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陳恭尹曾謂“世間何日不風云”,許禮平將這“風云”講成故事。這些故事中,有深藏功與名的香江潛龍潘靜安,“樂夫天命”的傅抱石,結緣中國藝術的蘇立文,身負傳奇故事的神醫柯麟;這里還有“同畫異幅”的真相,有圓明園《寒食帖》流傳經過,當今拍賣亂象……許禮平通過所藏的一幅幅翰墨書畫,考證與它們有關的人和事,內容有趣而頗多掌故。對香港文化、歷史感興趣,和想了解民國史的人,可做一讀。
許禮平 ·隨筆 ·16.1萬字
本書講述了晚清、民國時期的一些名人軼事,評述了一些社會現象,對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很有幫助。
張鳴 ·隨筆 ·12.3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者王笛的最新歷史文化隨筆。50篇,共18萬字。這本書以近代成都茶鋪為中心,寫茶鋪的日常生活、大眾文化和經濟等內容。作者從一碗茶寫開去,寫出茶館內的各色人等以及他們在茶館這個社會小空間的酸甜苦辣、社會交往和矛盾沖突,充分表達了“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是個大茶館”這樣一個普遍的社會認知。飽滿、綿密、豐富的細節以及生動、流暢又節制的敘述,再加上客觀、理性、多維的分析,使得這部文化隨筆生動別致、耐讀。
王笛 ·隨筆 ·18萬字
本書是知名歷史學家雷頤二十余年讀書筆記的合集。于雷頤而言,讀書是個人興趣愛好,是內在需求。他所讀之書以史書為主,不僅包括中國史,也包括世界史。因為讀書興趣廣泛,其他種類的圖書也多有涉獵。本書按內容共分五編,分別是第一編“憂天下,探世變”,第二編“透過歷史的裂縫”,第三編“不讓歲月空流逝”,第四編“精神的年輪”,第五編“在世界歷史中深思”。本書所選文章有《西南聯大“傳奇”的生成》《甲申年再讀》《法蘭西百年精神譜系》《建筑的哲學》《哈佛的開放與秩序》等。在雷頤看來,把歷史說給大眾聽,是歷史研究者的一種使命。
雷頤 ·隨筆 ·16.2萬字
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國家,少有東方和歐洲的巍峨古跡。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覺得也有它特別的韻味。它的開拓者中有一批來自歐洲的思想者。他們從歐洲傳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盡精美修飾,卻有了實實在在的精神。隨著他們留下的足跡,一邊行走在樸素的土地上,一邊閱讀著他們留下的紙頁發黃的字跡,同時把看來讀來的一些體會,試著與大家分享。
林達 ·隨筆 ·24.3萬字
本書歷史隨筆集。分別對晚清的一些歷史疑雜和有爭議的史論重新提出自己的觀點。
張鳴 ·隨筆 ·11.5萬字
人類始終生活在歷史的投影里。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賜,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腳,而是源自人類將自己與動物區分開來的那個重要特征——記憶。歷史的投影有過遠有近,遠的如原始祖先邁向文明渺然足跡,所的如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時間之流,不舍晝夜,不僅把已經發生的,而且終將把正在發生的以及行將發生的一切,都裹挾而去,統統融入歷史的投影。最早意識到這投影價值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至圣先師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溫故而知新”,雖平白如話,卻如醍醐灌頂。歷史既是人類活動的歸宿,更是面向未來的智慧之源。談到歷史與現實的關系,英國作家奧威爾的表述則更加直截了當,他說:誰掌握了歷史,誰就掌握了現在。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1.4萬字
因三國時期,蜀錦馳譽全國,設置錦官管理蜀錦生產并筑城保護錦蜀生產,被稱為錦官城。錦官城是成都的別稱,有“花重錦官城”“錦官城外柏森森”的經典詩作傳詠至今。作家蔣藍以“蜀人外傳”“風物獵記”“天府新錄”三部分,描述了錦官城的歷史文化、人物典故等,如“李調元詠成都燈會”、“布衣狀元駱成驤”、“林語堂在成都”、“魚鳧與魚鷹”、“歷史文化中的大熊貓”、“成都鳳凰山的演變史”、“龍池書肆的記憶”等文章,就像給讀者呈獻一幅幅錦官城濃墨重彩的歷史畫卷。
蔣藍 ·隨筆 ·21.6萬字
沙特爾位于法蘭西島大區和中央大區交界的厄爾-盧瓦爾省,坐落于一個山丘之上,在厄爾河左岸,博斯平原的中部。沙特爾在巴黎的西南方向,二者相距71公里,是座清幽的小城,約有4.2萬人口,以城中的大教堂聞名于世,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法國九大名教堂之一,更是早期四大教堂之一。高崗之巔是沙特爾教堂,教堂之下躺著這座靜靜的小城,小河繞城而流,并在市中心分成三叉,因此居民住在河邊,住宅的后花園緊依著小河,猶如一座水上花園。小城的難得之處是非常靜謐,城中悄無聲息,好似無人居住一般。
(英)塞西爾·黑德勒姆 ·隨筆 ·17.7萬字
祝勇用詩意的語言、散文的筆法、史學的態度,選取兩岸故宮收藏的書法名作,以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岳飛、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古代書法家為線索,講述了這些藝術品背后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再現了這些書法家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這是一座“紙上的故宮”,讓我們知道那些比遠朝代更偉大的中國古代藝術品是怎樣出生,又在經歷了怎樣在的坎坷之后抵達我們的面前。面對那些久遠的墨跡,你我都會怦然心動。除了感嘆古代藝術家的驚人技法,心里還會聯想到那些紙頁背后的故事,浮現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現過又消失掉的人與事。
祝勇 ·隨筆 ·11.6萬字
長篇史詩性力作《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最新史論作品。這是一本力圖理清中國前3000年文明史的書。作者從中國為何文明意識蒼白,為何沒有自己的文明話語權的問題意識出發,經十數年研究思索,在創作《大秦帝國》的同時,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集結為三卷本《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本書首次提出中國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書寫中國前3000文明史,細致梳理了秦帝國之前中國歷史的七大歷史性跨越,總結出中國民族五大生存經驗。
孫皓暉 ·隨筆 ·49.1萬字
本書匯編40余篇親歷者回憶,分四個章節介紹了國民黨崩潰前的黑暗統治、中共地下黨的策反與斗爭、江邊激戰以及我黨進駐重慶、接管重慶等方面的情況,充分展示了人民軍隊為了重慶解放事業不怕流血犧牲、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英雄氣概,以及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的探索歷程。本書所選文章均來源于全國政協及地方文史資料,是研究這段歷史的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劉未鳴 韓淑芳主編 ·隨筆 ·17.8萬字
九冊匠心編排,百萬字深度解構,唐浩明精研細注,集文獻價值、學術深度與實用轉化于一體。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從詩詞雅韻到奏折韜略,曾國藩畢生智慧精華盡收囊中!既是研究晚清史的一手資料,更是當代人汲取傳統智慧的活水源泉。傳世智慧,典藏之選,為您開啟晚清第一名臣的立體人生圖卷!
