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美國革命為北美贏得了自由與和平,卻給世界帶來了影響深遠的災難性后果,它所引發的革命暴力和帝國鎮壓不僅波及了歐洲,也波及了南美洲、澳大利亞、非洲和亞洲;它不僅為現代早期的卓越帝國埋下了崩潰的種子,也為英國、俄國和美國的全球主宰搭建了舞臺。在這部杰出的史學著作中,馬修·洛克伍德竭力去做的就是要厘清這段復雜的歷史。
(美)馬修·洛克伍德 ·世界史 ·39.5萬字
1347年,意大利城邦錫耶納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稱于世。然而,在隨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這座城市的人口銳減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橫遍野,一副鬼城模樣,政權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終結。引發這場災難的直接原因是橫掃歐亞大陸的黑死病,但戰爭、饑荒、社會運作方式以及當時有限的醫學認知水平也在為這場死亡浩劫推波助瀾。《人類死亡史》以錫耶納的這段歷史開篇,從多個角度和層級回顧、審視了人類死亡主因的變遷,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醫學和科學話題。融合豐富的史料以及深入淺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原理,作者安德魯·多伊格向讀者呈現了一幅時間跨度上千年,宏大至社會群體。《人類死亡史》中都有深入透徹的分析。死亡,是人類與生俱來、無法回避的永恒問題。在人類社會演進的歷程中,人類的死亡主因——甚至對死亡的定義——從未停止演變,延緩和抵御死亡的手段也日益豐富。正如《人類死亡史》展示的那樣,一部人類社會的演進史,也是一部人類死亡主因的變遷史,一部抗拒死神的進步史。
(英)安德魯·多伊格 ·世界史 ·20.2萬字
數學是一種可以以多種方式實踐和理解的基本人類活動;事實上,數學思想本身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中有所適應和改變。在本書中,杰奎琳·斯特多爾從著名的數學家懷爾斯破解費馬大定理這一案例出發,列舉了不同主題下多個深入淺出的例子來梳理數學這門學科的歷史,探討了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人類的數學研究在歷史和文化上的豐富多樣性。作者將內容按主題進行排列,以展示人們學習、使用以及傳遞數學的不同背景,還選取包含古代中國、中世紀伊斯蘭世界和19世紀英國在內不同時期的案例用于研究,將數千年來數學的發展濃縮成為一本意趣盎然的小書。
(英)杰奎琳·斯特多爾 ·專業史 ·6.5萬字
歷史學家艾瑪·羅斯柴爾德,結合教區檔案、稅務記錄、回憶錄等材料,對一個普通法國家族五代人的故事進行了全景式觀察,并圍繞一份婚前協議,復原出一個巨大的地方社會網絡,進而開辟了一片由許多普通人共同構成的、無邊無際的歷史時空。它就像一幅勃魯蓋爾的畫,其間埋藏有無數細密的歷史脈絡,訴說著與羅伯斯庇爾、拿破侖、托克維爾、巴爾扎克同時代的普通人的怕與愛、不安與希望,道盡了法國近三百年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滄桑。
(英)艾瑪·羅斯柴爾德 ·世界史 ·32.7萬字
《大西洋的跨越》著眼于大西洋兩岸在社會政策方面的相互聯系、交流和競爭,講述在西方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們如何努力彌補過度放任的資本主義帶來的破壞。從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到1942年倫敦《貝弗里奇報告》,從兩次世界大戰到羅斯福新政,史料豐富翔實,生動記錄了各種關系民生的社會政策嘗試,包括社會保險、城市規劃、市政服務、鄉村教育和住房改革等方面。視野不僅跨越大西洋,而且涉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始終把握國家間交流互動的脈絡,打破了思想上固有邊界的限制。
(美)丹尼爾·T.羅杰斯 ·世界史 ·49.1萬字
本書講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擴張和毀滅的歷史,時限上起1895年,下至1945年。分別從四條線索——內政、外交、戰爭、歷史人物——出發,揭露對外擴張和自我毀滅,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雙重歷史進程。支撐日本對外國擴張的思想邏輯是什么?導致自我毀滅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眾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世界局勢又如何展開?本書旨在揭示日本帝國形成、發展和崩潰的變化軌跡,分析諸多歷史現象背后的特殊性與邏輯關聯,讓事實自己說話。
