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突破傳統的歷史寫作方式,以寫實手法全景式講述1981—2020年中國馬拉松四十年演進歷程。全書人物、事件以時間順序呈現,將發展的多個線索收攏于最具象征性的現象:跑族的誕生和興起,落點于中國馬拉松時代的興起和繁盛,著重于人物定位和現象剖析,對歷史所呈現出來的紛繁復雜、眾聲喧嘩進行了理論升華。全書既有深厚的歷史感又有現場般的活色生香。這本書是對馬拉松運動和跑步運動在中國發展的梳理和總結,頗具時代意義。
張路平 ·專業史 ·19.2萬字
《阿拉伯研究論叢》是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辦的關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內容聚焦于廣大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外交等方面。本刊以阿拉伯研究論壇為依托,選取學者于論壇上發表的學術論文,編選成冊,以有益于國內阿拉伯研究的積淀。
侯宇翔 吳思科主編 ·專業史 ·10.9萬字
今天司空見慣的自行車,在交通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這是人類第一次擁有一種不依靠畜力,以最小的代價即可拓展自由交通半徑的工具。它便捷、實用,還很時髦,當年曾經開啟一種時尚男女們最熱衷的運動與社交方式,并且引發了西方社會女性服飾的巨大變革。人們用四百年時間一點點打造出這精美機械,宛如一幅斑斕而迷人的拼圖,每個時代的設計與工藝大神們都為它的完整奉獻一份力量,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了現代化的版本。
上海汽車博物館編著 ·專業史 ·5.4萬字
中國傳統時期產權主體分散,這一背景下的王朝食鹽貿易一方面體現出高度的市場依賴,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強烈的行政管控,這可視為理解傳統中國經濟的重要切入點之一。本書約258千字,納入《中大史學文叢》,作者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黃國信教授。全書共分為六章,從食鹽專賣、國家財政、食鹽走私、官鹽貿易等角度深入研究明清時期食鹽貿易問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偏重區域研究視角,重視食鹽貿易在王朝財政收入中的意義,考察明清時期市場、社會以及行政運行機制之間的關系,有望幫助學術界理解傳統中國經濟的特質。
黃國信 ·專業史 ·19.5萬字
《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是臺灣學者張瑞德早年的著作,曾由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出版,列入該所專刊(第63號)。本書分為五章,由政治環境入手,從內部管理的角度探討1876年至1937年間鐵路事業的組織運作、人事管理等相關問題。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一文。
張瑞德 ·專業史 ·14.6萬字
吳思科 侯宇翔主編 ·專業史 ·10.3萬字
本書以“大一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化轉軌為主線,比較研究了中蘇(俄)銀行體制演變的歷史。書中首先討論了為何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之初都選擇了“大一統”的銀行體制,分析了“大一統”銀行體制運行的特征,以及為何“大一統”銀行體制最終難以維系的原因;接著梳理了中國“體制內”的銀行體制改革與“半體制內”銀行興起的歷史進程,比較了中國銀行體制“漸進式”改革與蘇聯(俄羅斯)“激進式”改革的路徑與績效。
肖翔 ·專業史 ·13.6萬字
周烈 肖凌主編 ·專業史 ·12.1萬字
本書主要收錄了鄧氏關于書法史的文章。其中,《中國書法的來龍去脈》連載于1957年1期、2期及4期《新觀察》,主要梳理了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由于上述文章發表較早,至20世紀80年代己不易為讀者所覓得,故鄧國治又據鄧氏遺稿整理成《談談中國書法的演變》一文,刊發于1985年期《書譜》雜志,其主要觀點與《中國書法的來龍去脈》一致,唯更為簡括凝練。與上述兩篇文章不同,自《王羲之博采眾長》至《趙之謙書法的新評價》乃是鄧氏就歷代有名書法家所撰寫的評述文字,內容涉及各家書法特點、在書法目前的地位以及對當下書法學習的借鑒意義等方面。此部分文章的出版,均以初發表書刊為底本,予以重新標點整理。
鄧散木 ·專業史 ·3.3萬字
《聽歷史講中醫》主要是從史籍中醫藥文獻的整理入手,從醫事制度、醫學教育、著名醫家、中醫文獻四個方面展現古代中醫藥的面貌及中醫學的歷史傳承與發展,而未涉及史學方法與中醫學研究的相關問題,這一點在本書的第一章中有所論述。此外,本書不涉及中醫藥的診斷治療,旨在幫助人們了解中醫學在古代的地位及其發展,從而更好地弘揚中醫藥文化。從寫作角度與內容出發,我們希望借此書以饗愿意或者想要了解中醫學的讀者。
熊益亮 林楠編著 ·專業史 ·16.4萬字
《中國書法史》版出版于1999年。本次修訂出版,替換為高清彩色大圖,并且對部分文字、內容做了修改。在篇章體例上,本書以時間為軸,描寫上古、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代、明代、清代以及20世紀的書法。在全面分析書法史的基礎上,并分析討論書法的風格特征、書法藝術家、書法作品、書法史研究著作、風格的論證等。是一本很實用的書法入門書,相信本書的出版對書法入門者會很有啟迪。后接一部分璽印篆刻內容,增加其附加值。
