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香港騎樓,在迅速改變的城市發展中逐漸消失,幸存至今的僅約一百座。幾年來兩位作者走訪港九各街道,以照片記錄這近百座港式騎樓,分享他們對騎樓建筑特色的解讀,并附上地圖標明每座騎樓位置,供讀者按圖索驥前往實地欣賞,感受港人昔日的生活環境。
林蔓莉 王新源 ·文物考古 ·1.6萬字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介紹巴蜀石窟這一中華文明載體的紀實作品。本書講述中國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壩子”“成渝古道”“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六個篇章,按照石窟藝術自中原傳播到巴蜀的路徑,選擇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37處代表性石窟文物,基于作者16載尋訪拍攝的經歷,收錄612幅圖片,介紹石窟的悠久歷史、藝術價值、人文軼事,石窟所在地的歷史地理、鄉土風貌,尤其聚焦與石窟為鄰的鄉土居民,記錄50余位鄉村文管員守護石窟的感人事跡,彰顯巴蜀石窟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重要價值,以及圍繞石窟文物保護所體現出的傳承、守護等中華民族內在精神品質。
袁蓉蓀 ·文物考古 ·17.4萬字
本書是一部記錄在“第三極”青藏高原開展考古發掘工作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考古手記。作為一部反映青藏高原考古的通俗讀物,作者通過十余篇隨筆及多幅直觀的實物圖和形象的線描圖,深入淺出地展示了在考古發掘工作中獲得的第一手田野資料,圖文并茂、通俗、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其在發掘西藏拉薩曲貢遺址、青海民和喇家遺址等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遺址過程中的發現和感受,同時展現了雪域高原上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燦爛古老的文明風貌。
王仁湘 ·文物考古 ·0字
本書對河西地區發現的魏晉十六國時期鎮墓文、墓券做了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上卷收錄目前所見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89例,墓券、衣物疏、名簿、銘旌、爰書等墓葬文獻39例,其中包括河西地區新發現的墓券、衣物疏等,也包括吐魯番地區發現、體例、格式與河西地區相近的墓券或衣物疏等,并參照相關資料對鎮墓文逐一釋讀、斷句,并附之以摹本或鎮墓瓶、墓券相關圖片,為相關墓葬文獻的深入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本書下卷對上述資料進行了專題探討,包括對河西走廊“薄命早終”類鎮墓文的研究、對墓葬出土文字資料和圖像資料的對比研究及其隱藏的社會歷史信息等的探求、對鎮墓文等出土文獻中的紀念信息梳理和其中反映的社會歷史變化的探究等,同時還揭示了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民眾社會生活狀況及喪葬習俗。
賈小軍 武鑫 ·文物考古 ·14.5萬字
本書精選160多幅圖片,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沿革、建筑特點,史前、西周、秦、漢、唐和宋元明清的陜西古代文明,以及館藏青銅器、陶俑、唐代金銀器和唐墓壁畫等精品系列品文物,展現了中國歷史的悠久燦爛和中國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走進陜西歷史博物館,感受周禮秦制的厚重積淀、漢風唐韻的千年回響、宋元明清的文脈綿長,堅信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會讓你讀懂西安、讀懂陜西、讀懂古代中國,增強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3萬字
漢臺聚珍大漢源脈:漢中市博物館,本書包括天漢古韻——漢中歷史文物展、古道滄桑——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龍興之地——西漢三遺址三章,選取近百幅照片,以時為經,以事為緯,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講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起了漢中幾千年的發展歷程。走進漢中市博物館,領略中華珍寶背后的悠悠歷史,感受南北融匯獨特的漢水文明。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4萬字
本書涵蓋了玉器的基本知識,包括玉器的概念、起源、功能、形制、主要紋飾和玉文化,尤其詳細地闡述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玉器的發展歷程,以及各時代的代表性玉器,涉及玉石學、玉器鑒賞、歷史學和考古學等諸多方面的知識。本書旨在使讀者能夠了解素有“東方藝術”美譽的玉器和中國玉文化八千余年的光輝歷史,更好地宣揚和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全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既可作為大、中專珠寶首飾類專業學生相關課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廣大珠寶首飾從業人員及玉器愛好者閱讀參考。
王昶 申柯婭 李坤編著 ·文物考古 ·14.9萬字
本書對《甲骨叢編(第一集)》原書稿進行整體影印,作者董作賓擬運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的五期分法和十項標準,對當時所見的全部甲骨文資料予以理董;考釋部分先釋文,再分專題考證,其間有多項對甲骨學的開創性研究。
董作賓 ·文物考古 ·0字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寅恪。本書以國寶《清明上河圖》為對象,逐一分解其中細節,生動講解北宋都城汴京為何可以被稱為城市化的一個典范。
薛鳳旋 ·文物考古 ·3.5萬字
本書通過對宋代寺院碑文系統深入的研究,認為宋代多維度的佛教信仰,在豐富多彩的寺院碑文書寫中,得以確立和呈現。對于佛教的現實價值,雖然官方、民間和寺院的立場、認識不同,但彼此之間并不存在對立和沖突,而是互相補充與呼應,最終通過文人、僧侶和平民的碑文書寫,建構了宋代佛學文化的基本思想面向:人生福祉、心靈自由與社會和諧。這一結論,無疑對當下整合各方力量、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趙德坤 陳傳芝 ·文物考古 ·19.4萬字
本書是廣西錢幣學會的最新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廣西近代的錢幣歷史,包括錢幣的發行、制造工藝,以及相關制度等,具體包括四部分:一是在全國性學術年會上交流,或在《中國錢幣》等刊物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二是部分專家、學者或錢幣愛好者對錢幣實物的研究收獲;三是廣西歷史貨幣考古和民間新發現;四是廣西錢幣要聞。除此之外還收錄了東南亞的錢幣歷史與文化的相關研究。
