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關中平原,驪山北麓。70萬人,耗時38年營建秦帝陵。這是一座陵墓:巨大封土,九層高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是一個帝國:墻垣縱橫,道路交通,水銀江河,奇珍異寶,以及嚴陣以待的兵馬俑軍團。這也是考古現場:航空遙感、科技物探應用其中,拼接甲胄秦俑,復原始皇容貌,幾代考古人接續努力。這里封存著一個震驚世界的地下秦朝,還有更多未解之謎尚待發掘。
張衛星 ·文物考古 ·16.5萬字
該書是一部科學、系統反映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研究成果的大眾普及讀物。全書四色印制,彩圖600余幅,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內涵。全書從三星堆:文明的重現、神權政體與文明、神權政體的運作系統、古蜀文明與夏商文明和長江中游文明、古蜀文明與歐亞古文明、南方絲綢之路:古代中印交通與中國絲綢西傳等方面對三星堆文明的農業、手工業、城市、交通、貿易等經濟方面進行了具體論述,并對三星堆文明與中原及其他地區的文明以至西亞古代文明進行了比較研究。本書將深奧的學術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既具有學術高度,又具有普及性的特點,以科學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表述方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對籠罩著三星堆文明的諸種未解之謎一一給予了妙趣橫生的科學解釋。
段渝 ·文物考古 ·13.8萬字
燕國歷時八百余年,由于地理位置獨特,其經濟和文化都體現著中原和北方交融的特色,是先秦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燕國的明刀作為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物,又是先秦異形貨幣,背文有大量的文字或符號沒有被釋讀,大量的信息沒有被解惑,應該是集學術研究、投資收藏極強的品種,但在收藏市場上甚至不及宋錢清錢的價值,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作者經過多年的刀幣實物分析和相關資料的收集,過手的燕明刀數量達到十萬枚以上,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燕明刀實物和豐富的鑒定經驗,這就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充足的資源,能夠反映學術研究成果,為廣大古錢幣愛好者提供一本資料可靠、內容詳實的參考書。
張立俊編著 ·文物考古 ·3.2萬字
《古人的表情》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審美特質的有趣之書。作者收集了大量古代面具,并通過面具所表現的喜怒哀樂等表情,企圖還原古人的情感和表情,從而進一步探索古代社會的風俗、禮儀、文化等文明蹤跡。書籍突出古代文化的敘述,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具備神秘特質,描寫大眾所不了解的領域的知識,能激發引起讀者的興趣,同時作者運用輕松的文字風格,也避免了內容的學術化,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張弛 ·文物考古 ·6.6萬字
名物學是涉及社會生活史、工藝美術史、文物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學科,二十多年來,揚之水通過其扎實嚴謹的研究和勤奮著述,將名物學發揚光大,給這門古老的學問注入了新的內涵,正如作者所說:“在考古學逐步走向成熟的情況下,今天完全有條件使名物學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解決文學、歷史、考古等領域中遇到的問題。”本書涉及古代家具、宋代花瓶、香事、茶事、酒器、節令風物等內容,以專題的形式講述和揭示名物學這一交叉學科的研究內容、方法和功用,考據精審,文圖并茂,一卷在手,既可以領略和體會名物研究的魅力,也可對作者治學的特點以及學問的如何養成等多所領悟。
揚之水 ·文物考古 ·17.5萬字
蛙人紋是半山馬廠時期彩陶的特色紋飾,學術界對其稱謂與內涵關注已久,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本書在對目前已發表的半山馬廠彩陶蛙人紋圖像及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其所體現的史前美術的相關特征,圍繞所收集的資料分析半山馬廠彩陶蛙人紋圖像的構成方式、組合方式、文化內涵、藝術源流,探究其藝術特征。
莊會秀 ·文物考古 ·12.5萬字
