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浩然繼承子愷漫畫遺韻,創新融入當代色彩和味道,畫面充滿童趣與禪意,以真正的美跨越國界線,超越語言,也穿越時間。本書最具隱士氣質的國學讀物,帶領讀者一起深入中國最隱秘的終南山尋訪隱士,尋找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智慧。本冊內容除了繼續尋訪終南山隱居士之外,還涉及有女性心靈成長話題,與素黑一起在愛中修行,聽張德芬講述女性自我成長與夫妻相處的靈性法則!關注女性自我修持,關注現代人身心靈成長。
吳浩然 ·隨筆 ·7742字
這部作品,以優美大氣的散文筆法鉤沉宣紙創生的歷程,探尋附麗于古宣紙上的歷史之謎,爬梳宣紙上的書法、繪畫,以及古往今來大家名流寄情宣紙的因緣,揭示宣紙的前世今生與營造技藝,進而透析宣紙所蘊藉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與文化氣象。本書還通過對宣紙誕生于皖南進行細致描摹和深入分析,抒發了對江南文化的一往情深和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深情禮贊。
趙焰 ·隨筆 ·14.2萬字
本書從宏觀出發,先把日本文化放在東西方以及中日對比的大視野中加以定位,然后依次評論了十幾位在日本富有盛名的優秀小說家及其作品。這些評論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作者不限于單純從文學創作技巧的眼光來分析一個個文本,而是深入到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靈沖突,從而展示出評論者對原作者的內在精神的領悟、理解和挖掘,每每能夠帶給讀者意外的沉思和激動。
肖書文 ·隨筆 ·13.4萬字
這是一部隨筆集。作者仵埂為當代文藝評論家,本書收錄了他近十年文藝評論寫作的精選篇目,以感性形象的表達,展現他對歷史文化、社會人生諸多問題的哲學思考。這部思想隨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諦聽天界的那一縷訊息”,回望歷史人物,對比中西文化,以睿智的筆觸記錄了時代滄桑巨變在我們生活中的投射;第二部分“緘默與沉思”,探討了時代與生活的困頓、沖突與纏繞,是對歷史與當下現實的反思;第三部分“驚詫與漠視”,關注個體的特異性,挖掘日常中被忽視的生命異在與文化密碼。作者善于將自己多年的學術積累、藝術感悟和人生體驗融匯于文章之中,以輕盈的文字和藝術化的表達呈現了他獨到的觀察與思索,行文自在,不拘一格。
仵埂 ·隨筆 ·18.7萬字
《手繪儒生:<儒林外史>的二十種風雅》以明清時期文學經典《儒林外史》為藍本,選取其中二十個片段,重新進行文學再創作,匯集成二十篇故事新編,細致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儒生的二十種風雅。二十篇故事既各自成篇,又藕斷絲連,情節更加豐滿,構思更加精巧,語言采用現代白話文風格,流暢活潑,兼具趣味性和可讀性。為了滿足讀者的視覺體驗,《手繪儒生:<儒林外史>的二十種風雅》還配有二十幅原創國畫插圖。作品從每篇故事中,選取一個獨特的視角精心繪制,或小家碧玉,或遺世獨立,濃淡干濕,點染揮灑,既與文字故事相得益彰,又具備獨立的美學欣賞價值。同時,將二十篇故事所對應的《儒林外史》原文片段,用小楷抄錄成小卷,擬放在每篇篇首,作為開篇手札。小卷以豎排繁體寫成,套印紅色句讀標識,風格古典雅致,可單獨欣賞,更是讀者從閱讀故事到重溫經典的一把鑰匙。
金龠文 祁偉威繪 肖建軍書 ·隨筆 ·5.6萬字
《孔子:我們的好老師》從孔子的相貌氣質、身世家傳、成長之路等多方面、立體介紹了我們熟悉的陌生人——孔子,同時作者又對孔子的飲食觀、穿衣觀、教育觀、女性觀及音樂觀等做了詳細論述,為我們還原了一位懂生活、有品位的仁師孔子。
劉冬穎 ·隨筆 ·8.6萬字
