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回向文學研究(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會員

《回向文學研究》是一部探討文學研究本身的學術著作。本書通過總結百余年來現代學術背景下的文學研究的得與失,指出弊病,探索新路。作者指出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術需要處理三點:回向文學本位研究;文學研究需要建立“技法”;要以文明和文化圈為研究基本單位。本書分為四輯,分別為“別裁偽體親風雅:致敬前輩”“詩家關捩知多少:批評傳統”“六經責我開生面:古典新論”“果然東國解聲詩:禹域內外”,每一輯中各收錄四五篇相關主題的文章。第一輯分析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現代學術史,高屋建瓴地指出當代學術的弊端在于文學本位研究匱乏,而多為印象式、經驗式批評。繼承陳寅恪、程千帆等前輩學人開創的“以詩證史”“以詩論詩”等研究法,呼吁文學研究返本開新,建立屬于中國文學本身的“法則”,而非依賴于西方學術話語框架。第二輯討論了中國傳統文學批評傳統的現代價值,證明其對于當下文學研究回歸文學本位具有啟發意義。第三輯為陶淵明等作家作品的研究,旨在落實“回向文學研究”的操作可能性,為文學本體研究提供了范例。第四輯則突破國內學界的視野局限,以中日韓等漢文化圈的視野來考察文學研究。

張伯偉 ·文學理論 ·45.5萬字

暴風雨中的中國:尾崎秀實文選
會員

尾崎秀實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最受矚目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同時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一直以來他還被賦予了多重的身份,如杰出的新聞記者、時事評論家、佐爾格紅色國際諜報組織成員,乃至憂國憂民的民主主義志士和國際共產主義者等。1944年,年僅43歲的尾崎秀實被日本法西斯處以絞刑,這更使他在“二戰”后成為一個反戰、革命的世紀傳奇。這種傳奇性甚至超出了歷史和思想學理層面,而在大眾傳播領域一再得到重述,但大眾層面的敘述又始終泥沙俱下。尾崎秀實這一歷史人物,尤其是他作為20世紀中國社會革命和民族解放斗爭的真誠理解者,以及帝國主義批判者和亞洲民族平等聯合之倡導者的形象,在紛繁復雜的傳記史料和研究文獻中尚未得到清晰刻畫。從某種意義上講,尾崎秀實也是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業而犧牲的。因此我們重新整理他生前的著作,并在20世紀劇烈變動的世界史語境下加以解讀,力圖從思想和學理層面開掘其卓越的中國論遺產。這是我們編選、出版這部《暴風雨中的中國》的初衷。本書篇目的編排以原作發表或寫作時間為序,內容涉及抗日戰爭,中日關系的解決之道,如何建設亞洲社會主義圈和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等,力求以編年的方式呈現這些具有歷史文獻意義的文字。

(日)尾崎秀實著 趙京華編選 ·文集 ·23.9萬字

行動如何可能:魯迅文學的一個思想脈絡
會員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基石和巔峰,其文學背后的思想同樣具有基石和巔峰性的意義。但不管其思想和文學孰先孰后,何者更為重要,對于讀者來說,無法避開的纏繞是,魯迅的思想往往是從具體的文學形式中表達出來,魯迅的文學也往往根跡于其思想中具體的邏輯常項。因此,如何通過魯迅創造的文學形式來抵達魯迅思想的隱秘所在,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書著眼于此,用心淘洗魯迅留下的各類文本的文學形式與思想之關系,究明魯迅文學的一個重要思想脈絡,即在現代中國,面臨古今中西之間交錯所帶來的變革和動蕩,行動如何可能?本書首先討論的是魯迅留日時期思想的基本面貌,勾勒的是與章太炎的“自性”的關系,彰顯魯迅在思想層面對于行動的理解和渴望,接著討論與“自性”關聯的主體建構問題在《野草》、《故事新編》和舊體詩中的展開,著力分析思想與文學之間的關聯,顯影魯迅重建行動之可能時的思想困局、歷史哲學和自我安慰,最后是接續文學分析的脈絡討論魯迅在《吶喊》《彷徨》等小說集中的部分小說,展開具體歷史語境中的小說細讀,澄明魯迅對辛亥革命的理解,討論其在歷史實踐的維度對行動如何可能的思考及相應的文學形式的特質。總之,本書試圖以“行動如何可能”為基本問題,追蹤魯迅文學背后的基本思想脈絡,以期引發對于魯迅及中國現代思想與文學的不同討論。

李國華 ·文學理論 ·21.3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会理县| 山阳县| 洞口县| 西贡区| 大同市| 通辽市| 壶关县| 无极县| 七台河市| 临高县| 化州市| 鄱阳县| 淳安县| 洛隆县| 铜鼓县| 子长县| 泸西县| 屯昌县| 南木林县| 泰顺县| 泸溪县| 乐东| 乃东县| 运城市| 叙永县| 漯河市| 张家口市| 界首市| 娄底市| 朔州市| 宜宾市| 渭源县| 辽源市| 苏尼特左旗| 黑水县| 江陵县| 武陟县| 和静县| 抚远县| 延长县|