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為作者多年來研究詮釋學哲學的一本厚積之作。全面梳理了詮釋學在西方的起源,流派和方法演變。糾正和裨補了國內多年只關注本體論和存在主義詮釋學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將圣經詮釋時期,古典哲學時期,現代當代詮釋理論進行了完整的分析和闡述。涉及了從亞里士多德,中世紀教父,施萊爾馬赫,狄爾泰到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利科和羅蒂等古今最為重要的一些哲學家。是一本具有相當歷史厚度和分析深度的重量級的學術著作。
潘德榮 ·理論流派 ·48.4萬字
本書將《紅樓夢》故事情節看作是作者入世修行全過程的演繹,《紅樓夢》中的人物則是修行過程中的心識現象的象征,而《紅樓夢》中人名、地名、詩詞名物等均含有微妙的寓意,具有提示作用。因為是按照原著順序解讀,單讀此書也能夠與《紅樓夢》的故事情節一一對應,省去了翻檢原書的麻煩。
陳嘉許 ·東方哲學 ·34萬字
本書選取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的角度,對中西美學做了鳥瞰式比較。認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強調美學的科學性,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強調美學的意識形態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及美學學科的性質本身決定了必須將這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閻國忠 楊道圣 ·美學 ·23.5萬字
《生命存在的理由》采用隨筆小專題的寫作形式,以人的生命為主線,滲透了心理、文化、社會、歷史、語言,甚至婚姻和成功等知識,使多學科的內容交叉滲透、互為印證。作者用細膩生動的筆觸描寫與民眾息息相關卻又時常被忽略的生命現象,用趣味盎然的小標題勾起讀者的閱讀欲望,用心為讀者打造了一份營養豐富且味道鮮美的“科學拼盤”,在講述科學知識的同時,又給讀者獨特的、美的享受。
張田勘 ·理論流派 ·22.2萬字
《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由湖北大學哲學學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國際價值研究學會共同編輯,以價值論和倫理學前沿問題為研究旨趣,刊載價值論和倫理學原理以及中西倫理思想史、現代生活的價值或倫理反思方面的文章。2017下半年卷針對農村社區倫理、西方價值與倫理、傳統價值觀的現代轉換等問題展開討論。
江暢 戴茂堂主編 ·理論流派 ·21.2萬字
《當代元倫理學導論》對20—21世紀當代元倫理學中的主要論證和論題,提供了一個極具可讀性的批判性概述。從G.E.摩爾的著作開始,到最近自然主義與非自然主義、認知主義與非認知主義之間的各種爭論,米勒追溯了當代元倫理學研究的發展歷程。《當代元倫理學導論》探討了元倫理學領域中所有核心理論和觀念:從摩爾對倫理自然主義的批評、A.J.艾耶爾的情緒主義和西蒙·布萊克本的準實在論,到關于道德真理的反實在論最佳意見解釋以及“康奈爾派實在論者”的非還原論自然主義。在第2版中,米勒不僅全面修訂和更新了原先的進階閱讀指南,還新增了關于理查德·喬伊斯的變革虛構主義與馬克·卡爾德隆的詮釋虛構主義兩節重要內容。對關注當代元倫理學的學生、教師和職業哲學家來說,該書第2版仍是必備書。
(英)亞歷山大·米勒 ·倫理學 ·22.1萬字
