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卷收入作者早年出版的兩部學術專著:《遼金元詩歌史論》與《遼金詩學思想研究》。《遼金元詩歌史論》是張松如先生主編的“中國詩歌史論”叢書之一種,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的開拓性著作。作者以具有自覺意識的文化史觀和文學史觀,建構了遼金元三代的詩史框架,并以三編分述了遼代詩歌、金代詩歌和元代詩歌的發展軌跡?!哆|金詩學思想研究》則是從古代文論的角度來揭示遼金兩代詩學思想的理論內涵及其獨特的美學與文論價值。
張晶 ·美學 ·47.4萬字
《藝術哲學》是法國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丹納的名著。本書最初是丹納在巴黎美術學習講述美術史的講義,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繪畫,尼德蘭繪畫和希臘雕塑。對于我們欣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歐洲哲學起源之一希臘雕塑非常具有指導性。全書條分縷析,明白曉暢,而且富有熱情,充滿形象,傅雷的譯文色彩富麗,絕無一般理論文章的枯索沉悶之弊。傅雷曾幾次在“家書”中為傅聰推薦丹納著的《藝術哲學》,并且,曾忍著腰酸背痛、眼花流淚,每天抄錄一部分譯文,寄給傅聰。
(法)丹納 ·美學 ·24.5萬字
本書為杜覺民先生的著作。全書分逸品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神品與逸品之比較、逸品畫家案例解讀、莊子美學思想對逸品意識之影響四部分來論述逸品,對質疑、虛靜、無欲、體道這些莊子的美學思想做了深入分析。
杜覺民 ·美學 ·8.4萬字
本卷收入作者多年來關于中國古代詩學及文學史研究的論文50余篇。其中不乏具有典型意義的個案研究,但更多的是從文學史和文論史的角度加以透視的詩學現象。這些論文雖然是以一些作家作品或詩史現象為研究對象,但仍有頗為鮮明的美學理論色彩,有普遍的文學史研究方法論意義。本卷更為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研究特色,即以中國哲學或美學的角度進行文學史的觀照,并提出一些重要的問題。如在“詩與禪”的單元中,通過禪學與詩學的關系,揭示了詩學中的重要特征?!霸娫~審美”則通過對大量詩詞創作的整合及分析,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學問題。
張晶 ·美學 ·49.6萬字
本卷收入作者多年來發表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的美研究論文50余篇,其中為經過融會西方法及哲基礎后加以整合審范疇、命題。具有鮮明獨創性質如美感興論化境觀照構形能力等本卷中關于國學的研究文占有二分之一以上比重。作者其深厚哲基礎,并西方法為參照系將中國美學的要命題予整合性建構如“透徹之悟”、自得興象天機等,通過西會闡發使具有當代的美學理論價值。
張晶 ·美學 ·60.8萬字
本卷收入作者關于審美文化、文藝美學、傳媒藝術等領域的研究論文50余篇,從中可以見出作者對當代的審美文化的建構性理念,對于傳媒藝術的功能解析,對于視覺文化的批判性反思,對于藝術媒介、藝術語言作為藝術學理論的基本范疇,都有頗具深度的認識和理解,且有獨樹一幟的理論建樹。作者還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作為文藝美學的重要資源,使古代文藝理論的當代價值得以彰顯。
張晶 ·美學 ·49.5萬字
本書以焦慮體驗為研究對象,在現代文化轉型的框架中集中探討焦慮體驗帶給現代人審美現念的變化,挖掘焦慮體驗作為一個現代美學問題的理論譜系和文化成因。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中國現代文學表意實踐文本和后現代媒介消費語境中,索解中西方焦慮體驗的不同審美表征和文化意蘊,同時將焦慮放在不同審美范疇中考察,探尋作為一個審美范疇,焦慮與傳統審美范疇的關聯性及其自身的獨立性。本書從審美話語與審美表意實踐的層面上,系統深入地分析了焦慮體驗的審美內涵和文化價值,拓展了現代美學的研究領域,為反思現代性問題提供了有益啟示,也為在全球化語境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中探索現代人的生存之道提供了有益參考。
史修永 ·美學 ·25.9萬字
本卷收入了作者的兩部學術專著:《禪與唐宋詩學》及《神思:藝術的精靈》。前者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后者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出版,都有豐富的理論價值和獨創性的學術觀點?!抖U與唐宋詩學》對唐宋時期盛行的佛教宗派禪宗的理論要義作了獨特的理解與闡釋,并對禪學觀念深層地影響唐宋詩歌風貌的因素作了獨到的剖析?!渡袼肌芬粫鴦t是以劉勰《文心雕龍》中的《神思》篇作為重點,將神思作為中國美學的重要范疇進行系統的研究,并從審美心理方面揭示其內在機制及獨特意義所在。
張晶 ·美學 ·31.3萬字
本卷收入作者多年來遼金元詩學研究論文30余篇,其中多有個案研究,如關于王庭筠、趙秉文、李純甫、戴表元等;也有相當數量的論文是關于遼金元詩的整體特征、民族文化內涵、發展演進軌跡的探求。對于遼金元詩學,作者以民族文化心理作為其參照模型,揭示其內在的發展規律,確定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其中還有關于遼金元文學批評的相關論述。本卷還有畫論研究的專題論文12篇,是從美學角度來探討畫論中的一些命題。另有多篇學術性的書評及書序。
張晶 ·美學 ·42萬字
本書圍繞文化想象的主線重啟對戰時美學的研究,力圖突破新啟蒙主義的思想框架,正視戰爭狀態下中國現代美學的新發展及其經由美學再造傳統之努力。通過對朱光潛、宗白華、李長之三個代表性個案的分析,不僅旨在勾勒戰時美學的文化想象在三人論著中的具體開展,更力圖呈現其中的豐富性、復雜性及其所遭遇的難度與困境。
金浪 ·美學 ·2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