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是由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本輯共有邊疆學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文化研究、民族關系研究、民族社會研究、旅游人類學研究、民族理論研究、研究評述八個欄目,內容涉滇南游記中的瘴癘研究、清代中越邊疆的“禁防”與“通市”、中緬邊境的哈尼人橡膠種植研究、傣族“梅”的研究、花腰傣村寨儀式研究、湘西土家族“偷梁”習俗研究、滇西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研究、歷史人類學“他者”的思考等多個領域。
李志農 何明 朱凌飛 ·地域文化 ·28萬字
在中國早期電影中,像《采茶女》《棄婦》《可憐的閨女》《盲孤女》《上海一婦人》《摘星之女等這樣直接以女性命名的影片就不在少數。還有很多片名中沒有“女”字,但是帶有明顯女性特征的影片,比如《玉梨魂》《楊花恨》《春閨夢里人》《秋扇怨》《秋聲淚影》《人面桃花等。另外,以愛情因素作為片名的影片也占據了相當比例,比如《松柏緣》《水火鴛鴦》《愛神的玩偶》等。片名的女性化傾向暗示著電影內容對女性的偏愛,無論是什么社會身份,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總是處于情節的中心位置,既吸引著觀眾的目光,也承載著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中國早期電影對女性生存問題給予了特殊關注,對女性命運和情感元素進行了社會性的闡釋與評析,延展了社會公眾對中國社會女性生存和女性命運的關注和探討。由此,中國早期電影便與清末民初時期的中國社會思潮、文化生態和女性現實生存形成密切互動。以“女性”為切入點,去透視、觸摸歷史,與清末民初的中國展開對話,這是本書期待達到的愿景。
徐雅寧 ·中國文化 ·22.3萬字
本書著眼于當前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征程,將中國精神培育作為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關鍵精神力量,系統把握中國精神培育的目標、原則、向度和實施側重點,將中國精神培育的歷史性與現實性、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本書主要包括中國精神培育的理論基礎及內在機理,中國精神培育的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的中國精神培育,中國精神培育目標、原則及向度,中國精神培育的效能提升與實施側重等基本內容。
魏泳安 ·中國文化 ·20.2萬字
北京西山,是自然之山,更是歷史之山、人文之山。自遼始,歷代帝王不斷地在京郊西山造園建寺,而金代章宗,更是一位非常喜愛山水的皇帝,他不僅僅滿足于帝王傳統的春水秋山的游獵活動,更是在中都近郊大興土木,興建了許多行宮、寺院與園林,如著名的“八大水院”,享受山水之樂、游獵之趣。北京建城史3000多年,建都史逾860載,這800多年都城史的積淀,造就了北京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濃厚的皇家文化。作為北京封建王朝建都的肇始朝代,金代在北京史研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金代行宮苑囿、寺廟園林等建筑遺存進行深入挖掘,對拓展北京歷史文化的研究視野,印證北京皇家文化及建筑傳承關系是有益的。西山八大水院,是北京園林的出發地,奠定了北京輝煌園林的基礎,應該被書寫進北京記憶里。
王雪蓮編著 ·地域文化 ·21.2萬字
在《讀城記》中,易中天記錄了在不同城市的經歷與所見所聞。通過閱讀這些故事,我們也閱讀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城市和人一樣也是有個性的。有的粗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溫情。北京"大氣醇和",上海"開闊雅致",廣州"生猛鮮活",廈門"美麗溫馨",成都"悠閑灑脫",武漢"豪爽硬朗"。就像喜歡品評人物一樣,人們也喜歡議論城市。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一個誰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話題,就像看完一部電視連續劇后誰都可以發表一番議論一樣。中國的城市非常可讀,中國可讀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易中天 ·地域文化 ·21.3萬字
本書娓娓講述各類文化的精華部分,包括神話傳說、語言文學、文學著作、書畫藝術、音樂舞蹈、戲曲表演、民俗禮儀、服飾潮流、建筑名勝、科技發明、飲食醫療、國家政治、哲學法律、軍事交通、農商經貿等多個篇章,既有一般常識,也有逸聞趣事。
夢遠 ·中國文化 ·35.8萬字
本書主要講述了從上古時代直到近代的中國歷史,在敘述的同時,重點講述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文筆洗練,富有思想內涵和理論深度。其中第九講之前的內容選自張蔭麟先生的著作,第九講以后的內容選自呂思勉先生的著作。編輯過程中將呂著部分原文由章變節,幾節又合為一講,講之題目為編者自擬;張著部分只是將章改講,題目、內文未作變動。
張蔭麟 呂思勉 ·中國文化 ·25.4萬字