對于古老的中國文化,西方人總認為偉大而神秘。這神秘,既讓他們著迷,又讓他們困惑。而中國的五岳具有中國古老的本土文化的特質。蓋洛通過《中國五岳》試圖剝去五岳表面上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外衣,探尋五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蓋洛認為這神圣氣息是中國文化的源泉和本質,是中國文化的神秘性所在。《中國五岳》不僅全面介紹了清末民初五岳的自然人文景觀,還詳實記錄了圍繞五岳的各色人等的生存狀態。作者對中西文化作出了比較客觀的對比,還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民性格有獨到的見解。尤為難得的是,《中國五岳》大量引用了中國古代的典籍、地方志、游記等資料,加之作者當時拍攝的大量珍貴的紀實性照片,不僅是一次五岳歷史文化探尋之旅,而且為現在乃至后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美)威廉·埃德加·蓋洛 ·隨筆 ·20.6萬字
《北京的四合院》一書,深刻解讀了北京傳統民居的獨特魅力。書中不僅詳盡描繪了四合院的布局之美、建筑之精,還深入挖掘了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家族情感。四合院作為北京歷史文化的縮影,見證了無數家族的興衰起伏,承載了深厚的民俗傳統與親情記憶。本書讓讀者在品味四合院之美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了北京城的獨特韻味與文化底蘊。
楊天杰 ·隨筆 ·1.4萬字
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對待飲食和生活的態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思想和行為特質。在這本書里,龔先生暢談古今美食飲饌、女性處境、日常生活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問題。不僅講述了蘇東坡、新月社梁實秋等人的飲食趣事,也記錄了自己與女兒斗嘴調侃中西美食的趣談。書中收錄的龔先生日記和其他專門文章,更是呈現了他對自己和當代人的物質及精神生活的觀察思考。
龔鵬程 ·隨筆 ·12.8萬字
本書記錄了二十多位20世紀知識界和政治界的著名人物,如溫斯頓·丘吉爾、富蘭克林·羅斯福、哈伊姆·魏茨曼、奧爾德斯·赫胥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弗吉尼亞·伍爾夫、埃德蒙·威爾遜等。這些人,伯林都很熟悉,他以自然天成的幽默感、睿智輕松的語言、不帶惡意的勃勃興致講述了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個人印象。書中還詳細描寫了1945年和1956年在蘇聯與帕斯捷爾納克和阿赫瑪托娃的會面,感人至深。加上“彼時,我在何處”和“我生命中的三條主線”等回顧性文章,讀來又像一本印象式的自傳,引人入勝。
(英)以賽亞·伯林 ·隨筆 ·32.2萬字
1.以路線游跡形式將整個故宮的布局進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和展示,可謂一本“紙上故宮”的俯視圖,細致解析這座中國人心目中的不朽建筑。2.每條線路都有知識,每個局部都有典故。雖為人作,宛自天開——600年的故宮,蘊藏了太多太多的中國文化,可謂華夏優秀文明的集大成之作。3.除去有趣長知識的文本之外,更配有視覺精美的全本解析插畫進行可視化展示。故宮的完整建造周期僅幾年時間,為何籌備期需要花費十幾載?五色土和“社稷”有何內在關聯?明三暗五指的是故宮的什么位置?九五之尊的“九五”指的是什么規制?面壁思過的“面壁”指的是故宮的哪個位置?故宮薈萃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和文化成果,體現了國人最融合最偉大的智慧。該書以導覽的形式完整地將故宮的脈絡線路進行了可視化表達,更為精彩的是,故宮各個角落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和國學典故,都完整地進行了闡釋和講述。
劉振羽編著 ·隨筆 ·3.8萬字
北京是如何走過百年的?舊時北京為什么分為宛平人和大興人?舊時的北京如何出行?“四合院”和“四合房”有什么不同?京城人如何看病?孩子們如何上學?王府井為什么被稱為北京的香榭麗舍?舊時北京的古玩收藏與買賣如何進行?《百年舊痕》中,作者以親聞、親歷追憶舊時風物,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從城市規劃到社會交往,從文化娛樂到醫療教育,以日常生活的角度還原微觀歷史,回溯北京的百年變遷,并觀照社會生活變化背后的文化移異。這是一個多方位的北京,或許讀者可以從中找到那些已經逝去的文化遺痕,找到那個曾經躍動的、優雅的北京。