《漢代燈具研究》在界定了“燈具”的概念、標準以及鑒別燈具的主要方法的基礎上,采用考古類型學方法,通過比較和分類的手段,借用圖表等形式,以國內目前出土的漢代燈具作為對象,對漢代燈具的生產、分配、消費、廢棄過程所體現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在全面分析燈具生產、使用、流通、興衰乃至廢棄的生命歷程的基礎上,強調古代文物對于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
麻賽萍 ·文物考古 ·13.6萬字
一部有溫度的考古筆記整合田野、考古、讀書、歷史、個人情感和生活體驗粹為四編考古記、田野記、歷史記、人生記。這是一部有溫度的考古筆記,作者以兼具感性氣息與田野調查筆記的理性筆調,清晰而完整地呈現了其20多年在田野大地上的求索與探尋之旅。全書分為四個篇章:考古記,重返考古發掘現場,還原第一線的遺址和墓葬發掘場景;田野記,講述田野考察中的見聞與思考,傳遞考古工作的魅力與趣味;歷史記,探析古跡與器物之奧秘,呈現一幅幅完整的歷史圖景;人生記,以淡筆寫濃情,追憶那些無法忘懷的人與事,抒發對人間溫情與善意的珍惜。這些樸素、真誠、熱烈的文字,寄寓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考古工作的熱情,試圖在考古工作者與公眾之間建立起知識、趣味、情感和思想的聯結。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4.8萬字
秦皇陵墓文明標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本書以秦國的發展歷程及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為史實,重點從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新認識切入,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秦始皇帝陵的建造過程、結構布局及兵馬俑、石質甲胄等軍事陪葬,銅車馬、馬廄陪葬坑等乘輿車馬陪葬,珍禽異獸、百戲雜樂等娛樂陪葬,陵寢燕享等祭祀遺存,以及陵墓的核心——地宮之謎。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0.4萬字
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和王后竇綰墓是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在這兩座未經盜擾的古墓中,首次發現了保存完整的金縷玉衣,證實了文獻記載的準確性,揭開了歷史上的金縷玉衣之謎;王后竇綰墓發現了實用和美觀兼具的長信宮燈,同時兩墓還發現了中山靖王劉勝夫婦日常用具,為構建漢代貴族生活提供了物質史料。作者盧兆蔭全程參與了發掘工作。他和同事們一道,揭開了這兩座陵墓的神秘面紗。他以平實的文字,將滿城漢墓的發掘過程娓娓道來,用考古人嚴謹的態度,再現墓主身份,帶領我們走進千年前的西漢社會。
盧兆蔭 ·文物考古 ·4.8萬字
本書為我社出版的《GIS與考古學空間分析》一書的姊妹篇,著重從實踐角度對GIS技術在考古學科研、教學中的應用。包括GIS景觀分析、GIS水文分析與土壤侵蝕模型、GIS成本面分析與考古學空間移動研究、GIS視域分析與景觀可視性、GIS網絡分析、GIS技術的擴展與應用等。本書為我社出版的《GIS與考古學空間分析》一書的姊妹篇,著重從實踐角度對GIS技術在考古學科研、教學中的應用。包括GIS景觀分析、GIS水文分析與土壤侵蝕模型、GIS成本面分析與考古學空間移動研究、GIS視域分析與景觀可視性、GIS網絡分析、GIS技術的擴展與應用等。
張海 ·文物考古 ·10萬字
本書選取十四個關于古代銅鏡的話題,從不同角度,對銅鏡進行了研究。內容涉及舉世矚目的金村大墓出土銅鏡,銅鏡上的銘文詩詞、圖畫,鑄鏡工藝,關乎銅鏡使用方法的鏡架和鏡臺及其映射出家具的發展,與銅鏡相關的磨鏡工藝和手藝人,以及和考古學有關的銅鏡出土環境、盜墓問題。這些話題單獨成篇,編排按照時代由早至晚。不僅為大家介紹了銅鏡精美絕倫的外觀,還對與之相關的人和歷史進行了剖析,達到了考古學由物見人的研究目的。
霍宏偉 ·文物考古 ·13.3萬字
本書系統整理了滎陽小胡村墓地58座晚商墓葬和64座周代墓葬(西周墓葬2座,東周墓葬62座)的發掘資料和基礎研究成果。小胡村墓地位于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小胡村東北,北距黃河約5公里。58座晚商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共出土遺物405件,其中銅器154件;64座周代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共出土遺物217件,主要為陶器。滎陽小胡村墓地考古發掘所獲資料對研究商代晚期和東周時期喪葬習俗、族屬及相關歷史地理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精心繪制了墓地總平面圖、二百余幅墓穴及出土器物平面剖面圖,拍攝了出土文物及挖掘現場圖片四百余幅,形象而直觀地再現了滎陽小胡村商周墓地及出土文物情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文物考古 ·19.8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為寧夏博物館各文物撰寫的英文解說詞,分為兩部分內容:史前至清朝的寧夏通史及寧夏巖畫,兩部分內容完全按照寧夏博物館寧夏通史展廳與寧夏巖畫展廳的參觀順序設計排版,可以使讀者初步了解寧夏歷史及特色。
