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樊登講論語:學而》解讀了《論語》的上半部;《樊登講論語:先進》解讀了《論語》下半部。《論語》是對樊登人生影響的一本書,他捧著《論語》反反復復地研讀了20年。樊登發現,《論語》幾乎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我們當下遇到的各種痛苦,孔子早就解釋清楚了。本書的特色,是既還原了《論語》本來的意思,又站在應用的角度講透《論語》,結合中西方經典書籍,讓讀者能夠把《論語》用在當下的生活、工作、學習、創業、人際關系中。
樊登 ·隨筆 ·29.5萬字
這是一部講述18—19世紀西方文學家、藝術家在歐洲進行“壯游”活動,以及期間的所見所聞的歷史、文化隨筆。在1780—1880這100年的時間里,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波蘭、瑞士諸國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們在游覽歐洲的旅行中不斷創作、廣泛交游,足跡踏遍歐洲各大名勝,這些不為我們所熟知的歷史細節,經作家克洛德·布埃萊的妙筆,配以126幅精美圖片,描繪出歐洲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壯美的人文景觀,展現了一幅現代歐洲的絢爛、流動的文化圖景。
(法)克洛德·布埃萊 ·隨筆 ·24萬字
所謂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尤以先秦諸子學說為重。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這句話說明國學所包括的不是一個,而有很多,后面還有一個等)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偶爾在聚會間,說一說這些話,即能增長知識,又能高談闊論,這有多好,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
谷偉偉編著 ·隨筆 ·41.4萬字
本書收入的是記者們對作者的訪談、報道,以及學界對作者研究的相關論文等,由此可從生動活潑的口語或他人的視角等來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湯一介 ·隨筆 ·36.1萬字
本書根據歷史資料追溯了中國文化書院的創院經過及創院人物,詳細介紹了中國文化書院在八十年代“文化熱”中所處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經歷的內部分裂和動蕩。其中許多事件為第一次公布,如《梁漱溟全集》的編輯過程,我國第一本《中國文化研究年鑒》的組織編撰與出版;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季羨林、湯一介、龐樸等先生如何參與中國文化書院的創建以及他們在文化書院的角色和作用,甚至在內部分裂時的態度;梁從誡先生是如何離開體制和學術界的……對于如何界定八十年代,如何分析當時“文化熱”的形成和走向,如何看待當時民間文化團體與社會改革等問題,作者也提出了獨到看法。本書史料翔實,注釋多達五百余條,書后附有五個歷史文件的附錄,并配以六十六幅歷史照片。
陳躍光 ·隨筆 ·20.1萬字
江南風物清嘉,蔬菜應時而出。正是善烹菜蔬,讓江南人的生活清雅如詩、獨有魅力。以蔬菜和素食材為線索,娓娓介紹以姑蘇為中心的江南風情。字里行間別有韻味,閑讀幾頁,就仿佛置身江南,人在青山綠水間、粉墻黛瓦中,聽評彈、飲香茶……
嵇元 ·隨筆 ·26萬字
《藝術的精神》收錄羅伯特·亨利的隨筆文稿,從藝23年來的書信往來,以及與學生熱情洋溢的對談語錄,并附插圖50余幅。處處可見亨利寶貴的專業意見與智慧見解。《梵高星月夜》講述作者為編寫此書三次遠赴法國,追尋梵高當年寫生地:阿爾勒、圣雷米和奧維,追思頂禮,配合流傳畫作,加上實地拍攝照片,以感性的文筆捕捉梵高的創作意念和背景動機,以及畫風特色的演變。《梵高噢!梵高》講述藝術出版人何恭上實地走訪梵高的畫作地——阿爾勒、圣雷米和奧維,追思頂禮,從流傳下來的素描、畫作、信件中按圖索驥,配上實地拍攝照片,拼湊出一個你聞所未聞的梵高。
(美)羅伯特·亨萊 何恭上 ·隨筆 ·23.1萬字
這本書是俞敏洪與許倬云、易中天、馬伯庸、許知遠、薛兆豐、余世存等人物的對談錄。截至本書出版,老俞已經與人文、科技、商業等領域大咖對談超過100期,有1億人觀看過對談,幾百萬人參與了討論。本書甄選了其中15場對話,向讀者還原了這些頭腦碰撞時刻的酣暢,以及他們話鋒背后的思想沉淀。老俞很會提問,洞悉人性,張弛有度,看似簡單,大有學問。他和余世存聊人心:心越靜,能接納的信息就越多,分辨信息的能力就越強大;和吳軍聊格局:從長遠的生命之河來說,讓自己的每一天過得更好,比你想要到達什么目的地更加重要;和王立銘聊成就:我們找到的解法大部分時候都不是用大腦理性設計出來的,而是通過反復試錯、探索、最終走出來的;和薛兆豐聊收入:經濟學最重要的兩個概念就是成本和時間,我們要做時間的朋友,堅持長期主義,因為長期的收入才是你真正的收入。
俞敏洪 ·隨筆 ·30.5萬字
