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他是有史以來自稱“哲學家”而最名不副實的人?是納粹主義的辯護者?還是大陸哲學當仁不讓的領軍人物?作為20世紀最為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海德格爾令人難以捉摸,其思想復雜而浩瀚。本書《海德格爾》作者主要圍繞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中所論及的在世存在、非本真性、負罪、天命、真理等主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讓這位哲人走出固有的語言和風格,與別樣的思路連接。
(英國)邁克爾·英伍德 ·西方哲學 ·9萬字
《第一哲學沉思集》是笛卡爾重要的哲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中,笛卡爾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力圖使心靈擺脫感官的桎梏,通過純粹理智來獲得正確的知識。他探討了上帝是否存在、感官是否可靠、怎樣尋求真理避免錯誤等問題。他從“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出發,推出上帝的存在和外界物體的存在,重新確立心靈、上帝和物體的觀念的可靠性。《第一哲學沉思集》被看作近代西方哲學的奠基之作,直接引發了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風潮,對后世影響深遠。
(法)勒內·笛卡爾 ·西方哲學 ·14.1萬字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一部詩體散文,作者借用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圖斯特拉之名,有意對抗基督教的圣業,模仿圣典的文體,以比喻和逸事描述查拉圖斯特拉升華進入超人之域的過程,是一本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結晶,副標題為“為所有人、不為某個人而寫的書”,象征地表現出尼采最后的境地。這部作品雖然包括了尼采的一切,但查拉圖斯特拉是作品的主人公,而非作者本人。
(德)尼采 ·西方哲學 ·17.5萬字
《哲學的慰藉》是被譽為“英國文壇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重要作品,自2000年出版以來,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全球暢銷不衰。在本書中,德波頓以其特有的英國式筆調引領我們進行了一次輕松的哲學之旅,典雅風趣,幫助我們走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蒙田、尼采、叔本華等大師的精神世界,使我們發現,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欲望引起的煩惱在他們的智慧中可以找到慰藉。德波頓認為盡管古往今來被稱作哲學家的思想者千差萬別,還是有可能在相隔幾世紀之間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點就是忠于“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義——“愛智慧”。他們的共同愛好,在于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他們的共同精神是不向世俗低頭,堅持獨立思考。阿蘭·德波頓編著的《哲學的慰藉》的文字在譯者資中筠先生看來是“簡潔而優雅,機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深得英國古典散文的傳承”,非常值得回味。
(英)阿蘭·德波頓 ·西方哲學 ·10.7萬字
《幸福之路》是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寫的一本關于生活哲理的書。全書分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兩部分。羅素將自己的經驗和觀察證實過的意見歸納總結起來,分析了我們不幸的原因,并告訴我們如何憑著適當的努力變得幸福。羅素在該書中討論了各種常見的問題,如生存競爭、煩悶、嫉妒、疲勞等,這些會造成人們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并闡述了自己認為可以避免的方式。又從情愛、工作、家庭等方面分析,怎樣獲得真正的幸福。
羅素 ·西方哲學 ·9.2萬字
《浪漫主義的根源》以賽亞·伯林1965年關于浪漫主義的梅隆系列講座的BBC錄音結集而成,自浪漫主義定義問題始,中經浪漫主義之濫觴、成長和壯大的過程,至浪漫主義的巨大影響終。結構了然,思維縝密,處處閃耀著天才洞見的火花,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渾酣暢的即興風格,是一曲令人魂銷神醉的思想詠嘆調。
(英)以賽亞·伯林著 亨利·哈代編 ·西方哲學 ·14萬字
猶太人的智慧來源于他們的民族經典——《塔木德》。
沙遜 ·西方哲學 ·14.6萬字
《戀人絮語》是羅蘭·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開設了一門討論課。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為分析對象,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浪漫的愛情故事在這本書里被羅蘭?巴特拆解成各種情境: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復發、輕生之念……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聚焦點不是文學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戀人的傾訴方式和喃喃自語。兩年后,巴特將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融入到這種分析里,發展成一種新的文體,1977年付梓成書隨即風靡西方,被譯成近三十種語言,并搬上舞臺演出,成為一代思想家羅蘭?巴特流傳最廣、最為人所知的著作。
(法)羅蘭·巴特 ·西方哲學 ·12.1萬字
公元前399年,哲學家蘇格拉底被控訴引進新神、敗壞青年,他在500人組成的陪審團面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做了著名的申辯。但是,蘇格拉底的申辯并沒有使他脫離危難,陪審團最后的投票結果是判他有罪,蘇格拉底最終被處以死刑。《蘇格拉底的申辯》分為三部分:第一,真正所謂的辯護;第二,關于減輕刑罰較短的陳辭;第三,最后之預言性的責備與忠告。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5.6萬字
