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價值論觀照下,重新審視了文學翻譯及文學翻譯批評的性質與特征,深入探討了文學翻譯批評的主體、客體、類型、目的、原則和標準以及評價體系與方法等相關問題,對如何全面系統地評判文學翻譯的各類價值作了詳細解析。
張志強 劉國兵 ·文學理論 ·10.9萬字
敘事人稱是敘事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是小說敘事中較為少見的一種敘事人稱,具有非自然性、非常見性、非可靠性等特征。近十年來,西方敘事學界基于西方小說中的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敘事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其中尤里·馬格林、蘇珊·S.蘭瑟、布萊恩·理查森、阿米特·馬庫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中國現當代小說中同樣也存在著這種敘事人稱。梳理中國近百年來文學場域中的人稱使用情況可以發現:詩歌與文學論文中的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更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而小說領域中的“我們”則是在文學創新中衍生出的一種特定區域或空間中的集體主義表達,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王美紅 ·文學理論 ·17.4萬字
《羅烽白朗研究》是評論家巫曉燕近年來創作的一部有關東北流亡作家羅烽、白朗夫婦的學術研究著作,也是張福貴主編的《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研究卷中的一部。全書共分為三部分,包括《上編:創作與研究綜述》《中編:白朗創作研究》以及《下編:羅烽創作研究》。上編主要講述羅烽、白朗的創作經歷及學術界目前對他們作品的研究;中編主要分析了白朗的中短篇小說、散文以及報告文學的創作特點,并把她置于女性寫作群體中進行縱向考察;下編主要研究羅烽小說的特質以及羅烽對魯迅鄉土書寫與知識分子精神的雙重延續,并深入分析了羅烽作品中的精神意識。
巫曉燕 ·文學理論 ·11.8萬字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結構主義詩歌的著作。首先闡述了詩歌的內結構和外結構的特征,提出了詩歌是一種能夠自我調節、有中心、有層次,而且具有普遍永恒性的文學門類。其次,重點分析了詩歌結構的十四種形態,提出了在結構作用下,每一首詩都成為一個完整自足的藝術整體的觀點。本書認為,詩人情感的變化是構成詩歌內結構的主要元素,因為詩人的自我審美情感作為一種“媒介”,將詩歌語言的審美信息傳達給讀者。此外,該書把詩歌創作的各種技法歸入詩的外結構來考察,認為詩歌的各種審美技巧對于確定詩歌的主題意義作出了貢獻。不管這些技法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瞬間的還是永恒的,都是詩歌結構實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書還采用文本細讀的方法,以近百位中外詩人的作品為案例展開分析,試圖證明書中所論的合理性。
李騫 ·文學理論 ·15.4萬字
本書稿結合彼時的時代、地域、文化特征,以地域詩人的身份為明線,以不同時段詩歌的主題內容及藝術手法為暗線,在時間與空間的結點中研究南明浙東地域詩歌。
敖運梅 ·文學理論 ·15.8萬字
本書首先綜合創作心理、主題和題材趨向、藝術成就等因素,將陳與義詩歌創作分為因襲期、轉變期、高峰期、衰退期等四個階段,詳細描述了陳與義詩歌創作的發展與演變歷程。接著分析了確立陳與義在詩史上地位的南渡后詩歌的藝術特點,突出了其詩歌創作成就與藝術個性。在此基礎上,辨析了從南宋后期以來論家們一直爭論不休的陳與義與江西詩派的關系,辯駁了將陳與義劃入江西詩派的謬誤,對陳與義在兩宋之交的詩壇上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符合事實的評價。
杭勇 ·文學理論 ·18萬字
《第四種批評》主要內容:兼具作家和學者身份的作家學者批評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是一個客觀存在,卻一直未能引起學界的關注,《第四種批評》首次以此立論,并視之為與媒體批評、學者批評、作家批評并列的“第四種批評”。全書既有理論的深度,也有現實的廣度,上編的理論建構與下編的個案分析相映成趣,附錄中對格非、曹文軒、張大春三位典型的作家學者的訪談更是為《第四種批評》的論點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佐證。
劉曉南 ·文學理論 ·17.3萬字
書院是中國教育史上極具特色的一種制度,對文化發展關系甚巨,并且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的不少國家。凡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視書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國書院文化建設叢書”包括5種,由鄧洪波教授擔任主編,從書院歷史、書院教育、書院經費、書院精神、書院建筑等方面總結傳統書院精華,探討書院千年來弦歌不絕的原因,解讀新時代下書院的時代價值和文化教育使命。《價值追求:書院精神初探》梳理書院在千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所積淀的文化精神,介紹了自由講學、追求真理、躬行實踐等書院精神,并以朱張會講、王夫之、左宗棠等歷史事件以及人物為例,進行生動詮釋。?