一切活動都存在于特定“場域”(field)中。作為一種文化資本形式,文學具有相對獨立性,也分享“元場域”法則。1902年梁啟超倡導的“新小說”運動是近代“文學場”中的小說實驗,革新熱望與懷舊眷念交織,像一場洋溢革新精神又深受傳統文化桎梏的舞蹈,而“讀者意識”是文學場的精魂,是促成舞蹈產生的根源。本書系統梳理文學場和讀者意識的理論脈絡與內涵,闡述讀者意識在文學場中的聯結功能,并以中國近代新小說為個案,總結近代文學場中讀者意識的構成和時代特征,及其對新小說的影響機制,從近代文學場讀者意識中的民族境遇意識、報刊語境意識、身份定位意識等具體層面出發,分析新小說的語體變革、雅俗流變、敘事結構和敘事風格等問題。通過具體案例分析,能夠更加具體而深入地理清文學場諸要素的相互制衡關系及其對小說本身的引導、建構和制約功能。
潘桂林 ·文化研究 ·21萬字
章太炎先生是中國近代首屈一指的國學大師,也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驅。面對中國遭遇的民族危難和社會矛盾,他勇猛無畏地投身革命,積極參與現實社會的改造,并在劇烈的古今之變、中西之爭的文化沖突中,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命運進行了深刻反思,建立起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體系。2019年是章太炎誕辰150周年,杭州師范大學與中國現代文化學會、中國社科院近史所、余杭章太炎故居紀念館聯合主辦了“章太炎和他的時代”學術研討會,本書即為該次研討會的優秀論文結集。
周東華 張君國 ·中國文化 ·28.2萬字
本書不僅探討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中的現實問題,如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共識的構建之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喜與憂,而且結合當前的熱點問題,探討了美國民眾的“一帶一路”觀與中國策略,以及孔子學院的機遇與挑戰、中華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等,為我國當前的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本刊作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領域的高端學術平臺,既有嚴肅的深度學理探討,又有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研究。
劉宏 張恒軍 唐潤華主編 ·中國文化 ·23.1萬字
從皇家禁地到保藏文物、服務公眾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創辦前后(1900—1949)的發展史,內涵豐富、蘊藉深遠,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與學術史上地位堪重。本書敘寫王國維、蔡元培、胡適、陳寅恪等知識分子與故宮的相關史事,透露出特殊歷史背景下個人與國家、學術與政治、道義與世情的諸多細節,也提供了以故宮博物院院史為個案,觀察我國文博事業發展歷程的特殊角度。全書約40萬字,配圖百余幅,圖文并茂;披露大量第一手資料及近現代學者的珍罕文獻,形象生動地揭示了故宮博物院近一個世紀前的歷史變遷。
肖伊緋 ·文化史 ·23.1萬字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創世神話,追求神圣是各民族先民創造創世神話最深層的心理動機。本書利用豐富的文獻記載和田野調查成果,從天地形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考驗與洪水神話、文化創制神話、族源神話等方面具體闡釋了我國南方民族在族類神圣性樹立方面的表現。
劉亞虎 ·文化研究 ·28.6萬字
作為《現代儒學》系列叢書的第四本,本書重在同時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既有論點與其理論性進行檢視,并探索推進其理論性的可能發展向度。所收錄的文章并不局限于儒學之研究,并兼及于道家與佛教的理論探討。當吾人在進行哲學上的探討時,有一個應當注意但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向度,此即某個學說之論點與其理論性之區分。我們可以指出,儒家思想蘊含了豐富的政治思想與倫理學說,并整理出這些理論的內容,賦予各種現代詮釋。而這所涉及的是儒學的具體論點問題。然而,這些論點與詮釋是否能成立?其理論效力又如何?相對于西方哲學在相關領域的理論發展,這些觀點的長短優劣又如何?以上所追問的就是儒學之理論性問題。就哲學研究而言,論點的整理與理論性的檢視這兩個面向必需齊頭并進。
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 ·文化研究 ·28.6萬字
本書涵蓋了現今世界神秘現象的廣博領域,從不可思議的人體潛能到匪夷所思的動物世界,從令人咂舌的植物擷取到神奇詭譎的時空傳奇,種種無奇不有的自然奧秘讓人疑惑:烏爾禾城的“鬼怪聲”是怎么回事?人類到底有沒有極限?生命力超強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殼上的星辰圖案從何而來?為什么會有“輕如鴻毛”的樹?時空隧道到底有著怎樣的秘密......在向讀者展現神秘現象的同時,也對這些神秘現象采取了客觀的評論,旨在正確地引導讀者認識這個世界。
李杰卿 ·神秘文化 ·31.2萬字