托爾斯泰50歲時,已創作出《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世界名著,但面對自己的人生,他依舊困惑,甚至感到痛苦。他因痛苦而懺悔,因懺悔而追問,追問生命的本質,追問人生的意義,追問幸福是什么。在懺悔的最后,他終于找到答案……
(俄)列夫·托爾斯泰 ·西方哲學 ·14.3萬字
《人生這道難題:培根隨筆》收錄了培根的隨筆散文,內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論真理”、“論死亡”、“論宗教”、“論勇敢”等,這些隨筆作品充分展現了作者的價值觀念,既真實又誠懇,為讀者呈現出了一個立體而完整的培根,使讀者可以一覽這位科學全才的思想世界。
(英)培根 ·西方哲學 ·9.6萬字
本書是弗洛伊德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對當時西方人類社會現實進行深入剖析和批判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一個幻覺的未來》和《文明及其缺憾》兩部分內容。本書與《自我與本我》《超越快樂原則》《圖騰與禁忌》《摩西與一神教》等著作,共同構成了弗洛伊德晚年用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來評價社會文明和文化問題的系列著述。本書是弗洛伊德后期對西方社會、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宗教等問題進行的基于精神分析視角的理性分析,是弗洛伊德晚年對其生活的歐洲社會文明問題的不懈探索和反思。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方哲學 ·10.8萬字
在這本談話錄中,以賽亞·伯林講述了他的思想及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其中穿插著許多個人回憶。他談到了馬克思、維柯、赫爾德、赫爾岑等令他著迷并給予他深刻影響的思想家,也談到了他的諸多摯友,如諾埃爾·安南、W.H.奧登、大衛·塞西爾、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斯蒂芬·斯彭德,尤其是他與阿赫馬托娃和帕斯捷爾納克的頗富傳奇色彩的交往。從伯林精彩紛呈的談話中,讀者可以分享他對自由主義與寬容的信念,可以分享他對音樂與文學的激情,也可以對他的生活與個性獲得一種獨特的認知。
(伊朗)拉明·賈漢貝格魯 (英)以賽亞·伯林 ·西方哲學 ·12.2萬字
《沉思錄》是古羅馬帝王哲學家馬可·奧勒留所著,闡釋了靈魂與死亡的關系、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宇宙自然與人生的關系、理性與欲望的關系、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等;他主張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而去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付諸行動,以此達到內心的平靜。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西方哲學 ·8萬字
偉大的德國浪漫詩人海涅評價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論頭顱的大刀。本書選擇康德哲學中最容易被中國讀者誤解的三個基本概念:對象、知性為自然界立法、物自體,作者運用其獨創的“清洗語詞”和“教人正確說話”的方法,對這些概念進行通俗的解說,理趣盎然。此書初版以來頗得佳評,并長期用作教學參考和哲學入門書籍。此次新版附加三篇文章,進一步闡發原書的主體內容,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康德哲學。
謝遐齡 ·西方哲學 ·11.6萬字
康德或許堪稱近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同時也最為深邃難解。在《牛津通識讀本:康德》中,作者探究了康德作品的產生背景,考察了康德與萊布尼茨和休謨的關系,以及康德的一項努力,即建立一種既非唯理論又非經驗論、但卻能顯示人類理智界限的哲學。《牛津通識讀本:康德》全書用強勁的筆觸探討了康德哲學中的先驗演繹、絕對律令、美與設計、啟蒙與律法、先驗哲學等復雜主題。
(英國)羅杰·斯克魯頓 ·西方哲學 ·7.7萬字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學幾乎完全被世人忽視;此后,他逐漸成為各類人爭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對尼采思想的解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尼采當年曾有預見:“最重要的是,不要將我和不屬于我的思想混為一體!”本書通過對尼采生平與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與歧義,并對百年來人們對尼采作品的諸多誤讀進行了梳理。
(英國)邁克爾·坦納 ·西方哲學 ·7.2萬字
關于權力概念,仍然存在理論上的混亂。這一現象如此不言而喻,概念本身卻如此晦暗不明,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一些人來說,權力意味著壓制。對另一些人來說,權力是一種建構性的交往要素。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權力概念不可調和地相互對立。權力有時關乎自由,有時與脅迫相連。有人認為,權力建立在集體行動之上。其他人認為,它與斗爭相結合。有人把權力和暴力截然分開。對其他人來說,暴力僅僅是一種強化的權力形式。權力有時與法律相關,有時與專斷相結合。鑒于這種理論上的混亂,應當尋找一個靈活的權力概念,能夠把不同的權力觀念統一起來。需要制定一種權力的基本形式,通過轉變內部的結構要素,從而產生出不同的表現形式。本書正是基于這一理論預設。在對盧曼、卡內蒂、福柯、海德格爾、施米特、阿倫特、哈貝馬斯等人逐一進行檢閱和辨析后,作者提請我們注意尼采權力意志的另一面向:“它不為自己謀求任何東西,卻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6.7萬字
房龍的《寬容》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探尋千百年來人類精神上“不寬容”的根由。書中記錄了精神專制造成的恐怖殘酷罪行,說明人類的進步過程其實非常緩慢,摧枯拉朽的運動往往帶來新的不寬容。房龍提醒我們,寬容仍是一種奢侈品,我們現在仍與穴居部落的人相去不遠。不寬容是暴民們自我保衛的一種方式,要做到寬容,人類首先需要戰勝恐懼。
房龍 ·西方哲學 ·17.7萬字
《斐德若篇》是柏拉圖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以斐德若和蘇格拉底的對話為主要線索,以萊什阿斯和蘇格拉底作的三篇關于愛情的文章為討論中心。闡述了柏拉圖對修辭術的看法。文章中涉及對愛情的討論滲透了柏拉圖對愛情的理解。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