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人類學家張經緯的首部考古學、歷史學主題書評集,分為“考古”、“中國”、“神話”、“方法”和“諸野”五大板塊。考古、歷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當我們用人類學思維重新理解中國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許就能從那些作品中,品讀出意想不到的新意。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文集中的諸多評論,不僅能通過全新的角度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文獻,反思當下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還能讓有關中國文明的研究者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胸襟。
張經緯 ·文物考古 ·15.5萬字
漢家陵闕治世氣象: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本書以漢景帝的生平及歷史功績為史實,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陵園布局、南闕門及東闕門遺址、后陵陵園、宗廟遺址等漢陽陵遺址,陶俑、陶塑動物、陶制生活明器、建筑材料、印章和封泥等漢陽陵出土文物,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保護展示棚等漢陽陵遺址的保護展示。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7.8萬字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從境外搶救入藏了一批戰國時期竹簡,學界稱之為清華簡。清華簡的內容多為早期的經史類典籍,其中除了可與《尚書》等傳世古書對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則是已失傳兩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見的佚篇,對于準確認識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國早期歷史均有重要學術價值。清華簡所帶來的新知識以及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更新,已經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與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對清華簡中見于《逸周書》或與之體裁相近篇目(《命訓》《程寤》《皇門》《祭公》《保訓》《封許之命》)的英譯及背景知識介紹,同時對《逸周書》的文本流傳情況提供了一些見解。主要讀者為海外從事早期中國研究的學者以及對中國古代文明有興趣的一般讀者。
(美)夏含夷著譯 ·文物考古 ·12萬字
本書的大背景是中國考古“走出去”——在過去的十余年中,中國的一些大學和文物考古機構陸續走出國門,由周邊國家開始,逐漸走到了遙遠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國開展考古工作,漸成燎原之勢。為什么要發掘其他古老文明?如何進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橫掃歐亞大陸的匈奴留下了哪些考古學印記?吳哥窟如何從廢墟中重生?鄭和船隊真的在非洲留下“血脈”了嗎?全球文明版圖如何形成?十位“走出去”的一線考古領隊,以中國視角重返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親身講述發掘中的所見所獲、所思所想,以及考古遺存背后的文明內涵。這十個獨具代表性的境外考古案例,是我們探源世界文明的集中呈現,也是中國考古走出國門的生動寫照。書中輔以五百余幀圖版,并提供簡潔明晰的時空坐標軸、發現/發掘史進程、延伸閱讀、博物館展品等專題信息,讀者可對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有一個鳥瞰、概覽。
李零等 ·文物考古 ·15.2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館內藏有珍貴的宗教典籍、文獻資料、手抄經卷,還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書畫、名人信札題跋等多種典藏文物。本書收録了文博館珍藏的古籍文獻六十九種,多數為明清善本,且有幾種是目前極為珍貴的孤本,如《淵穎吳先生文集》被鑒定為元刻本,是目前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對此數十種古籍逐一進行整理,內容包括圖書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等,并附有高清書影。
金延林編著 ·文物考古 ·8.5萬字
