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館內藏有珍貴的宗教典籍、文獻資料、手抄經卷,還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書畫、名人信札題跋等多種典藏文物。本書收録了文博館珍藏的古籍文獻六十九種,多數為明清善本,且有幾種是目前極為珍貴的孤本,如《淵穎吳先生文集》被鑒定為元刻本,是目前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對此數十種古籍逐一進行整理,內容包括圖書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等,并附有高清書影。
金延林編著 ·文物考古 ·8.5萬字
作為漢代特殊的喪葬藝術品,漢畫像石經歷了三百余年的發展進程,其在藝術史與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漢畫像石雖存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與時間發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漢畫像石在題材內容與構圖形式上卻存在明顯的趨同性與程式化特征。基于這一認識,本書從整體上揭示了漢畫像石圖像藝術所具有的主題思想——漢代生死觀,并以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為例分析了其圖像藝術所展現的漢代生死觀的發展演變歷程,揭示了該地域漢畫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學價值。另外,“宇宙空間圖式”乃是貫穿于整個漢畫像石發展始末的一條重要線索。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圖式與漢畫像石圖像藝術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并揭示了其所產生的文化淵源。
劉茜 ·文物考古 ·8.3萬字
殷墟被譽為中國考古的圣地,殷墟考古九十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殷商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陶質類文物,可分為普通陶器(或稱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類。通過對包括陶質類文物在內的殷墟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建立起了晚商文化的分期體系,可與《殷本紀》記載的、經殷墟卜辭中王譜訂正的商王世系大致對應。以研究殷墟文化的內部構成以及形成、變化為基礎,可進一步探討商文化、商文化與周邊青銅文化的關系以及人群的互動等問題。
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偉主編 ·文物考古 ·7.2萬字
《古墓疑云》用不一樣的筆觸將中外考古中發生的趣聞逸事用一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帶你穿越時空到達遙遠的國度,讓你零距離地感受古代的文明。
盛琳 ·文物考古 ·14.2萬字
考古圈一畫畫的、漫畫圈一挖墓的,一位愛漫畫的考古女生用她狐貍“阿三”的漫畫形象,將你從滿是誘惑、浪漫、神秘的想象中帶到一個科學、真實但非常有趣的考古世界里。
李子一 ·文物考古 ·8405字
崇寧通寶,是宋徽宗趙佶在崇寧年間(1102—1106年)鑄行的年號錢。本書匯總了500多個版式的崇寧通寶,并輔以約700幅高清彩色照片,對各個版式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一章介紹了崇寧通寶版式術語,第二章介紹了崇寧通寶小平錢版式,第三章至第七章介紹了崇寧通寶折十錢各類版式。本書對崇寧通寶的介紹系統、全面,有條理,講解細致,廣大錢幣愛好者仔細閱讀后,不但能認識版式,而且能觸類旁通地自行判定崇寧通寶的版式及市場價值。
郭振東編著 ·文物考古 ·8.2萬字
本書是人類學家張經緯的首部考古學、歷史學主題書評集,分為“考古”、“中國”、“神話”、“方法”和“諸野”五大板塊。考古、歷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當我們用人類學思維重新理解中國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許就能從那些作品中,品讀出意想不到的新意。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文集中的諸多評論,不僅能通過全新的角度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文獻,反思當下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還能讓有關中國文明的研究者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胸襟。
張經緯 ·文物考古 ·15.5萬字
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特別是在一些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分神祇、人物故事、靈異、生活、出行、建筑六大類,可補《中國漢畫像石全集》的不足。
朱滸編著 ·文物考古 ·6.1萬字
史前美術的研究目的,除了探討審美的起源,更是為了通過史前物質文化遺存,研究早期人類的精神世界。史前的浙江,貢獻了年代久遠的彩陶器物、登峰造極的玉器工藝、獨具匠心的刻紋藝術等種類繁多的美術題材,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貫穿浙江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的精神脈絡。本書以考古學的研究方法為主,串聯四個不同的專題,形成全書架構,通過提取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美術題材中不斷重復的“模式”,構建適當的用以闡釋象征意義的規律,以期突破史前美術研究中常見的因主觀類比造成的認識瓶頸。
朱雪菲 ·文物考古 ·9.1萬字
本書從考古學是怎么來的、考古學何以可能、考古學在做什么、考古學與你我四個部分講述考古學學科的簡史、內容、實踐與應用等方面,向公眾普及了考古學這門學科,反映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學科價值。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9.1萬字
本書聚焦于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國寶,深入且全面地呈現了它們獨特的魅力。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壯觀軍陣布局,再到可愛大熊貓的獨特生物學特性、生活習性與棲息環境……通過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這些國寶的前世今生、科學知識、文化內涵以及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等,帶領讀者領略中國國寶的非凡風采,增強對文化遺產和珍稀物種的保護意識。
