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現當代以來河北地域內的小說創作為研究對象,全面詳盡地論述了百年來河北小說創作的歷史風貌。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梳理了河北現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編和下編梳理了河北當代小說的歷史與現狀;每一編都對代表性作家作品做了深入充分的闡釋。全書注重史料收集和文本細讀,具有以史帶論、論從史出的特點。是一部頗有學術價值的地方性小說史專著。
郭寶亮 胡景敏主編 ·文學理論 ·40.7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從時間維度對達斡爾族書面文學進行整體性觀照,厘清了達斡爾族書面文學發展的總體路向及其價值意義。下編以經典作家與作品為核心內容展開考察,圍繞其發展變化與審美表現,探尋了達斡爾族作家在不同時期的寫作特質和氣質品格。
托婭 阿茹漢 ·文學理論 ·39.1萬字
2019年,三聯的記者奔赴各地采訪,有時是跟著卡車司機,行走在作為中國經濟血管的道路網絡上,實地感受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的生活,有時是走進東莞的外貿工廠中,跟著沿海的制造業者和商人出海,來到印度班加羅爾、埃塞俄比亞和越南,三聯的記者探尋著一個由億萬普通人所構筑的有血有肉的中國。國際上,英國脫歐終于在三年后的今天塵埃落定,而盤踞中東多年的伊斯蘭國也走向覆滅,三聯記者深入戰后的敘利亞,見證這個歷史時刻……新技術就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拍打著我們自以為堅固的生活。2019年我們似乎已跨入數字貨幣和5G所描繪的美好世界,而技術帶來的問題也愈發凸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本書為“劉慈欣科幻小說與當代中國的文化狀況”研討會的成果。全書圍繞《三體》的文化政治、劉慈欣小說的文學文化意識、科幻小說的“寫法”、科幻小說的“文學”可能、科幻文學的政治哲學、當代科幻的20世紀傳統、科幻文學與當下中國文化狀況等主題展開討論。
石曉巖主編 ·文學理論 ·21.4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此為第十一輯,分為“本刊特稿”“中國古代、現代詩歌研究”“詩歌史及詩歌文獻研究”“域外雅音”和“青年論壇”五個欄目。書中既有對古代詩歌的研究,也有現代詩歌的研究;不僅收錄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也關注日本、歐美等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名家的文章,也有青年學者的文章。
趙敏俐主編 ·文學理論 ·27.1萬字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科幻小說超越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從對技術模仿的描寫進入人類學和宇宙哲學領域,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文化現象。在這一創作的嬗變過程中,以模糊的邊界、包容的中心為特征的“曖昧”美學逐漸發展形成。本書以美國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K.LeGuin)為例,通過全面考察勒奎恩作品“過去與未來”“夢境與現實”“人與技術”“人與自然”“東西方文化”這五對二元關系,從時空、精神、身體、生態、文化五個維度提煉并闡釋“曖昧”美學的觀念,由此提出了捕捉流變的現代性的美學方案。
肖達娜 ·文學理論 ·26萬字
本書致力于研究中國小說的家庭倫理敘事在晚清至五四時期的轉型因由、轉型面貌及轉型路徑。除對清末民初與五四時期家庭倫理觀念的具體變化進行細致梳理外,本書還對這一時期小說中的家庭倫理書寫做了詳細的對比式考察,以便更宏觀而深入地理解這三十年間小說中的家庭倫理敘事發生了何種嬗變,明確其間的承傳與變異、溫和與激進、新與舊雜糅的復雜狀態,從而審慎地考量家庭倫理向現代轉型的艱難歷程。
楊華麗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時代。隨著文學中的烏托邦想象的短暫勃興,中國知識分子完成了最初的理想文明政制的創構。這是現代意義上“新中國”想象的起點,也是認識整個20世紀烏托邦思想及其運動發展的基礎。本書以儒學現代轉型為視野,全面、系統探究晚清烏托邦思潮與文學的生成、發展及影響,總結其時代特征、敘事結構、美學內涵和歷史貢獻。特別聚焦“今文學”運動與中國近現代烏托邦文學思潮的內在聯系,以道德—政治—科學為軸心,圍繞晚清革命烏托邦、無政府烏托邦、女性烏托邦、科學烏托邦的多重想象,勾勒把握中西古今之變,審視近現代國家轉型、儒學轉型與文學轉型,以期重新激活儒學傳統的當代活力。
朱軍 ·文學理論 ·41.2萬字
以《詩經》訓詁研究為基本切入點,融合語言學、文學、文獻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對于完成傳統語文學的歷史重塑、推動語文學理論的建設和發展,乃至彰顯中國傳統儒學經典文化的學術特質、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本書爬梳整理了歷代《詩經》研究文獻材料,以《詩經》小學的發生發展為主線,概述兩千多年《詩經》文本詮釋的基本歷程,系統構建起《詩經》小學的研究通史。本書作者充分考慮了核心文化因素的淵源與影響,體現了宏闊的史學眼光。
康國章 ·文學理論 ·33.2萬字
本書將澳大利亞叢林現實主義小說置于世界現實主義發展框架予以考量,深入探究澳大利亞叢林現實主義小說主題、敘事特征,以開放的視角和全局性的把握對澳大利亞叢林現實主義小說進行定位;論著涵蓋澳大利亞叢林現實主義主要作家和詩人,基本建構出澳大利亞現實主義小說發展的歷史、文化和思想意義,通過對文本解讀分析,研究澳大利亞叢林現實主義小說的社會背景、文化特質、思想淵源,系統探究澳大利亞叢林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內涵。
張加生 ·文學理論 ·20.4萬字
本書共收錄95位西班牙語美洲當代作家(其中有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6位塞萬提斯獎得主),涵蓋了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烏拉圭、秘魯、委內瑞拉、古巴、尼加拉瓜、波多黎各、巴拉圭、危地馬拉和玻利維亞等國。