陳丹青推薦!從北魏到AI時代,一本書了解云岡石窟的前世今生。圖文并茂,70余幅黑白攝影珍貴資料,10張高清滿版大圖,領略云岡石窟藝術的精妙與慧心。內含路線指南,游覽云岡石窟前不應錯過的必備之書。云岡石窟是北魏時期由皇家開鑿的石窟群,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不可錯過的瑰寶。《云岡: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關于云岡石窟與歷代云岡人的歷史非虛構作品,講述了一段關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一千五百年前,人們虔誠發愿,要在靈山巨巖之上營造出一個勝極的佛國。”北魏時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主持云岡石窟的開鑿建設。孝文帝、馮太后時期,石窟建設愈發興盛,北魏后期則逐漸衰微,云岡石窟歷經多次荒廢與重建,甚至一度經受著嚴峻的盜鑿考驗,直到近代被考古學家再次關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國寶流浪海外。本書爬梳了云岡石窟的歷史沿革,亦講述了無數云岡人的故事:一舉奪回學術主動權的中國云岡學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開辟新賽道的云岡守護者、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用古建筑學思路還原石窟工程營造的新一代學者彭明浩,保護石窟的文物醫生們,努力留下石窟今日樣貌的數字化采集工作者們……人是萬物的尺度,亦是文明的核心,云岡不但向世人展示跨越千年的石窟藝術之美,也彰顯了以短暫生命去連接永恒的人性之美。
蒯樂昊 ·文物考古 ·8.5萬字
書稿原在《廣州日報》上以“解密何家村”為題連載。主要圍繞1970年西安碑林出土的金銀器窖藏展開。何家村窖藏共出土1000多件,分別藏在2個大陶甕和1個銀罐中,材質包括金、銀、玉、陶等,做工精細,造型美輪美奐,藝術價值極高,多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2004年5月,何家村遺寶中的65件(組)精品在北大首次集中亮相,其中包括楊貴妃佩戴的“香囊”、風流天子唐玄宗的舞馬、神秘的“金開元通寶”等。對于何家村遺寶的埋藏之謎、65件(組)器物背后隱藏的故事,齊東方以“解謎”的語氣,一一道來。
齊東方 ·文物考古 ·7.3萬字
《古墓疑云》用不一樣的筆觸將中外考古中發生的趣聞逸事用一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帶你穿越時空到達遙遠的國度,讓你零距離地感受古代的文明。
盛琳 ·文物考古 ·14.2萬字
本書通過歷史資料探討了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特征的形成原因;對南方宋墓的群體差異、墓主葬期、出土玉器、斷代方法以及宋代厚喪薄葬、葬俗遷徙、墓葬防護等問題進行了相關討論;總結了宋金時期南北方墓葬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并討論了漢人葬俗對金代女真貴族的影響;對南方宋墓與前后時期墓葬進行了對比,指出了南方宋墓在南方唐代至元代葬俗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
吳敬 ·文物考古 ·16.7萬字
本書主要以西安博物院藏品為紐帶,以史前、周、秦、漢、唐、近現代的時間線為編寫邏輯,采用圖說文述的形式,用古代長安的史地概況、小雁塔的前世今生、西安的古代都城文明三章,重點講述了長安從古至今城市變遷史與人文發展歷程、漢唐文物與世界遺產交相輝映、古代園林與現代建筑彼此守望。走進西安博物院,透過文物了解華夏文明的血脈源流,開啟時光之門,實現今人與古人的精神交流,找尋塵封在每一個中國人腦海深處的精神故都,感受長安這座十三朝古老都城的榮光與魅力,從中汲取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助力每一個人心中的中國夢。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0萬字
本書依托甘肅簡牘博物館所藏珍貴簡牘,精選了其中關于兩漢時期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民族關系等第一手史料。通過創新性地挖掘簡牘這一文化遺產,生動地講述了那些在絲綢之路上發生過的耐人尋味且真實的歷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書中不曾記載的普通絲路民眾的日常生活細節,帶領讀者重溫絲綢之路的建設歷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簡牘背后所蘊含的中國歷史與文化。
馬麗 ·文物考古 ·12.9萬字
《良渚玉器線繪》用考古專業而傳統的技藝——線繪來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從良渚最高等級的“琮王”,到象征著神權與王權的權杖,再到良渚人獨具特色的頭飾、項飾、日用品。著名考古學家、“浙江考古線繪第一人”方向明,用精美的線繪讓我們看清、看懂良渚玉器及玉器上被5000年歲月剝蝕后業已模糊的圖紋:1毫米內刻畫四五條線條的纖毫畢現,讓讀者在欣賞良諸文明藝術成就的同時,可以通過顯像的方式真正撥開良渚文明的迷霧,真正地認識良渚,了解良渚王國、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藝術。
方向明 ·文物考古 ·2.6萬字
作為漢代特殊的喪葬藝術品,漢畫像石經歷了三百余年的發展進程,其在藝術史與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漢畫像石雖存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與時間發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漢畫像石在題材內容與構圖形式上卻存在明顯的趨同性與程式化特征。基于這一認識,本書從整體上揭示了漢畫像石圖像藝術所具有的主題思想——漢代生死觀,并以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為例分析了其圖像藝術所展現的漢代生死觀的發展演變歷程,揭示了該地域漢畫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學價值。另外,“宇宙空間圖式”乃是貫穿于整個漢畫像石發展始末的一條重要線索。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圖式與漢畫像石圖像藝術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并揭示了其所產生的文化淵源。
