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失智癥患者與其照護者的故事。作者從身患失智癥的父親講起,延伸到處于失智癥不同階段的人、作為伴侶或子女的照護者,以及科學家、心理治療師和醫生,以細膩的對話、深入的調查講述失智癥是如何逐漸帶走一切的,并探討不同形式的專業干預。這也是我們的故事。失智癥造成的記憶、語言喪失以及帶來的羞恥感同樣可能發生在不可避免走向衰老的我們身上。深入失智癥內部,作者帶我們走進隱秘之地,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對衰老與死亡。
(英)尼奇·杰勒德 ·紀實文學 ·15萬字
本書講述了新時代“鐵人精神”代表的鋼鐵1205鉆井隊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該作品講述了“鐵人”王進喜帶過的大慶鋼鐵1205鉆井隊,作為“鐵人精神”的發源地,作為鐵人鉆井隊,68年來始終銘記黨的恩情,轉戰南北,為國找油,創出了4項世界紀錄、15項全國紀錄,累計鉆井315萬米,為祖國的石油工業立下了赫赫戰功,揚威海外,為民族爭氣,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持續奮斗,創造了驕人的成績。?
陸有軍 張嘉孝 ·紀實文學 ·16萬字
本書以紀實文學兼調查報告的形式,將這些以女性為主角的案件公諸于眾。在冰冷的卷宗里面,在殘忍的犯罪背后,在凄涼的悲劇終點——探尋那些關于家庭、關于社會,關于金錢、關于情感的根源之問。
楊同柱 海劍 ·紀實文學 ·14.1萬字
1929年,梅蘭芳赴美國演出“古裝新戲”《汾河灣》(飾柳迎春)的劇照,《汾河灣》寫唐代大將薛貴遠征十八年回歸故鄉,與妻柳迎春重逢在思念與誤會交織中的故事,悱側動人。該劇突破了傳統正工青衣重唱功不重身段的局限,是梅蘭芳京劇旦腳表演藝術以歌舞為主之重大革新的代表作。幾臺戲,惹出美國男女多少如癡如醉情,卻道“臺詞不懂心里懂”;一個人,走入華僑同胞幾許思國思鄉夢,真是“想見時難別亦難”。梅蘭芳1929年攜帶京劇赴美演出,成為中美兩國文化交流值得鉤沉的一段佳話。
齊如山 ·紀實文學 ·4.3萬字
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普利策新聞獎得主邁克爾·維特茲深度報道的一個奇跡。馬特·米勒,一位年僅22歲的大學生。在弗吉尼亞藍脊公路進行自行車訓練時意外與一輛保時捷迎面相撞,面部骨骼幾乎全碎,造成很嚴重的顱腦損傷,命懸一線。但車禍本身并不是故事的結尾,而是故事的開始。《回歸之路》講述了這個年輕人重新奪回原來的生活的故事。作者在這本書里與讀者分享了馬特奇跡般的生還經歷,心驚肉跳的康復經過,以及他取得的難以置信的驚人成就。
邁克爾·維特茲 ·紀實文學 ·14.9萬字
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從武漢擴散到全國。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一場舉世矚目的疫情防控戰正在進行中。戰“疫”甫啟,廣大醫務人員沖鋒在前,用智慧與生命踐行著白衣天使的使命擔當,被譽為“最美逆行者”。本書以人物記述為主,分出征、戰斗、心聲三部分,展現這些當代最可愛的人踏征程、戰一線、抒情懷的情景與過程。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 ·紀實文學 ·8.7萬字
阿德里安·納塞利是一名典型的“階層跨越者”:他的父親是公交車司機,母親是秘書,但他成了一名獨立記者和作家。生活在兩個階層間的獨特經歷驅使著他去尋找那些和他一樣的人——那些出身貧寒的學者、法官、記者、作家等等。與大多媒體不同的是,納塞利想見的其實是這些人的父母。他們在默默無聞地幫助孩子成功的過程中犧牲了什么?孩子跨入另一個階層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背叛嗎?階層差異又會對家庭關系帶來什么影響?
