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我叫約瑟夫·伯恩斯坦,我快八歲了,父母不知去了哪兒。但是馬塞爾小姐說,我的名字得是約瑟夫·貝爾坦,今年六歲,父母死于一場流感;因為我是猶太人,要藏在蓬斯神父的黃別墅里。可是,猶太人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我為什么不能和別人一樣?在蓬斯神父的秘密基地,我終于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而且我懂得了,不論是什么樣的人,都有生存的權利,而我們的生命不只對我們自己有意義……“你知道誰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收藏家嗎?是諾亞。他救下了上帝創造的所有生物。”
(法)埃里克-埃馬紐埃爾·施米特 ·外國隨筆 ·4.5萬字
托爾斯泰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全面展示了作家的成長歷程和精神歷程,基本內容圍繞著他如何在周圍環境影響下成長,基本再現了他如何從一個貴族家庭的少爺成長為一個反對貴族式生活方式的成年人。《少年》是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共有27節。
(俄)列夫·托爾斯泰 ·外國隨筆 ·5.3萬字
約翰·巴勒斯以豐富的鳥類知識結合美輪美奐的自然描寫,將人與自然的愛與善化為詩意和哲理融入本書,是世界文壇不可多得的自然佳作。采用名家經典譯本,譯文精準流暢、優美動人。封面特邀屢獲“最美的書”設計大獎的設計名師友雅傾心繪制。
(美)約翰·巴勒斯 ·外國隨筆 ·9.9萬字
本書是作者游歷英國的旅行筆記。1883年5月,約翰·巴勒斯來到大西洋彼岸,仿佛帶著某種使命一樣,幾乎漫游了整個大不列顛島。他探尋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田野、森林、湖泊,古老的建筑和歷史遺跡,他尋訪鄉野,用眼睛和耳朵敏銳地捕捉著大自然豐富的色彩和聲音,森林、草地、山谷、溪流、羊群、野花、會唱歌的小鳥、精靈般的昆蟲和小動物,他對這些事物癡迷地觀察,悉心地體驗,微妙地領悟,幾近出神人化的境界。他以優美的文字和詩性的語言繪聲繪色地將它們描述下來。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如果讀者朋友中有致力于自然寫作,或者對自然抱有純真的熱情的,那巴勒斯的書就不應當錯過。
(美)約翰·巴勒斯 ·外國隨筆 ·12.3萬字
尼采曾說:女人是一個謎,謎底就是生兒育女。謎底就真的這么簡單嗎?男性牽起她的手,吻了她,步入婚姻殿堂……如此她的生命才會完整。在以物易物這個過程中,她用自己這個人去換取生存。有人曾說:“愛,是男性的身外之物,而對于女性,卻是女性的全部存在。”很多女性進入婚姻,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生存需要或者迫于社會輿論壓力。在大多數家庭中,女性徘徊于家庭、孩子、丈夫和工作中,難以實現自我價值。與進入婚姻時的初衷相比,結婚后她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社會和他的丈夫如何看她?婚姻對于女性意味著……
(英)西塞莉·漢密爾頓 ·外國隨筆 ·8萬字
龜井勝一郎是昭和年間與太宰治有深交的文藝評論家。他的著作涉及宗教、美術、歷史、文學、戀愛觀。本書文章主要寫作于1938年到1942年戰時的日本。作者游歷斑鳩之里、西京、東大寺界隈,接觸到古代(中世)的日本佛教,漸漸有了對圣德太子、親鸞的信仰。飛鳥時代的人們苦難深重,當時的人是怎樣虔誠地祈求三寶,又是怎樣熱切地營建人間的凈土?作者描寫法隆寺、中宮寺、法輪寺、藥師寺、唐招提寺、東大寺、新藥師寺的文字,是抒情的,對于圣德太子、圣武天皇等人的景仰也貫穿全書。他反對將佛像看作雕像而放入博物館,主張佛像就是佛,是用來拜的。他看到廢墟中破敗的佛像,反而能感受到佛像帶來的力量。現實的日本陷入戰爭的泥潭,在思想禁錮的年代,他是否暗暗透露出反戰與和平的意思呢?這有點耐人尋味。
(日)龜井勝一郎 ·外國隨筆 ·7.9萬字
從馬丁·路德、歌德到海涅、布萊希特,乃至君特·格拉斯,德國作家對現代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這部小書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引人入勝的德國文學之旅,從中世紀后期漫游至現當代,并特別聚焦于最近的250年。作者重點探索眾多德國文學杰作的經濟和宗教背景,強調該如何把作品理解為對社會和政治劇變的回應,這些變化常常發生在一段段充斥了暴力和悲劇的歷史之中。結論開辟了一個嶄新而清晰的視角,闡明了德國文學的力量和德國的思維傳統,及其對更廣闊的文化世界的影響。
(英國)尼古拉斯·博伊爾 ·外國隨筆 ·9.3萬字