劉茜 ·文物考古 ·8.3萬字
殷墟被譽為中國考古的圣地,殷墟考古九十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殷商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陶質類文物,可分為普通陶器(或稱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類。通過對包括陶質類文物在內的殷墟文化遺存的綜合研究,建立起了晚商文化的分期體系,可與《殷本紀》記載的、經殷墟卜辭中王譜訂正的商王世系大致對應。以研究殷墟文化的內部構成以及形成、變化為基礎,可進一步探討商文化、商文化與周邊青銅文化的關系以及人群的互動等問題。
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偉主編 ·文物考古 ·7.2萬字
蓮都區歷史悠久,人文歷史古跡甚多。據統計,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古民居298處,宗祠102處,寺廟49處,古橋55處,古遺址14處及其他101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一般文物保護單位591處。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星羅棋布在蓮都區的大地上,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本書旨在挖掘、整理文物背后的故事,采取田野調查,查閱方志史料和家譜文獻的形式,全面鉤沉蓮都區的千年歷史,挖掘、整理文物蘊含的獨特人文信息。
陳芳紅編著 ·文物考古 ·9.7萬字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組建了由王子云擔任團長的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對西北等地區(陜西、甘肅、青海、河南)進行了民間藝術文物的田野調查與研究,系統整理和研究了40年代西北地區被傳統繪畫史學所忽視的無名藝術文物,本次西北調查的主要研究對象分四大門類:雕塑、建筑、繪畫、民間風俗,工作項目主要從兩條主線出發,即:尋找“藝術史的田野”和尋找“藝術的田野”。教育部組織本次西北考察對無名藝術史的研究,成果豐碩,且后續研究持續了較長時間,直接影響了王子云后半生的學術取向和研究特色。本書即為對這一考察活動的全面系統的研究。
劉渟 ·文物考古 ·19.2萬字
世界考古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十幾個國家的著名考古學家參與的盛大的學術活動。《世界考古論壇會志》是世界考古論壇中發布的優秀論文集。本文集有中外頂極學者的歷史學和考古學方面的文字,還有當年評出的十大世界考古發現的介紹,有大量的圖片。是一本了解世界考古學現狀的比較優秀的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上海市文物局 上海研究院 上海大學 ·文物考古 ·14.5萬字
石峁遺址是陜北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晚期到夏代早期的人類活動遺址,也是中國已發現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為了加強保護,我省制定《陜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條例》規定,石峁遺址及其出土文物歸國家所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得非法挖掘、破壞、占有和買賣。石峁遺址保護區域分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等。
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文物考古 ·4335字
山西省現在保存著全國約70%的明以前大木構建筑,各類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國之冠,而山西南部的平陽、河東地區保存的古建筑之多,跨越年代之長,涵蓋形式之廣,古建筑密度之大,唐、宋、金、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建筑無所不有,被譽為“古建筑愛好者的天堂”。本書中,作者連達用真誠又富有巧思的文字搭配157幅精美手繪,將晉南124處古建之美展現給讀者,記錄了眾多鮮為人知的古建現狀,同時也用文字記錄了他的行跡和心跡。讓我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傳統古建之美、了解其中的歷史和人文故事,同時,對傳統建筑和文化給予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連達 ·文物考古 ·13.3萬字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出現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
許宏 ·文物考古 ·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