徐建融 ·專業史 ·8.3萬字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其發展歷程可以看作是一部生動的文化史。中國服飾文化從夏朝至清代的漫長發展歷程,展現各朝代服飾的獨特風貌與變遷軌跡。服飾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映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觀念、工藝水平,還深刻反映了社會結構、文化交融及政治變遷。可以說,從原始社會的簡單衣著到現代的新中式服飾風格,中國服飾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和創新。每一次變革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本書將帶領讀者一起探索古代中國的服飾發展與變遷,從夏朝開始直至清代,了解每個朝代的禮制、服飾變化與風格特點、服飾內涵與審美觀念以及社會影響等,從而一窺中國古代服飾背后的文化價值。
王志鴻主編 ·專業史 ·3.5萬字
本書在對學位服的起源、變革與發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研究了英國、日本、美國等國的學位服,中國古代服飾(從“深衣”到“襕衫”)、清末和民國時期以及當前的學位服。
王小青 婁雨主編 ·專業史 ·11.1萬字
吳思科 侯宇翔主編 ·專業史 ·10.1萬字
本書聚焦“什么是環境史”的問題,針對環境史學習者、對環境歷史感興趣的大眾讀者,較為詳細全面地介紹環境史研究的緣起、現狀、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列舉全球范圍內環境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學者及其著作,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的讀物。本書從歷史的視野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強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呼吁建立健康綠色的人與自然關系,不僅能夠成為環境史相關課程開展的教學用書與讀物,有助于推廣“環境史”概念,還有利于環境保護理念的傳播與實際運動的開展。
(美)J.唐納德·休斯 ·專業史 ·12.7萬字
清末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術問題,學界有關這一歷史現象專門而系統的研究仍然較為薄弱。筆者首先梳理了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發展脈絡、基本內容與特點,進而就其在清代中期的總結與發展略作介紹;之后,筆者逐層解析其歷史演變的發端與動力、爭論與趨同、階段與內涵、特征與原因,力圖走向思想變遷的歷史現場;進而探討了清末鄉鎮自治思想的實踐,以及其歷史演變后的國家與鄉村關系;最后,筆者試圖揭示出其歷史演變的心路與理路,嘗試性提出有關當今村民自治建設的“三層治理機制”的理論假設。總之,從管理思想史研究出發,結合鄉村社會史與文化史研究,本書擬就“清末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進行整體性考察與通貫性研究,進而尋求社會主義村民自治的學理依據,揭示其深層次的歷史啟示,預測與把握其未來走勢。
王亞民 ·專業史 ·12.5萬字
本書是一部融人類學、文明史、醫學思想、醫學狀況、醫生人物、民間傳說和人類災難史為一體的通俗易懂的醫學史著。它講述的是瘟投的歷史和人類對抗瘟疫的精神史。它全面回憶了自古至當代人類面對過的各種瘟疫的特征和過程,深刻地揭示了醫學的進步,病毒的威力和文明的演化之間的關系,為人類認識瘟疫的真面目提供了藍圖,為防治瘟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歷史證明沒有瘟疫的時代是稀少的,人類始終伴隨著瘟疫,也就是說瘟疫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永遠要與之作斗爭的對手。霍華德·馬凱爾的著作證明了病毒學之父巴斯德的論斷:“瘟疫和死亡的規律,總是在設想著破壞性的新手段,而和平、工作和健康的規律,則始終在謀求把人類從瘟疫中解救出來的新方法。
(美)霍德華·馬凱爾 ·專業史 ·11.3萬字
全書分六章:第一章是“史料中的蹴鞠”,主要結合史料闡述中國蹴鞠歷史;第二章是“遼代蹴鞠繪畫”,包括紙畫、絹畫、繡畫,生動還原當時的蹴鞠活動;第三章是“蹴鞠游戲規則”,講述鞠球、球場和游戲規則;第四章是“蹴鞠的發展”,講述步打球和馬球,二者的共同點是仍用手臂,都用球杖,其區別是一個徒步,一個騎馬;第五章是“水域的蹴鞠”,即水球和冰球,這是陸地蹴鞠在北方水上的延伸;第六章是“其他球戲”,有古代的跳丸、拋球、木射、踏球,也有民間流行的踢石球、托高球,等等。本書雖以蹴鞠為名,實際上涉及傳統球戲的方方面面。
宋兆麟 ·專業史 ·2.3萬字
侯宇翔 吳思科主編 ·專業史 ·12.4萬字
《平漢鐵路與華北經濟發展(1905—1937)》一書共分為六章,主要探討1905—1937年間平漢鐵路的營運狀況,及其對華北地區商業、農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本書曾由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87年出版,列入該所專刊第55號。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一文。
張瑞德 ·專業史 ·9.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