廣西錢幣學會 ·文物考古 ·9.7萬字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陜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本書介紹了西安碑林的歷史、沿革、展室巡禮、館藏文物等。詳細講述了畫像石、顏真卿書法碑刻、唐墓志、地下石刻、館藏敦煌寫經等館藏文物,及其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12.3萬字
這本書剖析了史前考古學中一些基本和常見的問題、對人和人類文明由來的根源進行了考古學視角的觀察和解答。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演化的密碼、史前人類的狩獵采集行為、農業起源、人類社交行為的起源、文明誕生背后的動因等,都進行了細微的探討。從世界領域來看,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以及狩獵-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等,都是頗受關注的問題,作者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將自己多年求學、教書和研究中的心得融入其中,并結合中國本土的考古材料,文字淺顯易讀,內容新奇有趣。作者的此項課題,受到了人文社會學科課題資助,能夠提供一定的資助款。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8.5萬字
本書以元明清官窯為母體,對其上裝飾的番蓮花紋飾進行研究。借助工藝學、圖案學、植物學和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研究結果發現,裝飾在元明清官窯上的番蓮花紋飾,是一種集工匠之想象、皇室制度規范所創作的圖案裝飾。番蓮花紋飾的內容不但豐富且面貌多樣,包含了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屬性。番蓮花紋飾不但蘊含了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等豐富意涵,同時也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
王怡蘋 ·文物考古 ·9.2萬字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以中國考古發現的古代遺物為標本,復原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日常起居習俗、日用家具及與之相關的日常禮儀。作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午的考古人,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抽絲剝繭,細致解讀,以生動嚴謹的筆觸,幫助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內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魅力。
楊泓 ·文物考古 ·9.4萬字
璽印的制作與使用,是中國社會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寥寥數字,攜帶者種種的歷史痕跡。宋代至清代,金石學長足發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學興起以后,古璽印成為考古學、古文字學的重要門類,同時也為認識中國古代印章提供了“顯微鏡”,為研究古璽印開啟了新的大門?!犊脊庞∈贰窂目脊艑W分析切入,對古代璽印的基本分類、材質、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鑒定、辨偽等作了全面的闡述介紹,并對古璽印從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學分期及其演變發展,作了系統梳理,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同時對古璽印的鑒定與辨偽,以及篆刻的學習,具有實用性的指導。本書展示了685個圖例,絕大部分為原大尺寸,歷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鈕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為收錄。雙色印刷,函套精裝,版式舒朗。
周曉陸 ·文物考古 ·19.5萬字
吳越國,是五代時期統治兩浙的地方政權,錢氏三世五王以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為基本策略,在五代亂世中打造了一片穩定的疆土。本書在以往數十年考古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從城市、墓葬、碑碣志文、宗教、手工業、海外交流六個方面入手,從區域研究的角度出發,全面闡述吳越國范圍內的考古成果與價值,展示豐富多元的五代時期東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面貌,以及吳越國在中外交流方面的突出貢獻。
李暉達 ·文物考古 ·8.2萬字
敦煌寫本類書《應機抄》是敦煌文獻中的一種抄本文獻,是由書抄向類書編纂演進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部古代典籍,原卷現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S.1380。該書捃摭當時社會流行的諸子之要言與圣賢文章之粹語,便于觀覽,以供緩急可就而求焉,是唐代敦煌民間傳授日?;局R和學養的蒙學教材或家中長輩勸勉誡勵子孫而抄錄的家學讀物。本書作者對《應機抄》寫卷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校箋,研究內容涉及寫卷的引書研究,寫卷的性質、內容及成書年代,編撰的社會歷史背景,寫卷所反映的唐代道德倫理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耿彬 ·文物考古 ·13.5萬字
本書以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為分界點,對世界考古的重大發現致以生動傳神的解說,力求重新再現歷史文明,再次演繹古老傳說。隱藏著食人怪物的克諾索斯王宮,又是如何被地震和滔天洪水在一夜間摧毀的?雨林深處的馬雅文明,其驚人的天文歷法是否昭示了與外星球不為人知的聯系?離奇死亡的法老圖坦卡門,陪葬的花環,穿越千年之詛咒,為何如此傷感而恐怖?這些文明奇跡,是歷史長河中的絕唱,即使經歷漫長而殘酷的歲月洗禮,即使被遺忘數千年,當它們再度被發現時,仍然是那么璀璨并令人驚嘆稱奇。而只要以考古發掘為依據,這些曾經撲朔迷離的過往將不再神秘。我們可以透過科學重讀先人的思想,透視發達的古代文明,收獲心靈的愉悅與知識的富足!
陳深名 ·文物考古 ·13.8萬字
本書主要講述了關于國寶被盜的背后故事,其中故事環節曲折生動,險象環生。比如北魏龍泉寺石佛像被盜案、清東陵盜寶案等等。國寶系列叢書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共同推動中華流失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文物考古 ·1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