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輯反映了我國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新探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關于社會工作理論的探索。什么是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有沒有一般理論,本輯發表的兩篇論文在這方面有所探討。第二,通過社會工作實踐檢驗和發展已有的社會工作理論,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本輯發表的幾篇論文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也有所貢獻。第三,系統地介紹和評價中外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研究成果,一直是本集刊關心的內容,本輯中的論文對此有所涉及。
王思斌主編 ·社會學 ·13.1萬字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當前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沒有解決,群眾在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要求,為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2017年2月28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確立了養老體系“四梁八柱”的目標任務,注重頂層制度設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等重點任務,為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指出了明確方向。
張瑾等 ·社會學 ·16.6萬字
本書立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轉型歷程,著重研究了社會保障制度必須以公平與共享作為出發點,通過大量實證數據論證了社會保障制度發揮作用的內在機理、作用貢獻與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社會保障制度更好發揮作用的改革思路與相關建議。
王延中 ·社會學 ·13萬字
本書是對海南公民道德素質的狀況進行跟蹤研究的第二本。本研究以2011年的調查數據作為對象進行比較分析,從中考察五年來海南公民道德素質方面的發展狀況。研究表明,經過五年的國際旅游島建設,海南在公民道德素質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具體體現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和個人品德等方面。同時,本書對公民的網絡道德狀況也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李遼寧等 ·社會學 ·13.5萬字
本書運用2009年“社會網絡與職業經歷問卷”收集的數據,以上海居民的職業狀況、生活狀況和社會態度為研究對象,兼與其他七個城市居民的相關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和詮釋中國城市居民的求職與流動過程、職業勞動特征、工作清意度、居住結構、收入和消費結構、社會交往、社會距離、社會參與、社會保障、身心健康、社會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狀況,以及對社會問題的基本態度與未來預期,為讀者認識中國城市居民的職業、生活及社會態度提供最基本的量化數據和專業分析。
張文宏等 ·社會學 ·13.9萬字
本書聚焦表達權的基本理論問題,特別是表達權“中心”以外的“邊緣”。表達權的“中心”以“街角發言者”經典范式為代表。針對中心概念和元素,本書分別以“內與外”、“政與文”、“質與器”、“舊與新”和“本與變”為主題,考察公共對話外表達的邏輯和正當性基礎、表達權的文化維度、媒介對表達權的影響、互聯網等新技術對經典范式的挑戰以及算法、人工智能對“言論”的突破和顛覆。通過研究“邊緣”,本書希望探索表達權研究地圖中的大片未探明地區,并由此思考挑戰“中心”的可能。
左亦魯 ·社會學 ·13.6萬字
也許我已淡忘了你的模樣,卻留下了似曾相識的印象……本書將日常生活現象與心理學實驗研究較好地結合起來,關注現實社會性關系與結構信息的熟悉性再認這一心理學課題。書中圍繞似曾相識現象的格式塔熟悉性假設展開,從關系認知的視角出發,較為系統地分析了單個客體表象、單個概念、多個概念間關系的內隱結構信息在熟悉性加工中的作用,充實了再認記憶研究的內容。
趙廣平 ·社會學 ·14.9萬字
社會管理創新應該是伴隨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問題。社會管理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雖然一直以來對社會管理創新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非常肯定的認識及正向評價,但是對社會管理創新相關問題的具體內涵方面卻沒有做過深入的研究及思考。尚緒芝編著的《社會管理創新論》就社會管理創新的概述、歷史沿革、模式、價值論及天津濱海新區的社會管理創新做了簡要介紹。
尚緒芝 ·社會學 ·11.7萬字
本書從社會安全、矛盾化解、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社會公平五個維度,對河南省社會治理形勢進行分析和總體評價;聚焦于河南省十八市城市宜居度、城市社區治理發展、農民工社會參與狀況、鄭州市共享單車發展現狀等議題;研究了城鎮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供給以及農民工返鄉創業等問題;介紹和研究了河南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農村醫療貧困、五市縣脫貧攻堅成效、蘭考縣“三位一體”金融扶貧模式、以及嵩縣旅游扶貧開發中農民再組織化等問題。
鄭永扣主編 ·社會學 ·19.2萬字
近年來,離婚率持續攀升。面對父母離婚對孩子的短期和長期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在學業或心理發展上,是不是來自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表現更差?倘若婚姻沖突難以避免,是否父母“為了孩子”而選擇吵而不離、繼續忍受婚姻不幸是一種必要的犧牲?本書試圖回答上述與父母離異家庭子女成長相關的問題。借助國內多個主要數據庫,本書將描述和分析當代中國離異家庭的總體特征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在中國式家庭和中國式離婚的背景下,探討父母離婚及單親撫育對子女少兒階段學業、心理、行為及子女成年后的成就和婚姻的影響。
張春泥 ·社會學 ·11.4萬字
《社會認識與社會形態研究叢書:社會空間論》作者從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梳理出發,考察空間的語義和空間思想史,多方位界定社會空間的基本概念、理論基礎,考察社會空間的實踐生成,分別從感性活動、生產方式、意識形態、文化形式、社會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來探討社會空間的生成基礎、變遷動力、形成規范、呈現依據、擴展手段、調整誘因等,進而考察社會空間在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空間形態,在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雙重背景下進行社會空間的批判與重構。