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是在漢代定型的,而漢代的政治文化又可說是由“為儒者宗”的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初步建立起來的,漢代公羊家在其中起了奠基作用。漢代公羊家本著對春秋“實史”與《春秋》“文史”的沉思,在承繼先秦子學與經學資源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原道、托王、宗經為表征的獨特哲學思維方式。在此思維運作下,漢代公羊家立足“大一統”、“察名號”、“行權道”、“說災異”等內容對政治秩序、政治倫理、政治權衡、政治敬畏展開了獨特的哲學思考,構建了由一統政治、倫理政治、權道政治、災異政治合成的獨特王道政治哲學,凸顯了政治秩序性、政治倫理性、政治合法性、政治權變性、政治敬畏性、政治批判性等一系列政治應然性問題,伸張了儒家所反復強調的“政治的善”與“善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政治實然,具有政治理想主義色彩。跳出公羊家對政治的哲學思考范式,對其政治哲學進行反省,在揭示其神秘的思維面紗與難免的時代局限之后,其合理內核也可資鑒當代政治文明建設。
平飛 ·理論流派 ·20.1萬字
《自由的思想移居:概念史與社會史》內容簡介:因此自由的概念史與自由的社會史的統一與分裂,并不是自由理論的斷裂,而是關于自由的意識從萌生到成長為人類的尊嚴和價值的精神內核的一個曲折過程;不是自由理論的革命,而是伴隨著自由的思想移居而發生的自由的理論視域的改變。《自由的思想移居:概念史與社會史》從數個方面對自由的思想移居的概念史和社會史進行了研究和闡述,是一本研究自由思想移居的學術書籍。
侯小豐 ·知識讀物 ·21.5萬字
《向隅——孤獨的歷史》是梁超“消極美學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由歷史哲學領域轉回美學領域,對人類美學文明的情感基調展開探討,闡釋了“孤獨”在人類文明雋永深邃的文化歷史的形成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全書分為“孤獨之表象”“孤獨之里象”“孤獨之大輕蔑”三部分,分別從詩歌、繪畫、語言學切入,剖析了孤獨的外化表達;從哲學、物理學、神話、心理學角度論證了存在的孤獨本質;并闡釋了孤獨及孤獨主義參與塑造文明的機制。
梁超 ·美學 ·24.7萬字
倫理源于生活,生活需要倫理的指導。《日常生活行為倫理學》探索追求面向民眾實踐的生活倫理學,以歷史回溯、文化詮釋、倫理分析、哲學反思、價值建構之綜合方法,對服飾、飲食、居住、行旅、工作、休閑、娛樂、生死倫理進行了分析、闡發,是倫理學的重要創新成果,對于促進民眾生活倫理和道德素質提升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肖群忠等 ·倫理學 ·45.7萬字
本書為作者關于唐前士人精神史探索的文章的合集,共分三部分:一、論先秦圣賢、詩哲的理思與痛苦;二、論漢興百年儒士、賦家的經國品質;三、論晉宋名士的飄逸與痛苦。作者深入開掘孔子、屈原、賈誼、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精神歷程,探討中國人世代相續的民族精神。
程世和 ·中國哲學 ·20.4萬字
本書由作者發表于不同時期的期刊與論文集組成,集中闡述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源起、內涵、特質與演變。書中在宇宙事物的變革論、氣數論、時勢論的框架下,以中國傳統的本體論、心性論、人生論為主線,以孔子的超越之命、自覺之仁、規范之禮為主導,輔以莊子的自然之道、靈動之氣,系統闡釋了秦漢天人之學、魏晉自然之學、宋明性理之學的意蘊及其對當代中國社會生活所承載的文化使命。
崔大華 ·中國哲學 ·43萬字
本書梳理和分析了康德尊嚴學說的理論淵源和形成背景,著重通過探討康德的尊嚴概念、尊嚴根據,尊嚴主體、尊嚴原則來闡明康德尊嚴學說的基礎理論,通過探討康德的德性尊嚴觀和法權尊嚴觀來闡明康德關于捍衛人的尊嚴的路徑思考,最后指出了康德尊嚴學說對我國和諧社會構建的現實啟迪。
劉睿 ·西方哲學 ·21萬字
《當代外國倫理思想》對日本、印度、韓國、朝鮮、新加坡、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以及從蘇聯到獨聯體的當代倫理思想分別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和闡述。本書是按東西方順序分章的,各國按頭字筆畫排列先后。這樣編章,按國家和地區分別闡述當代外國倫理思想,與按思潮和學派闡述外國倫理思想的著作不同,它可以使讀者集中、完整地了解和認識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當代倫理思想,為倫理學研究者進行東西方倫理思想的比較研究,提供難得的現成資料和研究成果。
