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出現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
許宏 ·文物考古 ·6.3萬字
該書是一部科學、系統反映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研究成果的大眾普及讀物。全書四色印制,彩圖600余幅,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內涵。全書從三星堆:文明的重現、神權政體與文明、神權政體的運作系統、古蜀文明與夏商文明和長江中游文明、古蜀文明與歐亞古文明、南方絲綢之路:古代中印交通與中國絲綢西傳等方面對三星堆文明的農業、手工業、城市、交通、貿易等經濟方面進行了具體論述,并對三星堆文明與中原及其他地區的文明以至西亞古代文明進行了比較研究。本書將深奧的學術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既具有學術高度,又具有普及性的特點,以科學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表述方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對籠罩著三星堆文明的諸種未解之謎一一給予了妙趣橫生的科學解釋。
段渝 ·文物考古 ·13.8萬字
《古墓疑云》用不一樣的筆觸將中外考古中發生的趣聞逸事用一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帶你穿越時空到達遙遠的國度,讓你零距離地感受古代的文明。
盛琳 ·文物考古 ·14.2萬字
《馬王堆漢墓》是“親歷中國考古”系列之一。馬王堆漢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此墓的發掘是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考古隊在這里發現了歷經兩千多年而栩栩如生的轪侯夫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實測地圖,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醫書、彗星圖……作者傅舉有,被譽為“馬王堆漢墓文物的守望者”。作為考古隊副隊長,他在書中繪聲繪色地講述了發掘過程中的傳奇細節,精妙解釋出土文物,修正《史記》錯誤,為讀者打開西漢的文明寶庫,重現墓主的崢嶸歲月。
傅舉有 ·文物考古 ·8.4萬字
本書將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將蘇東坡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生命際遇聯系起來,時代的洪流與人物的細節在書中相互交融,不僅僅呈現了蘇東坡一生的所有軌跡,更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
祝勇 ·文物考古 ·11.9萬字
“上下五千年”早已刻入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而考古學讓我們看到另一個與古籍文獻所載的中國相似又不同的華夏,也許難說二者誰更“真實”,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所能見到的中華文明景觀,得益于考古學的襄助,已經殊為精彩,蔚為大觀。20世紀的考古發現在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對于中國歷史的認知,改變了世界對中國文明的基本看法。全書從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十個獨具代表性的考古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古城、堪稱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遺址、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撥開古蜀迷霧的廣漢三星堆、見證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漢代海昏侯墓、漢唐長安城、宋代沉船南海1號、敦煌莫高窟,分別由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人——劉斌、許宏、唐際根、高大倫、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段清波、楊軍、劉瑞、崔勇、樊錦詩,以親歷者的角度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面紗,帶領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場,講述中國十個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經歷、前沿進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這一個個現場如同“時間膠囊”,展現了中國各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提供了獨立于文獻之外的歷史信息,給予我們另一種觀察中國文明的視角。書中圖文并茂,盡可能將考古報告中的位置示意圖、平剖面圖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結合起來,為讀者還原一個現場的原境,并提供背景知識、發現過程、延伸閱讀、博物館展品等信息,將專深的考古報告、學術研究轉化為面向普通讀者的知識讀物,可供對歷史、考古有興趣,以及有意參觀遺址博物館的讀者閱讀。
李零 劉斌 許宏等 ·文物考古 ·15.6萬字
沈從文是國內文物研究的先驅,在文物研究的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果,凝結了沈從文整個后半生的心血。《沈從文講文物》精選沈從文文物研究文章30篇,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的鑒賞知識、加工工藝、歷史典故、研究方法,把6000年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沈從文講文物》收錄近200張全彩文物圖片。不僅收錄了沈從文的演講《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聽沈先生講述自己是如何研究文物的;同時還特別收錄了《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張新穎教授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門道。翻開本書,看懂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背后的門道!