趙珩 ·隨筆 ·23.6萬字
本書是一本文化隨筆。作者通過描寫隨州下轄的千年古鎮洛陽小鎮的人物、風俗、歷史、文化故事,為讀者細細道來洛陽鎮的前世今生及洛陽小鎮的人文風貌,表達了作者濃濃的鄉情。契合當下特色小鎮的建設,有助于推廣有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的小鎮。
李輝 ·隨筆 ·6.5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國風物展示集,作者多年來注重觀察寄寓在風物中的自然節令之美,并研習當中延續千年的審美經驗的傳承。書稿按照時序分為青(春)、朱(夏)、白(秋)、玄(冬)四章,不著眼于華貴事物,只細致呈現每季中人們最常見到的桃花、檐廊、簾席、山水、艾草、琴棋書酒、迷霧、秋蟹柿子、消寒圖等平凡而典型的風物意象,同時關照他們的淵源承繼、審美氛圍和今昔對照。書稿配有作者多年來采集的意象照片,共同展示中國風物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審美細節,吸引當代讀者從生活的最尋常處發現美和情韻。
晏藜 ·隨筆 ·11.1萬字
“君子博物”一詞,很早就見于《左傳》《尚書》,泛指那些學貫古今、通曉文物文獻的收藏家。本書所選作者,從專精的學人、收藏的大家,到關心文保的作家、好事玩票的文化人,他們自然流露出溫情回憶、方法管窺、辛辣批評等,思想和歷史也因此在身邊細膩展開。本書分四輯。第一輯“說文化”,回憶張伯駒、沈從文、王世襄等文化名家的生平與文物研究往事;第二輯“訪瑰寶”,寫“博物君子”與文化瑰寶的奇遇與研究成果;第三輯“逛市場”,專敘訪文物市場之趣;第四輯“窺書房”,則記錄對書房一角的雜項文物的玩賞。讀者盡可跟隨這些“博物君子”聆聽大家心得,瞻仰重器國寶,潛入那煙火味兒十足的街市好奇閑逛,最后回到書房,品味這千百年來層疊縈繞在各類空間中的文化滋味。
陳平原 王芳 ·隨筆 ·14.8萬字
套裝包括《星河遼闊:老俞對談錄》、《韶華有夢:老俞對談錄》。
俞敏洪 ·隨筆 ·61.6萬字
《北京的胡同》一書,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漫步于北京老城區的幽深巷弄之間。書中細膩描繪了胡同的古樸風貌、錯落有致的四合院,以及胡同里獨有的生活氣息和鄰里溫情。通過胡同的變遷,反映了北京城的歷史脈絡與民俗風情,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那份濃郁的老北京韻味和獨特的城市記憶。
楊天杰 ·隨筆 ·2.1萬字
作者將鋼筆畫與北京胡同文化元素相結合,用獨特的方式記錄了數十年前北京胡同生活的風情。語言樸實無華卻情感豐富,追憶童年往事,訴說生活感悟;繪畫功底扎實,技法嫻熟,畫風唯美、親切,富有情趣。作者對故鄉北京的深厚情感與眷戀,都融在老北京話的鄉音和如臨其境的畫面里。
賈一凡 武金生 ·隨筆 ·3.5萬字
追逐了多年的美味與用餐的儀式感,驀然回首,所求的其實只是故鄉的味道和那一絲溫情。每一道菜、每一種味道,都有一段關于親情、友情、愛情或家庭或故鄉或旅行或童年的故事。本書是一部談美食、又不止于美食的散文故事集。作者以小橋流水式的文字,講述了大量來源于生活的喜怒哀樂,既有鮮活的故事情節,又有生動絢爛的美食與民俗。
曾穎著繪 ·隨筆 ·12.9萬字
這是一本寫宋朝文人點滴生活的詞傳。以現代視角切入文人盛景,以現代心理觀摩古代人物。撥開繁華與文藝的時代外衣,穿梭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迷霧,直達歷史的微妙細節和個體的輾轉反側,直面帶著花與美,血與淚的小執拗人生。他們不是端坐在云端的完美文人,他們背負著家庭與世人的期待,也不斷陷入懷疑與困境,想要逃離與遠走,但他們也富有人文關懷和詞人風骨,永遠保有內心熱夢。無熱愛,不文人。他們是宋朝的他們,也是現在的我們。本書選取20余位獨具代表性的大宋文人,展現文人群像下的對立與爭執,浪漫與熱夢。真實呈現歷史鄰居們熱血青春又熱淚盈眶的年華之景。
彤管有煒 ·隨筆 ·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