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民俗學集刊》由青海省民俗學會主持編撰,著眼于民俗文化在國家民族以及地方文化建設戰略中的價值,凸顯西部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在國際國內民俗學的大語境中觀照地方民俗學的建設,為中國民俗學學術事業的發展繁榮盡綿薄之力。本輯以昆侖文化為主題,對昆侖文化、青海民俗進行了多方位的解讀。
趙宗福主編 ·民俗文化 ·11.5萬字
本書思索的是在中德文化關系中德國的自我認同與中國作為“異在”之間的張力問題,由此梳理出德國文化史中的中國形象發展歷程,即一個“異”與“同”從博弈到融合的歷史過程:由17世紀以前在德國文化中作為“異國”的中國,到17世紀作為“異教國”的中國,到18世紀“異國”和“隱喻”兩種中國形象的并存,再到19世紀中國作為“大寫的他者”,最后達到20世紀德國對中國認識的“自我化”。
曹衛東 ·文化研究 ·16萬字
本書聚焦西方文學與藝術史上的卓越代表杜拉斯、波伏瓦、伍爾夫、薩樂美、阿列克謝耶維奇等8位女性,她們對精神生活都有強烈并貫穿一生的熱愛,她們的人生超出世事的邏輯,激發了藝術史中愛的奇跡與創造的奇跡,她們經過以后,那個時代就有了不一樣的精神氣質!經過嚴謹的考據、沉著的思考,作者將她們精神與藝術的盛衰以一種清晰的脈絡和嶄新的質地呈現出來,深度與溫度兼具,幫助讀者深刻理解這些偉大的女性的經歷、處境與思想。
劉海燕 ·隨筆 ·14.4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李勇編著 ·中國文化 ·6.5萬字
《我讀天下無字書》是著名學者丁學良教授講述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美國、亞洲、歐洲、澳洲等國家、地區的游學歷程,其中既有與世界頂尖學者的近距離接觸,也有對于世界精英學府的親身體驗,既有對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敏銳分析,也有對于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文化無字大書的酣暢漓淋的體悟。本書內容豐富,敘述生動,視野宏闊,論述精到,是不可多得的學術文化佳作。這次推出的是增訂版,進一步豐富了該書的內容。
丁學良 ·各國文化 ·12.7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故園尋跡·大連古城》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以人對于本源的追索情懷,尋找大連地區的眾多古城蹤跡,如牧羊城、營城子、卑沙石城、巍霸山城、龍潭山城、城山山城、金州古城、復州古城等,對其歷史、文化、人物、故事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是一本全面解讀大連人故園母土來龍去脈的精致文本。
王國棟 ·地域文化 ·17.5萬字
《千年古郡:南頭古城》系“深圳地標”叢書之一種,本書敘述南頭于秦漢時的建制及沿革、移民潮、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交融,進而書寫南頭于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以及在抗擊倭寇、海盜、西方殖民者和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中的歷史地位。
周保民 ·中國文化 ·5.5萬字
本書意在探索一種更具意義的新聞倫理研究路徑。對于新聞倫理這一新聞學領域的公認難點,德性論倫理研究借助觀念史、知識社會學等現代研究方法,描述新聞德性的觀念體系及德性觀念的生成、變異、殘留等歷史面相,探究新聞德性觀念與新聞生產實踐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厘清新聞倫理研究的基本問題,有利于新聞倫理問題的深入研究,并積極推動新聞道德評價的有序展開,理論與實踐意義均較為突出。
王金禮 ·非遺 ·18.7萬字
本書針對轟轟烈烈的國內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熱潮中出現的種種現象和問題,特別是不同民族文化表現出不同的旅游開發效應的事實,深入分析民族文化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性格特質之間的關系和維度,指出二者之間存在的適宜關系,進而分析和梳理制約民族性格特質的決定因素,旨在說明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模式,需要根據具體民族文化具體對待,即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文化性格維度。在進行理論分析梳理后,以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案例作為補充和印證,理論結合案例,以闡明研究主題。
羅良偉 ·文化研究 ·15.5萬字
本書稿以上海“孤島”時期藝術期刊為主要研究對象,考察了當時各類藝術期刊的特征和風貌,對戰時上海產生了何種影響,并探討了在戰爭時期,文化藝術和娛樂性藝術期刊背后蘊含的歷史鏡像和人文意義以及“孤島”時期的藝術期刊和海派文化的關系。書稿認為,從整體上看,“孤島”時期的藝術期刊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有堅守抗日救亡的辦刊理念,又有以發表藝術理論為主的傳播策略,也有為迎合市民娛樂需求的消遣替代品,從而形成了一個獨立于“大后方”或“根據地”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文化空間。本書稿對“孤島”時期藝術期刊的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對于加深“孤島”時期藝術史、藝術刊物、海派文化等研究頗有助益。