王軍主編 ·文學理論 ·32.8萬字
《中華文學史料(第七輯)》結合2019年、2020年兩次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年會的近百篇論文,根據參會作者的意見和論文的質量情況,從中精選了數十篇論文。這些論文,既能體現“中華文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又能體現“中華文學史料”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以及中華文學研究的未來方向與可能性。
劉躍進主編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文質彬彬》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的一種。該書分為上下兩編,分別對“文”“質”“藝”“道”四個觀念及形成中國美學中兩對最基本的審美范疇,從發生、發展、傳承、演變的全過程,進行由微而宏觀的全面系統的觀照,又從美學、文學、造型藝術等領域以及哲學、心理學、倫理觀念等方面進行論述和評價。學體系論》《中國詩學批評史》。
陳良運 ·文學理論 ·23.9萬字
本書是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2018年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所做講座的結集。這些講座涉及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以及對外漢語等,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熱點性和問題性,是對當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一種學術回應和現場問診,是不同學者學術思想的共和與共振,是中國學術在西外聚集之后向世界學術發出的“中國聲音”。
韓偉主編 ·文學理論 ·27.3萬字
中唐是中古向近世轉向的節點,也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中唐的三大文儒群是中唐時代危機的經受者與反思者,本書以中唐危機及其中唐文儒為研究對象,對中唐時期的思想變遷及其與文學之間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劉順 ·文學理論 ·26.9萬字
本書分三個部分展開。第一部是對"比較詩學"的概括性綜述,主要內容包括:1)比較詩學研究的歷史發展及現狀;2)比較詩學的理論與方法;3)比較詩學的重點與難點;4)比較詩學的特點與評價;5)對比較詩學的研究建議。第二部分是對比較詩學的理論論述的選目及導讀,如錢鐘書《談藝錄》,樂黛云等《世界詩學大辭典》,維斯坦因《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等。第三部分是對比較詩學的具體實踐的選目及導讀。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曾艷兵教授。
曾艷兵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鄉土文學為研究對象,對社會轉型中的農民現代體驗進行探討,深入新世紀以來農民的情感世界與文化癥候,提煉出怨羨、焦慮、浮躁、疾病四種宏觀現代心理體驗,分析農民土地意識、性觀念、人際關系、宗教信仰和鄉村社會的民主意識、法制觀念、知識觀念、消費觀念等,呈現新世紀以來農民劇烈的文化心理沖突、人格嬗變和鄉村秩序變革,視野宏闊。全書始終貫穿歷史意識,堅持人的觀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文學內外部結合、宏觀社會心理和微觀文本結合,較準確把脈農民身心體驗,并加以現代性反思。本書全面呈現當下鄉村發展的事實,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具有現實參照意義。
廖斌 ·文學理論 ·40萬字
《中國文體論:原初生成與現代嬗變》運用語境還原、原典精析、史論融通、中日比較等方法,深度反思中國文體論原初生成與現代嬗變中的諸多問題。首先從概念層面考察從先秦兩漢時期主導性的“文”和“文章”觀到漢末魏時期出現的“文體”觀的演進過程,比較“文章”觀與“文體”觀的不同內涵,分析古代文體論生成、發展的文學動因和文化語境,揭示“文體”概念和文體論產生的文學史意義。進而追蹤中國文體論從傳統向現代嬗變的軌跡,在中日交流、古今之變和西學東漸等多重歷史文化背景下,揭示以“語言形式”為核心內涵的中國現代文體觀的形成歷史,具體分析中國傳統文體觀的日本接受以及日本近代文體觀、西方文類學和語體學對中國現代文體觀形成過程的不同影響,深入探究中、日、西“文體”觀傳播、影響、嬗變、轉換的內在動力、機制和規律。《中國文體論:原初生成與現代嬗變》還以經過重釋的古代文體論為學理基礎,對七言詩體起源發展問題以及“通變”“風骨”“奇正”等重要文論范疇作了更為契合歷史語境的闡發。
姚愛斌 ·文學理論 ·27.6萬字
本書為《童慶炳文集》之一,包括上、下兩輯,上輯收錄了童慶炳作品《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下輯收錄了童慶炳先生近年來關于形式相互征服說、語文教學、經典化、歷史語境等諸問題的論文,計劃為:第一章文學創作的意義;第二章文學創作的一般準備;第三章文學創作的客體;第四章文學創作的主體;第五章文學創作的至境追求;第六章文學創作的一般過程;第七章文學創作的樣式和技巧等。
童慶炳 ·文學理論 ·33.9萬字
此書稿旨在從中外文化比較的視野中,抉發“中國古典小說命名方式”之“名”與“敘事世界建構”之“實”之間的復雜關系,以一斑窺全豹,考察中國古典小說不同于西方敘事傳統的民族特征,為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打下堅實的基礎。書稿貫徹了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既有對中國古代小說書名歷史的整體把握,又將這種把握落實到各體小說特定作品命名的分析上,從而使古代小說命名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都得以彰顯。
李小龍 ·文學理論 ·3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