為深入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迎來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從院黨組和院內專家學者公開發表的關于講話精神的研究闡釋成果中,遴選一批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章、學術論文和筆談文章,匯編成《中國社會科學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專題文集》。文集分為上下冊,分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兩個結合’的思想內涵”“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五個專題,共收集了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期間正式發表的62篇文章,集中展示了講話發表以來的階段性研究闡釋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編 ·文化事業 ·41.9萬字
本書以績效評估理論為基礎,根據政策過程模型,構建了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績效評估框架體系,對近十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實施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就進一步完善政策、健全體制、理順機制、改進工作,從產業發展政策需求重點領域和產業政策制定執行保障兩方面針對目前的產業政策體系提出了建議。為了使研究更有針對性,本書劃分為六大子課題項目,囊括了近十年北京市文藝演出行業、電影產業、電視劇制作行業、動漫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國有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政策績效評估等方面的研究。每個子課題針對不同領域的文化產業政策進行梳理分析,構建符合產業發展實際的指標評估體系,發現目前該領域政策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本書不僅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更科學、更有效的政策,使之更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而且可供讀者了解近十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實施情況,也可作為相關專業人員的研究參考書。
祁述裕主編 ·中國文化 ·20.1萬字
現代東北文學因“東北作家群”“淪陷區文學”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十七年”文學時期的“工業文學”“土改文學”是當代東北文學的重要成就,新時期以來諸多東北作家的創作使東北文學延續承襲。本書采用文化研究的多重理論方法進行文學研究,從時間、空間、性別三重文化場域全面檢視新時期以來東北女作家的小說創作,系統梳理所呈現的文化指征,確證新時期以來東北女性文學作家個體創作基礎上的群體性風格,構建東北女性文學研究的理論價值體系,對重新理解新時期文學的不同時間、空間及主體寫作具有重要意義。
劉穎慧 ·文化研究 ·21.1萬字
宋代筆記是筆記體制演變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宋代筆記的文體自覺與新變研究》圍繞筆記的“新變”這個核心內容,系統剖析宋代筆記的文體構成和文體特征,闡明宋代筆記的發展歷程與文化功能,揭示宋代筆記對后世筆記作品創作范式的引領與規范作用。通過對大量宋代史料、筆記文獻的梳理,作者在研究中將歷史考察和理論分析結合起來,從個案分析逐步上升到總體的理論概括,將筆記研究從傳統的文獻、史料研究引向文體本身的研究;同時,亦掙脫以往囿于小說的研究框架,對建構宋代筆記文體體制研究體系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劉師健 ·文化研究 ·22.7萬字
上篇:亙古之理論難題:“中土材料—中土形式”義理脈絡梳理:1.中國古代文化“天人合一”中之心性功能論與體用論——兼論中西文化之本義及比較;2.許慎六書說與中國古代學派形態;——兼論拼音文字與象形文字意含之比較。中篇:中西文化交匯之理論難題:3.近百年中西文化撞擊中之理論難題——兼論五位大師少壯時節之理論突破;4.中國有無哲學和美學——中西哲學與美學轉換的契機與模型。下篇:正本清源之理論難題:5.當前探索“文學思想”之真實及其本源之出路——回到民族文化發生的原點上復活文化生命;6.馬克思美學藝術觀念之索源與求真——“經濟學—哲學—人之主觀形式”三聯式之人文價值與意義。
勞承萬 ·文化交流 ·30.7萬字
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承前啟后的鼎盛時期,總是引人無限遐想。本書將古代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相結合,運用詩文、史籍、筆記、小說等材料,從唐代的歲時節日、都市生活、各類婦女習俗、文人風貌、神靈崇拜與巫術禁忌、民間文學與技藝等六個方面詳細分析唐代民俗。書中多角度再現唐人的日常生活情境與唐朝的時代氛圍,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展現了唐人多樣的人生姿態。這部著作不僅宛如一幅勾勒唐代人海風情的長卷,也是一部探討民族心理、情感與文化的力作。
程薔 董乃斌 ·民俗文化 ·38.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