商兆琦 ·世界史 ·28.9萬字
“慶歷四年春”,這是范仲淹千古經典《岳陽樓記》起首句所定格的不朽時間。宋仁宗慶歷四年,這段貌似短暫的時間軸上,范仲淹、歐陽修、蘇舜欽、滕子京……凝聚了多少載入史冊的故事與文采風流的人物?夏堅勇由春入秋,從今論古,以古觀今,小說筆法,微言大義,在歷史的褶皺中縱橫開闔,挖掘出豐饒的人文意義。《慶歷四年秋》為夏堅勇“宋史三部曲”的第二部。一次小小的酬神聚餐,引發了朝局的軒然大波,背景是北宋中期的慶歷新政。作品展示了從北宋宮廷到市井百姓廣闊的生活面,政治社會、軍事外交,朝政百態錯綜復雜;變革權爭、陰謀人禍,暗潮洶涌驚心動魄。一波三折的朝廷新政被置于日常性的生活描畫之中,既有細密精微的人情洞察,曠達清遠士人精神的張揚,又有對于天下大勢縱橫捭闔的宏觀把握,讀來令人深思。
夏堅勇 ·隨筆 ·18.5萬字
“宋史三部曲”包括《紹興十二年》《慶歷四年秋》《東京夢尋錄》三種。分別以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北宋真宗大宋祥符元年這三個深具代表性的歷史時段作為敘事節點,從岳飛被殺、慶歷新政、宋真宗東封富有意味的歷史事件入手,進入歷史橫切面,闡微發幽,抽絲剝繭。作品敘事時間橫跨兩宋,舉凡風俗、物價、科舉、藝文、官制、改革、茶政、馬政、度牒、驛傳、地理、氣候、天象、產業、外貿、宗室、外戚、官員,巨細靡遺,從波譎云詭的政治斗爭與君臣制衡,到勾欄瓦肆引車賣漿的百態世情,生動反映兩宋時代的政治風云和社會生活,堪稱文字版“清明上河圖”。夏堅勇深耕宋史十余載,他“在自然、歷史和人生的大坐標上尋找新的審美對象,也尋找張揚個體靈魂、反思民族精神的全新領地”,宋高宗、宋仁宗、宋真宗,帝王君臣都是人,懂人性自然也就懂帝王,他深刻揭示出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和行為邏輯,深入發掘事件背后人性幽微與共通之處,讀懂人性的亙古如斯。
夏堅勇 ·隨筆 ·59.1萬字
《東京夢尋錄》是夏堅勇繼《紹興十二年》《慶歷四年秋》之后“宋史三部曲”收官之作。《東京夢尋錄》由《宋史·真宗本紀》中的一句敷衍而來,“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北宋真宗東京城,舉國十年荒誕夢。宋真宗,兩千年封建帝王史上東封泰山的終結者,作為一位仁厚但自卑、愛民卻迷信的太平君王,宋真宗東封泰山的心理不可謂不復雜。他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太宗趙光義三皇子,曾用名趙德昌、趙元休、趙元侃。985年,皇長子元佐焚宮被廢;986年,二皇子元僖意外暴斃。三年后,一直在立儲問題上首鼠兩端的太宗正式下詔,立元侃為皇太子,并改名趙恒。此時,屬于三皇子的大劇方才真正拉開帷幕。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曾訂立下“澶淵之盟”的宋真宗趙恒登基執政已屆十年。歲末一日,真宗賜宴,召當朝宰相王旦“飲于內中”,席間賞賜珠寶一壇;年后正月初三,趙恒在崇政殿召對群臣,有司報告,左宮門南角的鴟吻上掛著一束黃帛,號稱天書。由是,一場長達七八年之久的天書頻降、祥瑞四起的歷史劇目徐徐開啟……
西方何以支配現代世界近500年?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這至關重要的40年。從1490年到1530年,這40年是歐洲和世界歷史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在這40年間,有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壯舉,也有馬丁·路德開啟的新教改革運動。歐洲一系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現代世界的形成:印刷媒體形塑了人文主義新知識觀,大規模的宗教沖突一觸即發,高度集權軍事-財政國家初現,火藥帶來軍事技術變革和大規模戰爭,西方開始對世界進行野蠻征服……所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以金融為紐帶的獨特經濟體制,進而奠定了未來四個世紀里歐洲在世界舞臺上的主導地位,即所謂西方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大分流”。本書選取了九個人物為敘事線索,將當時的歐洲與世界連接起來,講述了歐洲近半個世紀的政治、軍事、宗教、金融、貿易等方面的革命性巨變,并分析究竟是什么關鍵因素奠定西方的主宰地位,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本書首先講述了三位著名的人物:探險家哥倫布、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和金融家雅各布·富格爾。
(美)帕特里克·懷曼 ·世界史 ·20.2萬字