唐建福 ·隨筆 ·214萬字
本書力求從晚清的社會結構和政治格局的視角,重新審視戊戌變法。側重點有三:一是當時的帝后政治二元結構;二是滿人政治;三是變法的操作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又有什么意義。作者另辟蹊徑地講述了“旗下閑人政治”、士林的政治習慣、清朝政治的“補丁傳統”等諸多因素對戊戌變法的影響,對西太后及洋務派的表現、學習西方過程中政治操作的變形、老百姓對變法的觀感等問題,也有獨到詮釋。
張鳴 ·隨筆 ·24.8萬字
讀歷史就像喝酒,一要品,二要慢慢享受,三不要過量,微醺的狀態是很好的。本書是作者的歷史隨筆集,從韓非子到康德,從王昭君到納蘭容若,從長恨歌到夏洛特煩惱,帶你穿越時光隧道,體會歷史的風塵。歷史是一個深宅大院,我們都是偶爾透過門縫看了那么一點點。
侯興國 ·隨筆 ·18.4萬字
《歷史,不規矩》為著名學者張鳴教授的最新作品。這本歷史文化隨筆文風犀利,舉凡歷史史跡和掌故,俯拾所得皆學問。本書內容豐富,涉獵廣泛,上至三國兩晉南北朝,下至中華民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豐富多彩。作者以輕松幽默的語言,入木三分的剖析,以及眾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將五彩斑斕的往事以新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別樣的歷史畫卷,表現出“個人化的歷史”和“細節化的歷史”的趣味。
張鳴 ·隨筆 ·17.8萬字
如果有皇帝們那年有報刊雜志,會出現多少篇記錄他們經歷和心路的報道?想一想都巴不得趕緊讀到呢。那么,就由時拾史事的記者,不,作者,高成,報道出這一切吧。“時拾史事”是由一群歷史愛好者共同運營的歷史自媒體,在微信公眾號、網易云閱讀、今日頭條等平臺都有賬號。它專門關注正史當中的八卦事,用詼諧的語言講歷史的細節,把枯燥的歷史還原成生活中的街談巷議。
高成 ·隨筆 ·3.1萬字
張鳴教授的歷史隨筆主要取材于晚清民國史,不拘一格地講述了正史當中很多不為人所注意的細節,著重挖掘故事背后的東西。本冊側重說事,主要內容有:義和團的謎團;義和團的女人戰陣;義和團:變幻的歷史記憶;“義和團藥方”為何再現江湖;世紀末的看客;又想起了王大點;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讀史札記等。可從中真切感受張鳴式說史的獨特風格。
張鳴 ·隨筆 ·21.5萬字
本書屬于歷史類讀物。本期特稿收入了不少頗有分量的文章,如,“特稿”一欄有方子奮先生的“老戚——謹以此文紀念一位忘年之交的難友”;“記憶”一欄《重溫父親與羅曼羅蘭的交往》一文生動記錄了父親閻宗臨青年時代(1929-1937)在瑞士讀書、教書期間與羅曼羅蘭交往的點滴細節、有趣故事。影像專欄《淪陷區的城鄉風貌:一位日本軍醫的影像記錄》展示了秦風先生收藏的,抗戰時期日本一名軍醫拍攝的日軍占領區的一組珍貴照片。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5.6萬字
遠在趙宋年代,金邦被滅后,還有未死的女真遺族逃奔東北,伏處海濱,取“長白山下居民”之意,自命“愛新覺羅氏”,并建滿洲國,于是舉族改稱“滿族”。經過幾百年,相傳了幾代人,族中卻出了一個智勇雙全,出類拔萃的人物,于是又排演出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歷史。清朝一統中原,總道是千秋萬歲,綿延不絕,可以與天同體了。誰知異族船堅炮利,屢犯國門。泱泱大國今天割地、明天賠款,累得清朝君臣顧此失彼,國勢也漸漸衰退下去。不料,外患未了,內憂又起,武昌發難,各省響應,竟把大清朝生生地推翻了。
蔡東藩 ·隨筆 ·5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