如果說哪本書能將倫敦城魔幻般還原于我們面前,同時還讓我們一睹各個歷史時期英國文學大家的風采,那就非《筆尖下的倫敦》莫屬了。芝加哥大學教授珀西·H·波恩頓(1875—1946)深入挖掘了英語文化為人們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和文學財富,不僅提供了極富價值的歷史和社會背景,而且帶領人們遍觀千年,從中世紀喬叟勾繪的城墻之下穿越到維多利亞的大都會之中。在他筆下,英國的文壇巨匠喬叟、莎士比亞、彌爾頓和狄更斯等人,一下變得鮮活起來,仿佛隨時會從書中走出,親切地伴著我們一起,穿梭于千年倫敦城的大街小巷之中。正如約翰遜所言:當一個人厭倦了倫敦,他就也厭倦了生命;因為倫敦有著生命中所包含的一切。從亞歷山大到雅典,從羅馬到佛羅倫薩,從巴黎到倫敦再到紐約,這些歷史上歷歷可數的心靈之城,孕育了無數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可以這樣說,城市是文學的搖籃。如今,紐約已成為文學名城中的名城,而巴黎和倫敦已經式微,但是它們曾經創造的輝煌依然熠熠閃光。芝加哥大學教授珀西·波恩頓(1875—1946),用一本書的時間挖掘史料,激揚文字,遍觀倫敦千年,并鋪開一張日益壯大的城市地圖。
(美)珀西·波恩頓 ·外國隨筆 ·14.3萬字
《中國游記》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到訪中國之后所寫的見聞記錄。1921年,當時29歲的芥川龍之介以記者的身份,來到中國訪問。回國后,他對當時中國的世風民情進行了記錄,此外還留下了他拜訪章炳麟、李人杰等歷史名人的談話記錄,是展現近代中國風貌和了解中日交流史的珍貴材料。
(日)芥川龍之介 ·外國隨筆 ·7.4萬字
《沙鄉年鑒》是與《瓦爾登湖》并稱的自然美文典范。全書記錄了作者一生在美國各個州工作和游歷過程中的思考,筆法抒情、寧靜、恬淡,充滿智慧,富有感染力。表達了在紛亂的塵世中,我們渴望尋得寧靜,渴望傾聽自然的聲音,渴望給心靈找到安穩的歸宿的美好愿望。整部作品從哲學、倫理學、美學及文化傳統的角度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全書如同一位智者在向我們娓娓道來,自然、宇宙與人生的奧義。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外國隨筆 ·13.7萬字
英國博物學作家理查德·梅比說,雜草的定義取決于人類看待它們的方式。雜草和我們比鄰而居,梅比一方面為自然界不被待見的植物辯護,一方面從歷史、小說、詩歌、戲劇和民間故事中鉤沉雜草與人類的復雜關系。文明背后的野性從未走遠。一部人類與自然的博弈史,同時也是一幅龐大的雜草遷徙與流浪圖景。
(英)理查德·梅比 ·外國隨筆 ·16.6萬字
初中2年級的木戶隼人是個喜歡籃球的平凡男孩,一天,他偶然進入一個奇怪的俱樂部,遇到了神秘的大富豪江守先生和美少女福島乙女,他們三人一起開啟了探尋金錢、經濟、職業以及社會結構的旅程。不為人知的過去、對龐大家業的厭惡感、淡淡的戀慕心……各種各樣的事情夾雜其中隨之而來,“金錢的教室”開始了!日本知名經濟記者高井浩章寫給三個女兒的青春小說.這本書介紹了雷曼兄弟破產、投資信托、虛擬貨幣等金融問題,以及社保、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旨在幫助青少年了解金錢、經濟,思考未來職業發展,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社會觀。
(日)高井浩章 ·外國隨筆 ·9.2萬字
走進村上春樹的世界,走進音樂和文字的盛宴。眾所周知,村上春樹是個十足的音樂迷。從爵士到搖滾,從古典到流行,沒有他不熟悉的領域。音樂和文字的相遇,使他筆下的故事有了更豐富的內含,使故事的主人公有了更飽滿的情感。本書梳理了村上作品中音樂,以及音樂背后的趣聞軼事,探討了這些音樂在村上文學中的角色和作用,使讀者看到一個用文字和音樂交織出的、異彩紛呈的村上新世界。
(日)栗原裕一郎 ·外國隨筆 ·7.7萬字
巴西國寶作家保羅·柯艾略的人生之書。融合作者多年親身見聞、哲思、感悟,每一篇故事都如一顆寶石,極具寓言性和哲理性,幫助迷茫的人們找尋生活的意義。十五歲那年,我對母親說:“我要成為一名作家。”“但你在生活中見過作家嗎?你親眼看到過哪位作家嗎?”“并沒有,我只在照片里見過。”“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作家,你又怎么可以真的想要成為一名作家呢?”為了回答母親的問題,我踏上了一條探索之路……
(巴西)保羅·柯艾略 ·外國隨筆 ·8.4萬字
