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清代的重慶是長江上游日益崛起的商業城市,也是一個重建之中的移民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商業會以怎樣的方式運行?來自不同地區、從事不同行業的人們又會通過怎樣的互動來塑造一個獨特的商業秩序?本書就是以清代《巴縣檔案》的商業訴訟案卷為主要素材,回答這兩個問題。書中勾勒出清代重慶商業制度的三個演進階段,并提煉出清代重慶市場中“以差(厘)馭商”的運行邏輯,即地方官府和商人都參與其中,而政治權力才是清代重慶商業變遷的決定性因素。
周琳 ·史學理論 ·33.7萬字
該詞典對《史記》修訂本所載地名進行收集、分類編排并簡要敘述。全書收錄地名、族名詞條2752條,共計約50萬字。所收詞條梳理地名、族名的歷史變遷,并與今地名對照說明,并對每個詞條進行了歸并分類,共歸并了十個大類49個小類(不包括無法歸類的兩個詞條),按照筆畫順序排列,書后附以音序和分類索引,便于讀者查檢。是進行歷史地理研究、《史記》研究的必備的工具書,也是一本方便讀者進行歷史地名溯源的文化普及性工具書。
郭聲波編著 ·史學理論 ·36.9萬字
歷史的客觀性問題不僅是一個歷史哲學界所爭論的核心問題,而且是一個關涉全部人文社會科學合法性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借助于黑格爾“思想的內涵邏輯”在存在論的意義上澄明了人類現實的歷史。一方面,馬克思把對個人的理解訴諸人們所創造的現實歷史,另一方面,他又通過對現實歷史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尋求現實個人的解放道路。重新彰顯馬克思對“現實歷史”的存在論澄明,不僅有利于破解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教條化理解,而且有利于在學理上回擊當前甚囂塵上的歷史虛無主義。
劉雄偉 ·史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將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為中心逐步展開,依時間順序分四章作縱向探索,準確清晰地勾勒出它的變遷軌跡。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終圍繞著拓跋部落本身的社會文化特征和漢族文化對其產生的曲折作用這兩個影響平城政權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雖然是北魏平城政權封建化的歷程,但其意義卻已超越了論題本身,成為探索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漢族與游牧民族相互影響與融合規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證中,作者既不回避種種重大矛盾現象,又以一絲不茍的態度對細微之處詳加辨察,因而所得結論新穎而令人信服。
李憑 ·史學理論 ·22.3萬字
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歷史,因而歷史本不分科,況且中國治學講究貫通,素來不重分科。可是今日的史學,無非分科的學史和分科的歷史兩種,前者為用各個學科現在的形態追述出來的學科發展史,后者為用不同學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門別類的歷史。其共同性則是以后出外來的觀念系統重新組裝歷史。恰當把握一般倒述的分科之學史、近代以來學科發生演化的分科史,以及面向未來的分科之學三者的聯系分別,才能掌握關鍵,溝通而不附會。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8.8萬字
本書以1940年8月至1941年7月國民政府首次設立的中央層級的專門糧食行政機關全國糧食管理局為研究對象,圍繞戰時糧食從“自由”向“統制”的重要過渡節點,對全國糧管局的成立發展、人員變動、糧政推行、互動博弈、作用發揮等進行全面考察。本書指出,創設全國糧管局既是日趨緊張的戰局下應對糧食危機的“應急性”手段,是支援抗戰的一次有益探索,也為糧食管理納入戰時經濟體制起到“緩沖”作用。而全國糧管局沒有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加之國民黨內派系斗爭、糧食危機進一步加劇,其不到一年即被裁撤而代之以糧食部,全國糧管局的某些政策為糧食部統制糧食奠定了基礎。
王榮華 鄭王薈 ·史學理論 ·31.6萬字
文官考核,既是一種制度,同時也是一種政治行為,作為官員管理的重要一項,涉及官員選任、獎敘、處分、升遷降調等諸項內容,在清代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書對有清一代文官考滿、京官京察、地方官大計、地方大員年終密考、清末新政下考核州縣事實五項主要考核形式分章分節詳細考究,理論解析,涵蓋了制度源流、內涵與發展脈絡,考核的實施效果與實質作用。書中指出:文官考核理論上“黜幽陟明”,整飭官場,但受吏治環境的影響與制約,考核與吏治是辯證關系;主管官員注考負責制利弊雙關,主官注考具有科學性,同時又成為考核弊端叢出的總根源;乾隆朝開始實行的年終密考制,擴大了督撫的用人權,也成為皇帝控制地方大員的利器;官員考核與選任的緊密結合,是清代充分發揮考核優等激勸作用的重要舉措,京察一等外放地方任官成為清朝人事任用的亮點;在皇帝對考核優等、六法官員引見,考語確按實跡的情況下,實施考核問責能夠相對有效增加考核公正、有序的可能性。
薛剛 ·史學理論 ·26.3萬字
《史學史研究》通過刊發高質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中國近代史學卷》是其中一冊,主要收錄了從晚清到現代期間的有關歷史的研究和理論。本冊圖書,不僅是50多來史學史重要研究成果集合,同時更是史學家對晚清以后中國歷史的反思,不僅有史學理論角度的創新,更有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編者在整理本冊時,進行了多次刪減,保留了能夠體現這一時期的重要論文,對其他史學研究者有不小的幫助。
周文玖主編 ·史學理論 ·29.4萬字
本書以史料派、史觀派的分野作為內在線索,將百年中國史學分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個時期,從“問題”出發,以“新史學”與“新漢學”的百年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上的分歧,進而就這種差異對史學建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的基本輪廓。
王學典 陳峰 ·史學理論 ·23.7萬字
本書對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詩人的生平事跡及著述情況作了詳密考證,或填補空白,或訂正錯誤,資料翔實,論證嚴密,多發前人所未發。本書還對所考詩人的創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以及當時的詩壇和詩歌流派,作了宏觀的考察,力求總結出文學史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對大歷時期南北不同詩人群體的分析,開啟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唐代文學研究中群體研究的新風氣。本書初版于1980年,學術界認為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
傅璇琮 ·史學理論 ·37.9萬字
