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即為殷墟。殷墟是一個王朝的縮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重要文化遺產,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輝煌歷史,也驗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為華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嘆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于讀古書”。
乾坤魚 藍昕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中國是龍獅運動的發源地。舞龍、舞獅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歷代相傳,長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燦爛的龍獅文化。長期以來,大多青年朋友都認為龍舞、獅舞只是春節、廟會、慶典時的喜慶表演,殊不知它歷經了幾千年的傳承流變,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董勝 陳秀伶編著 ·中國文化 ·3.9萬字
這是一部格言書,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鐘之警;以圣賢之智慧濟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啟蒙后人。其中不乏為人處世的智慧法則,治家教子的諄諄教誨,修身養性的至理箴言,字字珠璣,句句中肯,雅俗共賞,發人深省。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深入理解《格言聯璧》,作者在本書中對原典學問類、存養類、持躬類、攝生(附)、敦品類、處事類、接物類、齊家類、從政類、惠吉類和悖兇類這十一個大類的內容逐句進行翻譯,對難解的字詞進行解釋;對文中的名言名句進行了精彩解讀,進一步讓讀者體會本書的內涵。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5.2萬字
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還要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撐。因此,我們需要知道中國文化到底賦予了我們怎樣的品格與精神!只有在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有真正意義經濟的自信、做人的自信和國家的自信。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大多支離破碎,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本書為此應運而生,它是對中國文化精粹的一次全景展示。作者以其在北京大學五十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厚積薄發,以聊家常般的平實語氣,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系,總結出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
樓宇烈 ·中國文化 ·11.7萬字
以往宋代茶研究多集中于茶經濟方面,對于茶與宋代政治、社會生活、宗教文化、中外交往關注較少,本書另辟蹊徑,對宋代茶藝如采茶習俗、生產過程、保藏方法、點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藝、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歷史比較;對宋代貢茶和賜茶的政治意蘊、茶與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觀念、宋代茶書、茶與宋代詩詞書畫等都進行了細致的考辨和剖析。全書詳參古今成果,以宋代為范圍又不囿于宋代,對不少茶文化現象,都有縱貫古今的論述。
沈冬梅 ·中國文化 ·16.4萬字
本書是明恩溥在《字林西報》發表的一組介紹中國人生活、風俗和性格的文章合集。作為一個美國傳教士,他熟悉中國的國情,了解中國民眾的生存狀況,因而他用自己的筆生動地概括、描述了中國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點。雖然有一些誤解和偏見,但大部分的觀點還是客觀犀利的,可以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
(美)明恩溥 ·中國文化 ·15.6萬字
這里,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這里,是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沖;這里,更是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道雄關。
岳丕航 淡墨松風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東漢王符所著《潛夫論》,是先秦子書匡正時蔽、解除民瘼、扶傾救亂、力挽衰世的“救世”精神在東漢的特別傳承。全書通過十六卷三十六篇,揭示漢末弊政亂俗,討論治國安民方法。其思想體系可以概括為“四大主張、三種批判、兩重感嘆、一種視角”。“四大主張”即:一重學、務本;二重德、尚賢;三重法、明刑;四重民、救邊。“三種批判”即:批判弊亂之政、澆薄之俗、貪枉之吏。“兩重感嘆”即“賢難”之嘆、“衰世”之嘆。“一種視角”即為衰亂之世分析病情、診斷病因、且開出良方的“醫者視角”。《潛夫論》在理想主張與精神品格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其思想之醇正、渾厚,目光之冷靜、犀利,批判之峻切、深刻,文筆之老成、持重,在兩漢子書中都是出類拔萃的,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
馬世年譯注 ·中國文化 ·35.4萬字
中國發現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戰國初。這個時期的玻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古代玻璃器》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古代玻璃器的有關內容。具體有: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分類、中國古代玻璃器史、中國古代著名玻璃器、玻璃器的保養等。
金開誠 ·中國文化 ·2.5萬字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本書以中西文明互鑒為大背景,從中華文明的起源、演變,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思想、價值,以及藝術與審美等方面,簡明又系統地闡釋了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等多角度的闡發,并吸收當前學術界的經典觀點,是本書的鮮明特征。本書是我們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文明特征、智慧形態的門徑,對于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干春松 ·中國文化 ·17.8萬字