宋希仁 ·倫理學 ·44.7萬字
本書從韋伯命題及相關科學史論述出發,圍繞文藝復興哲學代表人物皮柯·米蘭多拉展開,檢討“世界的除魔”這一現代性特征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發端。皮柯通過揭穿占星術的魔法星,第一次賦予人自我塑造的自由;同時他又主張魔法,將人理解為自然的沉思者和操作者。既魔化,又除魔,表明了現代性生成的復雜機理,也提供了反思現代世界誕生的契機。
吳功青 ·西方哲學 ·25.5萬字
身心關系問題是中西哲學、美學及文藝美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傳統問題,同時也是關系到當下國人生存狀態和生存意義的一個切實問題,本書將在現代美學和美育思想范圍中對這一問題進行梳理和考察。主要關注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宗白華、朱光潛等美學家的相關論述。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1、梳理中國現代美學家身心關系創生的理論內外譜系和歷史文化語境;2、總結美學家關于“心”概念的現代性轉化成果,關注其各自不同的審美形而上學(超越)傾向;3、考察美學家各自的身體概念、身體意識和身體意象,關注“身”概念在中國現代美學論域中的變化歷程;4、評述美學家身心關系理論的思想特色、學術價值和內在矛盾,關注各自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局限。
馮學勤 ·美學 ·20.6萬字
《治道:概念·意義》是一部有關儒家治道的基礎性研究之作,也可以說是一部有關儒家治道的概念史著作。全書圍繞著“治道”一詞以及與治道相關的八個基本概念,即治法、治具、治術、治體、政道、王道、人道、中道,以《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及一部分現代新版古籍資料為基礎,以經、史、子、集文獻為框架,以先秦至明清兩千多年歷史為跨度,詳細分析每個概念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起源、使用、含義及其演變。
方朝暉 ·理論流派 ·21.3萬字
學術文集《北大視野:新中國60年學術流變記》依托北京大學人文與社會學科強大的學術實力,結合新中國建立60年來中國學術與文化界的重大事件和發展流變,撰寫一部60年中國學術與文化史評,為共和國60年來這些學科的發展作一次深刻的解剖,作一次全面的總結。60年來,北大學者以自己的智慧與氣節保持著學者對社會的獨特貢獻。這本文集主要選取北京大學13個人文與社會學科方向的著名學者來敘述和評鑒新中國建國60年來中國社會文化、學術歷史的大事記;主要突出作者作為北大學者以自己獨特的專業視角審視共和國60年,講述60年來中國學術界的熱點及變遷,文章不一定面面俱到但體現中國特色及北大水平。
趙為民 郭俊玲 ·中國哲學 ·42.8萬字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系著名歷史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教授繼《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之后又一部力作。考察了中國近代思想中的“主義”“未來”“自我”、時間觀等議題,觸及近代中國心靈世界的革命與失落、啟蒙與困擾,及其與現實政治和社會運動間千絲萬縷的復雜聯系。王汎森教授進而對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進行反思,提倡重視“思想的生活性”和“生活的思想性”,及它們之間的往復交織,以此擴大思想史研究的視野。
王汎森 ·中國哲學 ·25.2萬字
本書內容有三:一者分析陽明心學核心要素對佛教禪學的吸收,揭示了陽明心學與佛禪間密切而又復雜的關系;二者對王氏詩歌創作的動態性變化特點予以條分縷析,分別表現了以禪入詩、儒禪交融、講學詩與佛禪結合的特點;三者嘗試對陽明詩歌宗教美學境界進行概述。
侯丹 ·中國哲學 ·2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