沈從文 ·文物考古 ·16.8萬字
關中平原,驪山北麓。70萬人,耗時38年營建秦帝陵。這是一座陵墓:巨大封土,九層高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是一個帝國:墻垣縱橫,道路交通,水銀江河,奇珍異寶,以及嚴陣以待的兵馬俑軍團。這也是考古現場:航空遙感、科技物探應用其中,拼接甲胄秦俑,復原始皇容貌,幾代考古人接續努力。這里封存著一個震驚世界的地下秦朝,還有更多未解之謎尚待發掘。
張衛星 ·文物考古 ·16.5萬字
敦煌石窟是聞名世界的佛教文化遺跡,也是古代東方藝術的寶庫。季羨林先生認為,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著名敦煌學家樊錦詩、趙聲良長年身處戈壁,在數十年研究的基礎上合作撰寫本書,介紹敦煌的歷史與文化,解讀石窟的塑像與繪畫藝術,道出數代敦煌人的堅守與熱誠。
樊錦詩 趙聲良 ·文物考古 ·7萬字
蘇秉琦作為中國考古學泰斗之一,其主要學術貢獻集中在三本書之中。除了《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和《華人·中國人·龍的傳人》之外,《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專著,是他在探索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中華傳統起源過程中的回顧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學術研究之大成的書,還是一本寫給對考古學感興趣的知識大眾的通俗讀物。書中包含了蘇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學術成就,如中國六大文化區系類型理論,“古文化古城古國”“中國古代國家起源三部曲”和“發展模式三類型”等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理論;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國考古學。對于今天的考古學研究仍然具有指導性意義。
蘇秉琦 ·文物考古 ·8.3萬字
一座千年漢墓,三千件珍貴文物,一代文博人的艱難探索。《馬王堆考古手記》真實還原當年轟動世界的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歷程,以一手資料破除了流傳甚廣的謠言,以引人入勝的敘述回顧50年前發掘歷程中的一波三折。本書作者之一侯良,是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工作的親歷者和領導者之一。侯良先生一生致力于馬王堆的研究和普及推廣工作,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老一輩考古文博人“擇一事,終一生”的信念感。本書梳理了侯良先生留下的大量手稿、書稿和內部資料,并收錄當年發掘現場的珍貴影像資料。馬王堆漢墓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堪稱稀世珍寶,可以衍生出獨立的學問,如帛書、帛畫、簡牘、漆器等。本書由湖南博物院提供高清文物圖片,帶來仿佛親臨現場的觀賞體驗,更從博物館學的獨特視角出發,將文物背后的漢代生活世界娓娓道來。
侯良 侯弋 ·文物考古 ·12.7萬字
中原文明是如何崛起的?約公元前3500年后的千年時間里,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區還邦國林立。那是個“滿天星斗”的時代。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二里頭文明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區域的文明因素,最終崛起,開啟了王朝文明的新時代。堯舜禹到底存不存在?堯舜禹時代在考古學上并非無跡可尋。晉南臨汾發現的陶寺文化禮器豐富,社會結構復雜。這個高度發達卻并不稱霸的文化,讓學者聯想到夏代前“溫良”的堯舜時代。那么,作者本人怎么看?三星堆文化是外星文明嗎?三星堆文化是外星文明的說法傳的沸沸揚揚。但本書作者指出現有物證不能證明這一點。中原文化的青銅禮器和西來的金杖文化在此交匯正,是多種文化因素的碰撞共同塑造了三星堆奇妙而神秘的文化特征。翻開本書,讓我們跟著二里頭考古隊前隊長許宏的足跡,探索傳說時代的歷史空白,揭開上古中國的神秘面紗!
