家認同、消費方式等維度上的現狀及其時代變遷,以揭示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童世駿 ·中國文化 ·28.9萬字
本書書稿是第十一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第三屆民族文化研究論壇的會議論文集。主要內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地方經濟、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研究,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文化旅游產業研究,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研究等相關論文二十余篇。
黃明輝 王廷勇主編 ·中國文化 ·19.9萬字
主要內容包括中國香的文化脈絡、中國香·香藥同源、百香之首·沉香專題篇、中國香·神奇的香料、古代香方與制香技藝、香的品鑒(氣味元素分析法)、中式傳統香事禮儀(包括印篆香禮法、隔火熏香禮法、匙箸香禮法、燜香禮法、煎香禮法、線香禮法)、中式香席以及香學答疑等九個部分。本書凝結了作者從業十余年來的中國傳統香文化研究成果,亮點在于解讀古代香方與傳統制香技藝,介紹由作者創立的“氣味元素分析法”,以及本書構建的獨特的中式調香體系與香氣審美體系,希望能為更多喜歡中國傳統香的人構建一套系統的習香體系。
黃珊珊 ·中國文化 ·18.1萬字
在嶺南地域社會的歷史發展中,兩千多年間“番禺”一直處于核心的地位。本書是由中山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地理規劃、旅游科學以及理工學科等多學科背景的十多位專家學者,在多年收集文獻資料、開展田野調查基礎上完成的綜合性研究報告,較為深入地解釋了華南地區具有典型意義的地域文化創造與重構的過程,對現代化與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傳統的保護、闡釋與繼承,提出了許多兼具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的觀點。
中山大學 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宣傳部 ·中國文化 ·24萬字
本書是一部文化產業專題研究的論文集,分上、下兩個部分,共收錄了國內文化產業研究領域學者的18篇優秀論文。第一部分收錄的論文主要圍繞文化產業領域最新出現的各類重大問題展開研究,內容涉及出版領域的混合所有制問題、特殊管理股制度問題、文化與金融的融合問題等。第二部分收錄的論文主要針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展開專題研究,內容涉及了文化產業領域財政金融政策的歷史演變、實證分析、國際經驗以及建議等。
張曉明 閆坤 ·中國文化 ·15.3萬字
本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連環畫”中的小學十二種圖書之一。小學十二種圖書,每種圍繞一個核心價值觀主題詞,以連環畫的形式,生動講述六個能體現該價值觀的歷史故事,展現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弘揚中華美德,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的深層關系。
蘇凝編繪 ·中國文化 ·462字
本書系統闡述了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特征、歷史演變及其時代境遇,重點研究了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發展、現代轉換,并提出了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繼承轉化的實踐進路。中國文化是德性主義文化,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新時代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對待中華傳統美德既要在揚棄中繼承,又需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意識形態安全的角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應持有正確態度,在繼承中謹防復古論,在批判中謹防虛無論,這是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的認識基礎,也是中華傳統美德歷史境遇帶給我們的深刻反思。
閆詠梅 ·中國文化 ·24.6萬字
神話故事是古代文學、哲學、歷史與美學的底色。本書取材整理自《周易》《楚辭》《山海經》《淮南子》等四十一部典籍,將零星散見于古籍文獻中的眾多神、人、精怪、異獸等傳說進行挖掘梳理,重新講述,涵蓋創世神話、大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和精怪傳說。全書按照部族分類、時間傳承的維度,以五部、四十五篇神話故事,一百一十八種靈獸、精怪,二百余幅純美彩繪,有序構建了一個浪漫瑰麗的中國神話世界,是一幅文學與美學的大型畫卷,是獻給青少年的一部豐富的華夏民族神怪志。
白羽著 吟酒 墨人山繪 ·中國文化 ·1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