心有波濤面含春色,此為江湖。——郭德綱。“說起來誰都不信,我其實是一個好靜不好動的人。”郭德綱在“郭論”系列的《撿史》中說,“最近下雨,我每天在家里坐著,讀讀書,看看戲,就覺得很快樂。”他喜歡讀史,“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古人說‘鑒以往可以知未來’,就是這個意思。”《撿史》是百萬暢銷經典“郭論”系列的第二篇。郭德綱通過剖析歷史人物,復盤一場場暗流洶涌的權力游戲,剖析君臣博弈法則,發掘出人性的精妙幽深之處。學說話、學辦事、學為人處世,不可不讀《撿史》。從廟堂到江湖,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陰謀陽謀、君臣博弈法則、韜晦心術、中國式社會人情世故,盡在郭論《撿史》篇。
郭德綱 ·隨筆 ·20.8萬字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生活儒學”是儒家學者黃玉順先生創立的思想體系,旨在重建儒學,使之適用于現代社會生活。“生活儒學”自發表以來受到學界普遍關注,外知名學者紛紛評論、研究“生活儒學”,并撰文發表,形成了學界的討論熱潮。本書將這些討論中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文章結集,作為黃玉順先生“生活儒學”思想體系的一種比照。本書還整理了“生活儒學”著述總目和“生活儒學”研究文獻總目,作為附錄附于書末。
劉宏 李慧子主編 ·隨筆 ·27.6萬字
本書原名MyCountryandMyPeople,又譯作《中國人》,是林語堂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本書中,林語堂用坦率幽默的筆調、敏慧明達的語言,將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與生活情趣一一道來,對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性格、心靈、理想、生活、社會也進行了深入的比較。這部描繪中國社會的精彩畫卷、剖析國人性情的巨作,甫一面世,便在海內外引起轟動,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各國廣泛流傳。
林語堂 ·隨筆 ·20.4萬字
本·科茨,幽默風趣的旅行者,在萊茵河的一條主要河道邊生活了五年,每天都要橫渡這條河,在它的支流中游泳和乘船航行。他從荷蘭出發,抱著城市漫游者特有的悠哉心態,品嘗著沿途葡萄園和牧場出產的美酒干酪,一會兒劃著船,一會兒踩動自行車踏板,一會兒則是坐在奶牛背上翻過山丘,最后到達萊茵河的源頭——冰冷的阿爾卑斯山。在記錄沿河旅行體驗之余,他用歡快的語言,繪聲繪色地轉述了不同土地的歷史掌故和神話傳說。這條河流幾乎為它所經過的所有地主帶來巨大財富,也為無數政治家、勇士、藝術家和作家捎去勇氣與靈感。從泛舟阿姆斯特丹運河,到騎牛翻越阿爾卑斯山,最后來到寧靜的博登湖和雪山,本書融合了奇妙有趣的旅行經歷和非比錄常的歷史敘述,講述了萊茵河這條偉大的河流如何塑造一個大陸的迷人故事。
(英)本·科茨 ·隨筆 ·20.7萬字
跨文化的考察,跨學科的思考,一部輕松有趣的人文通識讀本,一本縱橫開闔的文化概覽。梁文道、杜維明、張維迎、榮新江、楊瀾等共同推重的“博雅通識”之人!或是一個人的“隨想曲”,或是邀請李歐梵、鄭培凱、楊世彭、李名強、王士元、金圣華、何弢、葉詠詩等相應領域的一時之選擔任嘉賓,上演“二重奏”,張信剛教授在本書中,廣涉音樂、歷史、科技、文學、建筑、人生、寰宇、翻譯、九八、戲曲、環保、博物館、北京、紐約、美國、法國、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教育、科舉、人才、自由、印刷等諸多話題,為我們奉獻出一部趣味盎然的人文通識讀本、一本縱橫開闔的文化概覽。張信剛教授出入中西文史,縱橫政經社科,堪稱博雅通識的最好示范。36次隨想與對談,即是36次生動、有趣的人文通識講座。廣博的知識和頗具啟發性的識見自不待言,作者自身謙遜、風趣、儒雅之風和深切的關懷亦躍然于紙上。
張信剛 ·隨筆 ·29.1萬字
作者以詩人、作家、著名企業家和珠峰攀援者,以及世界遺產保護有力的先行者等諸多身份,開展了冠名為“臉譜行動”的世界文化遺產,主要是歐美著名世界文化遺產的考察與交流活動。在過程中,他到訪諸多法國著名旅游區,包括巴黎圣母院等多個著名教堂、拿破侖墓、各大博物館以及中世紀小鎮,還有很多已故名人故居,采訪了大量政客、世界文化遺產和保護者、世界級工藝技術傳承人,以及為中法交流做出重要貢獻的外交官、旅法華人等等,并將看到、聽到的見聞、美食美景,和關于對文化、政治、經濟等等多方面的思考,以及行動過程中一些妙趣橫生的故事,以隨筆的方式記錄下來,形成了一部別開生面,閃爍著歷史和人文妙趣的旅行筆記。
黃怒波 ·隨筆 ·33.6萬字
作者志在“知日”。曾長年旅居日本,發愿做中日文化互相理解溝通之浮橋。工讀之余,行走四島,勤學多思,并時時調整角度和距離,對日本的山川風物,世相百態乃至一花一木取景描摹,書里書外往來出入。從琵琶湖畔最美的老書店,到書香社會的蔚然成風;從江戶小漁村的華麗轉身到浪漫時代的作家富豪榜;從邂逅黑澤明的“夢鄉”到筑地魚市的今夕滄桑……對日本文化這道風景線,作者既出入其中,給讀者種種鮮活的知識和體驗;又能出乎其外,從學理上闡釋了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繁復的人文關聯,澄清了諸多誤會。行文如行云流水,一以貫之,追求“知識與趣味并重,文化與情懷齊飛”的文章境界,字里行間,作者自身的文化史觀與洞見力也依稀可見。本書為讀者了解日本,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和側面,構成一種紙上的日本風景。
