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緯34°偏北大致是長安—洛陽一線,是我國古代北方地區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的區域。本書選取該區域有代表性的文化圖像(如殷墟甲骨、漢代畫像磚、清明上河圖等),以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向讀者介紹這一區域的典型文化圖景,從文物考古、藝術鑒賞的角度,對相關圖像作深入解讀。全書語言流暢,資料豐富,配有大量精美實物圖片,有趣易讀。
韓叢耀 ·隨筆 ·14.4萬字
在歷史的長河中,璀璨的詩詞世界猶如繁星點點,其中最耀眼的莫過于唐詩。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唐詩,串聯起了一個風華絕代的唐朝。今天,讓我們把時間的轉盤回溯到那個風華絕代的唐朝,揭開璀璨的唐詩背后,那一位位偉大的詩人和他們或恣意灑脫或動蕩漂泊的一生。
悅潔 ·隨筆 ·3.2萬字
有人說,孤獨是21世紀的流行病。我們想方設法擺脫孤獨,它卻依然如影隨形。孤獨從何而來?人類注定與孤獨相伴嗎?歷史學家費伊·邦德·艾伯蒂認為,孤獨是一種現代情感。從宗教的衰落到工業革命,再到數字革命以來社交媒體與線上社區的蓬勃興起,孤獨觀念的演變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理解孤獨如何“被發明”,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何如今孤獨盛行。《孤獨傳》融合了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力圖還原孤獨的隱秘歷史與復雜意涵。本書的每一章聚焦孤獨的某種形態,探究孤獨與個人和社會、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聯。在書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紀至今的信件與日記、哲學文本、政治論述、醫學文獻等,研究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維多利亞女王與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經歷,并分別探尋青少年、獨居者、老年人、無家可歸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獨體驗。孤獨不僅是一種個體感受,它還與婚戀、醫療、教育、養老、社會福利等議題息息相關。從更宏觀的角度,《孤獨傳》審視現代社會如何被孤獨改變,幫助人們學會與孤獨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對自我與世界。
(英)費伊·邦德·艾伯蒂 ·隨筆 ·16.3萬字
《藝術的精神》收錄羅伯特·亨利的隨筆文稿,從藝23年來的書信往來,以及與學生熱情洋溢的對談語錄,并附插圖50余幅。處處可見亨利寶貴的專業意見與智慧見解。《梵高星月夜》講述作者為編寫此書三次遠赴法國,追尋梵高當年寫生地:阿爾勒、圣雷米和奧維,追思頂禮,配合流傳畫作,加上實地拍攝照片,以感性的文筆捕捉梵高的創作意念和背景動機,以及畫風特色的演變。《梵高噢!梵高》講述藝術出版人何恭上實地走訪梵高的畫作地——阿爾勒、圣雷米和奧維,追思頂禮,從流傳下來的素描、畫作、信件中按圖索驥,配上實地拍攝照片,拼湊出一個你聞所未聞的梵高。
(美)羅伯特·亨萊 何恭上 ·隨筆 ·23.1萬字
除了植物學以外,可能沒有哪一領域比民俗研究對植物更感興趣。本書圍繞植物五花八門的傳說做了簡短而系統的總結。比如白花預示著死亡?在這本書中,作者綜述了各個方面的植物傳說,包括植物崇拜、植物與惡魔學等。直至今日,此書仍是植物傳說的經典之作。通過了解植物背后的故事,認識植物在歷史與文化中的地位。
(英)西斯爾頓·戴爾 ·隨筆 ·13萬字