鄧洪波 曾歡歡 ·文學理論 ·15萬字
本書在國內外豐富文獻與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力圖通過再現女性批評所處的歷史、社會和理論語境,走進性別批評家的"問題意識",從理論上闡明肖沃爾特對文學的性別審視和巴特勒對文化的性別批判的理念,并總結了美國性別文學文化研究的理論特質和現實意義。
王楠 ·文學理論 ·18.6萬字
知識是枯燥的,故事是有趣的。把知識巧妙地融進有趣的故事,讀故事時習得許多知識,無疑是最理想的學習方法。《文心》就是這一成功方法的典范。夏丏尊、葉圣陶二位先生憑多年教學經驗,用《文心》里的32個故事,講解了“關于國文的全體知識”,平易近人,寓教于樂,多年來受到無盡讀者的贊譽。加入吳浩然先生民國風插圖,形象再現民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現代讀者不僅能借此書輕松愉快地學習讀與寫的知識,且能“身臨其境”地了解民國。
夏丏尊 葉圣陶 ·文學理論 ·13.3萬字
中國古代文論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本沒有西方學科概念的“文學理論”,但卻有“詩學”概念,這是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中隨著文學的發展逐漸產生并完善的。本書采用“范疇”的研究方法,從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提煉出“詩言志”“賦比興”“感物”等范疇并加以論述,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包括作品論、創作論、作家論、批評論、鑒賞論等內容,簡潔明晰地闡述了中國古代關于文學本質特征、文學創作、作家、批評、鑒賞等相關問題的最基本理論內容。
胡經之 李健 ·文學理論 ·9.5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漢代卷)》是一部系統梳理20世紀漢代詩歌研究史的論著。全書共四章,第一章介紹上世紀初至1980年以前漢樂府詩歌研究的歷史;第二章介紹1980年至世紀末漢樂府研究的歷史;第三章介紹五言詩的研究史;第四章介紹四言、七言、騷體詩的研究史。該書對上個世紀內漢代詩歌研究的重要問題和重要論著做了歸納和分析,“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的便利。
趙敏俐 ·文學理論 ·14.3萬字
本書致力于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增強文學感悟力,提升文學趣味,提高文學素養。在傳統的詩歌、散文、戲劇編選材料之外,獨辟蹊徑,編選了三字歌、四字文、成語歌、對韻歌、對聯選誦、民俗歌謠、諸子百家作品選讀、傳統詩話詞話選讀、中外現代詩選讀等內容,按周編排,便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
邱道學 ·文學理論 ·9.6萬字
全書共分十章,從文學類型研究的方法談起,依次進行了對奇幻文類的定義,對與奇幻相鄰的文類(怪誕與奇跡)進行了界定,對與奇幻結構特征相似的文類(詩歌與諷喻)進行了區分,并對奇幻話語及奇幻主題進行了分析。
茲維坦·托多羅夫 ·文學理論 ·11.2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為理論依據,將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等文藝批評理論探討與小說文本分析相結合,全面、深刻、系統地研究納博科夫的文學創作,探討他如何在繼承俄羅斯文學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后現代主義藝術形式創新。納博科夫的創作,既是對俄羅斯文學傳統的繼承,又是為表現后現代社會人類經驗而進行的藝術創新,實現了深刻的思想意義與創新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
劉文霞 ·文學理論 ·19.7萬字