周朝暉 ·隨筆 ·21.3萬字
《伏櫪集》是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沈津年逾七十而“老驥伏櫪,矢志縹緗”研究古籍版本、書寫業界人物的文章合集。所收幾十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書寫張元濟、顧廷龍、瞿鳳起、趙萬里、林章松等業界名家,涉及《涵芬樓燼余書錄》、《善本組周記》、合眾圖書館、鐵琴銅劍樓、北京圖書館、中國書法家代表團第一次訪日等重要著作、機構、事項;二是為一些有影響的圖書所作序文及會議發言,有利于讀者更好地認識《前塵夢影錄》《日本漢籍圖錄》《天祿琳瑯知見書錄》以及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的價值和意義;三是有關古籍版本研究的札記,篇幅雖短小,卻充滿真知灼見;四是為“哈佛燕京”藏日本所刻中國典籍所試寫的30種敘錄,沿用了“哈佛書志模式”,揭示出日刻漢籍的形態、內容、特色和價值,對書志寫作具有示范作用。書中編插大量珍稀古籍書影、人物照片,文圖并茂,更為生動。
沈津 ·隨筆 ·23.7萬字
這是一套看著看著饞蟲會叫的書,這是一套讀著讀著心向往之的書。書中,蔡瀾以尋味為目的,開啟全球美食之旅。一路行,一路玩,一路吃,不僅僅記錄美食、美景,更記錄人生百態,體味人間煙火氣。那味,是珍饈之味;那味,是美景之味;那味,是妙人之味。人間百味,非酸甜苦辣可以概括;世態萬千,豈INTERNET可以盡覽。若是不能親歷,那么自是翻開這套書,看蔡瀾說說也好。本套裝包括:《尋味中國:大食會》,《尋味日韓:割烹縱意》,《尋味歐洲:接近完美》,《尋味“南”半球:食肆無疆》。
蔡瀾 ·隨筆 ·35.6萬字
“國學”是個寬泛的名詞,但是不論你如何分類,都會把儒家與道家列為重點。我們的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不輸于任何一個民族。今天,隨著國勢的上升,我們自然要大力弘揚國學,向世界推介國學。成為文化大國才是真正的強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能不了解國學。一個人如果對本民族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語焉不詳,那豈不汗顏?《國學全知道》這部書,內容極其廣泛,倫理道德,禮儀民俗、經史子集,琴棋書畫,無所不包,是一部提升國學修養、豐富知識儲備的理想讀本!
謝普主編 ·隨筆 ·44.9萬字
本書作者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講述了中國文學的起源與發展。全書共分十二個章節編寫:第一章遠古歌謠:中國文學的起源;第二章《詩經》三百首:中國文學風骨初定;第三章傳說中的軸心時代就這么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牛人們;第四章從天下一統到楚漢爭霸——短暫時代里的文學一瞥;第五章漢朝:天下大定國泰民安——大一統時期的文學豪餐;第六章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大融合——中國文學真正自覺的時代;第七章大唐氣象:東風夜放花千樹——全民嗨歌的好時代;第八章分裂的五代十國:承上啟下文脈延續;第九章坎坷大宋:極高的審美極好的宋詞;第十章退步的元朝:元雜劇還是南戲文客官您可著挑;第十一章從明到清:最后的帝國時代回顧與再發展;第十二章深受沖擊的民國:大變革背景下文學路在何方?
魏雁 馬群濤 ·隨筆 ·37.5萬字
《梁漱溟往來書信集》輯錄了梁漱溟先生往來書信七百余封,時間跨度從1916年到1988年梁漱溟先生去世,歷七十余年。涉及人物眾多,既有政壇名流,又有布衣白丁,即有飽學鴻儒,又有莘莘學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梁啟超、張申府、馮友蘭、胡適、熊十力、馬一浮、胡蘭成……這是迄今至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書信整理,其中許多書信是初次公開發表。通過一封封書信,梁先生指證師友得失、點撥獎掖后學、用心子孫教育,讀者可從中還原一個血肉豐滿、可親可愛的梁漱溟。這些書信不僅是梁漱溟個人不同時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記錄,也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縮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到改革開放,七十余年來中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這對讀者了解梁漱溟,了解中國歷史實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材料。
梁培寬編注 ·隨筆 ·3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