張雨婷 ·文物考古 ·1.7萬字
聲名顯赫的伊特魯里亞人曾經在古意大利建立了頗具影響力的強大文明,然而他們卻常常遭到誤解,被當作一個陌生而未知的民族,其語言和文化也已基本消失。露西·希普利撰寫的全新伊特魯里亞史為讀者呈現了另一番景象:這個民族與希臘保持著貿易往來,促進了羅馬文明的發展,啟發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和浪漫主義時期的推動者,對現代世界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本書描述了伊特魯里亞文物從誕生到使用、遺失、發現和重塑的過程。從時尚沙龍上埃及木乃伊的裏尸布,到波拿巴家族成員的業余活動,這本書帶領我們踏上了一趟精彩的旅程;它借助伊特魯里亞考古學,向我們展示了許多神奇而有趣的地方。作者將歷史與最新的考古學證據結合起來,以獨特的視角解讀這個充滿謎團的文明,揭示了我們現在知道哪些答案,以及還有多少問題等待我們去探索。
(英)露西·希普利 ·文物考古 ·11.5萬字
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時代,已經形成以象征神權的玉琮、象征軍權和王權的玉鉞,以及玉璧、玉頭飾等為載體,用以標志身份和等級的用玉體系。成組玉禮器體現的禮制,開啟了中華文明“器以藏禮”的傳統。本書通過對玉器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時代與中華文明起源等問題的探討,展現了良渚文明對中華文明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方向明 ·文物考古 ·18.4萬字
中國鼻煙壺小巧精致,秀麗可愛,體現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等豐富內涵。本書分瓷質、玻璃質、瑪瑙質、玉石質、金屬質、有機材質、內畫彩類等,對七大類400多只珍品鼻煙壺一一鑒賞。書中鼻煙壺造型精美,色彩艷麗,觀之賞心悅目,讀后令人難以忘懷。更有部分珍品可手機掃描二維碼看視頻,在悠揚的古琴曲中360度全方位欣賞難得一見的精品鼻煙壺。
金涌 ·文物考古 ·4.1萬字
殷墟對于中國考古學的意義,不唯其埋藏著豐富的古代遺跡,更在于它的發現和發掘與中國考古事業息息相關,殷墟發掘因此而被視為中國考古學史的縮影。《殷墟九十年考古人與事》一書,選取1928年以來,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眾多考古學者在殷墟工作過程中留下的照片、工具以及生活用具,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給九十年來的殷墟考古留下了物證,并賦予其學術史意義。
唐際根 鞏文 ·文物考古 ·5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在教學和科研中的思考,他站在一名考古學老師的立場上,為對考古學感興趣的、想要投入考古學研究的和正在學習考古學的青年學生、工作者提供了知識背景,包括學科史、學習方法和理論、相關專業書籍等,并對考古教育提出了意見和看法。所寫內容,從考古出發,與文學、哲學、科學甚至生活細節相結合,用考古學的方法和視角,探討大眾的事兒。“隔行不隔理”,其視角獨特,旁征博引。如愛情考古、從當今時尚看石器的類型劃分和考古學文化的風格,從《舌尖上的中國》看考古學研究中的“透物見人”等。對于初入此專業的學生,以及對考古學感興趣的大眾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準確的知識體系,更加難得的是,提供了正確的價值觀。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7.9萬字
本書廣泛搜集國內外沉船資料,對照各類陸地遺址出土的陶瓷器遺存,圖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國古代陶瓷經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銷的歷程及階段特征,揭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變遷的歷史及不同階段中國在世界海洋文明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窯址資料的基礎上勾畫出中國古代外銷瓷業生產變遷的脈絡,并以個案的形式討論了以陶瓷貿易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動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劉淼 胡舒揚 ·文物考古 ·14.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