本書是2018年在上海召開的“第七屆中古歐亞草原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的中譯本。因為本文集的作者多數是國際上研究歐亞草原的名家,即便是年輕學者也都是一時之選,他們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所以將中文版書名定為《歐亞草原歷史讀本》。相對于英文版會議論文集,除了書名之外,對全書的結構做了調整。英文版文集共收27篇文章,直接以作者姓氏的首字母為序編排,中文版多收了1篇,全書分成六大板塊,分別是考古、歷史、文獻、地理、宗教、文化,每一板塊的篇幅在4—5篇文章之間不等。此外,為了體現讀本的規范性,在中文版書末還編制了索引,并對專名標注了原文。
陳浩主編 ·史學理論 ·23.1萬字
《宋史研究論文集(2022)》為“‘兩宋歷史與王安石’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九屆年會”會議的論文集,收錄了大會的開幕式致辭、大會的主題報告、新任會長年會致詞、閉幕辭和23篇學術論文。這些相關的主題報告、學術論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宋遼金史乃至五代史的研究動態和學術研究新視野,對進一步推動宋遼金史乃至五代史研究領域的擴展、研究內容的深化有較好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李華瑞 鄒錦良 陳云斐主編 ·史學理論 ·31萬字
本書主要按照年代順序梳理日本各個時期的《史記》研究成果,在對資料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時期的研究狀況及特點,對日本《史記》學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細致深入地研究。本書的研究是以往國內《史記》研究者尚未涉足的領域。通過關注和全面了解《史記》在日本的傳播和接受的過程,我們可以理清日本《史記》學形成和發展的脈絡,比較中日《史記》研究的異同,并推動《史記》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楊海崢 ·史學理論 ·22.4萬字
《文化傳播與文化建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2輯,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重要學術研究論文13篇。本輯收入美國史學者李劍鳴、法國史學者郭華榕和洪慶明、羅馬史學者劉津瑜等多位知名學者的精彩文章,力圖從文化的傳播、接受,以及建構的角度,呈現當下世界史研究的新發展、新趨勢和新史料,視角豐富多元,不僅能反映國內外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也能呈現其最新的研究成果,極具啟發意義。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0.1萬字
清末政治改革與辛亥革命是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領域,在革命黨、立憲派的相關研究日趨深入的情況下,對于清廷和滿族權貴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本書以當時地位顯赫、權勢亦大的滿族王公與清末政治改革為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對以往研究的明顯推進和深化。作者圍繞研究主題,著力收集各類資料,包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未刊檔案和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檔案等,利用了如《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等新刊史料,重點論述了身處清末大動蕩中的滿族王公的政治心態,他們在清末軍政改革、預備立憲等方面的作為,剖析了其與清末滿漢權力格局變遷的關系,及其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選擇等問題,很有新意,豐富和充實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周增光 ·史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老師、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內外相關領域研究者的論文集。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全書根據經、史、子、集分為四個部分,在目錄中以空行體現。論文或為相關領域某個專門問題的最新研究,或為中國古代著名學者的生平、交游考,或為海外漢學的交流探討。本期論文觀點新穎,內容詳實。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 ·史學理論 ·30.6萬字
本書是對先秦法家經典《商君書》文本的考辨評析,和所蘊含的法家政治思想的闡發申說。全書先以《商君書》文本(下稱原典)為基準,從三個方面展開考辨評析:一、對原典涉及的戰國時期多種史實,以及各個學派對這些史實的不同觀點進行考辨。二、對原典中被后世扭曲的觀點與論說正本清原;對原典研究的盲點、爭議點進行評析。三、以現當代政治文明理念解析原典中的古典治國理論及法治理論的遺產意義、繼承價值和歷史缺陷。全書認為,從戰國秦國到大一統秦帝國,是中國古典法治社會,其結晶《商君書》從法治實踐和治國之道角度,論說了國家實現法治社會和選擇治理模式的體系性理論。
孫皓暉 董健橋 ·史學理論 ·21.6萬字
受域外學術的影響和內在發展的驅動,近年來法制史研究漸呈活躍態勢,無論文獻的整理出版還是研究著述的發表,在各專史或各學史的領域都顯得相當突出。本書在反思各類專史學史混淆比較與比附狀況頻出的基礎上,從近代中國的案卷、審判、機構改制入手,抽絲剝繭,逐漸近真。一方面比較各方說法,不斷接近本事的真相,一方面因緣各方的態度有別,進而考察各方與此事的關系各異,將所謂法制史轉化為一般歷史的研究,以司法問題為線索脈絡,而不以法制史為范圍,試圖由社會的動態變化中見常情。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6.3萬字
陳其泰先生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陳其泰史學萃編》全書共九卷,約300萬字,包括《學術史沉思錄》《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史學與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學通論》《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梁啟超評傳》《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全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重大創新。《陳其泰史學萃編》是對時代需要的回應。陳其泰先生的著作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偉大創造力。陳其泰先生滿腔熱忱,對民族和國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間可見,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優秀士人精神的薪火傳承。
陳其泰 ·史學理論 ·32.1萬字
本書以《史記》日本藏本注本為對象,從兩個側面展開研究:系統論證《史記》日本藏本的文本形態、文本特點及文本價值;論證《史記》日本注本的形成過程、注釋結構、注釋特點及學術價值。
張玉春 ·史學理論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