(法)阿德里安·納塞利 ·紀實文學 ·13.7萬字
12個厭學孩子的真實案例,20萬字采訪實錄呈現隱秘的少年心聲!作者陳瑜深耕青少年心理十余年:曾就青少年心理問題被央視少兒等多家權威媒體采訪。他發現厭學情緒正在學生群體中急速蔓延,不斷升級,逐步轉化為行動,即拒絕上學。陳瑜老師敲開孩子的心門,傾聽孩子家長和厭學搏斗的成長故事。“我又受到校園霸凌了,甚至連學校都不敢去……”“我讓父母去看精神科,最后卻是我被抓進了‘改造機構’……”“從刷手機至凌晨3點,到復學后主動學習,是什么改變了我?”有些孩子剛出現厭學情緒、有些正因厭學而休學退學、有的已經擺脫厭學情緒成功復學,他們的心路歷程是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最好途徑。看孩子如何一步步走出厭學困境!
陳瑜 ·紀實文學 ·12萬字
從潘維廉先生在1988年2016年間寫給家人的數百封家信中精選近五十封,首次集結出版。向國外讀者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具體可感的中國,以及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還有作者本人和他的妻子、孩子濃濃的中國情。
潘維廉 ·紀實文學 ·7萬字
本書作者經歷20年的軍旅生活,養成了赤膽忠誠、報效祖國的軍人本色;親歷九七香港回歸,譜寫了洗涮國恥、和平進駐的人生風流。書中真實記錄了作者從香港軍營轉業安置到深圳文化市場執法戰線的人生履歷,真實展現了文化執法人員與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精彩畫面,真實展示了文化執法人員在法與情、法與理之間的情感糾葛。
張道新 ·紀實文學 ·16.6萬字
《草原上的太陽》是一本介紹尼瑪先生生平事跡的力作之一。尼瑪先生仙逝之后,較全面、系統的寫先生的生平事跡的著作主要有三部:一是1991年,由阿壩州教委徐長富同志寫的《尼瑪辦學模式》;二是1997年,由先生的高足之一、藏族青年學者供秋仁青根據先生《自傳》,按藏族傳記體寫法,用藏文寫成的史料性專著《尼瑪傳》;第三本是1993年阿來同志寫的這本《草原上的太陽》,這是一本以一個藏族青年作家特有的眼光,運用紀實文學的表現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尼瑪先生不平凡的生平和事跡的書。這三本書的共同點是,完全忠實于尼瑪先生其人其事。
阿來 ·紀實文學 ·10.8萬字
本書記錄了杭州西子女聲合唱團從1985年創立之初至今35年中的點滴過往,以圖文形式記錄了一個社會業余音樂團體成長、輝煌、暫停到涅槃的坎坷歷程。文集收錄了近百張新老照片,搜集了70余篇新聞報道及相關人員的追憶感懷文章,通過客觀事件記錄和合唱團見證人的主觀描述,將整個團體不斷追求藝術至高境界、堅持無私奉獻的精神傳達出來,感召著每一個有理想的人。
杭州西子女聲合唱團 ·紀實文學 ·19.1萬字
這是一本顛覆你對阿爾茨海默病認知的書,揭露所謂“她忘記了一切,但不會忘記愛你”背后的殘酷真相。在作者三十歲這年,他發現自己的母親開始變得健忘。一開始只是忘帶鑰匙、做飯忘記放鹽這些小事,后來逐漸演變成為忘記家在哪里、認定兒媳偷自己東西,再往后便是出現幻覺、精神分裂、抑郁、狂躁……直至漸漸喪失語言和行動能力。十年零十個月的看護歷程,既是對母親養育之恩的報答,亦是作為子女責任和義務的擔當,更是作者本人意志力的磨煉和心靈的成長之旅。本書展現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真實生存情況,并在其中介紹討論了作為陪護家屬在發現患病信號、照顧病患時應當注意的事項。
魯非 ·紀實文學 ·12.9萬字
本書為長篇報告文學,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紅船啟航地、江南古城嘉興自1921年至新世紀,在遭受種種苦難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大眾命運、城鄉面貌、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并邁向共同富裕的壯闊歷史。作品基于大量第一手史料創作,深入挖掘革命年代涌現的感人事跡,以及在和平年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典型人物故事和重大成就,展現了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嘉興精神,描摹了中國百年波瀾壯闊歷史的典型樣本。
黃亞洲 ·紀實文學 ·15.3萬字
混亂無序的戰后日本,同時也充溢著自由豁達的風氣,在那個時代,新聞記者可以成為明星,也可以成為英雄。全國性大報《讀賣新聞》的社會部記者立松和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獨家新聞不斷,在亂世大放異彩。但這樣的時代并沒有持續很久。隨著戰后經濟的發展,日本財界迫切需要由保守勢力來實現政治穩定。1955年,順應這一趨勢,民主、自由兩黨走向聯合,單一保守的政黨自由民主黨誕生了。這就是五五年體制的開始,保守的永久政權得到了承諾,政、財、官互相勾結的結構性貪污腐敗愈演愈烈。隨著保守政治體制的確立,報紙的體制化也在推進,管理體制的強化終結了戰后的無序和自由。1957年,在報道一起《賣淫防止法》相關的受賄案后,不愿透露報料人身份的立松因損害名譽罪被捕,這在日本新聞界史無前例,著實蹊蹺。原來,立松被卷入了檢察機關內部的權力斗爭。有人想抓出泄密的檢察官,以官員違反《國家公務員法》為由打壓對手。固執的立松堅守記者的職業操守,始終拒絕出賣線人……
