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立足于馬克思的經典著作,用文本分析法梳理、探討了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創建過程中對人和自然關系的論述及其相關思想的轉變與發展,有力反駁了國際上指責馬克思“忘卻了自然”的觀點。與此同時,回顧當代中西方在人和自然關系問題上展開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合理成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對推進我國當前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提出了若干建議。
黃雯 ·倫理學 ·28.9萬字
本書從美學、文化哲學、神話學、闡釋學等視界對人類精神現象學的最高命題——生與死予以本體論、生存論、價值論的詩意運思,進而進入生存與毀滅的美學探究。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前提下,結合文化史、藝術史的豐富資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審美發現意義的見解。本書分為五個邏輯相承的部分。導論部分,簡述思想文化對于生存與毀滅這一永恒精神主題的沉思。價值論部分,對生死命題予以價值論的沉思,并結合藝術文本加以分析。本體論部分,闡釋東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學及其死亡意識,對生與死予以生存論的領會。創造論部分,援引豐富的藝術史現象論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現方式。欣賞論部分,從闡釋學、接受美學角度分析欣賞者對于死亡意象的藝術欣賞和審美發現。
顏翔林 ·美學 ·28.8萬字
書是著名哲學家、易學大家余敦康對漢代、宋代易學研究發展狀況的梳理,進而試圖把握易學演變的規律和發掘易學的核心思想或內在精髓。在書中,作者提出,在漢代象數派為何與表現宗教巫術的占卜糾纏扭結在一起?漢易的象數之學究竟是怎樣走到窮途末路,終于為王弼的義理派的易學所取代的?宋代為何又掀起了一個易學研究的熱潮?宋易有哪些進一步的發展?通過問題的逐步解決和對漢宋易學的深入探討,作者提出了易學的內在精髓。很值得的研究易學和對易學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余敦康 ·中國哲學 ·43.6萬字
老子思想的價值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被實踐和檢驗,有強大的生命力,成為中華思想寶庫中的瑰寶。本書在解讀、介紹老子思想的過程中,側重老子思想的實踐、應用價值,因此特別注重歷史思維。本書參照楊萬里《誠齋易傳》的模式,引用大量歷史典故,參閱了《說苑》、《新序》、《淮南子》、《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史記》等著作,這些歷史故事,與老子思想交相輝映,使本書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為了能夠讓讀者對“道”有深層次理解,本書單獨用一章來解說“道”,并與諸子之道作以比較,增加了立體感。
高長峰 ·中國哲學 ·24.2萬字
本書是國內最早且最系統地從制度正義角度理解道德失范現象的學術著作,以人類文明歷史進程為背景,立足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從多學科交叉的角度,在“倫理”-“道德”人理論框架中,以制度公正為切入點、制度有效供給為基本分析方法,從宏觀的角度研究道德失范問題。所關注的焦點不是制度公正的具體內容,而是提示制度公正建設對于克服社會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的意義。
高兆明 ·理論流派 ·27.5萬字
本書全面具體地勾勒、描畫了普列漢諾夫一元論歷史觀的邏輯體系。通過細致的思想史考察,系統厘清了普列漢諾夫一元論歷史觀形成與發展的背景及脈絡,剖析其歷史邏輯;通過深耕文本,系統闡釋普列漢諾夫一元論歷史觀的本質特征、理論基石與重心,回應學界對普列漢諾夫一元論歷史觀的誤解及爭論,剖析其理論內涵;科學評價普列漢諾夫一元論歷史觀的貢獻與不足,挖掘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意義。
鄭偉 ·西方哲學 ·22.7萬字
《十力語要》凡四卷,主要內容為門人節錄匯編熊十力先生論學書信,以及記錄熊先生語錄,另外還有少量短文、傳記等,并由熊先生親定。于1935年開始分卷單行,后匯集成書,于1947年收入湖北十力叢書印行。《十力語要》作于熊十力精力旺盛、哲思暢達之中前期,匯集了熊先生論學的精華,為《新唯識論》之外的又一代表作。
熊十力 ·東方哲學 ·28.5萬字
本書立足馬克思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理論,以不同社會形態中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關系的比較描述為基礎,對“人的現實”即特定社會時期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致性關系問題予以研究。從學理層面探索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一致的實踐路徑,現實層面上對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金建萍 ·馬哲 ·23.1萬字
這是國內第一部斷代西方美學史。書中將美學置于現實生活的廣闊背景中,同時將美學家置于各自的生活場域里,結合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從哲學層面上對和諧、有用(有益)、善、理式、整一、悲劇、崇高等審美范疇做出了系統和完整的概括。
閻國忠 ·西方哲學 ·27.2萬字
在近代中國,“自然”和“人”是兩個其含義發生深刻變化的核心概念,它們既保留著中國古典思想傳統的含義,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時代變遷和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產物。本書系統全面地梳理了“自然”和“人”這兩個概念在不同的哲學家、思想家那里的不同意義,細致入微地探討了它們的意義在近代中國不同時期發生的各種變化。
王中江 ·中國哲學 ·40.7萬字