王曉磊 ·社會學 ·16.5萬字
《回歸故里》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迪迪埃·埃里蓬結合自身經歷創作的一部反思性社會學著作。父親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決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蘭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誕生的社會階層和那群他已經告別三十年的人。他重返過去,回顧家族的歷史,回憶童年時身處的工人階級階層,回溯了他如何從工人家庭的窮孩子成為法國著名的知識分子……在這場極為內在又顛覆的心靈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會階層、學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題,通過梳理集體決定論中不同個體的命運軌跡,剖析了不同社會環境下,人的“個人選擇”是如何被影響、被決定的。
(法)迪迪埃·埃里蓬 ·社會學 ·10.8萬字
那多新寨是緬甸撣邦第四特區南板縣一個靠近中緬邊境的阿卡人寨子。戰亂、遷徙與瘟疫是那多新寨人口增長緩慢的原因;經濟落后,周邊地區婦女不愿意嫁入那多新寨是造成該村許多青年男性尋找配偶困難的原因;細致展示的茅草屋、民具、服飾等物質文化要素是當地生產力水平的真實寫照;表面的“閑暇”反映的是發展機會的缺乏和發展努力的失敗;傳統社會組織的消失,新的社會組織建構的不力以及傳統宗教的式微是社會失范的主要原因;自辦學校的半途而廢是那多人難以改變自身命運的縮影。略顯沉悶的那多新寨故事可以引發現代民族國家體系形成之后,“逃離”國家或者身處國家邊緣的發展是否可能的思考。
馬翀煒 張振偉 ·社會學 ·13.2萬字
一名鋼企下崗女工的傳奇人生,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企業成長史,一本高光盡歡與低谷頹靡并存的創業者獨白。16年創業歷程中從未對外公開的故事,獨特服務模式不斷締造的商業奇跡。看似復雜難解的新型服務模式,一切源于孝,生于愛。誰都希望有個心靈契合的陪伴之人,你的父母也一樣。
仲偉紅 ·社會學 ·11.6萬字
本書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在ANT視角下構建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構建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中的行動者網絡理論內容,提出行動者網絡視角下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構建;然后通過應對突發事件的各個組織的影響因素,運用因子分析法構建了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預警能力體系;運用BP神經網絡算法,結合AHP和專家打分法進行了預警能力指標體系評價模型,確保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進行實證分析,結合預警能力評價模型,證實了預警評價體系的有效性,從ANT的視角提出了預警對策,為應急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黃敏 ·社會學 ·5.6萬字
參與志愿者活動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渠道和體現,承載著積極老齡化豐富的內涵、目標和行動,其積極意義和重要價值逐步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本書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從宏觀層面把握我國老年人參與志愿者活動的基本態勢,從微觀層面探究老年人參與志愿者活動這一形式的價值效應、特征和適應性機制,并且在此基礎上深入洞察老年人參與志愿者活動與積極老齡化的關系。
段世江 ·社會學 ·14.4萬字
2017年8月,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召開了以“國際化與社會轉型”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提交的論文基礎上選取了十八篇論文,編輯出一本中文的學術論文集。共分四篇十八章,四個主要議題分別為教育創新與國際化、人才流動與國際文化交流、少數群體研究與扶貧、社會治理與社會政策。本書由宗力和劉寧擔任主編,由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資助出版。本書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圍繞著國際化、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社會發展、社會政策等方面的具體問題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深入討論和分析,試圖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建議。
宗力 劉寧主編 ·社會學 ·15萬字
人口老齡問題是繼環境、資源問題之后,21世紀中國面臨的最為嚴峻的社會問題。老年休閑研究不僅對健康老齡化的發展意義重大,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價值。本研究將案例點放在北京這個典型的國際型大都市,并將研究的時間節點重點選擇在2000年之后的老齡化社會初期,通過分析和討論新時代背景下老年休閑行為特征的時空變遷,深度揭示城市化與老齡化的互動關系。全文以跟蹤類研究和比較類研究為主要思路,綜合運用等級量表法、層次分析法、行為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和技巧。
王蕾 ·社會學 ·9.5萬字
北京人口形勢和人口發展問題一直備受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廣泛關注。人口老齡化是新形勢下國家尤其是特大城市面臨的重大問題,本書立足于新形勢下北京人口發展新特點、新規律,基于基地研究成果,集中討論了四個重要議題:第一,老齡化應對研究;第二,流動人口研究;第三: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第四,人口與社會發展,在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政策建議,力圖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北京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編 ·社會學 ·11.6萬字
本書從人類學的視野深入研究了日本歷史上的婚姻、族譜、王位繼承、財產相續、養子制度等。對照中國傳統社會,作者指出,日本社會不存在中國宗法制度這樣的儒家文化載體。同為“東亞文化圈”的中日兩國在應對西方近代化時出現不同的應對結果,對此學界眾說紛紜,作者在論證家族血緣結構的差異中,解析東西方異文化沖突的原因與融合的條件,并嘗試以此為視角進一步探討社會變遷的前提條件。
官文娜 ·社會學 ·1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