游溪 ·文化史 ·13.7萬字
從現實問題出發,探討了全球文化與城市本土文化沖突與融合背景下城市傳統民俗節慶重塑地方認同的問題,由此提出了本書的研究問題。對國內外地方認同理論與案例、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建構關系等相關理論和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和評論,闡明了本研究的具體問題。對本書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進行了詳細說明。通過文獻研究,重新梳理廣州迎春花市這一傳統民俗節慶的歷史演進與變化。對廣州迎春花市在地方認同建構中的作用和意義進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記憶在迎春花市塑造地方認同過程中具有獨特價值,世居居民、父輩移居者和新來者等不同群體地方認同建構存在差異等結論。總之,迎春花市建構起相對統一的地方認同。介紹廣府廟會的由來及引發的廣泛爭議。分析廣府廟會參與地方認同建構過程,認為地方性是廣府廟會引發爭議的關鍵、政府在建構節慶地方認同中具有重要作用,廣府廟會地方認同建構過程是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總之,廣府廟會建構出多元分異的地方認同。
劉博 朱竑 ·民俗文化 ·14.6萬字
本書內容分四部分,共11章。第一部分:從文化入手,闡述了文化的內涵、特點,功能及其意義,由文化引出河南文化的特點、意義,以及其精神實質。對河南省建國以來文化發展歷程進行梳理,進行階段劃分,區域劃分,分類劃分與梳理。第二部分:分析河南文化發展戰略、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第三部分:對河南文化中比較有特色的古都文化、工業遺產文化分別分兩章從發展概況介紹、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發展的建議。第四部分:從和諧文化對和諧社會貢獻的角度闡述河南文化發展的巨大作用;分析河南文化與“一路一帶”的互動關系。
靖恒昌等 ·文化產業 ·14.8萬字
在視覺文化的語境中,將“景觀”與“想象”兩種文化現象并置在一起考察。傳統社會視覺形象的創新與展示尚未發達,文學精英通過古典詩歌的創作,引導欣賞者進入視覺化的想象境界。詩歌提升人們的想象力。現代城市景觀則為人們打造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它既是真實生活的場景,又是現代性體驗與想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的個人想象進入到景觀的集體性陶醉之中。
童強 ·文化研究 ·16.3萬字
本書將火車作為觀察民國史的一個窗口,不僅講如何坐火車,也講火車上發生的故事,深入研究鐵路與歷史變遷的影響。利用散見于民國時期各種文集、書信、日記、游記及官方文件等相關資料,研究的問題幾乎全部是開創性的,題材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李子明 ·文化研究 ·11.9萬字
何水明編著 ·非遺 ·6.8萬字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從不同側面論述日本社會婚姻與家庭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論文《入贅考》,論述了日本的婚姻形態由入贅到迎娶的歷史變化過程及關聯要素,是日本婚姻史研究的開創性成果!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16萬字
本叢書是為海外華裔及大陸的少年兒童編寫的漢語學習讀物,它可使讀者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每本書包括故事若干篇,每篇故事的語言都是典范的現代漢語,并加注了漢語拼音,篇后附故事梗概的英文介紹,全書語言流暢生動,圖文并茂。
郭惟佳 ·中國文化 ·8.6萬字
曲譜自元代誕生以來,形態上陸續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形態變化歸根結底反映的是曲文化的發展變遷。本書從曲譜研究的角度——以曲譜形態為切入口,探討曲譜的形態軌跡乃是受到其背后文化的推動而形成,展示的是曲文化在元明清三代的發展變遷。本書始關注曲譜間的“聯系”。認為,曲譜非一部部單獨的個體,而是相互間充滿關聯。它們之間的調整、變化,其實都是在適應時代文化的需求。
許莉莉 ·理論 ·13.6萬字
本書細致考察了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概念和多元文化主義問題域,從政治哲學和文化哲學視角對多元文化主義相關問題進行解讀。在對少數群體權利進行合法性論證的過程中,結合了馬克思對文化問題和民族平等問題的理解,將少數群體權利的合法性論證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聯系,具有創新意義。
張歡 ·各國文化 ·15.4萬字
暢銷20年,加印38次,全彩修訂。臺灣地區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每日一字》獨家授權,臺灣中小學生人手一冊。100幅名畫作注,從甲骨文起源講到字體流變與演進,字字有來頭。本書從字義發展及一般人最易混淆誤用的字詞進行分析與解讀,并列舉大量的古人經典示例,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收到了取精用宏的效果。
林黎 ·中國文化 ·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