1914年夏天,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席卷歐洲,并很快蔓延至整個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錯綜復雜,但它的導火索是一樁愛情悲劇。本就不受公眾喜愛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違背皇帝的意愿,執意與下層貴族索菲結婚。因此之故,整個帝國的上流社會都刻意羞辱和回避他們。然而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的兩顆子彈不僅結束了他們飽受非議的愛情和生命,也導致幾乎整整一代歐洲年輕人為他們殉葬。《刺殺費迪南》聚焦在這段引人注目的歷史上,發掘出大量未曾發表的信件和罕見的第一手資料,運用紀錄片式的表達手法,將皇室秘史、政治謀殺和感人的愛情結合在一起,描繪出19世紀末歐洲的風云,揭示了刺殺背后的驚人真相,并講述了皇室后裔在戰后流離失所的命運。
(美)格雷格·金等 ·世界史 ·27.7萬字
從公元前15000年前古代先民進入美洲大陸,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一場不為人知的偉大實驗。在此期間,新舊大陸的人類先祖生活在彼此隔絕的時空里,面對著各異的地理、氣候、動植物群落,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性、思想和社會。《大分離》是英國思想史學者彼得·沃森探究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新銳作品。沃森汲取了新近的人類學、考古學、神話學、生物學、倫理學成果,論述了人性在不同環境中所實現的不同潛能,也呈現出新舊大陸人類社會殊途命運的綜合圖景。本書探究了諸多影響人類社會的大歷史變量,綜合出一套關于人類生活、習俗和思想的演進架構。無論是大陸構造和可供馴化的動植物資源,還是氣候模式和致幻劑的異常分布,都給人類的社會形態、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語言結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構成了我們當今社會的思想底色。
(英國)彼得·沃森 ·世界史 ·39.9萬字
在《現實感:觀念及其歷史研究》主體的九篇文章中,以賽亞·伯林探討了近三個世紀以來主導歐洲歷史發展的一些核心觀念,追溯重要思想潮流的興起與流變,梳理出一條從康德主義經浪漫主義到民族主義的演變脈絡。書中涉及許多主題,如歷史中的實在論、政治判斷力、藝術的責任等。伯林指出,好的歷史學家、政治家和小說家具有一種相似的才能,能夠洞察具體時刻的特質和微妙關系,這就是“現實感”。這些文章展現了伯林極度淵博的學識,富有洞見,文筆酣暢淋漓。本書按普林斯頓第二版增訂,新增蒂莫西·斯奈德撰寫的序言,以及伯林本人寫的《偉大的俄國評論家:V.G.別林斯基》《完美社會理論的終結》兩篇文章,頗富閱讀價值。
(英)以賽亞·伯林著 亨利·哈代編 ·史學理論 ·29萬字
3500年前,擅長航海和商業的希臘先民邁錫尼人在愛琴海的島嶼和半島上登上歷史舞臺,雖然經歷了一個衰退的“黑暗時期”,但在公元前9世紀后再次繁榮,發展為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希臘城邦,進而因亞歷山大征服而締造了第一個“全球化”時代。公元前2世紀,羅馬征服了希臘,但希臘的歷史并沒有隨著古希臘城邦的衰亡而結束,希臘人的文明反而由于羅馬的推崇而進一步擴大影響,為現代科學、藝術、政治和法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講希臘語、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古典希臘和羅馬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在數百年間為西方世界所艷羨。中世紀終結之際,君士坦丁堡的淪陷雖然令人嗟嘆不已,但從奧斯曼帝國的希臘巨商,到引領現代民族獨立浪潮的希臘革命,再到在商船業獨占鰲頭的現代希臘,希臘人依然在亞歐交會之地蓬勃發展。
(英)羅德里克·比頓 ·世界史 ·28.9萬字
歷史社會學關心的都是“大問題”,諸如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非西方世界在“西方崛起”的壓力下“被動”現代化的不同路徑,環境、技術、人口、戰爭和流行病等因素對長時距歷史發展形態的影響,等等,對理解和改善人類的當前生存條件具有重大意義、對理解當下世界局勢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議題。本書主編趙鼎新近幾十年一直從事歷史社會學研究,也正逐步在國內推廣歷史社會學研究,《歷史與變革》系列書目正是趙鼎新及其團隊得以密集呈現之前的研究積累,同時不斷推廣、發展現有研究共同體的重要平臺。《歷史與變革》不僅僅是一個具有很高學術價值、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學雜志,更是一個能探討各種歷史和現實大議題和重大方法論問題的、具有很高專業水準的哲學社會科學平臺。《歷史與變革》倡導通過廣泛和開放性的交流和討論,確立具有中國特色、同時也能在海外有較高認可度的歷史社會學方法論,以及對于歷史和歷史規律的理解。作為該系列書目的第一輯,《歷史與變革(第一輯):什么是歷史社會學》精選了國內外歷史社會學大家對于歷史社會學核心問題的思考,包括5篇專著文章,2篇書評,以及1篇圓桌討論的文字整理。