由于邊地往往處于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傳統的交界之處,邊地的生活景觀和文化景觀與內地相比,具有了某種異質性,這也使得邊地書寫不論對于寫作者還是讀者,都產生了更大的魅力。興邊富民,邊地舊貌換新顏。相比走馬觀花式的游記,本書所選的散文更注重邊地的人文記錄、文化書寫,展示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與流動性。全書共分為五輯。“舊游”一輯收錄曾經在邊地長時間居住,以回憶的方式描寫邊地的作家的作品;“在地”一輯收錄現在長期居住于邊地,或生長于邊地的作家的作品;“行思”一輯,作者的共同身份是“學者”,他們借助自身的學識學養,對邊地歷史和現狀進行獨特的考察和沉思;“行色”一輯,收錄外來者的邊地書寫,這一輯最常見的是記游之文;對“舊游”“在地”兩輯中的很多寫作者而言,邊地已經不再是邊地,而是他們曾經和現在的“家園”,還有一些作品,兼具以上四輯所述特點,歸入“附”一輯。
陳平原 凌云嵐 ·隨筆 ·14.6萬字
《三教偶拈》是由寫儒家王陽明靖難,佛家濟顛顯圣,道家許真君斬蛟三篇小說合編而成的,借以體現編者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所以取名《三教偶拈》。現存于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首有署東吳畸人七樂生的序。有的學者考證,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曾著有《七樂齋稿》一書,他又是吳人,據此認為《三教偶拈》是馮夢龍所著。此說可疑,或為他人,或為假托。
七樂生 ·隨筆 ·12.2萬字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近四十年來,從國到家,上上下下都有著巨大的變化。家庭是多元共生的時代最直觀的縮影。在家庭層面,獨生子女家庭增多,而每戶家庭的人數顯著減少;大量女性走出家庭投身到廣闊社會,以尋找和實現個人更大的價值;代際之間的婚戀理念、價值觀有著巨大差異,導致家庭、婚姻和教育的形式走向多元化。本書從家庭視角切入,窺見與日常的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的改變,涉及的內容包涵家庭的性質、結構、功能和倫理關系等內容,全書共分為四輯,“關于父母”一輯回憶了與父母的相處經歷,也喚醒了童年記憶和成長經驗;“夫婦之間”一輯,以文學的形式觀察夫妻相處,反映了現代多元化的婚姻理念;“家有兒女”一輯中,我們我們可看到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以及理解、原諒;“情理之思”一輯,則有對男女家庭分工、性別平等、性別意識的思考。
陳平原 顏浩 ·隨筆 ·15.3萬字
本書由32篇文化散文構成,通過漢字和英文單詞的構成分析兩種語言的文化思維模式。文字是在一定的文化思維模式中構成的,我們使用文字就會很自然地接受這一文化思維,并潛意識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因此語言使用者都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屬性。詩歌對字詞的選擇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思維的體現。本書采用可讀性強的散文筆調解構文字,揭開文字所含的文化密碼,引導讀者感悟文化,感悟人生。
謝艷明 ·隨筆 ·9.6萬字
本書是一部穿越歷史長河,探尋茶文化深邃底蘊的佳作。它細述了茶從山野間的自然饋贈,如何演變為風靡全球的飲品,以及在這一過程中,茶所承載的文化、哲學與生活方式。書中不僅講述了茶葉的種植、采摘、制作與品鑒技藝,還深入剖析了茶在中國及世界各地的傳播與影響,展現了茶如何成為連接人心、促進交流的橋梁,以及茶文化中蘊含的和諧、寧靜與智慧。
張朗 ·隨筆 ·19.2萬字
《大秦之道》起自《石鼓山之謎》,結于《三秦之游》,五十二篇文章,一以貫之,是一個人的路。阿瑩先生在陜西這片土地上一路行去,尋幽探勝,撫今訪古。一邊走著,有所見、有所感、有所思,形諸筆底,蔚為大觀,一個人的路竟被他走成了“大秦之道”,大道朝天,所通者古今之變、文明之理。
阿瑩 ·隨筆 ·5.1萬字
本書由多篇論文組成,從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哲學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及其表現形式、思維特性、發展軌跡等進行探討,并以綜合性的思維對民俗喪葬文化的地位及其當代構建進行研究。涉獵廣泛,角度新穎,觀點獨特,思維嚴謹,立意鮮明。
李鋼 ·隨筆 ·18.9萬字