(日)本田靖春 ·紀實文學 ·18.5萬字
成功的創業團隊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故事?新媒體會創造這個時代的新傳統嗎?創業潮會再次改變中國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每一個創業團隊背后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本期主題“他們創業了”,不僅直面羅永浩、許知遠創業的艱辛之路,還與“創業教父”牛文文聊聊中國創業潮的那些事兒。“創業者是中國社會的金絲鳥,只要創業者自由快樂,表明中國社會是開放的、流動的,社會階層沒有板結、國際交流沒有中斷”,創業浪潮的來襲,激蕩著每一個躍躍欲試的心。試問他們為何不給自己留退路,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還懷有良好愿景。
正午 ·紀實文學 ·3.8萬字
當戰火燃起,聯合國人員在機場大排長龍等候撤離時,“無國界醫師”正在抵達,準備入境執行緊急任務……在海地剛搭建的婦產中心,加拿大醫生溫蒂一天要接生40個新生兒。意大利醫生柯西偷偷潛入南蘇丹,在50攝氏度的環境下照料絕望的戰爭傷患。外科醫生程衛在世界上地雷分布最密集的城市,做了上百次截肢手術。后勤專家馬丁為了運送冷藏疫苗,不得不與哥倫比亞的殺手與塞拉利昂的童兵打交道。在武裝民兵隨時會闖入的情況下,美國醫生弗蘭克穿越停火線,去布瓦凱的醫院搶救被掃射的沖鋒槍打中的人……這些就是“無國界醫生”(MSF)救援工作的真實故事,這些人被稱為“地獄中的希望”。記者丹·波托洛蒂深入“無國界醫生”組織,平實地報道了人道主義組織所面對的各種現象與議題,并通過采訪在各偏遠地區實地工作的醫生、護士及后勤人員等,揭露了“無國界醫生”組織成員時時面臨卻鮮為外界所知的人類苦楚與丑陋真相,展現了他們的救援工作、遭遇的挫折與危機。與此同時,通過從側面展現參與行動的醫生在人身和心理上所受的影響,道出他們在各種不可能的任務中堅持下去的原因。
(加)丹·波托洛蒂 ·紀實文學 ·15.1萬字
周立三院士是自然資源綜合考察、農業區劃以及國情分析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科學工作者的楷模,是一代地理學宗師、杰出的具有戰略眼光的科學家。本書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名譽所長、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周立三一生的科學研究為線索,抒寫了他以赤誠的愛國之心,無私地獻身科學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輝煌事跡,頌揚以周立三為代表的中國地理科技工作者血乳大地、科學報國的科學精神。
杜懷超 ·紀實文學 ·8.2萬字
本書講述了作者從初到麗江遇到的各色各樣的人物到如今已經在麗江嶄露頭角的各色人物,其中包括麗江的打工人、麗江的導游、麗江的游客、麗江的本地人、麗江的過客等等。本書全面而精彩地展示了20多年來麗江的發展和當地的風土人情,詳細地描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執著創業人,記錄了一個美好的時代,給當代青年以豐富的啟示。
沈三 ·紀實文學 ·12.2萬字
本書以紀實文學的筆法,真實、立體地再現了被授予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鷲峰阻擊英雄”等光榮稱號和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勛章的抗美援朝英雄排長沈樹根傳奇、精彩的一生。詳細地記述了他在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排長時率領全排33名戰士,在朝鮮五次戰役后的鷲峰阻擊戰中與敵鏖戰3晝夜,擊退敵人13次輪番進攻,終以全排僅1人犧牲、3人重傷的代價,殲敵300余人,突破了敵人兩個營的重重包圍;開創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少勝多的戰績,并被樹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引以為豪的典型戰例。本書記述真實生動、跌宕起伏,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紅色讀本。
顧志坤 ·紀實文學 ·15.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