趙鼎新主編 ·史學理論 ·13.9萬字
這是一次穿越了5500年人類歷史、令人眼界大開的公路之旅。交通如何不可避免地塑造了人類文明?湯姆·斯丹迪奇為我們揭曉了這一問題的答案。從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車輪開始,斯丹迪奇帶領我們快速穿越了馬車、火車和自行車時代,向我們展示了這些相繼出現的交通方式是如何融入我們生活的,從城市地理到時間體驗,再到我們的性別觀念。接著,斯丹迪奇深入探究了汽車發展的歷史,探討了社會對汽車的抵制,以及在汽車被廣泛使用過程中社會所發生的劇變。汽車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治理方式,改變了世界的布局和交通管理模式,也改變了世界的外觀、聲音和氣味——而且并不總是以我們喜歡的方式。如今,在共享出行爆炸式增長,以及多年來有關自動駕駛汽車的各種預測之后,由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重疊引發的社會變革,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批判性地重新審視我們與汽車的關系。在《車輪上的歷史》一書中,斯丹迪奇推翻了盛行的謬見,思考了那些我們未曾選擇的道路,并引領我們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過去。由此,我們才能創造出一個想要看到的未來。
(英)湯姆·斯丹迪奇 ·世界史 ·15.5萬字
公元500年至1500年間的一千年被稱為歐洲的中世紀,意指古希臘羅馬文明與文藝復興兩座文化高峰之間的“中間年代”,這是一個略顯尷尬的術語。作者米里·魯賓的考察范圍涵蓋成為野蠻王國的羅馬帝國各省,以及逐漸融入歐洲的北部和東部地區。通過描述中世紀的神圣王權、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領主和騎士、自然和環境、征服和交流等諸多方面,本書探討了這段歷史時期的多樣性與復雜性、變化與活力,以及這一時期留給現代世界的遺產,對于了解歐洲文明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英)米里·魯賓 ·世界史 ·7.2萬字
本書通過記敘晚明風云激蕩的歷史,刻畫了性格各異的君、官、學、商、民,在“小冰期”“白銀危機”“后金崛起”與“農民起義”之外提出明亡的社會原因——當陽明心學開啟的自由主義思潮讓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覺醒并開始為人欲辯護時,底層民眾迫切關心的是公平,甚至不惜為此天崩地裂。
呂崢 ·中國史 ·25.5萬字
古巴比倫尼亞的歷史是波瀾壯闊的史詩。歷經漢謨拉比、加喜特和新巴比倫三大帝國之后,巴比倫尼亞被波斯人征服。隨后它向亞歷山大大帝臣服,同時又讓征服者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由于繼承人紛爭不斷,巴比倫尼亞后來被塞琉古王朝和帕提亞帝國所統治。作者特雷弗·布賴斯帶領我們走過兩千多年的歷史和文明之旅,探索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古巴比倫人的日常生活,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南。
(澳大利亞)特雷弗·布賴斯 ·世界史 ·7.2萬字
回顧人類歷史的進程,流行性疾病的陰影始終籠罩其上,揮之不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與瘟疫抗爭的歷史。本書簡要介紹了歷史上主要的大流行病——鼠疫、天花、瘧疾、霍亂、結核、流感和艾滋病,強調了流行病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人類對流行病的認識過程以及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并特別關注大流行病之后公共衛生學的興起和醫學研究的爆炸式增長。在本書最后,麥克米倫特別提醒,我們必須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積極合作,以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任何流行病。
(美)克里斯蒂安·W.麥克米倫 ·世界史 ·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