《鄉風市聲》一書由錢理群選編,收錄了沈從文、張愛玲、茅盾、豐子愷、賈平凹等21位名家36篇文章,描寫古已有之的、在20世紀又增添了新的意義的鄉風與市聲,這些文章展示了“中國走出自我封閉狀態,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現代化的歷史”,同時也揭露出“古老的農業文明的舊中國與現代工業文明的新中國”之間的傳承與對抗、消長與起伏,而面對“鄉”與“市”的對立,諸多先哲也不免陷入內心糾結甚至自我割裂的境地,這也從側面狀寫出過往百年間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命運。
錢理群選編 ·隨筆 ·12.1萬字
晚近通俗文學泰斗包天笑,以九十八歲高齡,寫下《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共分《食之部》《衣之部》《住之部》《行之部》四章,回憶了衣食住行人生四大要素在百年間的變化轉移,行文生動,莊諧雜陳,娓娓道來,趣味橫生。由于都是親身經歷,內容十分翔實,具有史料價值。此次整理,依據香港大華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原版,盡可能保持其原汁原味。另附作者一九四五年在《雜志》上連載的《六十年來妝服志》《六十年來飲食志》兩文,饗勞讀者。
包天笑著 王稼句整理 ·隨筆 ·10.5萬字
一支柔軟而富于彈性的毛筆,看上去是那么古老,卻包孕著倔強的青春。它為什么被這個智慧的民族所選擇、堅守,并演化為不可替代的載“道”之“器”?由此產生的中國書畫藝術具有怎樣的獨特屬性?“書為心畫”“畫如其人”,生命與藝術如何融為一體?……作者以二十年之苦心孤詣,試圖解答傳統文化所面臨的種種時代命題。
何光銳 ·隨筆 ·6.9萬字
阿瑩 ·隨筆 ·9.5萬字
本書主要收集了作者在日不到兩年間發表的文章。作為戰后日本的文明批評論,這本書在日本文化界備受稱贊,到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日本人愛讀陶晶孫,日本學者甚至說,中國現代作家給日本影響最大的,除了魯迅,就數陶晶孫了,日本人能從陶的幽默諷刺中,感覺出日本愛。
陶晶孫 ·隨筆 ·4.2萬字
《人間滋味——尋味記》通過百十篇食譜,將河南滋味躍然紙上。不僅寫的是河南飲食文化,更有著對河南樸實人性的刻畫。大菜能吃,小菜也能吃,薺菜、茭草、蔥、白菜、大蒜等等以平常蔬菜為題的篇章卻寫出了平常物的不平凡,書中不僅深挖這些普通食材的文化底蘊,為其正名,更寫出了普通豫人身上的那種不平凡的象征。
張富國 ·隨筆 ·12.4萬字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生活儒學”是儒家學者黃玉順先生創立的思想體系,旨在重建儒學,使之適用于現代社會生活。“生活儒學”自發表以來受到學界普遍關注,外知名學者紛紛評論、研究“生活儒學”,并撰文發表,形成了學界的討論熱潮。本書將這些討論中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文章結集,作為黃玉順先生“生活儒學”思想體系的一種比照。本書還整理了“生活儒學”著述總目和“生活儒學”研究文獻總目,作為附錄附于書末。
劉宏 李慧子主編 ·隨筆 ·27.6萬字
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背倚廣袤的內蒙古草原,南臨塞外山城張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里獨具特色的人文與生態環境。這里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匯之地,是“禾”與“草”的交匯區。這里有聞名遐邇的“草原天路”,更有與瑞士達沃斯處于相近緯度的高山滑雪勝地。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部分冰雪項目將在這里舉行。本書作者數十次專程赴崇禮考察,拍攝植物、勘察地質、記錄民情、尋訪遺跡、探究歷史,從博物學家的視角,以豐富的圖文資料,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立體的崇禮,為崇禮、為2022年的冬季奧運會獻上了一份厚禮。
劉華杰 ·隨筆 ·1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