一部講述斯蒂芬·茨威格與約瑟夫·羅特真實友誼的傳記文學作品。奧斯坦德位于比利時西海岸,是歐洲著名度假療養勝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西斯主義盛行的歐洲、黑暗降臨前的1936年夏,許多遭受德國納粹迫害的流亡作家、出版人、藝術家、知識分子輾轉聚集在奧斯坦德,在此形成特有的流亡作家文化圈,在黑暗來臨前繼續從事創作。《奧斯坦德1936》以回憶錄兼小說的形式,聚焦當時流亡到這里的文壇頗負盛名的小說家斯蒂芬·茨威格和約瑟夫·羅特兩人真實的友誼,書中還穿插其他作家如ErnstToller等人身影。回顧他們的流亡歲月,講述他們的愛與希望、痛苦和絕望。這是一個關于愛和友誼的偉大故事。
(德)福爾克爾·魏德曼 ·外國隨筆 ·7.4萬字
《尋鄉中國》是布萊恩·林登在中國生活35年的回憶錄。這是一個美國人的“中國夢”故事。作者詳述了三十多年來中國如何改變了他的人生,生動地展示著他個人對中國的探索、認知、融入的過程以及其間的情感變化。在與中國結緣的三十年間,林登與家人一起見證了中國的發展。1984年,林登在美國芝加哥邊清洗地毯邊讀夜校,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獲得了中國政府獎學金,來到中國求學,并親歷了中國80年代的改革開放。他來到北京期間,學習中文,主演電影,成為攝影記者,進入南京大學·約翰霍普金斯研究中心攻讀研究生并遇到了他的妻子,這段寶貴的經歷使他能以斯坦福大學博士候選人的身份回到美國。2004年,他與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回到中國,扎根于云南喜洲,并致力于保護和修復中國(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創立“喜林苑”酒店品牌。林登參與到中國鄉村內在肌理的發掘與生長,并成為國際教育踐行者,連結中國和國際,讓更多的外國人和中國人,都更深地了解真正的中國。
(美)林登 ·外國隨筆 ·12.8萬字
理查德·梅比在完成《大英植物百科全書》后,迎來職業生涯的巔峰,然而個人生活經歷和感情上的變動卻讓他陷入一段時間的抑郁消沉。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搬到東安格利亞,諾福克遼闊的原野,使他重新回歸自然,找回從孩提時代快樂和靈感的源泉,重塑生活。他像學者熟悉思想和書冊那樣,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脈絡,能品土壤的性質;他識別各種鳥鳴和獸跡,了解每樣植物的花事與吐蜜的秘密。理查德·梅比的文筆機智博雅,精巧而不晦澀,《心向原野》不僅包含對動植物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豐富的知識,更有對歷史、文學、哲學的探討,語言詩意動人,富有哲思。《衛報》評價他的作品,“恰如詩人威廉·布萊克所言:一沙見世界”。
(英)理查德·梅比 ·外國隨筆 ·16.5萬字
加文·弗朗西斯認為,康復并不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情,而是一場醫生、病人、照護者都要親身參與的行動。我們要理解康復的節奏并主動投入時間、精力,通過有益的方式改變人生。憑借30年從醫經驗和來自心理學、文學等多領域的見解,加文·弗朗西斯為康復提供了深刻、實用且充滿希望的指南。打破治療是被動的觀念,以智慧的方式展示了我們應當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改善環境,從而走出困境。在醫學是科學與良善的結合這一信念的驅使下,作者旁征博引,以優美的散文筆觸生動地講述了大多數人或許從未經歷但必然會經歷的康復旅程。在這場旅途中,一個又一個關于希望、轉變和奇跡的故事不斷發生。
(英)加文·弗朗西斯 ·外國隨筆 ·3.4萬字
《插圖本日本文學史》是插圖本外國文學史系列之一。在有關日本文學史的著作中,某些作家或作品在分類時出現被劃上劃下的現象便不足為奇了。《插圖本日本文學史》基于上述劃分方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簡述日本文學的發展歷程,以饗讀者。
劉利國 ·外國隨筆 ·9.2萬字
一段艱苦卓絕的重生之旅,一場人與熊的相互啟蒙。有時候,我們墜入黑暗是為了更好地迎接光明。年輕的法國人類學者娜斯塔西婭·馬丁長期和北極圈內的原住民共同生活。2015年,她在翻越堪察加火山的途中遭遇了一頭熊,被咬去了半邊頜骨。她奇跡般幸存了下來,而她生命中的危機才真正開始:輾轉俄法多家醫院,被綁在床上,臉上植入金屬板,反復經歷手術、插管、感染,遭受秘密警察的盤問和獵奇者的圍觀……這一切幾乎將她摧毀。破碎中的馬丁回想起,堪察加的埃文人中有一個詞叫“米耶德卡”(半人半熊),在這場相遇之前,她也曾被當地人稱為“瑪杜卡”(“女—熊”)。為了重新理解這一事件,她在零下40攝氏度的氣候中穿越800公里的森林,重返埃文人的部落,和他們共同生活。在這段日子里她重建自我,也探索與世界相處的其他方式,直到再次出發……
(法)娜斯塔西婭·馬丁 ·外國隨筆 ·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