德性知識論是當代知識論最前沿新流派之一,其主旨是以理智德性為核心,通過主體自身的屬性來解釋知識,改變了以信念為核心的傳統知識論。這種轉變不僅有利于解決當代知識論問題,諸如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基礎主義與一致主義等問題,而且有利于讓知識論回歸探究人們的理智生活的古典傳統。本研究致力于對德性知識論進行全景式考察,包括如下五部分內容:當代知識論的德性轉向、德性可靠論、德性責任論、德性知識論的爭論與融合和德性知識論與當代問題。
方紅慶 ·倫理學 ·27.4萬字
《老子》《莊子》都是哲學經典,以哲學思維切入才是理解的正路。本書以中西方哲學視角,深入而淺出地講授中國傳統經典。既便于初學者掌握老子思想精髓,更可為有志于老莊學說深入研究者提供指南。
吳怡 ·中國哲學 ·28.7萬字
本書從哲學治療的角度,重新思考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它不是一本闡釋性的著作,而是針對“我”自己的靈魂。它不采取旁觀者的姿態,書寫過程本身,成為自我內心世界的舉止行為史,對自我實施心理手術。它決不置身事外,它把親歷的內心感受與判斷融為一體。它不是正確的,而是真實的。本書的學術擴展視角來自三個領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藝術或審美、當代法國哲學。本書對哲學文本的寫作方式,做一種新的嘗試。它改變敘述的人稱,說“我”而不是“我們”,試圖將哲學著作寫成一部作品。
尚杰 ·西方哲學 ·49.2萬字
《哲學和美學的根基》是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關涉美學和文藝學的一個重大問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范疇。當前,學術理論界在圍繞“本體論”、“實踐本體論”、“實踐存在論”的探討和爭鳴中,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見解,也觸及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則性問題。為弄清理論足非,發揚科學和民主的精神,有必要對什么是“本體”、“實踐本體論”能否成立、“實踐存在論美學”有何缺欠等問題,展開深入而細致的討論。這種討論,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與美學觀,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嚴昭柱 董學文 ·知識讀物 ·26.9萬字
北京大學哲學系創辦面向全國以及整個華語世界的哲學學術出版物《哲學門》,書已入選CSSCI來源集刊(集刊類),本次以中國近現代哲學思想為研究專題,收錄了景建峰、劉崧、呂明恆、賴區平等學者原創文章,同時還輯錄了李振東、吳功青、侯杰耀等學者的文章。
王博 ·邏輯學 ·25萬字
本書是一部從整體上對緯書思想體系進行系統研究的著作。根據現存緯書資料,按照中國傳統哲學“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基本架構,本書對緯書的宇宙元氣論、陰陽五行說、天人關系說、禮樂刑德思想、倫理觀、歷史觀、圣人觀等主要內容做系統研究和綜合分析,從而展現緯書豐富多彩的思想世界。宇宙元氣論是緯書思想的形而上學基礎,也是緯書其他思想得以展開的根據。在緯書作者看來,宇宙萬物皆從無形之氣中生出,這種無形之氣就是元氣。陰陽、五行是元氣的重要內容,也是元氣生成萬物的中間環節,因此,在宇宙元氣論之后繼之以陰陽五行說。禮樂刑德思想、倫理觀、歷史觀、圣人觀等都屬于人類社會方面的內容。天人關系說則反映了緯書作者對于天人之間相互關系的思考。最后在圣人觀中分析了緯書“為漢立法”的思想宗旨,即證明漢代政權合法性的最終目的。
任蜜林 ·理論流派 ·25.8萬字
哲學是什么?哲學應該是個什么樣子?未來的哲學會是什么樣子?這是從事哲學工作的學者們首先碰到的并且也不能不去思考的問題,是要人們傾注一生的熱情響應它、思考它的問題。這問題同樣也是熱愛智慧、思考人生、認識自我的青年朋友最愛提出的問題。本書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這從它的副標題“從愛智慧到棄絕智慧”就可以看出。對于我們今天思考哲學的未來和人的未來非常重要。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經歷的“從愛智慧到棄絕智慧”的轉變,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地加以總結和對待,值得我們深入思索一番。
田海平 ·中國哲學 ·35.9萬字
每個人對虛構對象都不陌生,日常生活也從來不曾離開過虛構對象。但是,關于虛構對象的形上學探究并不容易。《虛構對象的形上學》正是對虛構對象的形上學本質進行探究的一本嚴肅的哲學專著。在對虛構對象實在論進行辯護的基礎上,作者對觀念主義、柏拉圖主義、可能主義和創造主義等主要理論形態進行辨析與評估,進而創造性地提出并辯護合取創造主義虛構對象理論,還對相關的語言哲學難題(包括否定存在難題)進行解答。
徐敏 ·理論流派 ·26.1萬字
本書從思想史和理論史角度重新認識嚴復的變譯實踐,通過語料庫,考量《天演論》的變通策略,探討變譯大師嚴復的達旨術研究的軌跡,以此論證達旨術是變譯的策略,信達雅是變譯的思想。通過嚴譯《天演論》與全譯語料對應,例證“信達雅”的真諦,推定達是信達雅的軸心,達旨術的靈魂,達旨術與信達雅呈一致性關系,變、通、達三者具有內在關聯,以求嚴復變譯思想系統化,建立嚴復變譯思想體系。將嚴譯定位于文化之譯,將其翻譯思想定位于變譯思想。識得嚴復變譯思想的精髓,為百年來嚴復翻譯思想正本清源,以便推動當今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目錄如下:第一章重識嚴譯思想;第二章嚴復變譯思想實質考;第三章嚴復變譯思想來源考;第四章百年辨難、辯難與研究。
黃忠廉 ·中國哲學 ·23.2萬字
2016年7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美學研究所在京共同舉辦了第一期“中國美學暑期高級研修班”。與會者聚集在香山腳下,共同聆聽,熱烈討論,相互交流——“香山一期”成為他們共同的名字。本書收錄的27篇論文,選自研修班學員提交的個人成果。它們涉及美學和藝術理論的諸多方面,有著較為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扎實的理論基礎,既代表了研修班學員個人的收獲,也記錄了中國美學界一次富有意義的學術集會。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 ·美學 ·2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