《史通》是一部系統性的史學理論專著,為唐代劉知幾所撰。全書現存49篇,分為內篇、外篇兩個部分。內篇為其主體,著重講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而以評論史書體裁為主;外篇論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雜評史家得失。《史通》論述了唐以前的史籍源流以及前人修史之得失,其中一些史觀,時至今日也具有借鑒意義。
白云譯注 ·中國文化 ·55.1萬字
它們是被塵封在地下的美術陳列館,它們以自己的方式向人們講述著神秘高深的藝術,也為我們了解古人打開了一扇窗。
王金鋒 林風編著 ·中國文化 ·3.9萬字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面對中國文化龐雜的知識體系,大多數的人都會感到力不從心,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其底蘊及脈絡。為了幫助讀者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快速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編者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史料進行了適當的取舍,選取了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主題,推出了本書。全書分為文學、戲劇、音樂、舞蹈、茶、中醫、養生、飲食、道教、佛教等卷,文字通俗易懂,注重科學性,又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文化的各個側面,讓你一本書讀通中國文化。
于海娣等 ·中國文化 ·58.1萬字
本書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論》(陜西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的修訂版上冊。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規則和運行機制,全面論證了古代皇帝制度的形成和演變的歷程,介紹了與皇帝制度相關的太子制度和太后制度等內容,分析了皇帝制度的運作方式及其與官僚制度的關系;論證了古代中央政府從世襲制到官僚制的演變,展示了帝國時代中央政府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后期六部制的變化內涵。全書資料翔實可靠,邏輯嚴謹,言必有據,有助于讀者從政治制度角度了解中國國情的歷史淵源,初版得到學界較高贊譽,適用于對本主題感興趣的各類讀者。
劉文瑞 ·中國文化 ·27.2萬字
《每天一堂北大歷史課》匯集了眾多北大學者、學子有關中國歷史研討的精辟論述和觀點,以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為主線,按照朝代更迭的順序,介紹了從炎黃傳說到清帝退位之間,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重要人物、制度沿革以及社會變遷的文化風貌,可使讀者對中華文明有一個清晰、簡潔的了解。《每天一堂北大歷史課》適合對中國歷史感興趣、希望領略更多史學大家觀點的讀者參考閱讀。
程門立雪 ·中國文化 ·14.3萬字
作者用數百幅親手拍攝的不同季節、不同背景的高清照片,以散文的筆調,將茶席歷史、茶席構成、茶席美學、茶席的插花等,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書客觀嚴謹,翔實耐讀,并由安徽農業大學著名茶文化專家丁以壽老師傾情作序推薦。
靜清和 ·中國文化 ·10.2萬字
藝術是什么?首先它是被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進步的象征。在壓力下的動力,在生活中它讓所有的生物突破常規。通過艱苦努力過程和充滿創新的思想互相結合演變為以后的神奇,從而創造出一副出眾的藝術品。本書從書法、繪畫、建筑、服飾、民間傳統工藝等多方面地展現了中國藝術的魅力,讓青少年在閱讀中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陳曉丹編著 ·中國文化 ·13.2萬字
本書是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兩部著作的合集。《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分門別類、簡明扼要地列出國學入門的必讀書目;《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從“經史子集”中選取代表著作如《論語》《史記》《荀子》《詩經》等進行了詳細的考據辨偽和讀法指導;除此之外,本書新增的“附錄”部分收錄《治國學雜話》《治國學的兩條大路》《讀書分月課程》等六篇文章,皆為作者治學經驗之談。生當今日而讀古書,應要找對初入門徑。希望這本書能夠如任公先生所說,在國學這條路上“替青年們添一點趣味,省一點氣力”。
梁啟超 ·中國文化 ·9.2萬字
“哄堂大笑”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私淑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弟子?“高足”原來指驛傳制度中的駿馬“無它”原來是古人相見的問候語100個日常詞匯,如果追根溯源,能發現怎樣更迭變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詞匯的變遷隱含著什么樣的真實生活細節?歷史嚴肅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風俗被人遺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還原?《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寫我們生活里耳熟能詳的詞語,在輕松起步的閱讀中,不經意地走向歷史的深度;而100幅與詞匯既相關又參差互補的圖畫,仿佛支撐起一座紙上美術館,讓人流連于審美之旅中,感受綿密的歷史質地和人情風物變遷。
許暉 ·中國文化 ·14.5萬字
《毓老師說老子》以1978年7月至11月毓老師講學內容整理而成。毓老師強調,《老子》是一部言政治之術的書,講的是政治之術而非政治之學。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之精深。研究《老子》必知“以靜制動、以弱勝強、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等幾個原則;“無為”的境界就是最高的境界,一個人到“無為”的境界,則沒有不能做的事。
愛新覺羅·毓鋆 ·中國文化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