張啟源編著 ·文物考古 ·3.5萬字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作為偉大的政治家,恐怕未有出其右者。司馬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用極為簡練、高度概括的文字記錄了秦始皇波瀾壯闊的一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急政”,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迅速崩潰。自漢代以來兩千多年間,秦始皇被歷代大多政治家、史學家塑造成“暴君”的象征。營造秦始皇陵、興建阿房宮、構筑“萬里長城”、開通“直道”與“馳道”及“焚書坑儒”等,成為秦始皇“暴戾”政治的集中體現。“萬里長城”及其相關的“直道”、“馳道”工程,它們之于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我想這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至于“焚書坑儒”現在學術界已有不同說法。為了將都城從“渭北”遷建“渭南”,秦始皇晚年修建的“阿房宮前殿”,已被近年來的秦阿房宮前殿遺址田野考古工作究明其屬于未完成的工程。唐代文學家杜牧的《阿房宮賦》所說的“阿房出,蜀山兀”、秦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等,無疑是“以古喻今”。在秦始皇的上述諸多“工程”中,開展考古工作最多的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因其作為世界“四大陵墓”(埃及胡夫金字塔、秦始皇陵、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日本仁德天皇陵)之一而享譽世界。秦始皇陵及其兵馬俑的考古發現,成為20世紀后半葉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其中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現與研究,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無疑占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地位。而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現與研究,尤以近年來的考古工作收獲最豐。段清波教授的《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恰恰就是近年來關于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現研究的重要著作。
段清波 ·文物考古 ·19.2萬字
本書以法門寺博物館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法門寺的歷史淵源、館藏珍品等。詳細講述了法門寺的佛教圣物、大唐宮廷文物、地宮的結構與格局,及中國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琉璃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深遠影響。走進法門寺博物館,讓文物喚醒塵封的歷史記憶,遙遠的絲綢之路推動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鑒,感受大唐開放、包容、繁榮和文明的輝煌成就,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6萬字
本書以全國幾個重點地區藝術市場的內部交易為線索,系統介紹了文物收藏陷阱,內容以知識性和市場經驗為主。藝術品市場越來越成熟的今天,很多老百姓也加入收藏大軍中來。但是,藝術品市場的欺詐行為嚴重。此書將揭開古董市場的神秘面紗。
曾智泉 ·文物考古 ·12.1萬字
本書第一篇“話文物”中,野島剛評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圖》、《快雪時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圖》等37件臺北故宮的重要館藏,時而描寫作品本身,更多的則是它們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這些文物在戰時的顛沛流離中所經歷的故事。第二篇“談故宮”中國,每一話都圍繞著與故宮相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特寫了故宮的過去。“故宮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文化反映了中國所有的東西,中國人也通過文化反映了自己的歷史和命運”。第三篇“訪昔人”則通過專訪故宮歷任院長等社會人物,揭露了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6.8萬字
作品以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為個案,結合考古實踐與民族史研究,探討非洲文化景觀問題。作者認為文化景觀是文化生產的結果,聚居群落通過日常活動、信仰和價值觀,將物理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所在。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塞內岡比亞巨石圈墓地考古情況及數據。第二部分介紹了巨石圈的西側和東側邊緣地帶的文化景觀:薩盧姆三角洲貝冢,巴薩里和貝迪克文化景觀。三個景觀案例歷經公元前二千紀中期至今的時間段,對巨石圈墓地的分析完全是考古學范疇的;對薩盧姆三角洲的分析也具有很強的考古學意義,但同時包含著民族史的探討;而巴薩里和貝迪克地區的案例研究則體現了當地部落人群英勇抵抗外來入侵的過程對文化景觀形成的作用。
(法)高暢 ·文物考古 ·9.5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絲綢之路,是商業貿易之路,也是東西對話之路,是友好往來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書作者從西安、碎葉、撒馬爾罕、布哈拉、伊斯坦布爾,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感受古代文明現場;并通過自己考古生涯中值得銘記的經歷,比如青海都蘭吐蕃大墓的發掘,對海底沉船“黑石號”的探密等等,看考古現場,讀出土文物,親眼見證遙遠的歷史,親手探索未知的文明。本書有大量考古現場照片及精美文物照片,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視覺盛宴。
齊東方 ·文物考古 ·7.7萬字
陶器,作為考古學最基礎的研究對象,對于了解一個地區、一個文化、一個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結構上基本按照時代順序,分別介紹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藝,同時包括對各個考古學文化基本情況和主要認識的介紹,旨在提供一個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與價值。
孫瀚龍 趙曄 ·文物考古 ·13.4萬字
河潤華章人物風流:渭南市博物館,本書以文物古跡為基礎,介紹了渭南從史前、夏商周、秦漢到近代時期的發展變化,及不同時期對國家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講述了眾多盛世英杰、賢相良才、文化大家等渭南著名人物的典型故事及事件,讓文物“活”起來,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展示了渭南的深厚歷史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