《牛津通識讀本:羅蘭·巴特》原本為豐塔納出版社推出的現代大師系列而寫,在巴特去世不久后出版。書中分析了他的成就,并且描繪了他的多重身份,針對的讀者群體是那些認為巴特有用、有趣和富有創意的人。巴特的作品涉及如此廣泛的領域——他的情緒和文體也同樣如此——以至于每個人都能從巴特身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一面,但關鍵的問題是,巴特能帶領我們走向何方和他的魅力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在這個新的版本中,我只對主體文本做了些許修改,一方面因為我對于巴特的絕大部分看法依然成立,另一方面也因為太多的干預可能會創造出一個不均衡的文本,導致年輕時的我和中年的我這兩種聲音在其中相互爭執。除了稍加闡釋之外,我還加入了新的研究書目,但最重要的是,我增添了最后一章來描述巴特去世后的地位變化,并且對于他在當今時代的價值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
(美國)喬納森·卡勒 ·文學理論 ·8.1萬字
本書是李怡教授學術與思想的文字輯錄。這些文字圍繞他學術思想的主要領域,以“詩與史”為基本線索加以編輯,分為:我的故事、人情冷曖、知人論世、大千世界、詩心雕龍、吾土吾民、百年樹人、文化觀察、學術方法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大體上展示了李怡30年來思想探求的一些要點。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他所向往的“思想是暗夜中的閃電,是黎明時分最初的那一線光芒……”,而這些思想片段的文字雖然不過“是精神的流星”,但“它迅速劃過漆黑的長空,賦予我們真正的驚悸和震動。沒有了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其他的鋪陳都失去了意義,不過就是無聊的饒舌而已”。
李怡 ·文學理論 ·10.3萬字
圣杯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意象之一。本書以人文主義興起后西方作家對圣杯意象的重新闡釋為起點,厘清其不同時代的象征內涵,力求深入挖掘圣杯意象的文學性以及文化特性;同時,探討了圣杯意象的傳承性及其與西方文學和文化轉型之間的互動,探尋促進當今“圣杯熱”全球化的精神動力源,分析文學、民族、文化三者一致的整體性內涵,以此把握西方的大眾文化以及當代文學的發展走向,并以期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高紅梅 ·文學理論 ·19萬字
靈感從何而來?故事怎樣開始?記憶中出現過的瞬間是否為素材埋下了伏筆?創意構思時有無路徑和經驗可循?這是每一個創作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盡管它們看上去如此神秘又不可言說——“體驗,創作,它們就像銅板的兩面。銅板旋轉時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而是一種天啟的瞬間。”——而現在,這本書將帶我們接近這些“天啟的瞬間”。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華氏451》作者雷·布雷德伯里創作心法首度披露。引領你回到過去,探勘科幻大師如何把愛意或憤怒化為寫作動力;如何豐富身體的各種感知以喂養繆斯;如何抓住人生中某個吉光片羽,并將之永久凝固……全書共十二篇,行文幽默風趣,如詩般輕盈巧妙,猶如穿越時空與大師促膝長談,幫助有意寫作的你厘清創作迷思,一路前行。
(美)雷·布雷德伯里 ·文學理論 ·7萬字
這是一本精彩的世界童書創作者訪談錄。本書通過采訪11位入選“愛閱童書100”書目的童書創作者,揭秘優秀童書背后的故事,剖析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兒童文學觀。視角新穎、挖掘深入的提問與蘊藏智慧和獨特思考的回答,帶領讀者親近作者、理解作品。本書也為讀者全面了解當下的童書創作和出版生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人文視角。
王欣婷 ·文學理論 ·1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