許宏 ·文物考古 ·17.5萬字
本書精選160多幅圖片,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沿革、建筑特點,史前、西周、秦、漢、唐和宋元明清的陜西古代文明,以及館藏青銅器、陶俑、唐代金銀器和唐墓壁畫等精品系列品文物,展現了中國歷史的悠久燦爛和中國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走進陜西歷史博物館,感受周禮秦制的厚重積淀、漢風唐韻的千年回響、宋元明清的文脈綿長,堅信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會讓你讀懂西安、讀懂陜西、讀懂古代中國,增強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3萬字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是鄭振鐸先生重要作品之一,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及時總結了國外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現,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等重要遺跡的發現和發掘歷程,資料詳盡,條理清晰,文辭生動,具有很強的文化價值和可讀性。
鄭振鐸 ·文物考古 ·4.3萬字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和秦咸陽城遺址發掘領隊許衛紅30年考古“尋秦記”,根據秦兵馬俑近30年及秦咸陽城遺址60年的考古發掘成果,拼合出史書上缺失的秦國匠人、軍官、公務員、貴族的真實生活場景,發現秦國崛起的秘密,秦人的細致浪漫、超前的節約理念以及對外來文明的兼收并蓄。真正的考古一線,有太多小說家絞盡腦汁也想象不出來的趣事。秦朝的“中央銀行”的造幣機竟然是在磚廠垃圾堆被發現的;為了盡力保留兵馬俑彩繪,醫用手術刀替下了考古手鏟;考古專家和村民喝酒,跟盜墓者爭文物,與建設方搶工期,在挖掘機鐵爪下搶救秦磚,向房地產老總講述管仲的城市建設理念……在博物館柔和燈光下展出的是國寶,而不被人注意的爛土、殘磚、石塊同樣鐫刻著獨有的秦國密碼。考古從來不是為了探寶,而是透物見人,與古人對話。無論是展出的精美文物,還是無法移動的遺址遺跡,考古人都親手撫摸過,研讀過,喚醒他們內在的生命力和鮮活的故事。
許衛紅 ·文物考古 ·15.8萬字
三星堆、金沙遺址是我國西南地區兩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古代都城遺址。在《蜀本紀》和《華陽國志》等文獻中,古蜀文明曾有過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他們究竟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確有其人?是人名還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稱?他們所代表的各個朝代延續了多久?相互之間的興衰更替又如何?他們是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了?這些眾多的疑問,為古蜀的歷史文化抹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給后人留下了種種猜測。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是原始社會末期至夏商周時期,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代先民遺留下來的文化堆積。它的發現,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已消逝的古蜀文明提供了獨特的物證。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以六百多幅精美圖片,對三星堆、金沙遺址做了較為詳細地描述,全面、系統地探討了神秘的古蜀文明。
黃劍華 ·文物考古 ·16.1萬字
《從考古看中國》是一部全面總結百年考古成就、展示中華文明輝煌的普及性讀物。全書分多元一體篇和史料傳承篇兩部分。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邀請眾多著名考古專家和著名學者聯手打造,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海昏侯墓等考古熱點以及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清華簡、睡虎地漢簡、敦煌漢簡等出土文獻的內容和價值,全面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源遠流長的理念和光輝燦爛的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文物考古 ·12.7萬字
英國的埃及考古學家托比·威爾金森在《圖坦卡蒙的號角》一書中,采用獨特的視角和切入點來看這座墓葬及出土物件。他沒有把重點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發現該墓葬的過程上,也沒有對這位少年法老短暫的一生以及他統治期間埃及在政治上的分崩離析過多著墨,而是通過法老的隨葬品,詳細介紹流光溢彩的古埃及文化及其深遠影響。從5000余件隨葬品中,他選取了100件器物,劃分成10組,按照10個主題全面介紹了古埃及文明所處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王權政治、貿易網絡、科學技術、日常生活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輛黃金裝飾的戰車展現了當年埃及技術的先進。面包、盛放水果的籃子和酒壇則反映了尼羅河谷的富饒和當地人民享用筵席的豐盛。努比亞的烏木與利比亞沙漠玻璃制作的首飾也說明埃及貿易活躍和外交網絡地域廣闊。剃須用具和棋盤又透露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角……如今,墓葬中感人至深的物件—圖坦卡蒙的號角(銀號角)所代表的圖坦卡蒙時代的音樂,已經和他本人一樣灰飛煙滅,僅空留往日的回響,是那些遙遠過去的遺存。好在通過這些隨葬品,我們仍能喚醒圖坦卡蒙的世界以及他作為象征所代表的古埃及文明。
(英)托比·威爾金森 ·文物考古 ·19.4萬字
自秦末至西漢時期的中國嶺南地區,曾存在著一個神秘的王國,它承襲中原民族的傳統,又帶有濃厚的南方特色,可史書上對它的記載寥寥。而廣州市象崗掘出的這座石室墓,以考古發現,彌補了嶺南地區的歷史空白。本書作者麥英豪是南越王陵發掘對的隊長,王文建是南越王陵的研究者,他們真實地記錄了王陵的發掘過程,描述了陵墓中珍貴的文物,為讀者拂開了南越國的層層迷霧,一窺其千年前的風貌華章。
麥英豪 王文建 ·文物考古 ·7.7萬字
《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視角呈現5000年中華文明的通識讀本。精選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號、長城等,涵蓋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窯址等眾多場景,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現。考古學家們精彩講述親歷的考古故事、生動闡釋考古發現背后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識,零基礎也能看懂。全書根據考古發現時間編排,從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國考古百年,致敬中國考古人。
許宏等 ·文物考古 ·1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